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6.1《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6.1《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3 07:3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言知识,熟悉文本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总结写作思路,体会骈散结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重点段落,理解铺排写法。
4.文化传承与启示:理解叙议关系,体会史论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此时的杜牧23岁,看到唐敬宗身为大唐皇帝,却贪好嬉游,荒淫失德,于是写下了这篇《阿房宫赋》。他说:“宝历大启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作品。
阿房宫,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三辅黄图》说“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阿房宫秦末毁于战火。
杜牧这篇赋,借助想象铺叙阿房宫的华丽建筑、宫中人物及珍藏,揭露秦王朝统治者的荒淫,并借此讽谕唐敬宗的奢靡。
(二)任务一:梳理文言知识,熟悉文本内容,总结写作思路
【提问】阅读课文,梳理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明确】1.古今多义:①钩心斗角;②气候;③经营;④可怜。
2.一词多义:①“一”;②“爱”;③“族”;④“焉”。
3.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如“北”“西”“龙”“虹”“朝”“夜”“铛”“石”“块”“砾”。②名词动用,如“焦土”“族”“鉴”。③动词活用,如“收藏”“经营”。④数词活用,如“一”。
4.文言特殊句式:①判断句,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人之心,千万之心也”等。②宾语前置,如“秦人不暇自哀”;③状语后置,如“多于南亩之农夫”。
【提问】通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内容,梳理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描写阿房宫:第1段写阿房宫之奇;第2段写阿房宫生活之奢。(铺垫)
第二部分议论阿房宫:第3段秦灭的原因:骄奢残暴导致秦亡。
第三部分总结历史,点明意图:六国与秦都因不爱百姓,导致亡国,希望唐统治者以史为鉴。
(三)任务二:赏析重点段落,理解铺排写法,体会骈文特点
【提问】第一段是如何采用铺排的手法描写阿房宫的?
【补充】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物、事件、人物或其行为,按照一定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进行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不仅能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气氛和情绪。
如《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是一种纵向铺排,按照时间顺序,罗列数字,运用互文修辞,突出了兰芝的多才多艺知书达理,聪明能干。
又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市买鞍鞯,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通过横向铺排,表现了主人公木兰的精心准备,和对战争到来的从容不迫。
台湾作家张晓风《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素饺子馅以荠菜为主,我爱荠菜的‘野蔬’身份,爱小时候提篮去挑野菜的情趣,爱以素食为一年第一顿餐点的小小善心,爱民谚里‘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的憨狂口气。”从不同的角度抒发自己对荠菜的爱到了极致!
【明确】第一段,铺叙阿房宫建筑之奇:奇在规模宏大,奇在建筑雄伟,奇在精致豪华。分四层写:
第一层:建造的背景。开头文势突兀。“六王毕,四海一”是建造背景,“毕”和“一”用字简练,富历史深度。“蜀山兀,阿房出”说明用材之多,耗力之大。“兀”和“出”对举,讽刺帝王奢糜,形象深刻。
第二层:阿房宫全景(概貌)。分别写了阿房宫规模之大(三百余里)、建筑之高(隔离天日)、依水傍水的走势(直走咸阳,水流入宫)。
第三层:阿房宫局部。分别写了楼阁多而密(五步…十步…),廊檐宫室精而巧(廊腰……斗角),亭台楼阁布局巧妙,不计其数(盘盘焉…千万落),长桥似龙卧波,复道如虹行空。动静结合,比喻拟人,写出长桥端庄宏伟的静态美,复道曲折绵延的动态美。
第四层:阿房宫内部。写了宫内歌舞,互文手法,以“气候不齐”极写气氛不一,冷暖不同,运用夸张,侧面烘托宫内热闹奢华的生活场景。
【小结】按逻辑顺序多角度铺排描写,从总体布局到具体建筑,从周周环境到宫内景物,从楼阁亭台到人物歌舞。全方位地展现了阿房宫的气派、规模、华丽和精巧,表达了作者对劳动技艺的赞叹,更表达了对统治者奢糜的讥讽。
【提问】第二段由上一段阿房宫建筑的描绘,转入对宫中宫人的叙写,写妃嫔们的空虚生活,写她们的悲酸心理。作者如何运用铺排进行描写的?
【明确】第二段,铺叙宫内生活之淫奢。分四层写:
第一层(前六句):写宫人的来历。她们有的是六国的“妃嫔腠嫱”,有的是六国的“王子皇孙”,不久前,他们有的“辞楼”,有的“下殿”,失去了往日的一切,沦为秦宫的宫人。“朝歌夜弦”(互文)写她们强颜欢笑;“为泰宫人”,写他们的真实命运,平淡的语句中蕴含着沉痛的感情。宫人们来历的交待照应前文“六王毕”。
第二层(六组“也”字句:写妃嫔们的梳洗妆扮。按时间顺序铺叙:照镜,梳头,化妆,熏香和出行。用比喻、夸张,先说喻体,有画面感,产生悬念,再现本体,解释原因,一问一答。判断句形成排比,渲染宫中美人之多,生活之奢靡。妆镜打开,像明星一样照亮天空;发鬟解开,像天边的乌云一样;渭河表面一层油脂,原来是宫女的洗脸水;轻烟缭绕,香雾迷漫,原来是宫女们点燃了熏香;惊雷乍响,隆隆而过,原来是宫女们驾车出游。(表面写宫女,实则烘托秦统治者的荒淫)
第三层(一肌一容……三十六年):总写妃嫔们外貌的美丽和内心的辛酸。(细节描写)。她们的肌肤容貌“尽态极妍”,她们的愿望并不高,就是盼望帝王的恩幸,但她们竟有度过“三十六年”的漫长岁月而“不得见者”。批判秦皇帝妃嫔众多,揭露生活荒淫,也有对六国众多妃嫔悲惨命运的同情。
第四层(“燕赵之收藏”到“亦不甚惜”):写阿房宫中的珍宝之多。先说这些珍宝都是六国经过几世几代掠夺百姓而得。“几世几年”,写摽掠之久;“倚叠如山”写摽掠之多;“输来其间”,写结局之悲。用语冷峻而含意深刻,暗含对六国的谴责。后写秦人对六国珍宝的轻视和糟踏,这既是对六国统治者小心“收藏”和辛苦“经营”的嘲笑,更是对秦统治者的批判。
【提问】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依然体现骈文的铺排特点,请具体分析。
【明确】第三段:议论批判秦统治者的骄奢,导致亡国。分三层写:
第一层(前六句):讲道理,人心相同,为什么秦统治者却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承上启下)
第二层(六组对比排比句):铺陈展开,比喻说理,批判秦统治者的残酷搜刮与穷奢极欲。这六组对比,拿农夫工女等劳苦百姓和粟粒帛缕等生活用品,这些国家基础、百姓生存的事物,与阿房宫的栋、梁、椽、瓦形成对比,明确地告诉读者,统治者的宫殿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所造就;统治者的享乐,完全建筑在普通百姓的痛苦之上。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秦统治者骄奢的结果——民怒国亡。
【提问】第四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出了什么结论?表明什么样的写作意图?
【明确】第四段:总结出六国和秦亡的共同原因都是“不爱百姓”。分三层写:
先说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再说自取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不爱其民”,并作反向假设分析,强调“爱民”。最后四句以委婉语气,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是历史的悲剧,告诫唐朝统治者要以此为戒,否则将重蹈历史覆辙。
【小结】《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的赋篇,因受韩柳古文运动的影响,一些作家用散文笔法来写赋,即所谓文赋。杜牧的这篇赋作,就是一篇文赋。在艺术上,这篇赋有其鲜明的特色。
1.描写的铺张。描写阿房宫,作者从规模、气势、建筑、人物、珍宝等各个角度进行铺叙,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高而低进行多方渲染,使早已毁于战火的阿房宫鲜明生动地矗立在读者面前。
对局部也极尽铺张。如描写建筑群,作者从它的高、大、多、精、巧、美等不同角度,写出楼、阁、亭、台、廊、檐的千姿百态。
2.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手法。为突出阿房宫是建造在百姓的血汗痛苦之上,作者一连采用了六组对比。又如描写妃嫔的梳妆打扮,作者用比喻和夸张,描写出她们妆、梳、洗、熏的豪奢生活。
(四)任务三:理解叙议关系,知人论世,体会史论中的情感
【提问】作者的人生经历或志向总是影响着文章的观点或倾向,请探究是杜牧出于何种原因借古讽今?
【明确】杜牧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所致。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青年才俊、杰出诗人,世称“小杜”。杜牧出身京兆杜氏。京兆杜氏自西汉以来,一直为京兆望族。京兆杜氏,从杜淹、杜如晦算起,至其祖父杜佑,杜氏拜相者,已有4人,门庭显赫荣耀。803年春,杜牧诞生在朱雀大街亲仁坊,与皇城安仁坊毗邻;3月,祖父杜佑升任平章事,成为杜家第4位唐相,一时间,杜家贵盛,双门进喜。
杜家世代做官,藏书万卷,诗书传家,家学渊源,杜牧又天资夙成,聪颖伶俐,在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里,他博览群书,学写文章,练习书法,爱好歌舞,十几岁时就诗辞歌赋,样样兼通,又长相清秀,风度翩翩。
他从小就站在社会的至高点上,浑身洋溢着杜家人的历史自豪感,肩负着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立下辅政的宏伟大志,要像爷爷一样入殿为相。不到20岁,他便研究先秦《国语》《尚书》《诗经》《左传》,以及汉魏以来各朝国史,学习治国理政。
824年,唐穆宗去世,16岁的太子李湛即位,为唐敬宗。据说,这位少年天子,心性不定,善于击球,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仅如此,还荒唐到了到处去求访异人,希望能够得到不死灵药。
这样的行径,和当年的秦始皇,简直是如出一辙。看见了这样的一个皇帝,杜牧能不担忧?纣王无道,凤舞鸾歌,酒池肉林,结果社稷灭亡;秦皇无道,琼楼画舸,暴敛钱财,最后干戈顿起。那么,唐朝呢,唐朝又会怎样?当时的唐朝,表面上歌舞升平,其实危机四伏。年轻的杜牧义愤难平,便借古讽今,创作《阿房宫赋》。这一年,他23岁。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同样,此文也让他名闻京城。828年,杜牧26岁,他来到洛阳参加科举,并带上了之前写的《阿房宫赋》, 这年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而太学博士吴武陵老人,也骑着一头毛驴,慢腾腾地赶来拜见侍郎。当时,侍郎正在主持宴会,酒性正浓时,听说清流大名士吴老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迎接。吴老拍拍侍郎肩膀,亲热地说:“前几天,我偶然看到十几个太学生,情绪非常激昂,一起读一篇文章。我看了文章,原来是考生杜牧的《阿房宫赋》。这个人,有王佐之才啊!”侍郎说:“很多学生说,杜牧才智过人,风华出众,可他放纵疏旷,微议颇多。于是杜牧为二甲第二名,同年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