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二)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2·杭州高二检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所在的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下列能够体现该地区文明成就的是 ( )
A.莎草纸 B.楔形文字
C.民主政治 D.太阳历
解析:选B。楔形文字的创造者是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故选B;A、D是埃及人的贡献,排除;民主政治以古希腊最典型,故C错误。
2.在希腊哲学里,也有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传说中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农人历书》版本中的劝导词与希西阿德的《田功农时》惊人地相似。这表明 ( )
A.两河流域是古代西方文化的源头
B.两河流域文化对西方世界的文化影响广泛
C.两河流域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影响
D.两河流域文化对希腊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解析:选D。题干“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农人历书》版本中的劝导词与希西阿德的《田功农时》惊人地相似”体现了两河流域文化对希腊哲学、文学和农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D正确;A夸大了两河流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故排除A;题干未提及影响的广泛性,故排除B;题干只提及两河流域对希腊文化的影响,故排除C。
3.(2022·嘉兴高二检测)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 )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古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解析:选A。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典型的文明象征是金字塔,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古老文字,A正确;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制度,B错误;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古文字,不是发源于恒河流域,C错误;汉谟拉比石柱在两河流域,不是古罗马的文明成就,D错误。
4.(2022·杭州高二检测)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中说:“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类的工具。”上述材料评价的作品应是 ( )
A.《摩诃婆罗多》 B.《汉谟拉比法典》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解析:选A。依据题干信息“刹帝利”“婆罗门”等,可知是古印度的作品,故选A;《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排除B;《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西亚的作品,排除C;《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史诗,排除D。
5.(2022·嘉兴高二检测)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图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民居图,导致它们形成不同特点的因素有 ( )
①自然环境 ②经济发展水平
③文化习俗 ④洲际文明的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题干反映的是古代居民住宅的情况。古代各洲文明独立发展,交流很少,新航路开辟后才有洲际文明的交流,故排除④;①②③均是世界各地的民居形成不同特点的影响因素,故选A。
6.(2022·舟山高二检测)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文化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产,重新回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故C正确;决定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化因素,A错误;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促成”表述错误,排除B;题干信息只是体现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D说法错误。
7.(2022·杭州高二检测)古希腊艺术是古罗马艺术的源头,但二者发展中也呈现出一定差异。古希腊在艺术的追求上是一种“自然”的完美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古罗马则是个人英雄主义与民粹主义横流。造成这种差别的直接原因是 ( )
A.经济发展繁荣程度不同
B.二者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C.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不同
D.二者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异
解析:选D。古希腊确立了民主政治,公民地位提高,体现完美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而古罗马政治发展成为帝制,体现个人作用,表现为个人英雄主义与民粹主义,二者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异直接造成了两者艺术上的差异,故选D。A、C非“直接原因”,排除;古希腊和古罗马都属于奴隶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似,排除B。
8.(2022·温州高二检测)下图中左边为公元前7—前6世纪的古希腊雕刻,右边为古代埃及公元前3千纪后期的雕刻,两者在发式、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明 ( )
A.古希腊雕刻完全模仿古埃及
B.古代雕刻艺术发展非常缓慢
C.古希腊与古埃及的文化雷同
D.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一定交流
解析:选D。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雕刻和古埃及雕刻在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说明古希腊雕刻对古代埃及雕刻有借鉴,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故D正确;A、C中“完全”“雷同”的表述明显错误,均排除;B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
9.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古希腊、罗马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 )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
解析:选D。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使得以前东罗马帝国大量的学者转移到西欧,进而使得拜占庭文化吸收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反映出政治格局变动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故D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的信息,故A错误;题干只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大量学者逃到西欧,但并没有说文化中心转移,故B错误;由题干看不出意大利具备成熟的文化体系,故C错误。
10.(2022·金华高二检测)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这说明 ( )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
B.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
C.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不相容
D.亚欧游牧民族文化比阿拉伯文化优越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文明因交流而丰富,故选B;材料未涉及“原住民的文化”,A错误;C表述与材料主旨相悖;文化是平等的,不存在优劣之分,D错误。
11.(2022·杭州高二检测)早在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人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交通不便的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内部交流较少,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美洲各区域间没有交流
B.美洲内部间战争频繁
C.地理环境影响社会进程
D.美洲文明落后于世界
解析:选C。题干所示为印第安文明多起源于“交通不便的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险恶的地理环境使得他们交流不便,发展缓慢,故“地理环境影响社会进程”,C正确;A中“没有交流”说法绝对,排除;B、D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12.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印第安文明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阶段,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美洲三大文明之间也几乎没有交流。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 ( )
A.印第安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B.不可避免地遭受外来的侵扰
C.印第安人遭到了种族灭绝
D.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
解析:选D。由材料可以看出印第安文明相对封闭,缺少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这不利于其发展,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D正确。
13.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
B.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C.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
D.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可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农业生产以合理安排农事,故选C。“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是直接目的,但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农事,A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太阳历的制定与法老有关,B错误;古代埃及人制定太阳历与神化专制统治无关,D错误。
14.下表为阿拉伯历史上“百年翻译运动”时期所翻译书籍的情况。据此可知,百年翻译运动 ( )
所译书籍的来源 侧重的领域
波斯 文学
古希腊 科学、哲学
印度 数学、天文学、医学
A.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
B.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
C.侧重自然科学的研究
D.丰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内涵
解析:选D。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翻译包括波斯、印度、古希腊等国的书籍,能够丰富阿拉伯文化的内涵,故选D。“百年翻译运动”主要是为了吸取外部先进文化遗产,不是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排除A;材料无法看出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排除B;材料体现的不仅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科学,排除C。
补偿训练:
1.阿拉伯人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 )
A.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条件
B.阿拉伯人征服地区文化的深厚积淀
C.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创造
D.阿拉伯文化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
解析:选D。阿拉伯帝国文化没有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D说法错误,故选D。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征服地区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创造,均为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排除A、B、C。
2.花剌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
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解析:选B。根据“包括‘0’在内的数码”“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阿拉伯数字”等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故选B。
15.如图为古希腊正义女神“泰美斯”。古希腊神话说,天庭众神失和,没有合适的人选来调解仲裁。一位白袍女神挺身而出,拿出一条手巾蒙在自己眼睛上,表示自己不受诱惑,不惧权势,因而得到众神同意。神话反映了古希腊文化 ( )
A.对理性精神的追求
B.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C.对宗教神权的崇拜
D.对权力权威的蔑视
解析:选A。材料“拿出一条手巾蒙在自己眼睛上,表示自己不受诱惑,不惧权势”,反映了“泰美斯”不受外界干扰,追求真实、公正的理性精神,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对社会黑暗的批判,B排除;宗教神权崇拜与题干主旨相反,排除C;题干强调的是不受权威的影响而非对权威蔑视,排除D。
16.《罗马民法大全》中有这些规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体现罗马法的原则之一
是 ( )
A.公平正义 B.自由平等
C.责任自负 D.法律至上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罗马法对犯罪既要惩罚,但又不是对任何惩罚对象都一刀切,有所区别,保护特殊情况人群的利益,这体现罗马法注重公平正义,故选A。材料与自由平等原则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责任自负原则,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法律至上原则,排除D。
补偿训练:
古代罗马作家李维等学者评价罗马法的某一法律为“当之无愧的起点”“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以及作为“伟大建构的源泉”。据此推知,该法律是 ( )
A.自然法 B.《罗马民法大全》
C.万民法 D.《十二铜表法》
解析:选D。《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符合“当之无愧的起点”“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伟大建构的源泉”,故选D。自然法、《罗马民法大全》、万民法不符合材料信息,A、B、C错误。
拓展延伸:
罗马国家的发展史
公元前1000年左右 罗马城邦兴起
公元前509年 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3世纪初 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2世纪 成为地中海霸主
公元前27年 罗马帝国建立
续表
2世纪 地跨欧亚非三洲, 地中海成为其内海
395年 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 东罗马帝国灭亡
17.(2022·金华高二检测)图拉真纪功柱被誉为“实现罗马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关于图拉真纪功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建于罗马帝国末期
②为纪念图拉真远征战功而建
③柱体上的浮雕带是举世罕见的艺术杰作
④是古罗马最恢宏壮观的建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拉真纪功柱为纪念图拉真远征战功而建,柱体上的浮雕带是举世罕见的艺术杰作,②③正确,B符合题意;图拉真纪功柱建于罗马帝国前期而非末期,古罗马恢宏壮观的建筑有很多,图拉真纪功柱不是其中最大的,①④错误,与之组合的 A、C、D不符合题意。
18.中世纪的欧洲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这说明 ( )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
B.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C.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解析:选C。耶路撒冷为基督教圣地,造成当时地图奇形怪状的主要原因是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据支配地位,故选C。材料主旨不是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A错误;当时中西方已有了联系,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过中国,B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D错误。
补偿训练:
1.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这反映了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 ( )
A.封君封臣制度的特征
B.庄园制与农奴制特征
C.地域文化宗教色彩浓厚
D.继承古希腊罗马哲学
解析:选C。据题意可知,基督教及基督教文化对西欧的文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说明这一时期西欧的文化宗教色彩浓厚,故选C。封君封臣制度是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农奴制,排除B;古希腊文化中没有基督教的内容,排除D。
2.公元前1世纪中期,凯撒命人以古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创造了儒略历。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启用了根据儒略历修改的格里高利历,这就是现今世界各国通用的公历。这种现象表明 ( )
A.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
B.罗马文化是对希腊文化的复制和再现
C.世界文明在传承交融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D.埃及的太阳历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历法
解析:选C。格里高利历是在儒略历基础上的继承发展,这体现了世界文明在传承交融基础上的进步,故选C。A、D表述绝对,排除;B说法错误,排除。
19.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古典希腊与罗马文化进行保护,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披上了基督教的外衣,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拜占庭文化 ( )
A.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
B.源于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C.为地中海区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D.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解析:选A。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典希腊与罗马文化,又吸纳了基督教文化,还融入生活方式中,说明拜占庭文化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故选A。拜占庭文化继承了古典希腊与罗马文化,又吸纳了基督教文化,但无法体现其源于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0.(2022·杭州高二检测) “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它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所说的这一帝国和宗教是 ( )
A.罗马帝国 基督教
B.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
C.拜占庭帝国 东正教
D.基辅罗斯帝国 东正教
解析:选B。由“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可知是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产生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向外传播,故选B。
21.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在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创立了斯拉夫字母,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这说明基辅罗斯 ( )
A.深受罗马帝国影响
B.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C.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D.基辅罗斯未实现统一
解析:选B。依据材料“在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创立了斯拉夫字母,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来看,基辅罗斯在文化、宗教上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故选B。
22.“印度人既有千古流芳的荷马式的史诗,也有至今仍拥有世界上大批听众的诗歌。”这里的“荷马式的史诗”是指 ( )
A.《伊利亚特》和“诺亚方舟”传说
B.《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C.《一千零一夜》和《吉尔伽美什》
D.《天方夜谭》和《奥德赛》
解析:选B。《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故选B。《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经典文学作品,“诺亚方舟”传说来自《圣经》,A错误;《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吉尔伽美什》是西亚苏美尔人的成就,C错误;《奥德赛》是古希腊的史诗,D错误。
23.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 ( )
A.巩固了佛教的社会地位
B.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催生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D.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解析:选B。据材料“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古印度发展出贵贱分明、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这一制度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故选B。
补偿训练:
在古代印度,通常是在一个特定地区,每一个种姓都崇拜一个特别的神祇,并且种姓等级秩序和他们声称的内在纯洁或不纯洁程度与众神的等级相一致。这表明古代印度 ( )
A.等级观念仅存在于世俗社会
B.宗教思想为等级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C.印度神话是种姓制度的产物
D.种姓制度造成了种族的隔离与压迫
解析:选B。印度种姓等级秩序和他们声称的内在纯洁或不纯洁程度与众神的等级相一致,说明种姓等级与众神的等级具有一致性,表明古代印度宗教思想为等级制度提供理论基础,故选B。材料表明众神也有等级,排除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种族的隔离与压迫的信息,排除D。
24.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法隆寺标志着日本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即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这说明 ( )
A.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
B.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的代表
C.日本佛教建筑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D.法隆寺由日本政府为鉴真所建
解析:选C。题干强调了法隆寺“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也就是体现了日本佛教建筑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故选C。法隆寺的建造不能说明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A错误;法隆寺是日本佛教文化的代表,B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法隆寺的兴建与鉴真的关系,D错误。
25.(2022·金华高二检测)北纬30°线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在这条纬线附近产生了许多辉煌的文明。下列文明中,处于这条神奇纬线附近的有 ( )
①玛雅文明 ②古代埃及文明
③印加文明 ④苏美尔文明
⑤中华文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玛雅文明 、②古代埃及文明、 ④苏美尔文明、 ⑤中华文明位于北纬30°线附近,C正确;印加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代表,不在北纬30°线附近,排除A、B、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12分)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其主要观点是论述人类文明与大河流域的关系,继而以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为例进行了阐释。由此可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论述时,可结合材料,从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和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来阐述,苏美尔文明可从文字、史诗等角度来论述,古埃及文明可从莎草纸文书、太阳历等角度来论述。最后,通过总结进行理论升华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
论述:大河流域由于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人类早期,更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居住,由此决定了各区域人类最早的文明往往诞生在各大河流域。如西亚的两河流域,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就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他们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中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则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其莎草纸文书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对后世历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大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往往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
27.在欧洲,继古希腊、罗马之后,拜占庭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一千多年,但后来却衰落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当时的西欧人为拜占庭有如此壮丽的城市而倍感惊讶,他们以为这就是天堂。
——环球网《罗马帝国强大与兴衰》
材料二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淘汰。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1)结合材料一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的原因。(4分)
(2)请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拜占庭帝国曾取得的“辉煌成果”。(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2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进行概括。第(2)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法律等方面举例说明。第(3)题据材料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淘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第(4)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1)拜占庭帝国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2)成果: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民法大全》等。
(3)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夜郎自大导致落伍;没有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没有居安思危,缺乏创新,丧失生机和活力,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
(4)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公元800年左右是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在这个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发展了数百座城市,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学者估计在最高峰时,此城有10万-20万居民。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城市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随它们的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时期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于人们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
材料二 金字塔石造建筑
材料三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弗朗兹·博厄斯《种族的纯洁》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2分)
(2)材料二中,玛雅人创造的“金字塔石造建筑”验证了玛雅文明的辉煌年代,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玛雅人建造金字塔的作用。(6分)
(3)结合古代美洲的相关史实,理解材料三中的观点。(6分)
解析:第(1)题成就:据材料“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城市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随它们的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题作用:据所学可从用于观测天文,传播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用于安葬国王或首领,传播宗教等方面回答。第(3)题理解:据所学可从曾一度繁荣,但是美洲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的状态,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因此文明发展相对缓慢等方面回答。
答案:(1)成就:农业、城市建设、建筑、文字等。
(2)作用:用于观测天文,传播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用于安葬国王或首领;传播宗教等。
(3)理解:美洲文明曾一度繁荣,但是美洲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的状态,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因此文明发展相对缓慢。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曾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2 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
材料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可以得出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在相互交融中发展的。论证环节,可以从文明的种类,如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东西方文明等角度分析,可以从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和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影响世界,印度佛教文明影响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答案:示例(供参考)
观点: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在相互交融(影响)中发展的。
分析:世界各国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多样的)文明成果,如东方的古代中华文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等;各文明中心在吸取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如中国古代儒家吸收佛教教义等使儒学得到发展。
各国文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较强的制度和文化优越性。如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繁荣发展的各国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因此,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努力发掘本国古代文明的智慧为本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服务。 单元形成性评价(二)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2·杭州高二检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所在的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下列能够体现该地区文明成就的是 ( )
A.莎草纸 B.楔形文字
C.民主政治 D.太阳历
2.在希腊哲学里,也有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传说中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农人历书》版本中的劝导词与希西阿德的《田功农时》惊人地相似。这表明 ( )
A.两河流域是古代西方文化的源头
B.两河流域文化对西方世界的文化影响广泛
C.两河流域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影响
D.两河流域文化对希腊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3.(2022·嘉兴高二检测)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 )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古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4.(2022·杭州高二检测)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中说:“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类的工具。”上述材料评价的作品应是 ( )
A.《摩诃婆罗多》 B.《汉谟拉比法典》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5.(2022·嘉兴高二检测)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图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民居图,导致它们形成不同特点的因素有 ( )
①自然环境 ②经济发展水平
③文化习俗 ④洲际文明的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2·舟山高二检测)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文化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7.(2022·杭州高二检测)古希腊艺术是古罗马艺术的源头,但二者发展中也呈现出一定差异。古希腊在艺术的追求上是一种“自然”的完美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古罗马则是个人英雄主义与民粹主义横流。造成这种差别的直接原因是 ( )
A.经济发展繁荣程度不同
B.二者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C.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不同
D.二者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异
8.(2022·温州高二检测)下图中左边为公元前7—前6世纪的古希腊雕刻,右边为古代埃及公元前3千纪后期的雕刻,两者在发式、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明 ( )
A.古希腊雕刻完全模仿古埃及
B.古代雕刻艺术发展非常缓慢
C.古希腊与古埃及的文化雷同
D.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一定交流
9.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古希腊、罗马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 )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
10.(2022·金华高二检测)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这说明 ( )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
B.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
C.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不相容
D.亚欧游牧民族文化比阿拉伯文化优越
11.(2022·杭州高二检测)早在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人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交通不便的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内部交流较少,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美洲各区域间没有交流
B.美洲内部间战争频繁
C.地理环境影响社会进程
D.美洲文明落后于世界
12.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印第安文明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阶段,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美洲三大文明之间也几乎没有交流。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 ( )
A.印第安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B.不可避免地遭受外来的侵扰
C.印第安人遭到了种族灭绝
D.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
13.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
B.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
C.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
D.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
14.下表为阿拉伯历史上“百年翻译运动”时期所翻译书籍的情况。据此可知,百年翻译运动 ( )
所译书籍的来源 侧重的领域
波斯 文学
古希腊 科学、哲学
印度 数学、天文学、医学
A.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
B.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
C.侧重自然科学的研究
D.丰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内涵
补偿训练:
1.阿拉伯人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 )
A.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条件
B.阿拉伯人征服地区文化的深厚积淀
C.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创造
D.阿拉伯文化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
2.花剌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
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15.如图为古希腊正义女神“泰美斯”。古希腊神话说,天庭众神失和,没有合适的人选来调解仲裁。一位白袍女神挺身而出,拿出一条手巾蒙在自己眼睛上,表示自己不受诱惑,不惧权势,因而得到众神同意。神话反映了古希腊文化 ( )
A.对理性精神的追求
B.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C.对宗教神权的崇拜
D.对权力权威的蔑视
16.《罗马民法大全》中有这些规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体现罗马法的原则之一
是 ( )
A.公平正义 B.自由平等
C.责任自负 D.法律至上
补偿训练:
古代罗马作家李维等学者评价罗马法的某一法律为“当之无愧的起点”“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以及作为“伟大建构的源泉”。据此推知,该法律是 ( )
A.自然法 B.《罗马民法大全》
C.万民法 D.《十二铜表法》
拓展延伸:
罗马国家的发展史
公元前1000年左右 罗马城邦兴起
公元前509年 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3世纪初 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2世纪 成为地中海霸主
公元前27年 罗马帝国建立
续表
2世纪 地跨欧亚非三洲, 地中海成为其内海
395年 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 东罗马帝国灭亡
17.(2022·金华高二检测)图拉真纪功柱被誉为“实现罗马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关于图拉真纪功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建于罗马帝国末期
②为纪念图拉真远征战功而建
③柱体上的浮雕带是举世罕见的艺术杰作
④是古罗马最恢宏壮观的建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中世纪的欧洲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这说明 ( )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
B.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C.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补偿训练:
1.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这反映了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 ( )
A.封君封臣制度的特征
B.庄园制与农奴制特征
C.地域文化宗教色彩浓厚
D.继承古希腊罗马哲学
2.公元前1世纪中期,凯撒命人以古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创造了儒略历。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启用了根据儒略历修改的格里高利历,这就是现今世界各国通用的公历。这种现象表明 ( )
A.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
B.罗马文化是对希腊文化的复制和再现
C.世界文明在传承交融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D.埃及的太阳历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历法
19.在地中海世界漫长的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对古典希腊与罗马文化进行保护,为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披上了基督教的外衣,并将其中诸多内容融合到拜占庭生活方式中。这说明拜占庭文化 ( )
A.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传承性
B.源于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C.为地中海区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D.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0.(2022·杭州高二检测) “开始于沙漠中的一个宗教,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已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到750年,它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广大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所说的这一帝国和宗教是 ( )
A.罗马帝国 基督教
B.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
C.拜占庭帝国 东正教
D.基辅罗斯帝国 东正教
21.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在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创立了斯拉夫字母,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这说明基辅罗斯 ( )
A.深受罗马帝国影响
B.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C.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D.基辅罗斯未实现统一
22.“印度人既有千古流芳的荷马式的史诗,也有至今仍拥有世界上大批听众的诗歌。”这里的“荷马式的史诗”是指 ( )
A.《伊利亚特》和“诺亚方舟”传说
B.《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C.《一千零一夜》和《吉尔伽美什》
D.《天方夜谭》和《奥德赛》
23.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 ( )
A.巩固了佛教的社会地位
B.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催生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D.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补偿训练:
在古代印度,通常是在一个特定地区,每一个种姓都崇拜一个特别的神祇,并且种姓等级秩序和他们声称的内在纯洁或不纯洁程度与众神的等级相一致。这表明古代印度 ( )
A.等级观念仅存在于世俗社会
B.宗教思想为等级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C.印度神话是种姓制度的产物
D.种姓制度造成了种族的隔离与压迫
24.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法隆寺标志着日本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即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这说明 ( )
A.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
B.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的代表
C.日本佛教建筑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D.法隆寺由日本政府为鉴真所建
25.(2022·金华高二检测)北纬30°线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在这条纬线附近产生了许多辉煌的文明。下列文明中,处于这条神奇纬线附近的有 ( )
①玛雅文明 ②古代埃及文明
③印加文明 ④苏美尔文明
⑤中华文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12分)
27.在欧洲,继古希腊、罗马之后,拜占庭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一千多年,但后来却衰落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由于地处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拜占庭帝国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当时的西欧人为拜占庭有如此壮丽的城市而倍感惊讶,他们以为这就是天堂。
——环球网《罗马帝国强大与兴衰》
材料二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淘汰。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1)结合材料一分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能够“以西方古典文明的保存者姿态,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的原因。(4分)
(2)请举例说明材料二中拜占庭帝国曾取得的“辉煌成果”。(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公元800年左右是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在这个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发展了数百座城市,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学者估计在最高峰时,此城有10万-20万居民。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城市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随它们的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时期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于人们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
材料二 金字塔石造建筑
材料三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弗朗兹·博厄斯《种族的纯洁》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2分)
(2)材料二中,玛雅人创造的“金字塔石造建筑”验证了玛雅文明的辉煌年代,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玛雅人建造金字塔的作用。(6分)
(3)结合古代美洲的相关史实,理解材料三中的观点。(6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曾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2 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
材料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