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政权更迭孕统一
目录
CONTENT
江南开发求统一
民族交融促统一
学习目标:
1.依据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强化时空观念,认识政权更迭过程中孕育着统一。
2.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史料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区域开发,提升史料实证能力,理解区域开发对统一的影响。
3.通过表格梳理民族交融的表现,认识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政权更迭孕统一
任务一 根据教材和地图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
任务二 根据地图及教材27页第二段,分析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
7
民族矛盾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综合。
阅读教材28页历史纵横,指出东晋时期士族专权的原因。
8
东晋建立之初 ,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 。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中外历史纲要上》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观察地图,指出北方政权形势变化。
9
由分裂逐渐走向局部统一,且在南北对峙中北方占据优势,为隋朝疆域的统一奠定基础。
任务三 结合地图和课本P28学思之窗,从地理位置与经济的角度分析南京成为六朝古都的原因。
10
地理位置:长江下游,交通便利;
经济:经济较发达
江南开发求统一
对比两张地图,思考与西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有什么变化?
12
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且经济发展迅速
西汉经济分布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经济分布图
任务四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13
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
社会环境
自然条件
政府政策
结合教材28页第三段的内容总结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1)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融合。
由这一阶段(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由北方移到南方。
——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通史》
⑵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为统一奠定基础。
民族交融促统一
时期 民族交融的表现
三国
西晋
东晋末年
十六国
北魏
蜀、吴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五胡内迁
任务五 根据教材第一目、第二目第三段、第三目第二段完成表格内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居南方;江南地区开发过程中,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民族布局被打乱,差异缩小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期 途径 民族交融的表现
三国
西晋
东晋末年
十六国
北魏
民族治理
民族迁徙
友好往来
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民族之间的战争
蜀、吴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五胡内迁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居南方;江南地区开发过程中,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民族布局被打乱,差异缩小
北魏孝文帝改革
任务五 根据教材第一目、第二目第三段、第三目第二段完成表格内容。
措施
文 化
意义
民族交融
缓解民族矛盾;
经济发展;
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话;
与汉族通婚
迁都洛阳;采用汉制
均田制:
① 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 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
经济
为统一奠定
基础
任务六 根据教材30页第一段完成表格内容。
秦汉
大一统
隋唐
大一统
重构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政权更迭,孕育统一
区域开发,经济共生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本课小结: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是大势所趋!
大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