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冷战
1945年5月9日,莫斯科市民在红场举行庆典,庆祝纳粹德国的投降。
1945年4月25日,美军苏军在德国易北河胜利会师。
1945年5月9日晚,就在莫斯科欢庆胜利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新课导入
为什么这么说?两个战争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1.认识冷战的原因、表现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重点:冷战的原因和表现
难点: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自主学习记忆
问题导学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的含义、原因
2. 冷战的表现(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呈现的特点、典型事件?
2.多极力量成长的表现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处于对峙和竞争状态。
*冷战持续了40多年,成为二战后近半个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时间
对手
表现形态
涉及领域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的含义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
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战
争
?
和
平
?
2、冷战的原因
思考:
为什么美苏两国在战后走向对立?
(2)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2、冷战的原因
2、冷战的原因
(3)美苏社会制度、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美国 经济 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率
工业产量 黄金储备 出口贸易
53.90% 74.90% 32.40%
军事 军队 航空母舰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200多万 30艘 1626枚 有
政治 控制联合国
苏联 经济 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军事 军队 作战飞机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140万 40000架 1910枚 有
政治 控制东欧地区,领土扩张60万平方千米,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西欧 普遍衰落 英国:赢得战争输了财富 法国:元气大伤、地位下降 德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材料:战后美国、苏联、西欧实力对比图
为什么是美苏?
(4)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西欧衰落,美苏崛起)
2、冷战的原因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
(2)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直接原因)
(3)美苏国家利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尖锐对立(根本原因)
(4)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西欧衰落,美苏崛起)
2、冷战的原因
3、冷战的表现
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冷战的序幕:
阵营 领域 以美国为首的 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杜鲁门主义(1947.3)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9)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北约(1949)
华约(1955)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标志冷战开始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冷战的表现
自主学习,梳理表格内容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咨文,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并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名,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知识拓展】 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目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知识拓展】 马歇尔计划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请思考: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马歇尔计划目的: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控制,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实现称霸世界战略。
【合作探究】:有人说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你怎么理解?
1、实质相同:
2、方式不同:
3、两者关系:
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杜鲁门主义——公开;马歇尔计划——隐蔽
杜鲁门主义是政治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是经济上的表现;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应用。
杜鲁门后来也解释说:“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如果说两者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说法”,可以说,马歇尔计划是一种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奠定两极格局
的基础
雅尔塔体系
1945
揭开美苏冷战
的序幕
铁幕演说
1946
美苏冷战开始
的标志
杜鲁门主义
1947
两极格局
正式形成
北约与华约
1955
15
3.冷战的表现
两极格局指的是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美苏坦克对峙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核战争一触即发
相同之处:都在激烈对抗的同时极力避免直接冲突,通过让步化解危机。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美苏关系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后): 既有缓和,又有对抗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学习聚焦: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战后美国与欧共体GDP占世界总额的比重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1950-1970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
西欧——欧共体
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
2、社会阵营开始瓦解
从1958年起,苏联为了谋求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的超级大国地位,加强了对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干预和控制。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956年 波兰波兹南事件
东欧兴起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中苏交恶
中苏关系破裂
(二)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尼克松访华
1964
1972
1967
1971
1970
1979
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国的发展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3、中国的发展
4、第三世界的崛起
◎1955年 万隆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
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召开
不结盟运动
在万隆会议的基础上形成,要求独立自主,掀起非殖民化浪潮
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同时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
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冷战亦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材料一: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材料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指出:“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材料三:冷战的最终作用是一体化而不是非一体化,虽然它造成东西方深刻的分裂,但是这种分裂却为西方内部的一体化整合服务,同时促进第三世界融入第一世界,并且可能潜在的为冷战后形成单一的全球化体系做出了贡献。
问题探究
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冷战的影响?
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美苏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材料一: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材料二:古巴导弹危机
材料四:侵越战争
材料三:柏林墙
问题探究
大搞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爆发局部“热战”,破坏世界和平。
冷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冷战的影响?
冷战的影响
积极:
1.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美苏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一定程度上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消极:
1.美苏两国全面对抗,大搞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2.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甚至不惜大举用兵,爆发局部“热战”,破坏世界和平;
冷战启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合作共赢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2020·全国Ⅱ卷·3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链接高考
C
2.(2021·全国乙卷·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高考真题
D
3.(2019·全国卷)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