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7《跳水》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3 21:0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跳水》说课稿
教材分析: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文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本篇课文情节惊险,扣人心弦,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形象逼真的教材插图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本课要求会认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课后设计了三道习题,第一道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图示,了解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题引导学生关注水手们的“笑”,深入理解课文情节的推进,第三题引导学生揣摩船长心理,从而理解人物特点。本文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课后的三道习题对课文教学起到了提示、导向作用,明确了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时学习任务。生字学习以及课后习题一是第一课时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课后习题二和习题三是第二课时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时要注意第一课时这一特定教学情境,做到教学目标恰当、不越界,同时又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要求: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要求都需要在充分的学习实践基础上才能达成。因此教师在课堂要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自我实践,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习得方法,提升能力。教师要“让位”,学生要“自主”。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生字学习有方法,所以“生字学习”这一学习任务应放手让学生借助学习单去完成,教师只负责检验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提炼学习方法。课后习题一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文段大意”的方法,四年级上册又学习了“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方法。到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概括的能力,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做到不重复教学,指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略有提升,习得新法。《跳水》相较于之前学过的故事性课文,其特别之处在于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止一个,并且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概括故事情节时不仅要抓住主要人物,还要串联关键情节,把不同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联讲清楚。学生在概括情节时能抓住人物和事件,但容易忽视相关联的其他人物和事件,导致情节不完整,缺乏逻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直面学生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不止一个,从而全面概括故事情节,也为第二课时关注水手的3次笑和体会船长办法的智慧打下基础。
统编教材双线并行的编排思路让语文教学由雾里看山趋向清晰明朗,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如此。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撕、唬、龇、咧、瞄”7个生字,会写“艘、航、肆、帽”等14个生字。
2.概括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
3.会借助图示,串联故事情节讲故事。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学习单,清晰呈现自学要求。
3.教师熟练运用希沃白板教学工具和鸿合投屏设备。
教学流程:
1、作家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师:这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喜欢阅读的孩子应该对他的作品有所了解,他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 小红节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而今天
我们要学习他写的短篇小说《跳水》,感受大作家小作品的魅力。
2.初读课文,感受课文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并交流感受
3.明确课时目标
出示课后学习任务,明确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是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按要求完成课后习题一。
2、自学生字,检验成果
1.学生借助学习单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
(1)认读生字,选择难读的字注音。
(2)观察生字,选择难写的字书写。
学生自主完成第一大题
2.交流反馈
(1)交流二类生字
学生读出难读的生字,提醒大家需要关注什么读音在互相提醒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2)交流词语
关注轻声词“吓唬”
揣摩词语意思,交流理解词意的方法。
教师相机点拨: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都能帮助我们理解词义;结合生活实际,用身体语言也能表达词义。
(3) 交流一类生字
学生自主观察,说一说哪些字在书写时要特别关注。教师相机归类总结:生字书写前要整体观察,注意间架结构,要局部观察,注意笔画姿态的细节,书写时要有正确的笔顺和一定的速度。
3、自学课文,自主概括
1.读懂习题,明确要求。
学生读习题题目
指导学生审题,引导学生分步学习。
2.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用双斜线“//”划分出相应内容。
学生默读,划分段落
点拨:要学会通过文字表面内容,看到文章内在联系。
3.观察习题图示,明确答题要求
学生观察图示,知道每个括号的填写要求
点拨:认真审题有助于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小红营
借助起因部分的概括示例,回顾“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这一概括方法,链接旧知。
点拨:认真审题有助于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4.借助起因部分的概括示例,回顾“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这一概括方法,链接旧知。
5.学生尝试概括故事的经过,并填在学习单的括号里。
6.判断、评价
(1)利用投屏设备展示学生待改进的答案
引导学生基于“人物+事件”这一标准判断同学的答案。
(2)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答案待改进的原因师:在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得出观点,概括时不能一味求精简,而是要把前因后果讲清楚。
(3)解决疑问后二次修正
展示学生修正后的答案
学生互相判断、评价,在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对人物关系的理解。
(4)点拨:当故事主要人物有多个,并且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所以我们概括时要- -抓住主要人物,还要串联关键事件。
(5)习得方法,实践运用
学生概括故事结果
(6)引导学生依照评价标准打星。
引导:概括了人物和事件,我们给一颗星,抓住了主要人物,提炼了关键事件,我们给两颗星。依照这个标准,请你们来评价、打星。
4、复述故事,巩固理解
1.学生借助自己完成的图示和同桌互相讲故事
2.学生分享展示
5.总结设疑
师:今天我们通过自主学习,识了字,写了字,概括了故事情节,收获满满。作为大文豪的经典之作,故事中的人物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情节中又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故事里还包含着哪些深意?留给同学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回顾悬疑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1.回顾描写的作用。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知道了正是因为水手们的表现,导致了猴子变得越来越放肆,也间接导致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这样的描写在课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板书:推动情节发展)
2.水手视角再现故事。
谁能站在水手的视角来讲讲小孩子如何走上了横木的顶端?(学生说故事)
3.那么接下来,小男孩的命运又将如何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聚焦“跳水”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至六自然段,概括小男孩被解救的过程。
2.最终小孩子被救了出来,船长是用什么办法把孩子救下来的?(板书:跳水)
3.“跳水”这个办法好不好?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一:那一天风平浪静,有利于跳水。
预设二: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又都是精通水性之人,能在第一时间下海救人。预设三:小孩子已在横木上摇摇晃晃,随时都有失足摔死在甲板上的危险,跳水才有生的希望——虽然这么高跳到海里也存在着危险。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船长让孩子跳水的呢?学生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将写船长的言行词句勾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动作:“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 “立刻瞄准”→“喊道”→“又喊”。
语言:“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2)研究语言。(出示句子)
“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效果?(板书:短句更能展现人物形象)
(3)研究动作。(出示:立刻瞄准→喊道一又喊)
在这命悬一线、万分危险的关头,船长立马用打海鸥的枪去瞄准儿子逼迫他跳水,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板书:沉着冷静、机智胆大…··)
小结学法:抓住课文中的言行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形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三)探究智救方法,推测思维过程
1.船长用跳水的好办法解救了自己的儿子,那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一:那天海上风平浪静的,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船长断定,一旦孩子跳到水里,水手们会立刻跳进大海去救,没有死亡危险。
预设二:船长强迫儿子跳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知道“跳水”可能会使孩子受伤甚至死亡,但这是他在紧急关头思维集中的体现,也是当时能够采用的最佳方法。
是的,船长虽然是在一瞬间做出了让儿子跳水的决定,但是也有可能是船长在多种思维权衡后的一种果断的选择——跳水是当时最好的办法。
2.想到了跳水的办法后,船长又是怎么想到要用枪去逼迫孩子跳水呢?
预设:孩子已经被眼前的危险吓住了,没有一个外在强硬的指令,怕是不会去执行的,用枪有助于孩子去执行跳水这个命令。
3.船长会真的开枪吗?
小结学法:读小说,我们要学会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这样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船长说了那么多,也想了那么多,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这对阅读有什么意义?
(四)借助模拟情境,将思维语言化
1.模拟情境。这艘环游世界的帆船终于顺利地回到了港湾,《星光日报》的记者听说了此事,来采访船长:当您看到自己的儿子在横木上时,您当时是怎么想的?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船长,你来说说——要求把船长的思维通过情境讲好。
2.学生点评哪些地方讲得好,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3.这样一位机智冷静、当机立断的船长,作者为什么在故事的最后才安排他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