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3 17:1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说明孟子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和谐人际关系 D.建议君主实施仁政
2.图1为日本近畿地区出土的秦汉文物数量地区分布图。这反映出
A.日本成为中国附属 B.中日民族开始直接交往
C.中国文化远播海外 D.朝贡贸易体系最终确立
3.古代埃及语中的许多单词既具有塞姆语特征,又具有闪姆语特征,据统计,完全可以确定的来自西亚的塞姆语单词至少有300个,来自北非的闪姆语单词至少有100个。这反映了古代埃及文化的
A.包容性 B.封闭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
4.《荷马史诗》里对许多事物的描写同克里特一迈锡尼文化的实物相符,正如(奥德赛)里所说:墨涅拉奥斯的宫殿和阿尔基诺斯的宫殿中有各种青铜和金银装饰,宫里储满粮食、美酒和果实,随同酒宴的还有各种竞技娱乐和舞蹈等。这表明(荷马史诗)
A.具有丰富的文学想象力 B.是研究古希腊社会的珍贵文献
C.影响了近代西方的文化 D.印证了古希腊社会生活的奢靡
5.表1所示为古代越南地区发生的部分重要事件。这说明
表1
1 1070年,李圣宗在京师升龙(今河内)创建文庙以把孔子
2 1076年,李仁宗在升龙建立国子监,以作为皇太子及文职官员学习儒学的处所
A.传统儒家文化对越南影响较大 B.中华文化圈在隋唐时期已经形成
C.儒学在越南开始获得独尊地位 D.越南受教育的社会阶层不断扩大
6.印加帝国的政治、军事与社会结构都高度发达,但由于没有文字,我们要了解他们,就需要借助西班牙人的记录。从这些记录以及遗留下来的文物中,我们得知印加文明的建立是世界史上最大的成就之一。采用这一研究方式主要是因为
A.安第斯山区国家盛行拉丁文 B.印加文明借鉴西班牙的成果
C.西班牙人最早开辟了新航路 D.西班牙殖民者对印加的征服
7.19世纪后期,清政府驻古巴总领事余思诒号召侨社内部“同心协力,合群以御外侮、谋自立”。驻巴拿马总领事欧阳庚教导侨胞认同当地社会的主流思想,学习当地法律。这些做法意在
A.废除列强的治外法权 B.提升儒学的国际影响
C.维护华工的合法权益 D.推动国家间友好交往
8.1788年,当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建立罪犯流放地时,当地原住民估计有30万人,500多个部落。但到19世纪30年代初期,当地原住居民仅剩下6万余人。这说明英国的殖民活动
A.恶化了当地的社会治安 B.引起了当地人口结构变化
C.导致当地经济长期落后 D.促进了不同种族问的交融
9.图2所示为2004~2018年全球被迫流离失所人口的统计情况(单位:万人)。由此可见,当今世界
A.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 B.人口压力不断增大
C.经济全球化弊端凸显 D.难民治理任重道远
10.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前往西域,在此基础上,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商业通道——丝绸之路——得以开拓。汉王朝在派遣使节通往西域时,赠礼一般都很丰厚。汉使所需食物及牛马等,全部用币帛购买,并不采取无偿征派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汉朝
A.经营西域重在政治目的 B.与西域各国实行朝贡贸易
C.经济繁荣国家财政充盈 D.生产力水平高于西域地区
11.从1951年至1971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损失了1223亿美元;1985年至1994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指数下降比例高达70.4%。这一状况
A.表明发展中国家缺乏主动性 B.引发了逆全球化现象的蔓延
C.源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D.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12.考古学者在伊朗南部的马拉米尔城发现了一尊公元2世纪的波斯贵族青铜塑像,其服饰雕刻手法明显承袭希腊风格。此外,神庙内还发现了具有希腊风格的青铜男子塑像残部和女子塑像残部。这反映出
A.波斯人对本土文化的反思 B.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C.欧亚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 D.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13.英国殖民政府在1920年8月通过的《仰光大学法)中规定,缅甸只能办一所大学,学生人数必须控制在限额以内,而且学生必须在校寄宿;另外,人学的学生必须掌握流利的英语,否则需经过一年的补习。由此可推知,英国颁布这一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英缅文化交流 B.遏制缅甸教育的发展
C.打击缅甸独立势力 D.维护英国的殖民统治
14.一战后,尽管英、法、美等国大力宣扬民族自决原则,但更多的是“接受它作为一项原则而非权利”,只有在“没有任何复杂程序并从属于实际考虑和政治利益之下重新划分欧洲地图时,才使之大致地反映民族的原则”。英、法、美等国的这一做法
A.客观上刺激了民族独立运动 B.维护了殖民地区民族的利益
C.增强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影响 D.促进了战后国际秩序的稳定
15.京师同文馆于1862年8月24日正式开办。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1867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京师同文馆的开办旨在
A.培养大量外语人才 B.引进外来先进技术
C.适应洋务运动需要 D.融汇贯通中西文化
16.1903年德意志博物馆建立,在馆内观众看不到一块“请勿触碰展品”的告示牌,相反,它提出了“通过实践去理解”的口号,欢迎观众参与各项科学实验。这一做法
A.改变了展品展览的目的 B.基于民众丰富的实验经验
C.有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 D.说明科学实验的成果显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通过任人唯贤的科举制度、开放的对外政策、宽容的儒学政策等文化措施,在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超越前人的创造力,造就了当时具有第一流水平的世界性的唐文化。在音乐、舞蹈、艺术、宗教、服饰、部分食品等方面,唐朝以宽广的胸襟,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丰富营养,使得周边各民族的向心力大为增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以丝绸为代表的唐文化远播异城,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王仁波《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开放政策》
材料二 7、8世纪,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在阿拔斯朝统治者的统治下,阿拉伯帝国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安定,并使阿拉伯语成为朝廷的官话和知识分子的通用语言,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繁荣。交通的便利化和国际商业活动的频繁化,使阿拉伯人具有较宽阔的胸怀。官方和民间人士把波斯语和希腊语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吸收了埃及、波斯和希腊等地古典文化的优秀成分,逐渐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文化。其文化成就包括文学、数学、医学、天文学、哲学及伊斯兰神学及宗教建筑艺术诸方面。这些成就在10世纪后通过多种渠道传入西欧,给当地带来了对科学、对关注人自身的文化因子和重新阐释宗教教义的理性意识。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政策的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和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历史启示。(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文学家李著《海药本草》一书,其中收录了50余种香药,大部分都是由阿拉伯商人从海路输入中国的,包括龙脑香、乳香、苏合香(返魂香)、丁香、小茴香、没药等。《宋史》中记载异域香料的文字多达200处,约30余种。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宋廷在各主要外贸海港设置了市舶司,专掌海外贸易。其中,广州香料贸易占进出口贸易的首位,出现了专门从事香料贸易的“香舶”。其次是泉州,每年进口香料10万公斤以上。1974年,水下考古工作者在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沉船中发现了降真香、沉香、檀香等香料4700多斤。
——摘编自苏生文、赵爽《中国古代的香料贸易》
材料二 16~19世纪初,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东南亚大部分香料都销往中国。中国、欧洲和东南亚商人都忙于香料贸易。"明代泉州安平商人经常把从国外进口的胡椒、木香等运往南京、苏、杭、临清、川陕、江、广等处售卖。"荷兰人循着葡人的踪迹来到东方,与中国进行三角贸易,这种贸易包括用东南亚的各种香料换取中国商人的茶叶。而伦敦商人计划用他们的货换取印度的棉布,再用棉布换香料,从而建立三角贸易,进而减少从英国出口贵金属。从1749年到1838年进入广州港的外国商船有5390艘,其中英国商船数量最多,美国商船次之。经广州港合法出海贸易到南洋的船只每年有30多艘。香料盈利尤多,交税也相应较多。
——摘编自严情《冲突与调适:16~19世纪广州口岸的中外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与明清时期中外香料贸易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9世纪中外香料贸易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尽管明清时期的中国政府不惜以严刑峻法来禁绝人口外迁,然而在晚清时期,还是出现了一股向海外输送中国劳工的浪潮,这种行为已经产业化,而且发展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繁荣。当非洲的黑奴贸易于19世纪后半叶逐渐消亡之时,全球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开始被亚洲劳工占据。1883年,英国正式终结了非洲黑奴贸易,大英帝国无法再为自己那些生产蔗糖的殖民地提供苦力了。对于英国而言,废除黑奴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这从英国远洋贸易公司那厚厚的资产负债表上就可以看出来。简而言之,就是他们急需人力资源来填补劳动力缺口。到了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和加利福尼亚的金矿大开发诱使数以千计的中国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由于饥荒、洪水频发,大片土地被摧毁,这些中国人再也无法通过耕种来勉强维持生计了。在美国掀起淘金热初期,约有25000名中国苦力横跨太平洋,迁往加利福尼亚。而在1870年,已有200万名中国人想方设法移民至世界各地。
材料二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非洲黑奴和一个中国劳工之间唯一的区别是中国劳工有一纸合约而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萨拉·罗斯《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劳工移民海外浪潮出现的原因。(S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洲的黑奴和华工的不同与相似之处。(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提取材料中的一则历史信息,并围绕这一信息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葫芦岛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D 2.C 3.A 4.B 5.A 6.D 7.C 8.B 9.D 10.A 11.C 12.C 13.D 14.A 15.C 16.C
17.(1)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巩固了唐朝政权(强化了政治认同);提高了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重视兼收并蓄;涵盖内容广泛;影响较为深远。(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统一的大帝国的形成,社会秩序稳定,提供了政治保障;阿拉伯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为文学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交通便利,国际贸易的发达;对亚非欧古典文化的借鉴与学习;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启示:文化繁荣深受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开明的国家政策有助于文化繁荣;文化繁荣是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2分,答出两点即可)
18.(1)同:香料交易量大;由海外大量输入;设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2分,答出两点即可)
异:唐宋时期主要是由阿拉伯商人输入香料,明清时期则是由西方殖民者和东南亚人输入。(4分)
(2)影响:刺激了中国长途贸易的发展;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进一步扩大了世界市场。(8分)
19.(1)原因:传统的非洲黑奴贸易逐渐被废除;美洲、大洋洲廉价劳动力短缺;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国内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动荡,迫使中国人寻找生存机遇;大洋洲、美洲金矿的开发。(8分,答出四点即可)
(2)不同之处:两者和雇主关系不同:黑奴属于奴隶,毫无人身自由;西方殖民者迫使华工签署契约,只是名义上享有人身自由。(2分)
相似之处:两者输出途径类似:黑奴被西方殖民者非法贩卖为奴隶;华工多为西方殖民者非法劫掠或诱骗出国。两者生存环境相同:黑奴和华工两者主要在种植园、矿山等地工作,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生存环境恶劣;两者社会地位相似:黑奴和华工在白人为主的社会中地位低下,基本不享受政治权利。(2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主题: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重塑提供了契机。(2分)
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在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同,影响也不尽相同。战争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与发展。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吸收和对本土文化的重塑,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在亚历山大去世后的希腊化世界里,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蒙古的三次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并引起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西欧内陆的民族分布发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8分)
综上所述,战争虽然给人类带来重创,但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重塑提供了契机,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