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章:淝水之战
第2章: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程标准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
3、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十六国时期
前秦皇帝苻坚
(338~385)
苻坚,氐族。
在位29年。他深受汉文化影响,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使国势日渐强盛。
前秦疆域:
东濒大海,南抵
汉水,西至龟兹,
北达沙漠,与南
方的东晋形成对
峙的局面。
对峙
8万精兵
60万步兵
27万骑兵
第一篇章:淝水之战
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淝水之战形势图
383年
前秦──东晋
以少胜多
1、背景
2、时间
3、交战双方
5、特点
7、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南方相对稳定。
第一篇章:淝水之战
4、历史典故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6、结果
前秦军败,东晋获胜
前秦
东晋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军队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合作探究
439年
民族:
统一时间:
统一影响:
鲜卑族 拓跋部
建立时间:
都城:
4世纪
平城(山西大同)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第二篇章: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统一
个人简介
他!5岁即位!
他!23岁时亲政!
他!短暂一生却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467年-499年),
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民族融合的推手
第二篇章:北魏孝文帝改革
壹
叁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材料一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材料二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材料三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即位后的孝文帝面对何种统治危机?
北魏民族矛盾激化
北方已经出现民族交融
2、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第二篇章:北魏孝文帝改革
阅读P94-95页内容,找一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材料一: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 ——《魏书》
材料三:革衣服之制……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魏书》
材料四:姓氏改变表格
材料五:对鲜卑族“定姓族”……并鼓励其与汉族高门通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一:
材料二: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
革衣服之制
……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魏书》
材料四:
姓氏改变表格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材料五:
对鲜卑族“定姓族”……并鼓励其与汉族高门通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推行汉化
解析材料题的方法
孝文帝改革措施
材料一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材料二
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第二篇章: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促进鲜卑与汉族的交往和民族交融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姓氏:改鲜卑族为汉姓。
第二篇章: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也推动了鲜卑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因而也就更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二篇章: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467年—499年)
评价孝文帝改革
有人说,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他是一个 “千古罪人”。
合作探究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1.是否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
2.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3.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北魏陶俑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人胡食画像砖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胡床、方凳、椅子
汉人胡食
、胡人汉服
民族大交融的表现
第三篇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经济生活
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汉族人民学北方各族人民的畜牧经验,学习接受胡人食物、服装、用具等;
胡人学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
十六国北朝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95页,找出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勾划并归类。
民族心理
民族交融
交融方式
北魏经典拓碑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第三篇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北魏书法
北朝乐府《木兰诗》
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第三篇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胡床
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第三篇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犁地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第三篇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影响: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前秦
北魏
南朝:宋 齐 梁 陈
东汉
隋朝
考考你:
你能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政权更替迅速说出来吗?
短暂的
统一
政权分立
统一
统一
东晋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经过:南下进攻东晋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背景: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措施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淝水之战
意义: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方式
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民族心理: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课堂小结
1、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交战双方是( )
A、西晋与前秦 B、东晋与前秦
C、北魏与东晋 D、北齐与西晋
2、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与朝廷之上,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其内容属于(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B
C
沙场点兵
3、下列图片反应的历史现象是( )
胡人汉服图
汉人胡食图
A、中外交往 B、国家统一
C、民族交融 D、经济发展
C
4、我国北方地区民族交融高潮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东汉、魏晋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D
沙场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