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4.1常见地貌类型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 ~ 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貌指的是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外营力的不同,地貌可以分为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等,要求一不仅要求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认识这些地貌类型,还要学会用地理术语对其特点进行描述。
要求二是要求一的深化,重点要求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里的要求有两个:①从变化的观点考察地貌;②从综合思维的角度考察地貌,一定要明确任何地貌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复习时不要拘泥于地貌类型,而要学会由表及里地自我推断。
0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02、喀斯特地貌
03、流水地貌
04、风力地貌
05、海岸地貌
06、冰川地貌
01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全球尺度的大地构造地貌
区域大地构造地貌
地方尺度的小地貌
全球的海陆分布
巨大的喜马拉雅山系
雅鲁藏布江河流地貌
内力作用造就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则对其进行再塑造,我们见到的地貌是二者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理论
内力作用塑造粗胚
外力作用精细雕刻
必备知识1:地貌部分学习的一般思路
必备知识2:外力作用
冷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还有地球的重力能
作用方式:
风化:岩石原地崩解破碎或被分解
侵蚀:外营力(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对地表的破坏
搬运: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外营力搬离原来的位置
沉积:外营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
压实、固结成岩:沉积物形成新的岩石
作用结果: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作用范围:一般在地球表层几米至几千米的深度范围内
作用要素: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
02
喀斯特地貌
必备知识1:喀斯特作用
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过程(溶解和沉积)和物理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共同作用下所发生的地貌作用叫做喀斯特作用,由喀斯特作用形成各类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石灰岩是最具代表性的可溶性岩石
石灰岩中的主要可溶性成分是CaCO3,在CO2的参与下, CaCO3可以大量溶解于水形成Ca2+和HCO3-离子
这个反应是可逆的,当水体流动时,生成的Ca(HCO3)2被大量带走,反应就不断向右进行,越来越多的石灰岩遭到溶蚀;若气温升高, CO2大量从水体中逸出,那么反应就向左进行,碳酸钙沉积,形成钙华。
四川九寨沟黄龙景区著名的钙华梯池,又称灰华田,便是碳酸钙大量结晶析出形成的。
必备知识1: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可溶性岩石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占全球面积的10%,因此喀斯特地貌是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类地貌类型。我国裸露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域共有约125万km2,集中分布于我国南方数省,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湖南、湖北等省份,广西桂林山水和云南路南石林都是著名的喀斯特地貌。
数亿年前,西南地区还是一片汪洋,海洋生物的钙质骨骼大量沉积,形成极厚的海底石灰岩层,后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流水作用活跃,喀斯特地貌发育
必备知识1:喀斯特作用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喀斯特地貌又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二者在构造运动中有可能相互转化
地下喀斯特
地表喀斯特
石芽、石林
落水洞、漏斗
峰丛、峰林、孤峰
喀斯特洼地
坝子
……
溶洞
石钟乳、石笋、石柱
地下暗河
天坑
喀斯特泉
……
必备知识2:喀斯特地貌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作用包括流水溶蚀作用和流水淀积作用
石芽和石林
石灰岩地面节理发育,水流沿节理溶蚀、侵蚀形成格状的溶沟,溶沟不断向下发育形成石芽、石林
必备知识2:喀斯特地貌——溶蚀作用
喀斯特漏斗
地面存在裂隙或节理,雨水沿裂隙下渗、溶蚀,导致上方地面塌陷或沉降形成漏洞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峰丛
基座相连而峰顶分离的石山群
峰林
基座分离或稍有相连的石山群
必备知识2:喀斯特地貌——溶蚀作用
坝 子
孤峰和喀斯特洼地
溶洞和地下暗河
孤峰是孤立的石山,喀斯特洼地则是四周峰林所包围的洼地,又称坝子,是重要的农耕区
南方充沛的降水通过各种缝隙、孔洞进入地下,制造出的巨大的洞穴与地下河系统
天坑
地表水流入地下河或溶洞的通道称为落水洞,若溶洞顶部塌陷,就会形成巨大的天坑。若塌陷的是两侧,则会形成天生桥。
必备知识2:喀斯特地貌——溶蚀作用
天坑
天生桥
溶洞中的化学堆积地貌(淀积作用)
石钟乳:
溶洞顶部的水滴不断沉积向下伸展悬挂,形成石钟乳,其横剖面具有同心圆的层次。
石笋
石钟乳
石帘
石柱
资料来源:VCG
石笋:
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碳酸钙逐渐沉积形成的,自下而上增长,横剖面具有叠层状的特点。
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相连而成。
石帘:
从溶洞墙壁裂隙中渗出的水呈片状沉积,形成帐幕一样的结构。
必备知识2:喀斯特地貌——淀积作用
石柱
石钟乳
石笋
必备知识3:喀斯特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
喀斯特地貌与贫困
交通建设:喀斯特地区地表形态支离破碎,石灰岩不利于交通线地基建设,且容易出现地下涌水、地面坍塌等问题,道路修建困难,维护成本高昂,对外交流不便,经济发展落后
农业发展:喀斯特地区降水丰富,但地表基岩裸露,溶蚀严重,土层浅薄,石漠化现象严峻;再加上地表崎岖不平,可供开发成耕地的平坦地区少,农业发展落后
宜万铁路(湖北宜昌至重庆万州)的修筑难度甚至超过了青藏铁路
03
流水地貌
必备知识1:流水作用
流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产生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总称为流水作用
产生的地貌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瀑布、峡谷、沟谷、丹霞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都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的地质作用可以分为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通常所说的河流地貌是前者作用的结果,后者又称岩溶作用,形成的是喀斯特地貌
1 000
100
10
1
0.1
0.001
0.01
0.1
1
10
100
粒径/mm
河水流速/cm·s-1
河流的机械作用取决于河水的动能,而河水的动能又取决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
侵蚀
搬运
堆积
将任何粒径的泥沙从河床上剥蚀下来的动能都比维持其在河流中前进的动能要大,细粒物质由于分子间作用力大,因此将其剥蚀下来所需的流速很大,但只要遭到侵蚀,就会被河流一直搬运
必备知识1:河流作用的基本概念
一、下切侵蚀
河流冲刷河床底部岩石,使河床降低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简称下蚀
地理意义:
使河谷加深
影响因素:
河流的流速;河床的岩性;侵蚀基准面
显著河段:
河流的中上游河段
河流下蚀的极限就是侵蚀基准面,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一般是海平面
必备知识2:流水侵蚀作用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二、侧向侵蚀
河流侵蚀河床的两侧或谷坡,使河谷谷坡不断后退的作用,简称侧蚀。
地理意义:
使河谷展宽,河道左右摇摆
影响因素:
河流下蚀作用微弱的地区,侧蚀作用明显
显著河段:
河流的中下游河段,如平原和丘陵地区
必备知识2:流水侵蚀作用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曲流的形成
1:河道发生微小的弯曲
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一岸堆积,使得河道发生弯曲。滑坡、支流汇入等也有可能引起河道弯曲。
左岸
右岸
左岸
凸岸
右岸
凹岸
2:横向环流
两岸河水离心力不同,表层河水向凹岸汇集,形成环流
3:曲流发展
凹岸侧蚀明显,泥沙被底流搬运至凸岸堆积
凹岸遭到侵蚀往后退
凸岸接受堆积往前伸
必备知识2:流水侵蚀作用
牛轭湖
曲流高度发展
洪水冲破曲流颈,裁弯取直
形成牛轭湖
必备知识2:流水侵蚀作用
三、溯源侵蚀
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因河床岩性差异而形成阶梯状的河床
流水不断冲刷岩壁使得岩壁不断向后退却,河床向上游移动
必备知识2:流水侵蚀作用
河流袭夺
分水岭
分水岭被切穿
断头河
袭夺河
被夺河(改向河)
必备知识2:流水侵蚀作用
必备知识3: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主要指的是河谷,河谷在河流发育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起主导作用的侵蚀形式不同
【思考】河流是怎么形成的?
内力作用产生的地表裂隙是河流发育的理想场所,比如断层线附近、背斜被侵蚀的顶部、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等
一旦产生大气降水,地表径流便会汇入这些裂隙当中,然后在流水的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的作用下,让河流加宽变长,形成现代河谷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河流发育初期
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不断加深、延长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形成V形谷
河流发育中期
河流发育末期
河流落差减小,下蚀减弱,侧蚀加强
河流开始变得弯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谷展宽,变得更加开阔
河流基本停止下蚀
河床蜿蜒曲折,形成曲流带
河谷呈宽浅的槽形
必备知识3:河流侵蚀地貌
必备知识4: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1 000
100
10
1
0.1
0.001
0.01
0.1
1
10
100
粒径/mm
河水流速/cm·s-1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搬运的分选和磨圆作用
分选作用:河流搬运物的颗粒大小取决于河流的流速,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搬运物就按粒径大小依次从大到小、从重到轻沉积下来。
磨圆作用:碎屑物质在被河流搬运的过程中,颗粒之间或颗粒与河床之间发生摩擦、碰撞,使得碎屑物质棱角消失,呈现球形。
一般来说,搬运距离越长,磨圆越好
知识拓展:黄土地貌
黄土沟间地貌
沟间地是黄土面遭到流水侵蚀之后的残留部分,有塬、墚、峁三种类型。
黄土塬
黄土墚
黄土峁
塬是面积广阔且顶面平坦的黄土高地,受沟谷长期切割,面积会逐渐缩小
墚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它可能是塬遭受切割后形成,也可能是黄土覆盖在古山岭上形成的
峁是孤立的黄土丘,呈圆穹形,又称黄土丘陵,多是由黄土墚进一步切割形成的
流水堆积作用
当河流流速减慢时,搬运的物质便会沉积下来,形成流水沉积地貌。
出山口
河谷突然展宽,河流流速减慢,发生沉积
中下游地区
侧蚀作用明显,在环流的作用下可能发生沉积
入海口、支流汇入处
河水受相对宁静的水体的顶托作用,流速降低,发生沉积
冲(洪)积扇、
冲(洪)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必备知识4: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必备知识5:流水沉积地貌
冲(洪)积扇
来自山区的河流携带着大量搬运物在出山口处堆积,形成的扇形沉积体叫冲积扇,若是因季节性流水形成的,则叫洪积扇。
扇顶
扇缘
辫状河
扇顶
扇缘
砾石
砂砾
粉砂
黏土
地下水位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沉积物自扇顶向扇缘变细,分选良好,扇顶是粗大的砾石,向扇缘逐渐过渡至黏土;
扇面上分流河道众多,称为辫状河;
洪积扇的底部主要是细粒物质,比如黏土,透水性差,因此地表水在扇顶附近容易下渗,到了底层却转向水平运动,有可能在扇缘形成泉水;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洪积扇面积要比湿润地区大得多。
必备知识5:流水沉积地貌
冲(洪)积扇
来自山区的河流携带着大量搬运物在出山口处堆积,形成的扇形沉积体叫冲积扇,若是因季节性流水形成的,则叫洪积扇。
扇顶
扇缘
辫状河
形态特点:
扇顶
扇缘
砾石
砂砾
粉砂
黏土
地下水位
冲(洪)积平原
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华北平原便是一个巨大的冲积平原,其沉积物厚度达5000m以上
河南省东部地区的广阔平原即属于黄河的冲积平原
必备知识5:流水沉积地貌
曲流和河漫滩进一步发育,能冲刷到河漫滩上的物质越来越细
洪水冲破曲流颈裁弯取直,原河道形成牛轭湖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部冲积平原)
迂回扇
必备知识5:流水沉积地貌
河漫滩
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河谷底部部分叫做河漫滩
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前方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叫三角洲
【形成三角洲的条件】
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含沙量高)
河口附近海水侵蚀作用弱
河口水下坡度和缓,水深较浅
【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河口处河道突然展宽,河水又受海水顶托,流速变慢,在水下发生沉积,形成水下沙坝,沙坝不断增高形成沙岛,出露水面的沙岛互相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必备知识5:流水沉积地貌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C
岩石裸露只能说明该地洪积扇物质来源丰富;
贺兰山上的河流不是一朝暴雨形成的,降水集中确实能形成洪峰,冲积出大面积的洪积扇,但前提是拥有众多河道。
典题例析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典题例析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弱,即流速慢,说明河道落差小,且河流流程较长,同样的降水,甲以上的河流无法形成特别强大的洪峰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典题例析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B
南部的洪积扇大多是山沟洪水冲积形成,堆积物以粗大砾石为主,只有扇缘部分分布有细粒物质,可能发育较厚土壤
04
风力地貌
必备知识1:风的地质作用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变率大且集中;蒸发强烈,地表径流贫乏,流水作用微弱;植被覆盖率低;地面的松散风化物很容易被风吹走,形成各类风力地貌
风的侵蚀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沉积作用
可分为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风沙流风速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沙粒脱离发生堆积
必备知识2:常见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柱
风蚀谷与风蚀残丘(风蚀城堡)
近地面气流中含沙量大,磨蚀作用强,高度越高含沙量越小,磨蚀作用减弱,形成差异侵蚀地貌。
干旱地区偶降暴雨,产生洪水冲刷基岩地面形成的冲沟经风蚀作用不断加深形成风蚀谷,风蚀谷扩展后,抗侵蚀能力较强的部分残存下来形成风蚀残丘。
必备知识2:常见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
风蚀洼地
雅丹地貌的成因与风蚀谷(残丘)类似,但雅丹地貌发育在河湖相的沉积物上,因此雅丹地貌中颗粒物多为粉砂和黏土。
风蚀垄脊
风蚀沟槽
地表的松散物质遭受风蚀而形成洼地,或在断陷盆地、流水侵蚀盆地等的基础上遭受风蚀而形成。若风蚀深度低于地下水位,那有可能形成风蚀湖。
必备知识3: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的一般分析方法
风积地貌是被风搬运的沙在一定条件下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是各类沙丘和荒漠
为什么风沙会在这里堆积?
为什么沙丘是这个形态?
沙粒堆积说明风速减弱或遇到障碍物(通常是植被或地形)
需要考虑当地的盛行风向。是全年单一风向,还是季节性风向,还是四面八方都有?可能会结合风玫瑰图等大气部分内容考察。
必备知识3: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
描述特点:
平面如新月的沙丘,迎风坡微凸而平缓,延伸较长,背风坡微凹而陡,高度一般很少超过15米。
背风坡
迎风坡
主导风向
迎风坡
必备知识3: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风速大
风速小
1. 初始形态
沙丘还呈盾状,但顶部风速较大,坡脚风速较小
风沙从两侧绕行
2. 出现雏形
出现两个方向上的涡流,背风坡出现洼地,沙粒向两翼堆积
垂直的涡旋,形成翼角
水平的涡旋,形成较陡的背风坡
翼角拉长
背风坡变陡
3. 进一步发展
沙丘翼角拉长,背风坡变陡,形成较稳定的新月形沙丘
必备知识3:风积地貌
【易错点】沙丘并非只存在于干旱地区
只要存在沙源地,且有风的搬运和沉积条件就有可能形成沙丘,比如雅鲁藏布江河谷一侧的丹娘沙丘。
河流搬运来的泥沙在河岸堆积逐渐出露,然后接受风力作用,形成河滨沙丘。
必备知识3:风积地貌
沙漠
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量流沙的地区,是荒漠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类型。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因荒漠化也常常呈现出沙漠的特征,我们将其称为沙地
必备知识3:风积地貌
戈壁
戈壁是蒙古语中“砾石荒漠”的意思,其特征为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
戈壁多分布于内陆山前冲积平原上,冲积扇上的细粒物质被风力带走,而较大的砾石残留下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戈壁滩
世界戈壁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以及我国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山前地带
知识拓展:黄土地貌
黄土: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风力搬运、沉积形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黄土的特点】
以粉砂状沉积物为主,质地比较均一
结构松散,颗粒间空隙较大
垂直节理发育,易崩塌
富含碳酸钙等易溶物质,遇水易流失,导致黄土容易发生沉陷和变形
[风成地貌]小结
风蚀地貌 风棱石、石窝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特殊的风蚀地貌:雅丹地貌
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
荒漠(戈壁、沙漠)
特殊的风积地貌:黄土地貌
05
海岸地貌
必备知识1:海水的地貌作用
海水的运动形式主要包括波浪、潮汐和洋流。不同的外力作用于海水,使其产生巨大的动能,不仅能够侵蚀海岸,还能大规模地搬运泥沙,形成丰富多彩的海岸地貌
海水的
侵蚀作用
波浪能强烈的冲蚀海岸,
还能大量溶解某些矿物。
潮汐和风暴潮则能助长波浪的侵蚀能力,退潮时还能带走侵蚀物质,使得海岸侵蚀不断进行。
海水的
搬运作用
海水能将海水侵蚀产物和海洋中的各类物质(比如海底砂砾、生物尸体等)搬运至岸边。
由于海水运动具有反复的特点,因此海水搬运物质分选和磨圆程度极好
海水的
沉积作用
除了海岸带外,大部分海域都以沉积作用为主,比如深海海底有大量浮游生物尸体沉积。
在近海地带,海水沉积主要发生在两个区域:潮间带和浅海地带
必备知识2:海蚀地貌
海蚀地貌主要是在海浪作用下形成的,在基岩海岸带最明显。因为这里水深大,海浪可以直接形成破坏力极强的拍岸浪,反复冲刷岩壁,形成冲蚀。与此同时,海水中挟带的碎石对沿岸也有磨蚀作用,海水还具有溶蚀作用。在三种力量作用之下形成了海蚀地貌
海蚀崖
波浪作用主要集中在海平面附近,使海岸形成凹槽,凹槽以上的岩石被悬空,然后崩落,使海岸逐渐后退,形成海蚀崖
海蚀平台
海蚀崖前的一个不断展宽、微向海倾斜的平台,表面有大量岩块和砂砾
海蚀洞穴
在海蚀崖底部形成的洞穴,常沿着岩石节理发育
必备知识2:海蚀地貌
海蚀拱桥
若遇到较为突出的海岸岩石,两侧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剩下的岩石变成了一座“桥”
海蚀柱
若海蚀拱桥发生坍塌,留下一块与大陆分离的岩柱,孤零零地立在海中
必备知识2:海蚀地貌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海滩
描述特点: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平缓地面。
剖析成因:
外海波浪传入近岸浅水区,受到海底的摩擦作用,导致底部泥沙净向岸搬运堆积形成。
必备知识3:海积地貌
潟湖与陆连岛
海流沿着海岸流动形成沿岸漂流泥沙在沿岸漂流的作用下在河口附近的海岸堆积。
在海岸转折处水流流速减慢,泥沙快速沉降,形成向海洋延伸的长条状泥沙堆积体,称为沙嘴。
沙嘴与陆地相连,内部海水逐渐淡化形成潟湖。沙嘴向近岸岛屿发育可能形成陆连岛。
必备知识3:海积地貌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典题例析
(2016·全国卷1)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C
贝壳堤由生物在海岸带附近堆积而成,说明形成贝壳堤时海岸线位置变化很小,海水每次上涌都将贝类冲到相同的位置,然后固结成贝壳堤。
典题例析
(2016·全国卷1)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B
典题例析
(2016·全国卷1)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D
06
冰川地貌
在高山或高纬地区,年均温保持在0℃以下,积雪不断增厚、压实,形成蔚蓝色透明的冰川冰。冰川冰在自身重力或冰层压力的作用下沿斜坡缓慢运动,就形成了冰川
【冰川的分类】
按气候条件分:海洋型冰川和大陆型冰川
按地形条件分: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冰盖)、平顶冰川、山麓冰川
必备知识1:什么是冰川
必备知识1:什么是冰川
冰川的分布
目前世界上冰川覆盖面积约为1623万km ,占陆地总面积的11%。现代冰川的水量约占全球淡水的85%
第四纪冰期时,冰川覆盖面积可达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北欧、东欧
五大湖地区
南美西南海岸
为什么这些地方没有现代冰川分布,却有典型的冰川地貌?
冰川的宏观地质作用:随着气候变化,冰川可能会向低纬度、低海拔扩张(冰进),或向高纬度、高海拔退缩(冰退),这伴随着海平面的升降,从而影响大规模的海陆轮廓
海平面上涨20米后中国的海岸线
必备知识2:冰川的地质作用
必备知识2: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微观地质作用:冰川运动能强烈塑造地表形态,其作用强度仅次于河流作用
冰川的侵蚀作用
挖蚀
磨蚀
反复冻融使基岩破碎松动,然后被带走
冻结在冰川表面的碎石刨刻岩床
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堆积作用
岩屑与冰川为一体,一起向下坡方向移动,冰川不仅可以将岩石搬运得很远,还有可能抬至很高
冰川消融后,冰川搬运物质就堆积下来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必备知识3:冰蚀地貌
角峰 刃脊
描述特点:
几个冰斗后壁所交会的山峰,呈金字塔形,山脊内凹,峰高顶尖
剖析成因:
冰斗不断向后侵蚀,几个冰斗后壁交会形成
描述特点:
相邻冰斗之间呈刀刃状的尖锐山脊
剖析成因:
两个相邻的冰斗壁因为后退使得中间的山脊变薄、变尖
必备知识3:冰蚀地貌
冰斗
描述特点:
剧场状的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冰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冰川从此缓缓流出,形成冰舌
峡湾
描述特点:
两侧平直、崖壁陡峭、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陡峻幽深
剖析成因:
冰川消融后,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冰川谷,形成峡湾地貌
必备知识3:冰蚀地貌
峡湾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冰川作用,使冰川谷下切、展宽
冰川消融,形成U形的冰川谷
海水入侵,U形谷被海水淹没,形成峡湾
必备知识3:冰蚀地貌
必备知识2: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碛物:由冰川搬运、沉积的岩石碎屑物质
中碛
终碛(尾碛)
侧碛
内碛
底碛
表碛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必备知识2: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碛物的特点
粒度悬殊,大小混杂,分选差
棱角分明,多有擦痕、磨痕
粒度较大的碎石可能沿冰川流动的方向排列
冰川上覆压力巨大,因此冰碛物比一般的沉积物更紧实
必备知识4: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
描述特点:
波状起伏的丘陵
剖析成因: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等冰碛物沉落到冰川谷底,称为“基碛”,受下伏地形影响,形成高低不平的丘陵
东欧平原上分布着许多冰碛丘陵,这是在第四纪冰川消退时形成的
[冰川地貌]小结
冰蚀地貌 冰斗、角峰、刃脊
冰川谷(U形谷)、峡湾、冰蚀湖
羊背石
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冰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