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6-02-28 07: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情境案例)
蒋卓含 315400
教学目标
1.从贴近生活的实例出发,进行思考、交流,体验“不太可能不是不可能”的探究过程,培养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从中体会动手发现带来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创设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动其情,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主动学习。
“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这节课是我在余姚市优教荟萃的一节公开课,有近200个老师听课,借班上课。这也要求我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尽快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情绪状态。鉴于以上两个原因,我对“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创设了如下情境。
情境创设
我做了一个非常神奇的梦,它由四个片断组成:掷三个骰子全是“6”,两个硬币立在桌面上,买彩票中了500万,随意拨了个号码打通了我正要找的朋友的电话。我这个梦是否会实现呢?
活动片断
活动1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才见过一、两次面(课前已与学生交流过),可我真的很想你们,连做梦都想。
(学生很受感动,一下子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
师:(出示我与这个班同学玩掷骰子的图片)梦里我与你们在玩掷骰子,第一次我便掷出了3个“6”朝上(出示3个“6”朝上的图片),我赢了这个数(伸出两个指头,让学生猜)
生:20?2000?…… 200万?……
师:(沮丧地)他说:“我就两快钱,全给你吧。”(拿出两枚硬币)
(教师“稚气”的话把学生全逗乐了,学生哈哈大笑,紧张的气氛一扫而空)
师:我感到两块钱太少了,随手把这两钢蹦儿往桌上一放,奇迹发生了,这两枚硬币居然都立在了桌子上。(出示图片)
生:啊?!不会吧!
师:我觉得这两枚硬币好神奇啊,于是就拿去买体育彩票,结果中了500万。(出示图片)
生:哇……
师:我兴奋地快晕了,忽然我想起了一个老朋友,我非常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可是我忘了他的电话号码,拿起电话随意拨了一个号码,没想到竟然打通了,你们看,他是谁啊?(出示接电话的图片)
生:哈哈哈,俞老师!(他们平时的数学老师)
师:他还要狠,还要我分他一半,我才500万啊,太过分了。
(学生笑得乐不可支,觉得又有趣又亲切)
师:你们说我这个梦是否会实现呢?
生:有一点可能。
生:不可能,太玄了!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些事件都不太可能发生,而且连续几件事都发生在你一个人的身上,所以不可能发生。
师:是的,正是因为不太可能发生,有些同学才不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那么,不太可能就是不可能吗?
活动2(生成性情境)
师:现在我们就选择我梦中的一个片断来试试吧。我们来做掷骰子的实验。规则如下:每次同时掷出三个骰子,记录掷出的“全是‘6’”和“不全是‘6’”这两种情况的次数,并填表。每四人一组,每人掷10次,每组掷40次。每个小组一位同学操作时,一位同学记录,其余同学监督。
(学生做实验、记录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我们对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
三个骰子的点数 全是“6” 不全是“6”
出现的频数
(记录结果,全是“6”的有2次,不全是“6”的有548次)
师:观察全班汇总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从表中数据发现,3个“6”朝上掷是能掷出来的,但是很难掷出来。
师:说明这件事的可能性怎么样?
生: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太小了。
师:说得真棒!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可能性小并不意味着一定不会发生,“不太可能”不等于“不可能”。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是的,不太可能仅仅是发生的机会非常小,但却不等于不可能。
过程反思
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本课以贴近生活的情景问题引入,教师在梦中把几件不太可能的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觉得亲切、有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越听越离奇,越听越不相信,在这种情境下,说出了“不太可能就是不可能”。此时,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又开始引导学生对新知识——“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的探索。
在接着的“掷骰子”的实验中,学生亲眼看到,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的的确确发生了。“不太可能不是不可能”是在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中产生的,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这个实验,不仅澄清了生活中的一些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感受到“不可能”与“不太可能”的区别,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和客观态度。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有效地促进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