万州第二高中(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完卷时间: 75分钟
满分: 100 分
注意: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 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文明的发祥总是和河流密切相关。有一-片区域今天看来是漫无边际的沙漠,毫无生气,
却拥有多个“世界之最”:最早建立的城市,最早的成文法典,最早的史诗,最早的关于
大洪水和方舟的传说,最早的文字,甚至最早的药典,等等。这片区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 (22●北京高考)英国学者马丁●贝尔纳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
中,批判了关于希腊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下列希腊
文明成果,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字母文字②雕刻艺术③民主政治④冶铁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印第安人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淤泥
非常肥沃,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以从他们的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这一特殊的农业技术的发
明者是
A.玛雅人B. 阿兹特克人C.印加人D.班图人
4.(22●湖北高考)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
剧。据统计,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
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
C.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D.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
5.英国作家笛福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因缺少:
劳动力而去非洲,途中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岛上生存下来.
并“过得很富裕”,整个小岛成为他的个人财产。鲁滨孙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
领地。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 B.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
C.近代西欧的殖民扩张 D.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
6.右表是1775年世界部分地区劳动者日均工资状况,据表可知,这一状况
A.展现世界工业化水平存在差异
B.推动英国进行技术革新
C.导致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高涨
D.使东方最终从属于西方
7.(22●湖北高考)1871年12月,岩仓具视率使团出访欧美。初到美国时,他的传统发
式与和式礼服引来无数好奇的围观者,这刺激他剪掉发髻并订制西式礼服。1872年11月,
岩仓具视拜见英国女王时已经是全身西式装扮。这一变化说明
A.维新官员积极践行“文明开化”
B.日本社会生活开始西化.
C.社会习俗的转变引领改革浪潮
D.岩仓使团重视外交礼仪
8.1881年2月,马克思在信中写道:“如果在一个国家还没有发展到能让社会主义政府首
先采取必要的措施把广大资产者威吓住,从而赢得首要的条件,那么社会主义政府就不能
在那个国家取得政权。”这表明巴黎公社失败主要是由于
A.没有乘胜追击 B.时代的局限性 C. 政府领导乏力 D.外来势力强大
9.(22●山东高考)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
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
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 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10. 1919年,他们(伍德罗●威尔逊、劳合●乔治和乔治●克里蒙梭)坐在巴黎,决定着
哪些国家将存在,哪些国家将不存在,它们的边界应如何划分,以及中东和世界其他地区
将在战胜国之间如何分配等。这说明当时
A.英国依然掌握世界霸权 B.国际联盟作用不足
C.世界体系设计存在问题 D.资本主义阵营巩固
11. (22●福建高考) 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
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
眼看世界”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12.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
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
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
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
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
13. (22●江苏高考) 1876年, 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
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
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14. (22●北京高考) 1898年, 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
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
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15.下表是“克林德碑”的相关信息,其变化说明
A.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B.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D.维护民族尊严与正义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9分,第17题24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几乎所有的城市和城镇均被城墙所包围,而防卫城墙的
存在,既意味着城市与乡村(庄园)的区别,也为城市生活提供了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安全保
障。市场作为商人的经营场所,也是城市最主要功能的表征,还是城市存在的前提和城市
生活的重心所在。市民作为城市的创建者,也是城市生活的主体,没有市民就没有城市,
也就没有城市生活本身。法庭是市民和城市生活的司法保障,市民通过创立自己的特别法
庭,可以摆脱其所属审判管辖区域的领主法庭的繁复和束缚。作为“市民阶级的合法身份”
的标志,自由“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特权,同时也是城市土地所具有的地区特权”。
——摘编自姜守明《浅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制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中世纪城市培育了很多新的经济理念。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解决
温饱问题,物品满足需要即可。而11世纪以来的城市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即各种有用
物品都可用货币标准来衡量,因此获取货币便成了获得更多物品的途径。在早期基督教价
值观影响下,财富只被看成维持“生存”的手段,现世生活应奉行苦行主义。随着工商业
的发展,财富被当作价值增殖的资本,放贷可以收利的意识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同时,
市民将所获财富部分地用于改善生活,其大胆的消费实践似乎并没有被上帝惩处。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三 新大陆生产 了大量的白糖,白糖又大量流入欧洲市场。白糖本来属于奢侈品,
而今成为大众化的调味品,这就是白糖革命的结果。这样一来,有必要进一步增加白糖的
消费量。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开始从也门的摩卡港进口咖啡。咖啡本来是伊斯兰世界的
饮品,这时也开始被欧洲人接受。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早期城市兴起与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城市培育的新的经济理念,结合15、16 世纪相关史实说明
这些新的经济理念在近代欧洲文明成型过程中的作用。(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白糖消费量增加的原因。(6分)
17. (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2 年2月13日,孙中山请辞临时大总统,并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
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
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尽管后来袁世凯践踏了这个约法,但它规定了“中
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
这便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美国制宪者认为, 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权利托付于情绪化的民众,缺少一
种精英的理性慎思明辩和权力的必要集中,其后果必然是无政府主义的民粹政治.....他们
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
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
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
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的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
与制约。
——摘编自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等
材料三 所谓立宪政体, 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
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
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
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
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 年2月)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及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因及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立宪政体在中国不能真正建立的原因。(6分)
18.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文明是人类签署的一 份浮士德契约,机器如同一个潘多拉魔盒,将人们带
到一个美妙的新世界。机器时代的人类已经彻底征服了自然,甚至这个“字宙的孤儿”已
经进入太空时代,但机器与技术也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中国学者李泽厚因
此提出“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使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今日的文艺复
兴是人需要从机器(科学机器和社会机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这解放不是通过社会革命,
而是通过寻找人性。”
——摘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人与机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
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DBBDC BABCC CABBD
16.(1)表现:城墙的出现(为城市生活提供保障);市场的形成;市民阶层的兴起;城市法庭的建立;自由思想的兴起与传播。(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理念:商品货币意识;财富追逐(或增殖)意识;新的积极消费观念。(3分)作用:推动文艺复兴的发展,促进欧洲思想解放;为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世俗社会的发展;促进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4分,答出2点即可)
(3)原因:物种的洲际交流(旧大陆物种被引入美洲)加强;殖民扩张促进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大西洋贸易规模的扩大;新的饮食习惯的形成。(6分,任答三点即可)
17.(1)目的:明确革命的意义;限制袁世凯的权利。(4分)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地位2分,作用任答一点2分)
(2)原因:民众容易情绪化,缺少理性;防止利益集团对权力的垄断;防止专制、独裁;防止多数人的暴政;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国宪法制定者的政治智慧。(三点6分)
影响:美国政治制度趋向民主化、法制化;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答出两点即得4分)
原因: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政局动荡;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素质低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6分)
论题:机器发明极大地解放了人力,但也异化了人的生活。(3分)
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工业生产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使人力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但在工厂制度下工人成为被机器控制的工具,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冷漠,人性迷失,工人生活状况越来越差,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环境污染严重,疾病犯罪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多。(8分)
总之,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我们既应推进科技创新,更应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