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通过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英英、体会英英的情感变化,抓住变成树后有趣的情节,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通过梳理故事构思,学习想象类文章的写作思路;
通过了解何为想象,寻找想象的思维方向,知道与生活中真实的事物有联系的想象更让人相信、更真实。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如果把人当作树来写,会是怎样有趣的事情呢?假如自己变成了树,会怎么做?怎么想呢?(PPT展示:假如我变成了一棵树,我会……)揭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的名称)学生根据课题提问。(在学生提问后PPT可展示引入性的预设提问: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我怎么变成一棵树的?这棵树上有什么?我变成一棵树后做了什么?)
板块二、梳理故事,整体感知
梳理故事情节,发现并欣赏想象构思
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画出表示“我”的心情或者想法的句子,想一想:“我”的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如果我是英英,我想说什么?(这部分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对比能力。)
小组合作,讨论反馈:课文写了什么?相机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叙述顺序。(这部分旨在考查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概括能力。)
第1-4自然段:“我”不想回家吃饭,变成了一棵树。
第5-20自然段:“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趣事。
第21-23自然段:妈妈知道了“我”的秘密。
3. 利用“故事山”的形式梳理脉络,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构思: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在想象中解决问题,回到现实存有美好念想,鼓励学生将这样的构思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回归母爱主题,感知和体会真挚情感
思考:一开始英英说妈妈不知道她变成了树,最后却说妈妈早就知道她变成了一棵树,妈妈是什么时候知道英英的秘密的呢?(这部分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
讨论并交流:妈妈早就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为什么拿来食物分给小动物们馋我呢?(妈妈的目的是为了让英英自己感觉到饿了,主动回家吃饭,这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妈妈。)
从“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中,你读懂了什么?(这部分旨在考查学生联系前文,关注母爱主题。)
妈妈知道英英不喜欢吃饭才变成了树,于是带了很多好东西住到鸟窝,又故意分给小动物,和它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目的就是引起英英的食欲,英英最终明白了“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同时也告诉人们世界上最了解自己、最懂自己、最疼自己的人是最亲爱的妈妈。
板块三、聚焦“有趣”,感受想象
“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这部分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
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鸟窝;鸟窝里住着动物朋友;妈妈也住进鸟窝里;妈妈把食物分给小动物们,并和它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小动物们讨论水滴的来源。
默读课文,找出哪些想象很有意思,然后和同学交流。(同步完成课后第1题)(讲解时PPT上展示对应的文段)
“我”变成了一棵树有意思;
鸟窝的形状有意思;(结合插图,想象各种鸟窝在枝头跳舞的情景:风一吹,三角形的鸟窝 ,正方形、长方形的鸟窝 ,圆形、椭圆形的鸟窝 ,菱形的鸟窝 ,它们在枝头跳起了舞。)
鸟窝里的住户有意思。
(4)住进鸟窝的方式有意思。(这是一棵神奇的树,可以自己弯腰或者轻轻垂下一些树枝,让住户更加方便入住,住进鸟窝是极其容易的事情。)
妈妈也到鸟窝里,和小动物们一起吃东西有意思。
树的肚子可以咕噜噜地叫有意思。( “我”的食欲被眼前的动物们的美餐撩动起来,饥肠辘辘,虽然“我”变成了一棵树,但肚子忍不住“咕噜噜”直叫。因肚子饿发出的“咕噜噜”,学生读后与英英感同身受,由声及情,充满了想象力。)(7)树流口水有意思。( “我”看着小动物吃得津津有味,口水不禁直流。小动物们猜测水滴是下雨了、牛奶打翻了、虫子撒的尿、大树的眼泪,可就偏偏猜不到这是大树看到好吃的流出的口水。英英由此产生“变成了树真麻烦”这一想法。)(8)妈妈一早就知道“我”的秘密有意思。
板块四、品味想象,引发思考
再次与英英一起踏上想象之旅,体会想象的精妙。
不想吃饭的“我”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各种形状的鸟窝,在形状各异的鸟窝里,不仅住着小刺猬、小松鼠,还住着小兔、小狐狸,甚至还有小鸭子和小鳄鱼,还吸引来了“我”妈妈。这些小动物一起住在鸟窝里,一起享受美食,还一起讨论水滴的来源。
思考想象与生活的联系。
“我”变成了一棵树,树上有形状各样的窝,是小动物们的家,“我”自己玩耍后也要回家。“我”因不想吃饭变成一棵树,但树上的小动物们却因为妈妈的食物分享饱享美味,惹得“我”愈加饥肠辘辘,口水直流,而小动物们却不知道“我”在流口水。妈妈看穿“我”想回家吃饭的心思,“我”因此得以回家饱餐一顿。
小结:英英不但会想,而且很会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想得很具体,和我们生活中真实的事物有联系,这样大家就很容易相信。并且想象的过程写得很清楚,读后就好像看到电影一样,很真实。
头脑风暴,自由畅言:还有什么动物会住在鸟窝里?小动物们会一起在树上做什么?
讨论大胆想象带来的好处,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知道的由想象变为现实的事例。(莱特兄弟从让人飞的梦想到发明飞机,《海底两万里》描写的水下船只——潜水艇被发明了出来,中国的探月计划使古人奔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等。)
引导学生发现除了写想象的内容,还可以写自己的语言和心里话。(讲解时PPT上展示文本,内心独白、自由畅想的部分画线或为红色字体,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大胆运用。)
板块五、课堂练笔,发挥想象
你觉得变成了一棵树有意思吗?你知道作者写作的小秘诀是什么吗?(回顾学习的内容:大胆想象,合理表达)学生汇报交流。
总结:把人当作树来写,让树具有像人一样的想法和心情,在想象中解决遇到的问题,多么富有想象力。
请你和作者的创意比一比,看谁的创意更精彩。除了变成一棵树,还能变成什么呢?大胆想象,先说一说,最后写下来。(同步完成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借助“故事山”和第一课时学习的想象类故事构思方法创编自己的想象故事)
①你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②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③变成了之后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
④写完之后先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打开想象的思路,丰富故事内容。
板块六、推荐阅读,拓展研学
拓展研学,出示王一梅《书本里的蚂蚁》片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奇妙的想象,师生共同鉴赏。
《书本里的蚂蚁》(节选)
“喂,你好,你也是一个字吗?”书本里传来了很整齐的细碎的声音。
“是谁?书本也会说话?”黑蚂蚁奇怪极了。
“我们是字。”细碎的声音回答。黑蚂蚁这才看清,书本里满是密密麻麻的小字。“我们小得像蚂蚁。”字很不好意思地回答。
“我,我是蚂蚁,噢,我变得这么扁,也像一个字了。”黑蚂蚁挺乐意做一个字。
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第一天,黑蚂蚁住在第100页,第二天就跑到了第50页,第三天又跑到第200页……
所有的字都感到很新奇,要知道,这是一本很陈旧的书,很久没有人翻动了,而这些字从没想过动动手脚,走一走,跳一跳。
“我们真是太傻了。”字对自己说。现在,它们都像黑蚂蚁一样跳跳舞、串串门。这有多快乐呀!
2. 完成《书本里的蚂蚁》整篇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交流:《书本里的蚂蚁》与《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进一步感知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感受想象的神奇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