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4 11:2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消息: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这一报道出现于()
A. 土地改革时期 B. 农业合作化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3.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材料中的“和平方法”指
A. 实行股份制 B. 廉价收购 C. 赎买政策 D. 无偿没收
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________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具体实施过程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
C.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过程 D. 三大改造过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
5.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蔑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叛徒、内奸、工贼”,加以残酷的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这最能说明“文化大革命”( )
A.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摧残了科技教育 C. 践踏了民主法制 D. 阻碍了经济发展
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中国已经“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B. 走集体化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D.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 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八字方针是为了(  )
A. 恢复建国初遭破坏的经济 B. 开展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缓和文革造成的社会混乱 D. 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8. 根据所学知识,找出下列搭配错误的一项()
A. “最可爱的人”——邱少云 B. “铁人”——王进喜
C.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D. “解放军好战士”——邓稼先
9. “同仁堂”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名牌老店,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它接受的改造形式是(  )
A. 移资海外 B. 公私合营 C. 股票上市 D. 外商独资
10.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市场经济体制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政治协商制度
11. 如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反映的现象发生在(  )
A. 1950~1952年 B. 1953~1956年 C. 1956~1966年 D. 1966~1976年
12. 下图人物是时代的楷模,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共同的时代精神( )

①艰苦奋斗 ②大公无私 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追求民主自由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A. 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 B. 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精神
C. 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 D.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
14. 中国现代史上的四个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时代主题,这些主题词排序正确的是()
①疯狂年代,全面内乱 ②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艰难探索,曲折发展④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A. ①③②④ B. ④③①② C. ②③①④ D. ④②③①
15. 1956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新中国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A. B. C. D.
16. 下列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按取得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一五”计划完成 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A. B. C. D.
17. 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列词汇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是( )
A. 农业生产合作社 B. 赎买政策 C.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 包产到户
18.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
①创造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②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③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 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中共八大,因为这次会议明确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发展生产力,建设先进的工业国
C. 开展阶级斗争 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0. 时间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主题。下列时间轴中处应该为( )
A. 土地革命时期 B.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它开始的时间是那一年?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 重比例(%) 1957年农轻 重比例(%) 1953—1957年 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采取了加工订货和公私合营的方式。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事件辨识】材料一的图表中,我国哪一行业发展最快
(2)【归纳总结】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3)【分析联系】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所示史实之间的关系。
三、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3. 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几十个春秋,回首几十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穷二白】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根据材料一分析,改变当时经济状况的途径是什么?为此我国政府编制了什么计划?
【神奇逆转】
材料二 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表
年份 项目 粮 棉 钢 煤
1952年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0.66亿吨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亿吨 164万吨 535万吨 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97%
(2)分析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
【重大挫折】
材料三

(3)结合相关史实,判断图1中的报道是否真实,请说明理由。分析指出图2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出哪些教训?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大跃进”运动。切入点为“1958年”“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材料体现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故选择C项。
3.【答案】C
【解析】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改造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故选C。
4.【答案】B
【解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一次重大失误,因此符合题意的是B。
5.【答案】C
【解析】“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最大的冤案,说明当时国家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6.【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故D符合题意。
7.【答案】D
【解析】为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选项D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八字方针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八字方针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切入点为“搭配错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被称为“最可爱的人”,邱少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战士。焦裕禄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铁人”是指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是指雷锋。故选择D项。
9.【答案】B
【解析】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同仁堂”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名牌老店,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它接受的改造形式是公私合营。
本题以“同仁堂”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名牌老店为依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10.【答案】A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初步基础。A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解答。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本题以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为切入点,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及意义。
12.【答案】B
【解析】图中的人物分别是王进喜、焦裕禄,他们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据此可以明确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时代精神。故选B。
1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等,他们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奋斗,大公无私。
本题考查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代表。
掌握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的英雄事迹及影响。
14.【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恢复经济,1953年实行了一五计划,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完成后,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我国进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两大失误,经济曲折发展,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是疯狂的年代,国家全面内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因而D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中国现代史上的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主题。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现代史上的四个不同时期的相关知识。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相关史实。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 中共八大胜利召开是在1956年; 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是在1967年。符合题意。故选B。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的相关知识。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正确顺序是,故选C。
17.【答案】D
【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故D不能反映三大改造。
1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②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③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④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创造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事件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的形势,当机立断,向农村进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新中国,①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
19.【答案】B
【解析】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中共八大,因为这次会议明确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建设先进的工业国。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的相关史实。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八大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相关知识。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7年,也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是1949—1956年,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故B正确。抗日战争时期是1931—1945年, 不符合题意, 故排除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一1966年, 也被称为十年探索时期, 不符合题意, 故排除D。故选B。
21.【答案】(1)一五计划;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建立了集二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克拉玛依油田。
(2)1956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1958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要求尽快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愿望,但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挫折。
【解析】(1)据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可知,这是“一五”计划时期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1957年;其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一五”计划的成就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建立了集二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克拉玛依油田。
(2)据材料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可知,这是中共八大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据所学知,材料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它是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要求尽快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愿望,但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挫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相关知识。
22.【答案】(1)重工业。
(2)农业、手工业:建立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 三大改造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
23.【答案】(1)经济状况: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我国编制并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
(3)不真实。因为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浮夸风盛行。图2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4)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水平,不能盲目调整生产关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我国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依据材料二、三中的时间信息,如“1952年”“1957年”“1958年”“1966—1968年”,链接每一时间段发生的重要事件,即可回答第(2)(3)问。第(4)问是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