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6.《哈姆莱特》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下6.《哈姆莱特》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3 21:1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戏剧冲突的典例:人物的内心冲突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莎士比亚及文艺复兴,《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戏剧的冲突,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
4.文化传承与启示: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把握矛盾冲突,品味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主题和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作者介绍】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戏剧家。
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
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维克多雨果,说他是“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
丘吉尔说:宁可失去一百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金庸说:如果有一天能上太空,又只能带一套书,那必须是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是近现代叙事文学的奠基者,也是难以超越的巅峰。其作品涵盖了世间所有主题:爱情、复仇、历史、战争……后世400年内的经典名著,无不从中借鉴。但凡是写爱情的,成就超不过《罗密欧与朱丽叶》;写复仇的,超不过《哈姆莱特》。所有的人生困惑,似乎都能在他的戏剧中,找到解答。
400多年过去了,他的作品依旧受人追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读他的戏剧,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自我解忧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作家,走近他完成于1601年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
【作品介绍】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突然听到闻国王父亲暴死,回国后,哈姆莱特意外遭遇自己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他,凶手是继王位的叔叔。他的叔叔不仅在哈姆莱特的父亲熟睡时,向其耳朵灌入毒药而杀死老国王,还迎娶了不知情的王后,成为新国王。
与此同时,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此时正在率兵进攻丹麦,原来,福丁布拉斯是哈姆莱特父亲的上一任国王的儿子,这位前任国王因与哈姆莱特的父亲打赌而失去了国土和性命,如今福丁布拉斯正是为了替父报仇而来。
哈姆莱特得知这场巨大的宫廷政变的内情后,在复仇心的驱使下,一边装疯来掩护自己,一边用“戏中戏”确认了父亲惨死的真相。此时,他失手杀死了他叔叔的帮凶波洛涅斯,而波洛涅斯却是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亚的父亲,哈姆莱特的叔叔(国王)决定借英国国王除掉哈姆莱特,于是哈姆莱特作为外交使臣搭上了去往英国的船。
得知阴谋的哈姆莱特逃回丹麦,才知道自己的心上人奥菲利亚已经自杀,而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为了替父亲和妹妹报仇,遂与国王密谋通过与哈姆莱特决斗之,用毒剑与毒酒将哈姆莱特杀死。
两人对决中,雷欧提斯心生恻隐,不愿意用毒剑杀死哈姆莱特而渐落下风,于是,国王拿出酒杯,斟满毒酒向哈姆莱特表示祝贺,却不料哈姆莱特的母亲饮下毒酒意外身亡。而此时,哈姆莱特也被毒剑刺伤,不知情的他夺过剑也刺伤了雷欧提斯,这时,王后毒发身亡,眼见得自己也将死的雷欧提斯说出了真相,哈姆莱特掷出毒剑,刺伤国王,并交代王位由凯旋而来的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继承。这出悲剧就此落幕。
在整个故事中,虽然哈姆莱特是核心角色,但复仇的故事线却并不只有一条。前任国王的儿子挪威王子想要通过推翻丹麦新王替父报仇、夺回王位;哈姆莱特想要杀死国王替父报仇;而雷欧提斯也想要通过杀死哈姆莱特来实现自己替父报仇的目的。
(二)任务一:分角色朗读节选内容,归纳对白层次与矛盾冲突
【提问】节选部分可分为三场对白,请分别梳理,并通过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心理。
【明确】第一场: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是否“因失恋而疯狂”的哈姆莱特。
第二场: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被哈姆莱特识破,哈姆莱特故事用语言刺痛奥菲利娅。
第三场: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试探后的密谋,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
【提问】请梳理三对场对白呈现的主要冲突。
【明确】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
课文节选中的第一场和第三场对白: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正义与邪恶的冲突)第二场对白: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的冲突,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冲突。(本质上是现实与内心的冲突)
(三)任务二:品味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分析其性格特点
【提问】如何理解“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这一段内心独白?
【明确】第一层:在哈姆莱特得知父亲死亡的真相后,他感到痛夺困惑,对是否复仇顾虑重重:不复仇意味着生存,却要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复仇意味着毁灭与死亡。哪一种高贵?哈姆莱特接着思考。
第二层:前面讲了复仇意味着死亡,如果死亡就像睡着了,从此自己没有创痛,对其它也不会有伤害,那是最好的结局。如果死亡像睡着了,但还会做梦,意味着我的内心将继续受到惩罚,受到煎熬。这就使得哈姆莱特不得不有顾虑。也就是说对死亡后的不可知,引发哈姆莱特的恐惧。世人也是对死后的不可知,所以才忍受生存的艰难。换句话说,要是没有对死后不可知的恐惧,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等换来的小人的鄙视呢?对死后不可知的恐惧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生活的折磨。
结论:生存意味着忍受无边的痛苦,死亡意味着不可知的恐惧,所以,让哈姆莱特陷入于两难的顾虑与犹豫之中。顾虑与犹豫又让哈姆莱特变成懦夫,所以哈姆莱特叫奥菲利娅“不要忘记替我忏悔自己的罪孽”。
【提问】在奥菲利亚的独白中,哈姆莱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哈姆莱特是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势力挑战,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雨果)
【提问】“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人?
【明确】1.快乐王子。父王在世之际,哈姆莱特地位至尊,人们对他总是笑脸相迎,所以他性格达观,心情舒畅。
2.人文主义者。“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补】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表现为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否定神性。人文主义文学作品写人性,人的情感与欲望等,不写神的故事与精神。
3.忧郁王子。冷酷的现实给了哈姆莱特一连串的打击:英明有为的父王突然驾崩,久受崇敬的母后匆匆改嫁,理当由他继承的王位又被叔父篡夺,朋友成了敌人的密探等等。
4.延宕(犹豫)王子。黑格尔说:“他所犹豫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哈姆莱特陷入了深感任务的艰巨与自己的力量不足的困恼之中。他不断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却又难于找到。
(四)任务三:思考悲剧的意义与人文主义色彩
1.性格的悲剧。剧中,哈姆莱特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在得知叔父篡位的阴谋后,他安排戏剧表演来确认真相,体现出哈姆莱特的智慧与果敢,他是一位英雄,但他又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他重视自由与平等,在他看来,就算叔叔是杀父仇人,哈姆莱特也要考虑是否有结束叔叔生命的权力,所以在几次面对报仇的绝好机会时,哈姆莱特却心生退意。
他的母亲、他深爱之人的父亲、他的挚爱、他的两个朋友,以及与他对决的雷欧提斯全都是因为哈姆莱特这复杂的性格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铸就了这出悲剧。然而,哈姆莱特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一样,集性格魅力和缺陷于一身,他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英雄或是国王,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在哈姆莱特的自白中,我们能够窥知他不去杀死自己叔叔的原因: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
哈姆莱特的心中有着一种中世纪骑士精神笼罩下的正义观,哈姆莱特害怕他的叔叔因为被他刺杀而上天堂,这里的天堂指的是荣誉。那时,哈姆莱特的叔叔篡位的罪恶尚未昭然天下,如果哈姆莱特杀死了他,就意味着他的叔叔将会留下一个清白的名声。而直到故事的最后,哈姆莱特的母亲被国王的毒酒毒死,雷欧提斯说出国王的阴谋,在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见证下,哈姆莱特不仅完成了他的复仇,也成就了他的正义。
这场悲剧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体现在哈姆莱特的复仇表现了十分先进的法律实证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程序正义的现代文化。
3.人类的悲剧。
《哈姆莱特》并不是一个局限在一个丹麦王子自身身上的悲剧,而是一个全人类的悲剧。
歌德在评价《哈姆莱特》时说“《哈姆莱特》悲剧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放在了一个不适合执行他的人身上的结果”, 在《哈姆莱特》诞生的十六世纪末的欧洲,一千年来笼罩在教会统治之下的根深蒂固的旧思想,与文艺复兴运动掀起的人性解放的新思想之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哈姆莱特的疯狂是整个欧洲文明的疯狂,哈姆莱特的犹豫是每一个欧洲人在新旧思想冲击下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