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4 09:59:35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图片里面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1.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
唯物史观
学习目标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一、走进科技馆
李时珍与仕途决绝,全身心地投入他那艰苦而又漫长的医药科学实践和研究之中,直至成为一代大家。
嘉靖十三年,乡试,李时珍落选。
嘉靖十六年,乡试,李时珍落选。
嘉靖十九年,乡试,李时珍落选。
李时珍在行医时,总是热情地接待病人,无论看病的人是否出得起诊费,他都一样细心治疗。他在用药上常用药味简易、能就地取材的药方,使病人既能治病又能省钱,受到患者的欢迎。
【你说我们听】说说你知道的李时珍
李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
生平简介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湖北蕲州人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及湖广、直隶、河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趣闻典故
“死人诊活”
“活人诊死”
博采众长,刻苦钻研
实地考察,不耻下问
【读书目】通过读书目,大体了解著作内容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
“数” 说本草:全书约190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374种,共收录方剂11096首,比前人所收录药方多4倍。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是对16世纪以前中药学的系统总结,它不仅更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还补充了不少新的药物及验方。”
特点一:图文并茂
特点二:内容丰富
特点三:对所载药物重新进行分类;
【析意义】归纳《本草纲目》成书的意义
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
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
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草纲目自问
世以后广为流传,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
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
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本草纲目》在欧美世界的传播主
体是来华传教士。1650年,波兰天主教
来华传教士卜弥格以图文形式,用拉丁
文撰写了一本《中国植物志》,其中相当部分内容依据《本草纲目》。该书于1656年在维也纳印行,开创了欧洲人研究、翻译《本草纲目》的先河。
传播:传入亚洲、欧洲和美洲
意义:
科技名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请列举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医学家或药学家:
战国时医学家 (四诊法)——
东汉末医学家(麻沸散、五禽戏)——
汉末著名医学家(《伤寒杂病论》)——
唐医学家(千金方)——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本草纲目》)——
扁鹊
华佗
张仲景
孙思邈
李时珍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同组交流 宋应星其人、其事、其书。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治丝图
灌溉图
挖煤图
炼水银图
纺车图
《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 这部书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科技名著
2、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材料研读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
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明朝时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的重农的思想。
体现
的“农本”思想
影响: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传播: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科技名著
3、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徐光启(1562-1633)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名著
3、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内容:《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地位: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中国:总结传统领域、实用、实践,科技发展面临停滞的危机。
西方:探索新领域,理论,实验(近代科学)
原因: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八股取士;故步自封
材料: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两则材料中同学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有不同吗?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何在?
走进建筑馆

二.建 筑
1.明长城
目的:
起止:
组成部分:
明朝建立后,退回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不断南下骚扰抢掠。
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
为了防御蒙古贵族南扰。
东起鸭绿江江边、西至嘉峪关
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鸭绿江
嘉峪关
城墙
关隘
烽火台
城台
关城
二.建 筑
1.明长城
性质:
特点:
评价: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军事防御工程
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布局更合理
加强北部边防,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凝聚力的征。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录》.
明长城
秦长城
嘉峪关
山海关
辽东
临洮
辽东
山海关座落于河北省秦皇岛东北,是中国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将徐达在此修筑长城,建关城设卫。关城有城门四座,东门最为壮观,名镇东,内悬“天下第一关”匾额。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戈壁滩上嘉峪关镇西南隅,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建于1372年(明洪武五年),由于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自古以来称为“天下雄关”,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隘,也是古代丝路必经之地。
秦长城 明长城
目的
起止
材质
作用 象征意义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①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
②促进了北疆经济的开发;(处于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地区连接线)
③成为了连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艰苦勤劳、
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抵御匈奴南下
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土筑
明长城东段用条石青砖砌筑
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
秦、明长城异同
前朝
后宫
二.建 筑
2.北京城
背景:
时间:
建立者:
组成部分:
朱棣“靖难之役”后把北京定为都城
1406——1420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
朱 棣
宫城(是核心)、皇城、内城、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
宫城即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1406朱棣修建
1420基本建成
1421正式迁都
小资料:北京城,中国历史上最后5代封建王朝辽金元明清的都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走进文化馆
秦汉以来我国古代主要文学形式的发展线索




明清
小说




请从《诗经》“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到元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到小说《西游记》中”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语言表述中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适应不断壮大大的市民阶层的需求而产生
作 品 朝 代 作者 内 容 地 位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罗贯中
《水浒传》 元末明初 施耐庵
《西游记》 明中期 吴承恩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宋代梁山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 文 学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①都是章回体小说;
②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相同点:
1.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线索
上古神话传说
魏晋志怪小说
唐传奇
宋元话本
明清小说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叁·小说和艺术
2、书画艺术
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
绘画名家徐渭等。
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
徐渭
墨葡萄图
叁·小说和艺术
2、戏剧表演
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人吃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代表作
主要内容
《牡丹亭》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汤显祖
(1550—1616)
思考:结合课文和材料,试着分析明朝小说发达的原因。
材料一 明朝中叶以后,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要求在文学中得到反映,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满足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
材料二 明统治阶级对当时的知识分子采取了许多高压政策,许多文人在诗歌创作中不敢触及政治现状,只能在政府不重视的小说中表达对现实和生活压迫的不满。
材料三 明代印刷术的进步,刻书业的发展,使小说有了更快捷的传播条件。
(1)经济基础: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2)阶级基础:市民阶层壮大
(3)思想:科举制的束缚
(4)社会: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尖锐
(5)技术:印刷术和刻书业的发展,
建筑
科技
北京城
明长城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末)
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末)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文学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戏剧
汤显祖《牡丹亭》(明)
课堂小结
1.右图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
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C.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给我们提供医疗和防治帮助的中医著作有
A.《医学集成》和《医典》 B.《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和《红楼梦》
3.《资治通鉴》说曹操统治北方能“化乱为治”,而《三国演义》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以下关于史书与历史小说的评论,正确的是( )
A.史书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 B.历史小说与史书内容基本是一样的
C.历史小说的人物经过了文学艺术加工 D.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课堂检测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下列有关中华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②活字印刷术是南宋时期发明的
③《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④(北京故宫)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元末明初,一些文人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都是在群众集体创作的基础上,经过作家加工再创造而完成的。这体现了( )
A.世俗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 B.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C.文化发展日趋平民化 D.小说的文学价值得到社会认同
6.中国古代城市营造注重规划,强调整体观念
,观察下面两幅平面图,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A.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B.都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C.都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D.都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
7.明长城经过百余年间的经营,使整个北方的边防形成了以长城为主体的点线结合、以点控线、以线制面的九边防御体系。这说明了明长城
A.巩固国家政权 B.抵御外来侵略 C.设计科学合理 D.促进民族交融
唐都长安平面图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