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5-02 22:0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合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评价目标
教材分析
1.能通过具体情境和乘法的意义解释乘法分配律这个抽象的数学模型。
2.能用自己的语言初步描述乘法分配律。
3.能运用乘法分配律,并适当进行拓展猜想、验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教学难点:借助乘法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从形式上正确地表达。
教学活动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关键活动:
复习本单元已学过的运算定律,顺势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关键问题: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适用于加法运算,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适用于乘法运算,加法和乘法间有什么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回顾已学的运算定律,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学习经验,从而为学生迁移旧知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二、探索发现,感知规律
1.借助情境,初步感知。
关键活动:
(1)出示学校为篮球队员买球服的情境,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
(2)找出两种解题思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列举生活中的类似数学问题,并得到另一组等式。
关键问题:
(1)观察(65+35)×5 和 65×5+35×5,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2)像这样既可以先加起来再乘,也可以先分别乘再加起来的数学问题,生活中还有吗?
【设计意图:乘法分配律是很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果没有具体的感性材料,学生就很难获得体验的机会。只有提供具体形象的学习材料,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问题有机融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所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2.脱离情境,建立模型。
关键问题:
(1)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再写一组吗?
(2)如果不计算你能不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它们为什么会相等?同桌互相说说看。
(3)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些等式背后隐藏着的共同规律表示出来吗?
(4)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关键活动:
(1)学生根据刚才写具体情境下算式的经验,自行编写一组等式。
(2)借助乘法的意义来说明两边的算式为什么会相等。
(3)观察每组等式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规律。
【设计意图:先借助买衣服的具体情境理解两种算式的意义,初步感知模型;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情境并从中提炼出另一组算式,加深对模型的感知;接着脱离现实情境,找到这一类算式的相同点,即借助算式的意义来理解模型本质,即“几个几加几个几就是几个几”;最后引导用文字和符号来表征。由具体到抽象,借助乘法的意义完成对乘法分配律的数学表征,并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剥去乘法分配律外在的“形”,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魂”,凸显乘法分配律的本质。让学生充分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建模过程,渗透了对抽象能力、符号意识和模型思想的培养。】
三、巩固运用,融会贯通
1.务实基础,灵活运用。
练习材料: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注重“常规”与“变式”相结合,既有顺向思考,也有逆向推理,还有字母的参与,意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能力。】
2.寻找关联,融会贯通。
观看微课,将乘法分配律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建立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介绍,引领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找到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关注知识的整体性,把握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脉络,使数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四、拓展提升,全课总结
关键问题:
(1)读完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大胆地猜想吗?
(2)有了猜想,你会进行验证吗?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关键活动:
(1)根据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引发猜想。
(2)利用具体数据,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由乘加拓展到乘减,由两个数拓展到三个数,由乘拓展到除,大胆猜想,积极验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