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C.创立了科举制度 D.开凿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古人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B.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交流 D.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
3.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更方法,下列示意图空格处应填入的是(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的“河”是指
A.黄河
B.长江
C.东海
D.大运河
5.以下四幅疆域示意图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6.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对这一历史阶段认识错误的是( )
A.“五代”政权更替均为武将夺权 B.尽管政权分立,但社会仍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C.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十国”政权均位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继续发展
7.史书记载:筒车“如纺织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这种灌溉工具最早出现在
A.东汉 B.三国 C.隋朝 D.唐朝
8.下列最能概括唐朝时期社会风气的是( )
A.与世无争 B.开放进取 C.闭塞落后 D.争强好斗
9.历史图片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①该工程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达余杭
②它的开通,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的交流
③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五大水系
④它是隋炀帝下令开凿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日本援华物资上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字样(如图)。据考证这与唐朝高僧东渡日本的故事有关。这位高僧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晁衡
11.“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是( )
A. B.
C. D.
12.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她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具有大多数男人都无法企及的政治才能,历史上称她统治时期为(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
13.观察五代十国形势图,以下有关此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江南地区已实现了完全统一
B.皇帝都出身于农民起义领袖
C.延续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D.北方的政局比南方相对稳定
14.隋朝在短时间内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实现统一,但又迅速覆亡,成为古今争论不休的话题。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开凿大运河
B.暴虐无道的统治
C.大兴土木工程
D.隋炀帝昏庸无能
15.唐太宗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里的“人”是指: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宇文化及
1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作者要推翻的是( )
A.隋朝的统治 B.唐朝的统治
C.西汉的统治 D.秦朝的统治
17.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灭亡唐朝的人物是( )
A.杨国忠 B.朱温 C.安禄山 D.史思明
18.隋文帝末年曾颁布《搜扬贤哲诏》:“诏令州县搜扬贤哲,皆取明知古今,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者,不限多少,不得不举。”材料中隋文帝选拔人才的标准是
A.重门第、轻才能 B.重才能、尚品德 C.重等级、推权贵 D.重虚名、崇孝廉
19.“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真实而深刻的感情,这是因为( )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 B.李白出生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生于农民家庭
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
20.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下图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A.贞观之治、澶渊之盟 B.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C.澶渊之盟、安史之乱 D.安史之乱、宋金和议
21.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有__?__之称
A.史诗 B.诗魂 C.诗史 D.诗书
22.考古工作者在李世民陵墓中发现“十四国蕃君长石像”,十四个蕃君长都是唐朝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国王或首领。这些“蕃君长石像”说明唐朝
A.李世民的战功卓绝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军民关系十分融洽 D.加强了对藩镇的统治
23.“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B.使得李唐王朝迅速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24.“此后,盛唐气象已一去不复返,唐人的心态变得不再昂扬,也不再那么自信,往日的繁华已成追忆,盛唐的诗篇也已无法唱响。”这主要源于( )
A.黄巢起义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李自成起义
25.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央视今年又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节目。这档被称为“学霸们都在看”的节目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潮。下列哪一朝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材料二:“大业三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或即进士科之始。”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进士科”的创设有何标志性意义?
(3)材料三中所说的是我国古代的哪项伟大工程?这一工程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27.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开创了多个繁荣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唐朝也采用了通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
----赵晶《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四:在贞观年间,一位伟大的僧人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0多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1)概括材料一中唐太宗的执政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践行这一执政理念的一项具体措施。
(2)材料二体现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依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关系的方式,并列举一例说明。
(3)材料四中的“伟大的僧人”是谁?后来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书,请写出这一著作的名称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统治时期,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邢州窑与越州窑是唐朝南北诸窑的代表窑,出产的瓷器质量不相上下。茶圣陆羽按照瓷色与茶色是否相配来定各窑优劣,说邢瓷白,盛茶呈红色,越瓷青,盛茶呈绿色。唐三彩是有名的陶器。所谓三彩,即在无色釉的白底胎上用铅黄、绿、青等色画成花纹,烧制成陶器。因是唐朝创制,故称唐三彩。
——选自《全彩中国史》
材料三 唐太宗统治时期“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资治通鉴》)。唐帝国最盛时,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新疆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北到贝加尔湖,南到今越南中部。不仅超出了隋朝,也超过了汉代。唐帝国疆域最盛时面积约在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左右,与之同时的大食帝国的面积约为一千万平方公里。
——选自《盛唐气象》
材料四 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的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地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大起唐式伽蓝【伽(qié)蓝:佛寺】,以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为代表,八、九世纪的日本简直就是唐朝的翻版。
——选自《遣唐使和学问僧》
(1)结合材料一写出唐太宗、唐玄宗在位时的年号。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方面的情况?
(3)根据材料三,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29.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对外交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摘编自白寿彝主编《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实行的政策及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与邮票图组相关的历史事件。简述两幅图片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有何相似之处?
材料三长安,意为“长治久安”,从西周到唐代,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长安。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的,它将西方的物产、经济、文化带入了长安城。唐长安城成为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唐长安城的人口中,除普通百姓、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等总数不下 3万人。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代长安城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B
6.D
7.D
8.B
9.A
10.C
11.B
12.C
13.C
14.B
15.C
16.B
17.B
18.B
19.C
20.B
21.C
22.B
23.B
24.C
25.B
26.(1)隋文帝
(2)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隋朝大运河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7.(1)执政理念:以民为本。具体措施:减省刑罚;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和亲。举例: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伟人:玄奘。书名:《大唐西域记》。
28.(1)贞观。开元。
(2)制瓷业。
(3)唐朝疆域辽阔。
(4)唐朝对日本有重要影响。
29.(1)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原因: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发达;统治者的重视等。
(2)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二人都是唐代高僧;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都历经艰险完成使命;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3)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交通发达;是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长安是世界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开放的社会风气、商业的繁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