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一、资料链接
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西藏,以辽阔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神奇的历史文化,
纯朴真诚的民风民俗,吸引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女作家马丽华从1976年进藏,一待就是27年,踏遍了西藏
的山山水水,因而写出一系列以西藏为题材的作品,特别
是她的“走过西藏”系列——《藏北游历》《西行阿里》
《灵魂像风》等长篇纪实散文,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轰动,
备受读者瞩目。
【背景资料】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著有
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
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
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曾于1992年、
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
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2011年长篇小说
《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被誉为
“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名家名作】
1.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文章写景顺序和角度,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自身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
融为一体的写法。
4.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的情感:
表达了“我”对 的 、 和
之情。
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敬畏
热爱
赞美
1.圈点勾画精彩词句。
2.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黧( )黑 棱( )角 酝酿( )
qián( ) 诚 诅( )咒 眩( )晕
zhòu( )然 静mù( ) xiè dài( )
dūn( )实 rú( )动 演yì( )
裸( )露 冻疮( ) 腈( )纶
皱褶( ) 大shā( )风景 气喘吁吁( )
接zhǒng( )而至 风云( ) ( )在目
安营扎zhài( ) ( )流不息 ( )不经心
1.字音字形
煞
lí
léng
yùn niàng
虔
zǔ
xuàn
懈怠
骤
穆
敦
蠕
绎
xū
踵
寨
变幻
历历
川
漫
jīnɡ
zhě
luǒ
chuānɡ
①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② :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③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④ :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⑤ :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⑥ :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⑦ :比喻局势动荡不定,变化急速,难以预料。
⑧ :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⑧ :松懈懒惰。
2.理解词义
熠熠烁烁
接踵而至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安营扎寨
虔诚
风云变幻
历历在目
懈怠
二、默读课文,思考批注
冰河上
1.本文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找出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按照 , 来组织材料,(也是以
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
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时间的推移
地点的转换
“我”的游踪
草坝子上
砾石堆上
接近冰山
进入冰塔林,置身冰窟
三、浏览课文,整理思路
(一)( )
(二)( )
(三)( )
移步换景
以 为顺序
时空
课文结构
①②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
及感受。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③-
-
写作手法: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句子中的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líng )
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B.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shā)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
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C.她埋着头,不说话,某种不知名的情绪正在空气里酝酿(liàng)。
D.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慢溢(yì)出来。此
刻除了风声,还有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
B
2.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开始后,参观的人便接踵而至。
B.看他做事漫不经心的样子,老陈头气得直想把他大骂一顿。
C.立身于风云变幻的世界,我们遇事要独立思考,不能随波
逐流,人云亦云。
D.国内许多古老的民间艺术,如变脸、泥塑、杂技等,代代
有传人,真是川流不息。
D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坚守和创新,使老字号品牌焕发新的生机。
B.林间,空气格外清新凉爽,处处弥漫着雨露泥土的气息与
花草树木的身影。
C.在文学创作中,以淡然的人生态度创造美、传播美、发现
美,寻常中见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大美”。
D.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成功经验,为全球生态治理
贡献了中国智慧。
D
4.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许多同学围着在这次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周洋同学,让他讲讲
经验,周洋说:“你们先到一边等等,等我喝杯水再赐教。”
B.近日,学校为了让同学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考试,减轻心理
压力,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书:烈火试
真金,逆境试强者。
C.公园里练习书法的老人,手拄拐杖,说道:“老朽写得不好,
让大家见笑了!”
D.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
心遗失了数学书,如有拾到者,请迅速还我。”
C
五、课后达标
创新思维
尽管这些年长江流域实施了比较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但依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保
护长江的生态环境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请你为此拟写
两条公益宣传标语。
爱护长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义务。
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整理思路
1.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复述
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
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 ,
最后 。
随着 和 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
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
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
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
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
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
移步换景
驶过冰河
进入冰塔林
立足点
观察视角
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 。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发生着变化。
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
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二、跳读课文——
品味、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一)合作交流: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
号里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
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
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
“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
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
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
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
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
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划线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划线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描写,
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
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
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
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
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
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
——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
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这几个句子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都不停留于具体的
描写,而是将笔触宕开,抒写作者的想象与感触,将读者的
思绪引向时间的远处或思考的深处。这样的写法虚实结合,
主客相融,带给读者一种富于厚度和深度的美。
【小结】
(二)关键句赏析交流
1.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赞美了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自
然环境的恶劣,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2.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驻防”赋予严寒人的行为,“三
两个月”准确地刻画出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
3.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
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
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
“太空步”。
运用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用幽默风
趣的笔调把“我”活动时缓慢的动作比作 ,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
比喻
高原反应
地震
霹雳舞的“太空步”
高原反应带给“我”的痛苦
动作描写,向不欢迎女人的各拉丹冬行虔诚的跪拜大礼,表
现了“我”的 和对各拉丹冬这冰雪世界的 “不久它便
让我领教了一番”为下文描述“我”的经历埋下 。
4.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
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虔诚
敬畏
伏笔
5.……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
一列小小身影。
侧面描写。“蠕动”一词表现了在冰谷里行走时人身影的渺
小,侧面表现了冰谷的宽阔巨大。
详细描述自己拍照时的镜头配置,交代了自己摔跤的原因
——想要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而后退。“后悔了一辈子”设置悬
念:为何未配起变焦镜头就使“我”后悔了一辈子?
6.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
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
要退出很远。
7.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听到了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
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
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
三、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
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
怪、美不胜收。
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
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
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风的
“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又如
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写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
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
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形
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
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
“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
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反复叙写自已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限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精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
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
验甚至考察,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
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
经历和感受,展现了冰塔林的神奇与壮美的特点,表达
了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主旨】
五、课后达标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
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