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专题八 诗歌阅读(含课内与课外)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专题八 诗歌阅读(含课内与课外)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4 09: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专题八 诗歌阅读(含课内与课外)
期末专题复习
1.这首诗写“君子”对意中人的追求过程,期间“君子”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2.如果诗中的“淑女”象征一种理想,你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写“君子”对意中人的追求过程,期间“君子”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答案示例:
初遇时的兴奋→追求不到的苦闷→想象与姑娘举行婚礼的快乐。
2.如果诗中的“淑女”象征一种理想,你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示例:
理想是美好的,追求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心怀梦想、坚持不懈,就能实现理想。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曲折,逆流而上,寻找意中人。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公的什么性格特点?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答案示例一: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的色调和氛围。
答案示例二:
运用起兴的手法,点明时间和环境,展现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不得的惆怅之情。
4.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曲折,逆流而上,寻找意中人。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公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
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三)阅读下面白居易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卖炭翁(节选)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乙】观刈①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注】①刈(yì):割。
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卖炭翁》和《观刈麦》都是唐代的乐府诗,分别反映了宫市和繁重的赋税给
百姓造成的痛苦。
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生动描摹老人的外貌,突出其生活艰难。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韩愈同为“新乐府
运动”的倡导者,写下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D.“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农民顶着烈日劳作的情景,
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不易。
6.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两处画线句描写方法与表达情感上的相同之处。
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卖炭翁》和《观刈麦》都是唐代的乐府诗,分别反映了宫市和繁重的赋税给
百姓造成的痛苦。
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生动描摹老人的外貌,突出其生活艰难。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韩愈同为“新乐府
运动”的倡导者,写下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D.“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农民顶着烈日劳作的情景,
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不易。
C
解析:
“和韩愈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表述有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元稹、白居易等人。
6.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两处画线句描写方法与表达情感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示例:
两处诗句都运用了心理描写,分别描写了卖炭翁希望炭价贵、盼天更冷些和刈麦人不知热、惜天长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解析: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意为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贱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写出了卖炭翁冻得发抖却一心盼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突出了卖炭翁艰难悲惨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为他们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珍惜夏日白天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出了天气炎热,夏日漫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的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的深切的同情。综上可知,在描写方法上,都采用了心理描写;在表达情感上,都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7.两首诗都描写了洞庭湖   的景象。
8.同样写洞庭湖,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7.两首诗都描写了洞庭湖   的景象。
开阔(壮阔、壮丽、浩渺等)
解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景,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描写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广阔的;三、四句实写湖,“气蒸云梦泽”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 “波撼”两字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壮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前两句写景,“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湖面开阔,汪洋无际。故两首诗都描写了洞庭湖开阔(壮阔、壮丽、浩渺等)的景象。
8.同样写洞庭湖,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孟浩然描绘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感慨“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委婉地表达了渴望得到张丞相的举荐;李白登楼远眺,写出了洞庭湖开阔的景象,心胸开阔,愁心顿消,表现了他的超脱豁达、豪情逸致。
解析:
孟诗后四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最后两句暗示了自己想要援引之意。李诗一、二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具体展示洞庭湖浩渺无垠、横无际涯的景象。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写仰观天宇所感。“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诗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全诗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遇赦以后的喜悦心情。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甲】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乙】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9.【甲】诗中“空”字表现了诗人此刻   的精神状态。【乙】诗中“空”字写出了山野的   。
10.【甲】【乙】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9.【甲】诗中“空”字表现了诗人此刻   的精神状态。【乙】诗中“空”字写出了山野的   。
心中尘世杂念全消
解析: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意思是: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空”是使动用法,清澈的潭水使人的内心“空”,即人的内心没有杂念,故这里的“空”表现了诗人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空山新雨后”意思是: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空”写出了群山的空旷,而群山空旷,是因为草木茂盛,人迹罕至,非常寂静,没有嘈杂声,故“空”写出了山野的空旷寂静。
空旷寂静
10.【甲】【乙】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两首诗都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音来衬托山中的寂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竹林中洗衣女的喧笑声来衬托山中的幽静。
解析: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意思是: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这一联上句写天地都宁静了,下句写唯有钟磬的声音飘荡在天地间,衬托出了山间的宁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意思是: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到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也是以声衬静的写法。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常以“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甲】诗将孤身远行的自己比作“孤
蓬”。
B.【乙】诗颈联道出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友人以安慰和鼓
舞。
C.两首诗的首联所描绘出的景象意境各异,【甲】诗轻快明丽,【乙】诗则雄
浑壮阔。
D.【甲】诗的尾联运用动作描写,【乙】诗的尾联则劝慰友人分别时不应有儿
女之态。
12.这两首诗皆含依依惜别之情,除此之外,还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答。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常以“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甲】诗将孤身远行的自己比作“孤
蓬”。
B.【乙】诗颈联道出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友人以安慰和鼓
舞。
C.两首诗的首联所描绘出的景象意境各异,【甲】诗轻快明丽,【乙】诗则雄
浑壮阔。
D.【甲】诗的尾联运用动作描写,【乙】诗的尾联则劝慰友人分别时不应有儿
女之态。
A
解析: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是: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选项中“ 【甲】诗将孤身远行的自己比作‘孤蓬’”说法错误。
12.这两首诗皆含依依惜别之情,除此之外,还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答。
答案示例:
《送友人》表达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绝句(其二)
陆 游
幽谷①那堪更北枝②,年年自分③著花④迟。
高标逸韵⑤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注】①幽谷:深幽的山谷。②北枝:北向不朝阳的树枝。③自分(fèn):自料,自己估计。④著花:开花。⑤高标逸韵:高洁的品行,高超的韵致。
13.陆游的这两首诗词,对梅花的描写都巧妙地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请各举一例,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
《卜算子·咏梅》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衬托梅。开放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寂寥荒寒、备受冷落;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词人以艰难、恶劣的处境衬托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梅花绝句》 (其二) 中“幽谷”“北枝”“层冰”“积雪”等词语一再描写环境之艰苦,生长条件之恶劣,以此来衬托梅花“高标逸韵”的品格和风韵。(意近即可)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4.词的上阕是如何营造凄清孤寂的氛围的?请加以分析。
15.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简要分析
14.词的上阕是如何营造凄清孤寂的氛围的?请加以分析。
解析:
上阕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随即轻灵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更加突出了这种孤寂。
答案示例:
词的上阕通过对缺月、疏桐、孤鸿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15.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
解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意思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词人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物我交融,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答案示例:
这两句写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词人与“孤鸿”物我交融,合二为一,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境和不愿随波逐流的高洁志趣。
(九)(2022·济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望阙台①
[明]戚继光
十年②驱驰海色寒,孤臣③于此望宸銮④。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注】①望阙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市,是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②十年:指诗人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的这一段时间。③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④宸(chén)銮(luán):皇帝的住处。
16.品析“十年驱驰海色寒”中“寒”字的妙处。
17.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16.品析“十年驱驰海色寒”中“寒”字的妙处。
解析: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的意思是“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总括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抗倭斗争持续时间之长,斗争生活充满艰难困苦。
答案示例:
“寒”指寒冷、清寒,在诗中指苍茫清寒的海色(或苍茫海色让人心生寒意),从侧面突出(或暗示)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意对即可) 
17.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答案示例:
诗人借景抒情,借“繁霜”似心头之血洒向千峰,染红秋叶,表达了自己忠君报国之情。(意对即可)
(十)(2022·东营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
张 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注】张祜(约785—约852), 字承吉。唐代贝州清河(今属河北)人。志气高逸,有用世之志。但一生仕途不畅,屡遭挫折,故而纵情山水,游玩酒肆。其诗闻名于世。
18.诗人在诗中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9.任选一个角度(如写法、语言、构思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18.诗人在诗中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
诗人选取渡口作为抒情的载体,以江(潮落、夜江)、月(斜月)、灯火(两三星火)等来抒发自己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
解析:
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夜晚宿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行人”表明诗人客居异乡,透露出诗人旅途中孤独忧愁的心情。后两句意思是: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远处几点星火闪烁的地方便是瓜洲。这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以“江”“月”“火”等意象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
19.任选一个角度(如写法、语言、构思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一:写法,寓情于景。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夜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远离家乡,心中泛起阵阵淡淡的乡愁;三、四两句从“自可愁”引出,因胸怀愁闷,深夜难眠,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洲,星火闪烁,清丽宜人的画面中蕴含孤寂之感。
答案示例二:语言,朴素自然,轻灵细腻。如“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的“斜”字,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又与上句“一宿”呼应,清楚地描述了行人那一宿因羁愁旅意而不曾成寐的情形。
答案示例三:构思,独具匠心,神韵悠远。 以“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首句点题,开门见山。前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尾句“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与首句“金陵渡”相呼应,达到首尾呼应。同时,“是瓜洲”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