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欧亚大陆各文明深深地影响了印第安文明
B.印第安各文明之间保持了密切的相互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的
D.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2.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这说明( )
A.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B.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C.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D.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3.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B.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D.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4.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另据史书记载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C.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D.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5.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创之时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头语言的体系。最后,楔形文字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这表明( )
A.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C.文字产生之后就具备完善功能 D.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
6.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下列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历史的文字是( )
A. B.
C. D.
7.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8.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审判中,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这( )
A.有利于保证判决的公正 B.充分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C.体现了审判程序的民主 D.体现了民主程序与公正结果的一致性
9.希腊人的整体精神和他们的文化与城邦紧密相连,他们在诗歌和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最高成就都归于公共生活,而非私人的快乐王国。古希腊的艺术家们将体现城邦的精神面貌视为己任,他们在艺术中注入“优秀”的品质,使其成为全民道德典范的象征。据材料可知古希腊( )
A.高尚的道德成为全民追求 B.文艺适应了城邦政治的需要
C.文艺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D.人文精神影响社会各个领域
10.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古巴比伦王国颁布了涉及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的法典,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该法典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查士丁尼法典》
C.《十二铜表法》 D.《拿破仑法典》
11.下图是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字。据此可知( )
A.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B.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地区文化水平的差异性 D.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12.如图是《世界历史大事记(部分)》,对该图内容解读最合理的是( )
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河姆渡文化,种植稻谷,饲养猪、牛,有木构建筑
约公元前5000年 墨西哥地区,开始种植玉米,人类定居生活
约公元前3500年 埃及,创造文字、产生王权
公元前2000年 希腊克里特文明,出现宫廷建筑、象形文字
A.中国最早产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B.历史地理条件造就不同文明成果
C.认识文化遗存主要依靠文献记载 D.农耕文明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
13.古代希腊,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类以及其情感、人性和人的尊严进行描述和礼赞;在艺术作品中对于人身体美的赞扬,以及在古典建筑中“维特鲁威人体”对人的弘扬;智者学派曾说道:“人本身最为重要,其余之物皆为人类劳作之产物”。这表明古代希腊( )
A.肯定人性和人的欲望 B.充满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
C.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 D.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4.塔庙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如图所示)。它因由多层高台叠加,并在高台上建造神庙,故得名塔庙。它一般由烧制或未烧制的泥砖建成,建造一座塔庙通常需要多达七百万块砖,仅制造砖块这一工作就需要数千劳动力。塔庙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 )
A.交通运输非常便捷 B.民居充满地域特色
C.地理环境较为优越 D.社会组织能力较强
15.《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中指出,农业造成定居,一旦定居,社会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国家就一定会出现,国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也是文明的标志。作者意在强调( )
A.国家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 B.社会关系复杂推动国家的产生
C.文明最早出现于农业发达地区 D.农业是文明产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诸事不是依少数人意见而定,而是取决于多数人,所以就叫做民主政治。这是不是说是属于每个人的东西呢?法律是为所有的人制定的,对于有私人纠纷的人来说,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至于职街,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优于他人,这并非由于他的出身,而是由于他的才能和功绩,使他获得重要地位。反之,贫穷并不能使一个有才能为国效力的人,因为地位卑微而被埋没。
——摘编自(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一个特点,使得这些蕞尔小邦坚持其独立的主权在民与直接民主制度。在古代希腊的任何时代、任何城邦,公民绝不是指全体成年居民而言。妇女不是公民,奴隶不是公民,农奴不是公民,边区居民不是公民,外邦人也不是公民。即使除去奴隶、农奴、边区居民和外邦人而外,祖籍本城的成年男子,能够取得公民权利的资格,在各城邦各个时期也宽严不一。希腊诸城邦的公民资格虽然有种种差异,凡是自备甲胄武器,不领薪饷地参加公民军的那部分成年希腊居民,包括已经退役的老年人在内,总是它的公民。
——摘编自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一读希腊史笔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下公民参政模式形成的原因。
17.史料一 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运,不受外界的干涉……而且,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北上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以及这些天然国土数量之多,事先给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四分五裂的地缘分布和差异极大的地形、地貌,使希腊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城邦制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甚至养成了城邦崇拜情结,以至于当建立大型政治共同体的任务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时,他们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摘编自虞崇胜、杨刻俭《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地缘因素探析》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然地理环境(河流)对两地文明有何影响?
(2)根据史料二,概括古代希腊城邦政治的特点及形成此特点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之外,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同时还规定,除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30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由6000名陪审员组成的公众法庭的选举办法也是抽签。
——摘编自陈德正《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浅析》
材料二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材料三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议会各级议员的选举都实行直接选举。1937年第一次普选时选民参选率就达到了70%。
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
县别党派 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宁、新正、赤水、淳耀、同宜耀等11个县
共产党员 2456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 5640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官吏任用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简要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结合所学可知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出现国家形态,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的,C项正确;说明根据材料“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第安文明相对独立并未深受亚欧大陆的影响,排除A项;根据所学印第安各文明之间交流比较有限,排除B项;根据所学人类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不是完全独立进行的,存在交流,比如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造就的肥沃土壤发展了农业,观察尼罗河水定期泛滥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可知,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发展了农业,制定了太阳历,古希腊人在种植业欠发达的情况下,依赖商贸活动,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现象,说明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C项正确;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与“(古希腊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等不符,排除A项;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与“(古埃及人)发展了农业”“制定了太阳历”等不符,排除B项;世界文明的“一体”特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世界)。根据材料“(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可知人类文明受到了地理气候、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A项正确;“决定性因素”不合史实,地理气候只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性因素是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等,排除B项;“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逻辑颠倒,应为文化发展是农业文明引导的结果,排除C项;“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合史实,人类最初的文明出现在亚非欧大陆的若干地区,犹如茫茫大海中的几座孤岛,相互之间联系甚少,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文明。根据材料“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另据史书记载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可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些信息都说明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在世界的古代文明中,多地都有农作物的培育,而非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楔形文字形成的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古巴比伦有关于农业的历书,但无法判定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据材料“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创之时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头语言的体系。最后,楔形文字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可知,材料反映了楔形文字由单纯的记账工具到辅助记忆,再到记录口语,最后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表明文字的功能是不断完善的,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楔形文字功能的演进”,而未涉及是因为社会发展需求导致其演变,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楔形文字功能的演进”,而C项反映的 是文字的先天功能,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楔形文字功能的演进”,而不是“文字的书写”,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象形文字”是古代埃及的文字,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历史,D项正确;“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早的文字,排除A项;“腓尼基文字”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创造的22个拼音字母,排除B项;“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D项正确;ABC对于文明产生的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审判中,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可见雅典尊重公民的权力;根据材料信息“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可见这避免事先有人说情、贿赂等,所以公民的平等不仅仅是形式的,体现出审判程序的民主,C项正确;材料中可见陪审团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陈述,这样的判决很难保证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排除A项;材料中可知这样的流程无法真正保证判决的公正,还有改进的空间,故无法得出充分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排除B项;该流程体现出民主程序,但结果并非一定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据材料“希腊人的整体精神和他们的文化与城邦紧密相连,他们在诗歌和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最高成就都归于公共生活……古希腊的艺术家们将体现城邦的精神面貌视为己任,……”并结合所学可知,希腊人的整体精神和他们的文化与城邦紧密相连,文学艺术都与城邦紧密相连,服务于城邦政治,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希腊人的整体精神和他们的文化与城邦紧密相连”,而非高尚的道德成为全民追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艺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文精神影响社会各个领域”,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古巴比伦王国颁布了涉及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的法典,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谟拉比法典》”,其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A项正确;《查士丁尼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帝国的法律,排除B、C项;《拿破仑法典》属于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法典,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字,这反映了人类文明具有多元性的特点,A项正确;东西方思想文化不未交流,排除B项;地区文化的差异性,不代表地区文化水平的差异性,排除C项;五幅图的文字均为古代早期文明的文字,体现不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世界历史大事记(部分)》”信息可知,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墨西哥文明、埃及文明、希腊克里特文明各具特色。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地理条件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文明成果。河姆渡文化是长江孕育的成果;墨西哥文明深受美洲历史地理环境影响;埃及文化是尼罗河的馈赠;希腊克里特文明是海洋文明的产物,B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最早产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结论,排除A项;“认识文化遗存主要依靠文献记载”的说法错误,对文化遗存的认识主要靠考古发掘,排除C项;希腊克里特文明不属于农耕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由材料中“对人类以及其情感、人性和人的尊严进行描述和礼赞”“对于人身体美的赞扬”以及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出的“人本身最为重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文明的突出特征是以“人”为主,这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C项正确;A项符合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充满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塔庙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体现,但其建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古代生产能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要想完成此种巨型工程,必须具有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D项正确;题干主要反映了塔庙的工程巨大,不能反映交通运输条件,排除A项;塔庙是一种神庙建筑,不能反映居民的居住特色,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塔庙的地理环境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据材料可知,农业是导致国家出现的原因,而国家是文明的标志,因此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基础,D项正确;材料主要叙述了农业、国家、文明的关系,而非强调国家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农业产生引起社会关系复杂并出现了国家,B项片面,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明最早出现于农业发达地区”,C项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6.(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
(2)原因: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影响;为了保证成年男性的地位;公民数量影响着城邦的安全与稳定。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因为诸事不是依少数人意见而定,而是取决于多数人,所以就叫做民主政治”可知人民主权;根据材料“法律是为所有的人制定的,对于有私人纠纷的人来说,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可知法律至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希腊强调权力制衡,轮番而治。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使得这些蕞尔小邦坚持其独立的主权在民与直接民主制度”可知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奠定基础;根据材料“祖籍本城的成年男子,能够取得公民权利的资格,在各城邦各个时期也宽严不一”可知为了保证成年男性的地位;根据材料结合所可知公民数量影响着城邦的安全与稳定,因而要保护成年男性公民的权利。
17.(1)古代两河流域: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帝国更换频繁、充满不安全感。
古埃及:长期统一、政权较为稳固、航行便利、生活较惬意。
(2)特点:城邦是小块政治单元;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城邦崇拜情结;缺乏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详解】(1)影响:根据史料一中“(埃及)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运,不受外界的干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帝国更换频繁,充满不安全感;根据“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可知,古埃及长期统一,政权较为稳固;根据“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北上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航行便利、生活较惬意。
(2)特点:根据史料二中“各种小块政治单元的形成”可知,城邦是小块政治单元;根据“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原因:根据“希腊国土的块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可知,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养成了城邦崇拜情结”可知,城邦崇拜情结;根据“根本不可能表现出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可知,缺乏建立并维系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的愿望和能力。
18.(1)特点:轮流执政;公平公正;任期短。
影响: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
(2)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理由: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措施:实行普选;实施参议会制度;推行“三三制”。(答出2点)
作用: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调动了各阶层民众的抗日积极性);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政权建设的尝试;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答出2点)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可知,轮番而治,轮流执政的特点;材料“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可知,其任期只有一年,时间比较短;材料“不得连选连任......选举办法也是抽签”可知,在选举过程中彰显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影响:雅典管吏使用的这些特点,轮番而治,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雅典官吏使用的制度,也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因为官吏任期只有一年,时间较短,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
(2)名称:根据材料“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可知,这一制度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材料“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可知,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科举制。理由:根据材料“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可分析出,三省六部制是在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根据材料“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可分析出,隋唐的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措施:根据材料“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可知,共产党员占总数的30.34%,即三分之一,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占总数的三分之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中的三三制原则;根据材料“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可知,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包含了绝大多数人,实行的是普选制及参议会制度。作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通过在陕甘宁边区的一些列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为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尝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