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3 11:3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双重矛盾);
(一)背景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经济:
(2)政治:
1856 克里木战争失败
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905 日俄战争失败
1905年全俄大革命
1906-1911 斯托雷平改革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战
沙俄在东线大举用兵
沙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列宁: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一)背景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世纪末俄国工业化的进展造就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代产业工人。他们然只占劳动力总数的10%,却蕴藏着强大的革命能量。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3)阶级: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4)组织:
(5)思想:
(二)形成
1.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2.党的指导思想
“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三)内容: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社会主义应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胜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对俄国的认识
一国胜利理论
建立政权方式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个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一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体特点。
——[苏] 列宁
(1)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四)意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客观 经济
政治
导火索
主观 阶级
组织
同盟军
思想
封建统治矛盾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一)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无产阶级发展壮大,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强。
列宁领导下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逐渐成熟。
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群众基础好(工农联盟)。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指导。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革命历程
①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②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四月提纲》
1917年4月
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工人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政权。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战争,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7月
推翻沙皇封建统治,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局面。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反抗。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破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拓展:对比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时间
革命对象
革命性质
革命力量
结果
两者联系 1917年3月(俄历2月)
1917年11月(俄历10月)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参加,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参与
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
建立苏维埃政权
紧密相联,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概念解释——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政治上: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②人民委员会
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土地,分配给农民进行耕种。
外交上:颁布《和平法令》,签署《布列斯特合约》,同德奥议和,退出一战。
(三)政权的初步建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标志:
无产阶级专政;
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社会主义公有化;
满足了人民的土地愿望
提供和平的环境;
满足了人民和平的愿望
2.意义: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
(四)历史意义
对俄国
改变了俄国的发展方向,使俄国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对人类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对世界
格局
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对中国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的革命道路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制度意义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列宁
三.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1921
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战争初期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当时,国家四分五裂,处于半包围状态。苏维埃政权仅控制俄罗斯中部地区相当于过去俄国的1/10至1/15;失去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西伯利亚等重要粮食、燃料基地,在物质上没有任何外援。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①背景:国外敌对势力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国内战争爆发。
三.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1921
列宁吸收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取消商品和货币的设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超越了
“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在实践共产主义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这种直接过渡的想法被写进俄共八大党纲(1919年3月召开)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积极影响:保证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为捍卫苏俄政权提供了重要保障。
消极影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实行余粮收集制——核心
实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
②内容:
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8日,约15000名水兵参加喀琅施塔得暴乱,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
——改编自张建华《俄国史》
③评价:
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1920年苏俄民谣
三.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
2.新经济政策
1918
1921
1928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①背景
苏俄继续战时共产主义,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新在哪里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义务劳动制, 实物配给制度
固定粮食税,建立工农联盟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废除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
部分恢复私有制
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列宁)“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问题1:列宁的这种“退”是真的退回到资本主义吗?你怎么理解?
纵向角度看: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创新
横向角度看: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文明的借鉴与吸收(市场与货币关系)
问题2:列宁的这种“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吗?
③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
1918
1921
1928
2.新经济政策
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政治: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苏维埃政权;
理论:探索了一条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被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借鉴。
实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引入市场机制,
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
1918
1921
1928
1922年
苏联成立
1924年
斯大林上台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91
经过半年时间的实践,列宁由否定商业到承认商业,最后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做生意。然而,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党的领导也不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策略路线,而只是同反对派斗争中的一张牌。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左”为荣。
——沈志华《苏联历史专题研究》
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公有制)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三.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
1918
1921
1928
1922年
苏联成立
1924年
斯大林上台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91
三.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积极:苏联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二战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为苏联赢得了巨大国际声誉。
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
1918
1921
1928
1922年
苏联成立
1924年
斯大林上台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91
影响: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至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
——[苏]斯大林,1931年
“先要飞机大炮,后要胶鞋面包”
“莫斯科不睡觉!
“克里姆林宫不睡觉!”
“中央领导人不睡觉!”
“斯大林不睡觉!”
局限性: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三.苏(俄)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拓展认知】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④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经 验
教 训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习近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6—1991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 农业:粮食税 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商业: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农业集体化”
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权力高度集中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小结
(2022 湖南)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D
真题巩固
(2021 山东)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B
真题巩固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2016 全国卷II)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B
真题巩固
(2015 全国卷II)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A
真题巩固
材料中是将苏联1930年与1931年的粮食生产量与出口量进行对比。随着时间的变化粮食生产量减少,出口量却增多,体现不出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B选项错误;之所以能出现这种现象,都是苏联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建的建设,这是是苏联人民巨大的牺牲,故A选项正确。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个时候苏联正在进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的建设,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下。粮食虽然减产,但是出口量增多,工业化成果明显,C选项排除,D选项没有解释出口量增多的原因,因此D排除,故本题选择A选项。
课程练习
1.如果欧洲在20 世纪的战争里没有四分五裂,列宁没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并且将其传播到俄国的话,那么马克思的思想可能就是欧洲的普通思想,而不会对世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思想
B.欧洲战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
C.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阶段的马克思主义
D.先进思想应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D
课程练习
2、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C
课程练习
4、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3、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C
B
课程练习
5、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C
6、有学者就“战时共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地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D
课程练习
B
7、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