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基础达标 (10分钟·2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2022·杭州高二检测)下图为新旧世界物种交流示意图。其中的“新世界”指的是 ( )
A.亚洲
B.欧洲殖民国家
C.美洲
D.非洲
解析:选C。据图示可知,旧世界传播的物种是小麦、包心菜等,新世界传播的是玉米、番薯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加强了世界物种的交流,故新世界是美洲,旧世界是欧洲,故选C。
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咖啡、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 )
A.引起了价格革命
B.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C.引发了商业危机
D.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洲际商品贸易的流动,这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选B。A、C、D与题干材料无关。
3.(2022·舟山高二检测)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
明朝中期对外贸易图
A.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
B.世界各地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C.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已经具备
解析:选A。据明朝中期对外贸易图可知,中国向澳门地区、日本、菲律宾等地出售丝绸、瓷器等产品,欧洲、日本、菲律宾等地的白银流入中国,故体现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故选A;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与图示不符,排除B;明朝时中国并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排除C;图示体现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与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无关,排除D。
4.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两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 )
①荷兰人兴起喝茶之风
②法国人的菜肴中出现香料
③印第安人开始食用可可
④印第安人开始食用牛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新航路开辟后,许多新的商品如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①正确;新航路开辟后,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成倍上升,但香料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出现在欧洲,②错误;可可是美洲物种,③错误;牛为欧洲物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入美洲,④正确,故选A。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避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的经济民族主义”,实现“贸易自由流动”,资本主义国家 ( )
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加大对消费需求的刺激
C.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选D。1947年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与题意相符,故选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贸易自由流动”无关,排除A;材料的做法与刺激消费无关,排除B;北美自由贸易区只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与题意不符,排除C。
补偿训练: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喝茶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追求。中国茶蕴含的文化元素是 ( )
A.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与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B.大一统的传统儒家与法家思想
C.富有东方韵味、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
D.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
解析:选A。饮茶是中国传统习俗,中国茶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故选A。B、C、D与茶文化无关。
6.16世纪后,中国的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如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各国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这反映了 ( )
A.东方的饮食文化长期领先于西方
B.文化的传播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C.各国文化在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D.茶的全球流动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解析:选C。材料“中国的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各国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体现的是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故选C。中西方饮食各具特色,排除A;材料与国际贸易发展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而非茶的全球流动,排除D。
7.下图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此图反映了 ( )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
解析:选C。从图片可以看出,1965—1995年,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很大,说明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故选C。从图片可知,1965—1995年,世界贸易以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为主,世界贸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发展中国家处境恶化,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冲突,D错误。
二、非选择题(11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
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2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一“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等信息概括;第二问,可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第(2)题,由材料二“1658年”“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等信息回答。第(3)题,由材料一“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材料二“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等信息回答。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影响阶层广泛;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
作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3)积极意义: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能力提升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9.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推动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反映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解析:选B。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和欧洲之间存在“丝银贸易”,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意味着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故选B。白银流入中国,减少了欧洲贵金属的流入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价格革命的发生,排除A;新航路开辟对西班牙的发展是有利的,其衰落原因是其未将获得的资本投入生产领域,排除C;题干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大量外销,说明当时是中国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
10.二战后,随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1948—1966年世界贸易增长了6.6%。由此可见,关贸总协定 ( )
A.加速了经济区域集团化
B.消除了经济危机的根源
C.建立起了新的政治格局
D.推动了战后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从“1948—1966年世界贸易增长了6.6%”可以看出,关贸总协定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战后经济的发展,故选D。材料与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A;B表述太绝对,排除;“政治格局”与关贸总协定无关,排除C。
11.(2022·宁波高二检测)18世纪下半叶起,英国各界派出“植物猎人”,尝试将中国茶苗移种到印度,后又聘用中国茶工来优化印度茶的品种和种植方式。1888年,印度的茶叶产量达到8 600万磅,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从中国的进口量。英国发展印度茶的活动 ( )
A.适应了市场不断扩大的趋势
B.改变了印度人的饮食结构
C.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D.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解析:选A。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开展,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出现材料现象,故A正确;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D是在18世纪中期,排除。
12.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有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
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中外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解析:选D。据材料“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可知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中外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故选D。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补偿训练:
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从以上案例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趋向及特点。以下表述最恰当的是 ( )
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B.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
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民族交融是服饰变化根本原因
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从战国时期到宋朝,服饰的变化受到政治因素、观念以及相关文化的影响,民国时期“中山装”的出现是受到平等观念的影响,因此服饰的变化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故选B。
13.(2022·嘉兴高二检测)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你认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③各国经济持续繁荣
④关税增长和贸易增长成正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可知,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所以①②正确;依据趋势图无法得出各国经济持续繁荣,排除③;从趋势图中可知关税增长和贸易增长成反比,排除④。因此A正确,B、C、D错误。
14.(2022·杭州高二检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下列中外近代文化变迁的一系列史实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
①龙凤花草纹样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②“孔子”中国大袍式系列服装在法国出现
③钟表传入中国内地
④西服在日本开始流行
A.③①④②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解析:选A。18世纪,龙凤花草纹样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20世纪初,“孔子”中国大袍式系列服装在法国出现;16世纪钟表传入中国内地;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开始流行。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③①④②排序正确,故选A,排除B、C、D。
补偿训练:
无线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伦敦的茶叶或芝加哥的小麦价格迅速影响到处于世界非常遥远的地方的买卖,也能让政府的公众声明顷刻之间为他国政府和一般民众所知晓。这说明 ( )
A.科技成果扩大了民主范围
B.新通信设备应用领域狭窄
C.经济发展方式已发生改变
D.通信进步便利了人类互动
解析:选D。据题干信息可知,无线电报和电话的应用加速了信息传递,便利了人类互动,故选D。题干中的政府声明被民众很快知悉,不代表民主范围扩大,排除A;题干中举了几个例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无线电报和电话仅在这些方面得到应用,排除B;由题干信息不能得出经济发展方式已发生变化,排除C。
15.下图为1879年《申报》刊登的“华文时辰钟”广告。“华文时辰钟”的出现说明 ( )
A.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根深蒂固
B.中国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传统士大夫抵制西方近代文明
D.“中体西用”的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B。据图片信息可知,“华文时辰钟”采用罗马数字与地支文字共同表示时间,体现了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故选B。A、C、D与题干材料无关。
二、非选择题(共19分)
16.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材料二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分别概括材料二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5分)
解析:第(1)题,据“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等信息分析得出。第(2)题,第一问据“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分析概括得出;第二问应当联系所学从开辟新航路、工业革命、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和新通信媒体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注意区分两个阶段。第(3)题,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人类的文明交流促进世界的文化融合与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来分析说明。
答案:(1)域外植物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胡乐与佛教的传入,拓宽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视野。
(2)表现: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扩大;奴隶贸易活动频繁。原因:1500—1800年间: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的促进;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1990年后:新的通信媒体技术的发展。
(3)认识:人类的文明交流促进了世界的文化融合与发展,同时带来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十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基础达标 (10分钟·2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2022·杭州高二检测)下图为新旧世界物种交流示意图。其中的“新世界”指的是 ( )
A.亚洲
B.欧洲殖民国家
C.美洲
D.非洲
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咖啡、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 )
A.引起了价格革命
B.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C.引发了商业危机
D.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
3.(2022·舟山高二检测)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
明朝中期对外贸易图
A.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
B.世界各地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C.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已经具备
4.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两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 )
①荷兰人兴起喝茶之风
②法国人的菜肴中出现香料
③印第安人开始食用可可
④印第安人开始食用牛肉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避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的经济民族主义”,实现“贸易自由流动”,资本主义国家 ( )
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加大对消费需求的刺激
C.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补偿训练: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喝茶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追求。中国茶蕴含的文化元素是 ( )
A.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与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B.大一统的传统儒家与法家思想
C.富有东方韵味、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
D.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
6.16世纪后,中国的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如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各国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这反映了 ( )
A.东方的饮食文化长期领先于西方
B.文化的传播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C.各国文化在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D.茶的全球流动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7.下图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此图反映了 ( )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
二、非选择题(11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
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2分)
能力提升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9.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推动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反映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10.二战后,随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1948—1966年世界贸易增长了6.6%。由此可见,关贸总协定 ( )
A.加速了经济区域集团化
B.消除了经济危机的根源
C.建立起了新的政治格局
D.推动了战后经济的发展
11.(2022·宁波高二检测)18世纪下半叶起,英国各界派出“植物猎人”,尝试将中国茶苗移种到印度,后又聘用中国茶工来优化印度茶的品种和种植方式。1888年,印度的茶叶产量达到8 600万磅,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从中国的进口量。英国发展印度茶的活动 ( )
A.适应了市场不断扩大的趋势
B.改变了印度人的饮食结构
C.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D.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12.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有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
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中外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补偿训练:
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从以上案例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趋向及特点。以下表述最恰当的是 ( )
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B.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
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民族交融是服饰变化根本原因
13.(2022·嘉兴高二检测)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你认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③各国经济持续繁荣
④关税增长和贸易增长成正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2022·杭州高二检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下列中外近代文化变迁的一系列史实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
①龙凤花草纹样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②“孔子”中国大袍式系列服装在法国出现
③钟表传入中国内地
④西服在日本开始流行
A.③①④②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补偿训练:
无线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伦敦的茶叶或芝加哥的小麦价格迅速影响到处于世界非常遥远的地方的买卖,也能让政府的公众声明顷刻之间为他国政府和一般民众所知晓。这说明 ( )
A.科技成果扩大了民主范围
B.新通信设备应用领域狭窄
C.经济发展方式已发生改变
D.通信进步便利了人类互动
15.下图为1879年《申报》刊登的“华文时辰钟”广告。“华文时辰钟”的出现说明 ( )
A.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根深蒂固
B.中国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传统士大夫抵制西方近代文明
D.“中体西用”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非选择题(共19分)
16.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一些域外的物产,如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材料二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分别概括材料二中的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