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3 22:2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完成导学案“基础感知”部分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部分
1.结合课本123-124页三次改革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 归纳苏联解体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实质
3.从苏联、东欧的失败到中国的成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合作探究
小组检查核对“基础感知”

共同探讨“合作探究”
1.结合课本123-124页三次改革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 归纳苏联解体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实质
3.从苏联、东欧的失败到中国的成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自由展
我回答 我补充 我表述 我质疑
起立迅速、语言简洁、声音洪亮、面向大家!

1.苏联二战后的成就与问题:

①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国防工业进步,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
③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比例失调
成就得益于苏联模式 隐患也存在于苏联模式
经济
政治
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
济体制
单一公有制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
计划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权力高度集中
农业、轻工业落后
个人崇拜盛行
挫伤农民积极性
改革势在必行
1953——————1964
1985—————1991
—————————————1982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说一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2、赫鲁晓夫改革:去斯大林化(1953-1964)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秘密报告,破除个人崇拜
政治:
农业:
工业:
思想:
外交:
“三和”路线(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
主动访问美国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政治:
农业:
工业:
思想:
外交:
评价: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科技实力和国防能力增强
材料一: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
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
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摘编自陆南泉《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评价: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材料二:(《秘密报告》传达后)一批大学生和工人聚集在第比利斯的街道和广场上,他们提出了“不许批评斯大林”的口号。
——《苏共中央对传达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后所出现问题的应对和处理》
“最近资产阶级报刊广泛进行污蔑性的反苏宣传,反动派企图利用有关苏联共产党指责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一些事实来作为进行这种污蔑的理由”。
——《苏共中央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

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①前期:(工业领域)“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对于经济发展有一定效果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提高到1981年的16㎡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
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军费逐年增加,从1965的370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近2000亿美元,前后增长5.4倍,占全国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
②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国内矛盾丛生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经济
政治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根本改变经济体制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多党制、总统制和议会制。
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思想混乱,
民族分裂主义随之兴起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重启”
“戈尔巴乔夫背弃了列宁”

1991年12月26日 苏联解体
材料一:1988年,苏联分配给重工业的资金为工业投资的90%,食品工业的投资仅占6.3%……消费品的生产在减少。市场上出现了“面包荒”“药品荒”等,人们抢购成风。
——向祖文《苏联经济思想史》
材料二: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成了决定苏联命运的一个特殊的政治因素,在改革浪潮中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摧垮了联盟大厦。苏联的解体,与历史上没有很好解决民族问题直接有关。
——左凤荣《分崩离析:民族问题的总爆发与苏联解体》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冷战开始了。一批西方政治家、外交家,提出了“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他们通过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接触,用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和改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变得对资本主义无害,逐步演变成和西方一样的“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
——日志著《和平演变》
众说纷纭 ·苏联解体原因?
合作探究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人民生活水平落后
民族分离主义问题严重
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
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
苏共自身发展不足
1、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历史原因
2、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现实原因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直接原因
4、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外部原因
5、美苏争霸、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
6、民族问题尖锐、民族分离主义严重
7、苏联共产党自身建设没有搞好
众说纷纭 · 苏联解体原因?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东欧社会主义建设
捷克斯洛伐克
社会主义自治,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
实施“新经济体制”,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布拉格之春”。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东欧社会主义改革概况
材料: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内因
(1)照搬照抄斯大林模式,弊端明显
(2)改革成效不大——经济、政治危机。
(3)各国未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外因
苏联因素:
戈尔巴乔夫改革及新思维的影响
西方因素: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东欧剧变的原因:
合作探究
剧变实质
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1978
1984
21世纪
1980
1992
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建立经济特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南方谈话
姓资姓社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中国的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条属于自己的正确道路!
讨论探究:从苏联、东欧的失败到中国的成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5、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政治建设要围绕经济建设进行。
4、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
合作探究
本课思维导图
课堂习题
1. (2020·天津高考·9)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A
课堂习题
2. (2019·全国Ⅱ卷高考·35)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A
课堂习题
3. (2018·海南高考·11)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战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