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3 16:2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该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A.西域都护
B.市舶司
C.福建行省
D.宣政院
2.《宋史》载:次陈桥驿……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材料中的“太尉”是( )
A.蒙恬 B.杨坚 C.李渊 D.赵匡胤
3.宋代的学校教育异常发达,京师设有国子学和太学,还鼓励各州县兴办学校,至宋徽宗时期,全国由官府负担食宿的州县学生人数达到十五六万人。与此番景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
A.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B.辽宋夏政权的并立
C.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 D.科举制利于选拔人才
4.如图,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吗?剧中人物身份复杂,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那么,该剧故事应是以下列哪一形势作为历史背景的? ( )
A. B. C. D.
5.设置进士科、提高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  )
A.隋朝、北宋 B.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 D.唐朝、南宋
6.五代十国到宋元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①多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渐统一;②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③文明开放、繁荣强盛;④经济重心南移逐步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A.勾栏
B.坊市
C.南瓦
D.瓦子
8.“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全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这段文字描述宋朝的特点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科学技术发达
C.海外贸易繁盛
D.政治重文轻武
9.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A.宋夏议和 B.绍兴和议
C.靖康之变 D.澶渊之盟
10.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错误的是
A.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了统一
B.都修建了运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都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
11.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最终在东南地区聚成一个新的经济重心,取代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的地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汉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D.北方人口的南迁在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12.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现。”培根要强调“三种发明”( )
A.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C.推动了作战方式的革新 D.促进远洋航海技术发展
13.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元朝,今天我们山东省应该受到哪一行政机构的管辖
A.枢密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御史台
14.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15.我国古代发明中,直接推动文化传播的有
①造纸术
②火药
③印刷术
④指南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了解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请按时间先后顺序给下列史实排序
①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开通②活字印刷术问世和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张骞出使西域④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A.①④③②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17.在杭州西湖边,一座墓碑上刻有这样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请你判断这里可能是谁的陵墓
A.秦桧
B.岳飞
C.宗泽
D.韩世忠
18.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个王朝的行政区域,据图可知该王朝是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9.“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据此可知宋朝时期( )
A.南方粮食产量高 B.北方人南迁 C.政治中心南移 D.经济重心南移
20.为改变行政效率低下、边疆战事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下列不属于王安石变法措施的是
A.实行募役法 B.制定法律,减省刑法
C.实行保甲法 D.实行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2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该名句出自宋代哪位词人(  )
A.王安石 B.辛弃疾 C.苏东坡 D.李清照
22.宋朝有一户人家四兄弟,老大宋贾喜欢经商,头脑机灵,小有名气;老二宋仕勤读诗书,发愤图强,一心想考取功名;老三宋武喜欢舞枪弄棒,尚武精神有嘉,发誓未来从军必当将军;老四宋平,喜欢农业生产,立志培育出优良的水稻品种。他们四兄弟中,如事业有成,在当时社会最可能受到人们追捧与尊重的人是( )
A.老大宋贾 B.老二宋仕 C.老三宋武 D.老四宋平
23.关于元朝统一的历史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结束唐末以来割据的局面②开创了此后元明清500多年的统一局面
③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④为今天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4.“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 B.尺带珠丹 C.赵匡胤 D.忽必烈
25.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是近两千年来震撼世界的发明,下列有关四大发明表述错误的是( )
A.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火药在隋朝末年被用于战争
C.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D.指南针在宋朝被应用于航海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形成,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宋词”“书院”成了这个时代的重要印记。
材料二 随着西罗马帝国灭亡,帝国的城市大部分变成了废墟,从11世纪前后起,从庄园内逃离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自发地聚集到河口、交通要道等处,逐渐形成了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市镇。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对知识的需求量也显著增加,于是学校教有和文化逐渐繁荣起来。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宋代的开封和中古西欧城市的发展状况有何相似之处,并指出城市的管理模式有何不同。
(2)古城是历史发展的缩影,除开封外,请再选择一座你喜欢的河南古城,为它设计一条具有独特历史个性的宣传语。
27.隋唐宋元时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巩固了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初一某学校历史教师以“政治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复习学习任务,请你一起完成。
任务一【史料解读——汲取政治智慧】
唐太宗继位时,摆在唐太宗君臣面前的是一幅政治制度缺失、社会经济凋敝、治国人才匮乏、文化教育停滞的混乱景象。……经过唐太宗君臣的不懈努力,终于改变了隋朝末年以来社会破烂不堪的局面,使中国封建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摘编自百度·学术文献
(1)根据任务一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改变唐初的混乱景象,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任意三项)结果如何?
任务二【图文并茂——感悟治国策略】
宋太祖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战斗不息,生灵涂炭,是什么原因呢?吾欲再无战乱,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到底该怎么做呢?”
普曰:“国家不安者,也没其他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罢了。想改变它,也没什么难的,就是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根据任务二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位“军人”成为“皇帝”源于哪一历史事件?成为皇帝后,他采取的“治国政策”有什么突出特点?请任选“权”“钱”“兵”三点中的一点,说出他采取的具体措施。(任选1点作答即可)
任务三【政策实施——阐释统一巩固】
元朝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其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以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下面一学生复习“元朝的统治”时写出的到关键词。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北庭都元帅府 行省制 民族交融 统一全国
(3)从上面关键词中任意选出两个,并说出这两个关键词分别产生的重大意义。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初期,少数民族将领在朝廷中被重用、受到优待的事情时有发生。《新唐书》中记载了20位诸夷蕃将和后代,这些被记载的蕃将都因战功受封,不仅官职显赫,还享受荣誉。唐前期国力强盛,一共有18次和亲。主要民族有突厥、吐蕃、回纥、吐谷浑、契丹等,这些民族和唐朝保持友好关系。
——摘编自《唐前期统治者对游牧民族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研究》
材料二:“澶渊之盟”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双方军事实力均衡、政治上互相妥协的结果。它在客观上起了安定边境的积极效果,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澶渊之盟”签订后的117年间,两国相互遣使279次,基本上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初期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澶渊之盟”产生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图A中的“西夏文字”是哪一民族创制的?图B中的回族建筑特色鲜明,这一民族是哪一朝代开始形成的?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的科举,公卿大臣有权推荐“举人”,一般寒士,无人荐举,纵有诗名,也是枉然。北宋初年的科举,极大扩充了取士的名额去填充各级官僚机构,同时严格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保证取士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材料二:明中期至明末,各类学校生员人数增长了17倍,而科举每科录取的进士人数只增长了3倍。大量士人被摈斥于科举大门之外,不得不另谋生计,时人记载某些地方“合郡之士,半为商人”,也有一些士人“因贾人之请”进行创作,如著名小说集刘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均是如此。
——摘编自刘晓东《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的分化》
材料三:清入关之初,统治者就认识到了科举对于笼络汉族士人的作用,于是沿袭明制,定期实行科举八股取士。乾隆时期满族大臣鄂尔泰说:“(八股)牢笼英才,驱策志士,其术莫善于此”。
——摘编自李兵张伶伟《清初文教政策与书院科举化关系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年科举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中期以后科举体系出现的“危机”,并举一例说明当时士人的应对办法。(不得照抄材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统治者沿用科举八股取士的目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A
4.B
5.A
6.C
7.D
8.D
9.D
10.D
11.A
12.B
13.B
14.A
15.C
16.D
17.B
18.B
19.D
20.B
21.C
22.B
23.C
24.C
25.B
26.(1)相似点:工商业者都比较发达;都形成了市民阶层;城市文化都比较繁荣等。
管理模式:宋代的开封由中央政府设置的官府管辖;西欧的城市大多数是通过斗争后由市民自治。(各答出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如:洛阳一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27.(1)政治措施: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结果:贞观之治
(2)历史事件:陈桥兵变
治国政策:重文轻武
权:消弱武将或者节度使实权,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分化事权的办法消弱相权
钱: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兵:杯酒释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文官主持军务,形成文官统兵的格局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任意一点给2分,意思相近也给分)
(3)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行省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现代省制的开端;强化了中央集权,利于统一民族交融: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统一全国: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统一,结束了分裂格局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8.(1)少数民族将领在朝廷中被重用、受到优待,与少数民族和亲等。
(2)在客观上起了安定边境的积极效果,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3)党项族;元朝。
29.(1)重文轻武;皇帝控制用取士权的需要。
(2)危机:录取率低;应对办法:经商;进行市场化的文化创作。
(3)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取得汉族知识分子的认同);选拔统治人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