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课件(共27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课件(共27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3 18:44:37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古诗词诵读《 望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过程方法目标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赏析能力,体会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
4. 理解、学习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揭示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学习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课时计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宋史·王安石传》称赞王安石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的大无畏精神。今天一起来感受他这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1.熟读诗歌体会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1)听录音范读
(2)个别读纠正
(3)齐读巩固
(4)自由读提升
2.作家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3.背景简介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4.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飞来峰上所看到的景物,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三.译读诗歌,感知大意
1.结合课下注释,同桌说说大意。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点拨】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四.研读诗歌,深入探究
1、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点拨】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 ( http: / / baike. / view / 399379.htm" \t "_blank )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 ( http: / / baike. / view / 199452.htm" \t "_blank )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 ( http: / / baike. / view / 501047.htm" \t "_blank )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鸡鸣日出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象征。
2、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自选角度赏析)
【点拨】
(写法)采用写景形式进行议论使抽象哲理有了具体生动感受。
(炼字)“浮云“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比喻当时保守势力(或邪臣)。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进取精神。“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旧势力的勇往直前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人生态度。
(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困难吓倒。(这与王之涣 ( http: / / baike. / view / 33578.htm" \t "_blank )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苏轼 ( http: / / baike. / view / 2517.htm" \t "_blank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
3、由此诗的意境,联想到与哪些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点拨】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 ( http: / / baike. / view / 33578.htm" \t "_blank )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与苏轼 ( http: / / baike. / view / 2517.htm" \t "_blank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4.《登飞来峰》与《望岳》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点拨】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五.赏读诗词,写作鉴赏
1.含蓄深刻,巧妙说理。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运用典故,巧妙隐喻。
“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也写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他说: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表现出诗人作为一个变革家的广阔胸襟和昂扬精神。
六.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2分)
(5)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8)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9)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 。
(10)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11)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12)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13)“ ”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为下文的哲理表达奠基。
(1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与杜甫的哪两句诗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要说说本诗中这两句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15)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16)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4、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
5、D【解析】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因此,D项理解不准确。
6、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9、千寻(见日升) 铺垫
10、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1、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2、千寻
1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5、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16、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板书设计(共27张PPT)
21 登飞来峰
部编版 七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列宁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传》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新知讲解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新知导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听说。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形容塔高。




新知导入
【译文】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暗喻奸佞的小人。
因为。
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最高处。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飞来峰上所看到的景物,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鸡鸣日出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象征。
合作探究
2、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自选角度赏析)
(写法)采用写景形式进行议论使抽象哲理有了具体生动感受。
(炼字)“浮云“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比喻当时保守势力(或邪臣)。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进取精神。“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合作探究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旧势力的勇往直前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人生态度。
(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困难吓倒。(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
合作探究
3、由此诗的意境,联想到与哪些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合作探究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相同 不同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4.《登飞来峰》与《望岳》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表达了诗人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含蓄深刻,巧妙说理。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合作探究
2.运用典故,巧妙隐喻。
“浮云遮望眼”一句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也写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他说: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表现出诗人作为一个变革家的广阔胸襟和昂扬精神。
登飞来峰
写景
议论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托塔高
不畏云遮眼——站得高、看得远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2分)
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5)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D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8)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6、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9)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 。
(10)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11)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9、千寻(见日升) 铺垫
10、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1、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12)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13)“ ”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为下文的哲理表达奠基。
(1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与杜甫的哪两句诗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简要说说本诗中这两句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12、千寻
1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哲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15)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16)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5、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16、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