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西学东渐 课件(共26张PPT)--2023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热点话题:西学东渐 课件(共26张PPT)--2023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3 13:0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冲刺2024年新高考一轮 西学东渐
——晚清时期至民国时期的近代化的实践与曲折历程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艰难起步,20世纪上半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关注点1 辩证认识洋务运动的双重作用[史学新论] 
近代中国存在着几种不同性质的资本主义运动。只有民族资本主义才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有利的,才是进步的。官僚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则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因素,是反动的。中国不是多了民族资本主义,而是多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比较起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华开办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十分微弱的。因此,不加分析地以资本主义运动作为主要线索来考察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笼统地说洋务运动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是难以令人首肯的。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
发现问题 史学新论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双重作用,强调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生产力,融入了世界文明的大潮,发展了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并制成了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轮船、铁路、电信工具等。
激活思维 中国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这种新型的物质文明系统将通过“中体西用”这根纽带,必然向制度文化层面、意识文化层面推进。
关注点2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史学新论] 
我们所谈的西学东渐指明清以来,早期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的仁人志士作为传播者,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近代的仁人志士对国情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但中国人的视野没有停在被动挨打的范围,而是积极地反思原因……
近代西学东渐这段历史也启示我们,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学习,都需要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张丽丰《浅析西学东渐的影响》
发现问题 
史学新论中的两处省略号,把史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出“西学东渐”开始的时间,第二层次指出近代志士仁人在“西学东渐”中觉醒,第三层次指出了“西学东渐”的启示。
激活思维 
“西学东渐”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近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史学新论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东渐”出现的背景、影响及启示。
关注点3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史学新论] 
康有为汲取了今文经学“变易”的哲学思想,糅合了“三统”“三世”学说,指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指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强调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
——徐绍清《论戊戌思潮的发生与近代思想解放》
发现问题 
史料反映了康有为的历史发展观明显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新思想具有将儒家传统道德和西方近代思想结合的特点。
激活思维 
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近代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1.近代化的主要层面
(1)经济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出现采用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企业。
(2)政治近代化:维新变法运动倡导君主立宪制,迈出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步;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资产阶级学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4)社会生活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由沿海到内地、由通商口岸到农村城镇逐渐发生变化;近代水陆交通从无到有;文化载体、通信和信息传播手段不断丰富;风俗礼仪逐渐西化;结辫、缠足陋习逐渐革除。
2.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原因:西方文明的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观念,以经济工业化为核心的近代化在中国缓慢起步。
(2)表现
经济领域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此基础上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产生并发展,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
政治领域 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关。它的设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思想领域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改良维新”等思想登场,但遭到顽固势力反对,新旧观念冲突体现了时代印记
社会生 活领域 新旧并存、土洋结合成为主要特色
二、近代中国近代化的实践
1.经济近代化的艰难——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
(1)经济形态的转变: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广大内地城乡,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2)市场观念和意识的变化:在洋务运动等推动下,一批近代化的航运、纺织、矿冶等企业出现,向生产领域的机械化和交通领域的现代化迈进;对外贸易呈转好趋势,“商战”初具成效。
(3)经济政策的变化:商业思想由“重农轻商”到“振兴商业”“通商惠工”,变“抑商”为“恤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商品结构的变化:由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到市场商品种类大增,洋货和机制品充斥市场,成为以进出口商品为主导、土货洋货并存、生产原料和消费品并重的商品结构。市场流通商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5)商人主体的多元化:鸦片战争前,商人以官商、私商为主。鸦片战争以后,洋行、买办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力量。
(6)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部分传统知识分子舍儒经商,投身实业。
2.思想近代化的曲折——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1)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
(2)近代思想解放的特点
①学习内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②学习过程: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认识到西学的进步性,转而学习西方的过程;各种进步思想之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学习道路:由“学英”到“学日”“学美”再到“学俄”。
④进程艰难,伴随着新旧思想的交锋论战: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前期后期新文化运动、问题与主义之争。
3.政治近代化的困局——尝试和平建国的机遇
(1)辛亥革命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
①政治上——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②社会生活上——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③思想上——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④经济上——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⑤和平建国的尝试失败的原因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2)国民革命建立民主政治的新起点
国民革命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口号,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这些都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3)抗日战争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②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1.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办,教授外文及天文算学,培养近代专业技术人才。此后,洋务派又先后创办一批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这些学校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械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由此可推知,当时新式学堂的创办(  )
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
B.促使国人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
C.完善了中国的工业化体系
D.推动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答案:B
解析:京师同文馆“教授外文及天文算学,培养近代专业技术人才”及洋务派创办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体现出洋务派在培养科技人才和引进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这有助于引导国人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B项正确;“彻底改变”说法错误,排除A项;C项出现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创办新式学堂是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影响之一,D项因果倒置,故排除。
2.1917年,俞复等留学生成立灵学会,出版《灵学丛志》,专门研究人鬼之理,仙佛之道,并称“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命遂促”,还受到了黎元洪等政要的支持。严复撰文说:“世间之大,现象之多,实有发生非科学公例所能作解者,何得以不合吾例,悯然遂指为虚?”这表明,当时(  )
A.独裁思想禁锢民众头脑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渐式微
C.思想解放需要深入发展
D.北洋政府宣传鬼神复辟帝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17年,俞复等留学生成立灵学会,出版《灵学丛志》,专门研究人鬼之理,仙佛之道”“还受到了黎元洪等政要的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到1917年,还有留学生组织学会、出版刊物,专门研究“鬼神之说”,甚至还受到了政要们的支持,这表明当时思想解放需要深入发展,故选C项。
3.1946年初,国民政府在重庆组织并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参会的党派与代表人数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国民党积极构建民主政权 B.和平建国已成为人心所向
C.联合政府的构想得到践行 D.国共内战存在避免的可能
国民党 共产党 青年党 民主同盟 民社党
8人 7人 5人 2人 2人
救国会 职教社 村治派 第三党 其他无党派
2人 1人 1人 1人 9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各党派积极参与政协会议,体现出民众对于和平的渴求,B正确;材料仅是与会成员的构成体现出民主性,没再涉及具体的措施,不能说明国民党积极构建民主政权,排除A;材料仅是与会成员的构成,无法得出构想得到践行的结论,排除C;仅据材料不能得出国共内战存在避免的可能的结论,排除D。
4.[2023·天津和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虽然自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社会转型,但是在整个晚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缺乏现代意识,缺乏足够的领导改革和促进社会全面转型的能力,致使社会各个结构的变化并不是互相协调和配套发展的,政治体制转型的滞后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事实证明,清朝统治者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在这种局面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突破了社会转型中最坚固的环节:政治制度改革,促使政治结构迅速完成了转换过程。自此,中国进入政府主导下的主动现代化时期,从而使社会转型所需要的新结构得到发展与壮大,社会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
——摘编自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论题:辛亥革命后,政治制度改革加快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2分)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促使中国社会转型在政治结构的转换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时代的来临。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和新式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8分)
综上所述,在社会转型中,政治结构的转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辛亥革命后,政治制度改革加快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分)
解析:提取论点,根据材料“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突破了社会转型中最坚固的环节:政治制度改革,促使政治结构迅速完成了转换过程”→论题:辛亥革命后,政治制度改革加快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阐述,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促使中国社会转型在政治结构的转换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时代的来临;结合所学民国时期的近代化发展史实→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和新式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最后得出结论→在社会转型中,政治结构的转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辛亥革命后,政治制度改革加快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