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2020-2022三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1物质的化学变化
一、单选题
1.(2022·四川眉山·中考真题)证据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说明CO2是一种酸
B.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素,则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C.二氧化锰能催化加速氯酸钾的分解,因此为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可以选择适宜的催化剂
D.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除外),因此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2.(2022·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涉及至到许多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研钵内研碎胆矾 B.点燃鉴别羊毛和涤纶面料
C.木炭还原氧化铜 D.口中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
3.(2022·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素(C15H10O2),它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下列有关黄酮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分子中含有O2 B.黄酮素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C.黄酮素由3个元素组成 D.黄酮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5:10:2
4.(2022·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化学发展长河中,凝结了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其中,在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是
A.张青莲 B.侯德榜 C.屠呦呦 D.杨振宁
5.(2022·四川眉山·中考真题)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催化剂,可以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CH2O),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和原子数目均发生改变
C.反应物和生成物共有3种化合物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2022·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如图甲所示装置,同学们借助传感器监测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来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图乙为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图丙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由图丙可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图乙曲线的c点表示该反应恰好完全反应 D.图乙曲线的d点溶液中溶质为NaCl
7.(2021·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下列选项中关于性质或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 化学性质
B. 酒精挥发 化学变化
C. 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物理性质
D. 木材燃烧 物理变化
A.A B.B C.C D.D
8.(2021·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现有一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水、三氧化二铁四种物质,可将一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水归为一类,剩下的是三氧化二铁。这样分类的依据是
A.常温下是否为固体 B.是否为非金属氧化物
C.是否为氧化物 D.是否为纯净物
9.(2021·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某溶液可能含有盐酸、硫酸、硝酸钾、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可能有硫酸钡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共发生了三个化学反应
C.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钾
D.到达b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34.2g
10.(2020·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某NaCl样品中可能混有CuCl2、MgCl2、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取该样品11.7g溶于适量水中,得到无色溶液,然后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得到30.7g白色沉淀,则该样品组成的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有MgCl2,可能有CuCl2
B.一定有MgCl2,没有BaCl2
C.一定有MgCl2,可能有BaCl2
D.一定有MgCl2、BaC12
11.(2020·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完全正确的是( )
A.铁在氧气中燃烧:
B.银放入稀盐酸中:
C.碳酸钠投人稀盐酸中:
D.氯酸钾分解制氧气:2KClO32KCl+3O2↑
12.(2020·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物质世界在不断的变化,下列变化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烂
B.将矿石研磨成粉末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燃放烟花爆竹
13.(2020·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各组离子在pH=13的环境中能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一组( )
A.H+、Na+、C1-、NO
B.Na+、Mg2+、C1-、NO
C.Cu2+、K+、SO、Cl-
D.Ba2+、Na+、SO、Cl-
14.(2020·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用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模型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O、F、H原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复分解反应
B.生成物中丙和丁分子个数比为2:1
C.该过程体现了分子可以拆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为分子
D.丁的单质可以用来做燃料
二、推断题
15.(2021·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化学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硝酸钡、碳酸钠、氢氧化钾、稀硫酸、氢氧化钙五瓶无色溶液,现将其任意编号A、B、C、D、E,然后两两混合进行实验,其部分现象如下表(微溶物视为可溶物)。
实验 A+E A+B B+C B+E
现象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气体
①碳酸钠俗称纯碱,属于_______类(填序号字母)
A 酸 B 碱 C 盐
②写出溶液B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
③写出溶液A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主要化学原理:;等。则X的化学式为____。
三、流程题
16.(2022·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某工厂废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铜和氯化亚铁。某化学兴趣小组想废物再利用,要从废液中回收铜并得到铁红(主要成分Fe2O3)。已知物质A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金属。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固体甲的成分有(用化学式表示)______。
(3)完成步骤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操作I、Ⅱ、Ⅲ均进行的操作名称为______,该操作中使用的玻璃仪器名称是(任写一种)______。
17.(2021·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2009年,我国华为公司推出了5G商用芯片,制造芯片要用到高纯硅,以下为制备高纯硅和二氧化硅的主要工艺流程。
(1)反应①从基本反应类型角度分析,该反应属于_______反应。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该反应中,在工艺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 _______。
18.(2020·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海水资源丰富,工业以海水为原料提取镁的过程如下:
回答下列为题: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上述反应①②③未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9.(2022·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Mg能在CO2中燃烧,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Na比Mg活泼,由此猜想Na也能在CO2中燃烧,实验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①金属钠性质活泼,常温下,金属钠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物质氧化钠,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金属钠还可以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②Na2CO3溶液显碱性;CaC12溶液显中性。
【实验探究一】Na能在CO2中燃烧吗?
步骤1: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CO2气体。
步骤2:将燃着的钠迅速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钠在CO2中继续燃烧,发光放热,冷却后观察到瓶内附着黑色颗粒,并粘附着白色物质。
【问题讨论】
(1)步骤2中生成的黑色固体是______。
【初步结论】Na能在CO2中燃烧。
【实验探究二】Na在CO2中燃烧的产物中白色物质成分的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物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氧化钠; 猜想二:碳酸钠; 猜想三: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清想四:氢氧化钠。
(2)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
【设计方案与实验】
方案1:取该样品少里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物质中一定有氧化钠。
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盐酸,溶液中有气泡冒出。结论:白色物质中一定有Na2CO3。
方案3: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
【反思与评价】
(3)甲同学思考后提出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
(4)方案3中加入过量CaC1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实验结论】
(5)综上所述,你认为猜想______成立。
(6)写出Na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五、计算题
20.(2020·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实验室为了测定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称取85.00gH2O2溶液和2.0gMnO2混合放入质量为50.00g的烧杯中,用电子天平称得烧杯的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间/S 15 30 45 60 75 90
烧杯总质量/g 136.50 136.10 135.70 135.50 135.40 135.40
(1)产生O2的质量为 g。
(2)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C
【详解】A、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是,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是一种酸,推理错误,不符合题意;
B、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不一定是有机物,例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及其盐,都具有无机物特征,属于无机物,推理错误,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能催化加速氯酸钾的分解,因此为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可以选择适宜的催化剂,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若图中X=10,则该微粒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若X=11,则是钠离子,若X=12,则是镁离子,故推理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详解】A、研钵内研碎胆矾,使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物质的燃烧由于有氧气参与,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故点燃鉴别羊毛和涤纶面料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口中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是因为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所以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该变化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
【详解】A、黄酮素是由黄酮素分子构成,黄酮素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故该分子中不含有氧分子,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黄酮素化学式(C15H10O2)可知,该物质属于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C、黄酮素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黄酮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5):(1×10):(16×2)=90:5:16,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详解】A、张青莲在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故A正确;
B、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故B不正确;
C、屠呦呦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故C不正确;
D、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故D不正确。故选A。
5.B
【详解】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正确。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均为2)和原子数目均未发生改变,选项错误。
C.反应物和生成物共有3种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甲醛、二氧化碳、水,正确。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正确。
故选:B。
6.C
【详解】A、该反应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图丙可知,反应开始后温度上升,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图乙曲线的c点时溶液呈中性,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中和,故图乙曲线的c点表示该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图乙曲线的d点pH小于7,说明此时溶液呈酸性,故d点溶液中溶质除了NaCl,还有HCl,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A
【详解】A、贴在潮湿的环境中易生锈,是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说法正确;
B、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法错误;
C、氧气用于急救病人,属于氧气的用途,说法错误;
D、木材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说法错误;
答案:A。
8.B
【详解】A、一氧化碳是气体、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水是液体;三氧化二铁是固体,分类的依据是不是常温下是否为固体,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水都属于非金属氧化物;三氧化二铁属于金属氧化物,分类的依据是是否为非金属氧化物,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水、三氧化二铁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分类的依据是是否为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水、三氧化二铁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分类的依据是是否为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答案:B。
9.C
【分析】曲线起点不是从0点出发,而是从a点出发,说明0-a段没有沉淀产生,则滴加的氢氧化钡与酸反应,且不可能是硫酸,因为硫酸钡不溶于酸,所以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一定没有硫酸,a-b段有沉淀生成,则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铜,氢氧化钡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但无法证明是否有硝酸钾;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不可能有硫酸钡,选项说法不正确;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发生的反应有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共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分析可知,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一定没有硫酸,可能含有硝酸钾,选项说法正确;
D、到达 b 点时产生的沉淀质量为9.8g,设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4.2g,但还有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钡,所以到达 b 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必然大于34.2g,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0.C
【分析】样品溶于水得无色溶液,证明氯化钙样品中一定不含CuCl2,因为氯化铜溶液为蓝色。
【详解】纯净的11.7g氯化钠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是x,
x=28.7g;
纯净的11.7g氯化镁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是y,
y=35.3g;
纯净的11.7g氯化钡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是z,
z=16.1g;
因为氯化钠生成的沉淀量小于30.7,所以另一种物质的生成的沉淀量要大于30.7,即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氯化镁,可能含有氯化钡。
故选C。
11.D
【详解】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错误;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银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错误;
C、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Na2CO3+2HCl═2NaCl+CO2↑+H2O,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故选D。
12.B
【详解】A、食物腐烂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将矿石研磨成粉末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熟石灰显碱性,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熟石灰与酸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燃放烟花爆竹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A
【分析】pH为13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溶液呈无色透明,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详解】A、这四种离子在pH=13的环境中能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符合题意;
B、Mg2+和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C、Cu2+显蓝色且Cu2+和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D、Ba2+和SO42-结合生成白色沉淀,不能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C
【详解】根据题图所示,可以得知是氟气(F2)与水(H2O)发生反应生成氧气(O2)和氟化氢(HF),方程式为;
A、该反应为“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的反应,因此该反应为置换反应,A选项错误;
B、丙为HF分子,丁为O2分子,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两分子个数比为4:1,B选项错误;
C、该反应的微观图像证明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C选项正确;
D、丁是O2,O2具有助燃性而没有可燃性,因此不可做燃料,D选项错误;
故选C。
15. C Na2CO3 NH4C1
【详解】(1)化学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硝酸钡、碳酸钠、氢氧化钾、稀硫酸、氢氧化钙五瓶无色溶液,现将其任意编号A、B、C、D、E,然后两两混合进行实验,其部分现象如下表(微溶物视为可溶物),B+E反应有气体生成,则B和E碳酸钠或硫酸中一种,A+B和B+C都有沉淀生成,则B是碳酸钠,E是硫酸,由A+E有沉淀生成,则C是氢氧化钙,A是硝酸钡,D是氢氧化钾;
①碳酸钠俗称纯碱,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②溶液B是碳酸钠溶液,其溶质的化学式为Na2CO3;
③A与E反应是指硝酸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反应前有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5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1个氮原子,1个碳原子,生成物中有1个钠原子,1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3个氧原子,X中包括1个氮原子、4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NH4Cl。
16.(1)
(2)Fe、Cu
(3)2H2O
(4) 过滤 玻璃棒##漏斗##烧杯
【详解】(1)根据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可知,铁的活动性比铜强,能把铜盐中铜给置换出来,步骤①反应为铁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Cl2=FeCl2+Cu;
(2)固体甲的成分有被置换出的铜和过量的铁,化学式为Fe、Cu;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4Fe、10O、8H,反应后,4Fe、12O、12H,故反应前还有2O、4H,故填2H2O;
(4)由①②③的反应看出,都有固体和液体生成,而过滤是分离固体和液体的一种操作,故操作I、Ⅱ、Ⅲ均进行的操作名称为过滤,该操作中主要用到的仪器为漏斗、烧杯、滤纸、玻璃棒、铁架台,故使用的玻璃仪器名称是玻璃棒(或“漏斗”或“烧杯”)。
17. 化合 HCl
【详解】(1)反应①为硅与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SiCl4,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化合;
(2)反应②为HSiCl3和H2在900~1100℃的条件下生成HCl和S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所以该反应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HCl,故填:;HCl。
18. 过滤 置换反应
【详解】(1)由图可知,操作①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了分离,能够将难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的操作是过滤,故填过滤。
(2)由图可知,反应③是氢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Mg(OH)2+2HCl=MgCl2+2H2O。
(3)由图可知,反应①是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②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③是氢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是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未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故填置换反应。
19. 碳 反应物中不含有氢元素,不能生成氢氧化钠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色 检验并除去碳酸钠 二
【详解】实验探究一:
问题讨论: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Na、C、O,故生成的黑色固体可能是碳;
实验探究二:
猜想与假设: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不含氢元素,不可能生成氢氧化钠,故猜想四是错误的;
反思与评价:
(3)由于碳酸钠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故加水后溶液显碱性也有可能是因为碳酸钠的缘故,故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故填: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色;
(4)加入氯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方案3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且除去碳酸钠;
实验结论:
(5)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说明只有碳酸钠,猜想二成立,故填:二;
(6)根据题意,钠和二氧化碳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碳,化学方程式为:。
20.(1)16.0;(2)4%
【详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前后质量差即为反应生成氧气质量,产生O2的质量为:85.00g+2.00g+50.00g-135.40g=1.60g;
(2)设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解得=3.40g,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