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02 06:4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地球的结构
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内部圈层
我们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呢?
思考
探究
地震波
定义: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分类 传播速度 通过介质 波速变化
纵波(P)
横波(S) 地震波


固体、液体、气体
固体
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在通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感觉:上下颠簸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感觉:左右摇晃
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有什么感觉?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因为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因此理论上海洋中航行的人们只感觉到上下颠簸,但由于大洋水体的水平运动,人们也能感觉到左右摇晃。
思考
探究
内核
外核
地幔
地壳
横波
纵波
0
3
6
9
12
15
速度/km S-1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深度/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6371
地面
地心
33
2900
5150
 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的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该面下,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增加
在这里,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想一想: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地幔是固态,因为横波和纵波都可以通过;外核是液态或者熔融状态, 因为横波在此消失。内核一般认为是固态。
思考
探究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 不同,其中A为 ,B为 。
2.分界面:D为 ,F为 。
3.内部结构:C为 ,E为 ,G为 ,H为 。
传播速度
横波
纵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壳
地幔
外核
内核
(一)地壳
位置: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厚度变化规律:
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壳平均厚度是17km。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地壳物质组成:
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的分布最广。
思考:地壳可分为哪两层?它们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地壳的结构分层:
分层 名称 特征
上层
下层
硅铝层
硅镁层
密度小,分布不连续,大洋底部往往缺失
密度大,连续分布
(二)地幔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岩石构成。
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三)地核
位 置:古登堡面所包围的地球核心部分。
物质组成:地核的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
结构分层 物质状态 判断理由
外核 液态或熔融状态 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固态
圈层名称 地震波速度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物质组成及特征
地壳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内核 速度较慢
速度快
横波消失,纵波速度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平均17
2900
6370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可能是地磁产生的主要原因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3年10月31日11时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北纬44.6度,东经124.2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A.地幔 B.地壳
C.内核 D.软流层
课堂练习
A
B
3.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D
地球的外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大气圈
2000~3000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下降
定义: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组成: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其他:厚度2000~3000千米,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2) 水圈
水圈
生物水
定义: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其他: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为什么说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水圈由固、液、气三态水共同组成,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水圈没有一个完整的形状,因此说它是不规则的;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又通过自然界物质的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所以说水圈又是连续的。
思考
探究
(3) 生物圈
定义: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组成: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
其他: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最活跃的圈层。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课堂小结
莫霍面
古登堡面
据图及所学有关地理原理,完成1~3题。
1. b圈层的主体是( )
A. 河流 B. 湖泊 C. 冰川 D. 海洋
2. a、b、c、d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 )
A. D B. b C. a D. c
3. 岩石圈的下界在( )
A. 莫霍界面 B. 古登堡界面
C. 软流层上界 D. 下地幔上界
C
B
D
课堂练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