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基础达标 (20分钟·3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22·宁波高二检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民族交融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2.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犍陀罗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 )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3.(2022·嘉兴高二检测)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主题是 ( )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B.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C.华夏的崛起与兴盛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下图所示现象的历史意义在于 ( )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5.19世纪末,中华民族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仁人志士们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梁启超明确提出了“变者天下之公理”。这场运动是 ( )
A.戊戌维新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保路运动 D.辛亥革命
6.(2022·潍坊高二检测)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 )
A.民主与科学思想
B.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C.问题与主义之争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7.科举制在朝鲜影响之大,仿佛中国,至视为“我国公道,唯在科举”。越南推行科举制长达844年之久,仅次于朝鲜。由此可知,科举制 ( )
A.在朝鲜推行时间最长
B.推动了中华文明传播
C.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
D.打破了士族垄断局面
补偿训练:
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
A.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影响较大
B.朝鲜王朝完全效仿唐科举考试
C.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的发展
D.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
8.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09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
A.越南最早建立于公元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9.(2022·宁波高二检测)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2022·绍兴高二检测) 梁启超指出:“吾闻之,《春秋》三世之义,据乱世以力胜,升平世智、力互相胜,太平世以智胜……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指太平世);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他意在 ( )
A.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B.提倡封建伦理观念
C.开启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
D.利用中国传统思想启发民智
二、非选择题(15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形成了长达一千多年辉煌的译经事业,这一时期,翻译理论主要显现在佛经翻译方面。晚明时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趋于衰微,出现了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渴求。中国士大夫们面对外患内乱的国势,期望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
——摘编自何晶、申连云《明末清初翻译高潮成因分析》等
材料二 正是靠着一批留学生、一批精通外文又心甘情愿献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以及共产国际的指导性文献,十月革命的经验才被传入并融化进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大众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才得以迅速提高。大量马克思主义译著的出现和有关苏俄问题的译介,尤其是早期共产党人的翻译和传播活动,给中国人带来了新思想的火种,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成长提供了理论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摘编自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翻译内容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翻译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意义。(5分)
能力提升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2.(2022·舟山高二检测)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 ( )
记述 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唐代慧能《坛经》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冲击了儒学地位 B.日趋世俗化
C.受到理学的批判 D.呈现中国化
补偿训练:
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
教 ( )
记述 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唐代惠能《坛经》
A.冲击了儒学地位
B.日趋世俗化
C.受到理学的批判
D.呈现本土化
13.唐代有一定规模的佛寺,往往会附设教育儿童的学校;各地的寺庙既能为过往行人提供食宿,也能作为文人墨客聚会之所,举办送别宴会一类的活动。这反映出唐代 ( )
A.佛教被普遍接受
B.佛教影响面广
C.寺院彻底世俗化
D.儒学日渐式微
14.(2022·宁波高二检测)为了展示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风采,中国邮政发行了《古代科学家》系列纪念邮票。如图所示科学家的科技成就是 ( )
A.《天工开物》
B.《徐霞客游记》
C.《农政全书》
D.《授时历》
15.(2022·温州高二检测)下面为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主持编制的课程表。下列关于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
1876年京师同文馆五年制课程设置
年次 课程 备注
一 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至汉文经学,愿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为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其稍进者亦皆随时练习作文
二 学四元解、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
三 格致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四 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五 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A.西方列强控制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
B.“西学”教学内容涉及较为广泛
C.外语学习成为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内容
D.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不占首要位置
16.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许多著名新式学堂(如表)。据此可知,这些新式学堂 ( )
年代 1862 1866 1876 1880 1887
学堂 名称 京师 同文 馆 福州 船政 局 福州电气学塾 天津电报学堂 广东水陆 师学堂
类别 外语 军事 科技 科技 军事
A.立足于培养实用性人才
B.类型单一很难实现预期
C.不再学习儒家思想文化
D.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拓展延伸:
全面认识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17.下图为中国人龚容(1538-1603年,福建人,移居菲律宾,是当时最著名的从事印刷出版业的华侨)在马尼拉出版的汉文木刻本《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它可用于研究 ( )
①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②印刷术对欧洲宗教改革的推动
③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
④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1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
是 ( )
记述 出处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数百艘……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 刘家港天妃宫 《通番事迹碑》
“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遗迹建文”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明史》
A.郑和的航海活动追求经济效益
B.明太祖遣郑和远航欧亚诸国
C.郑和下西洋直接造成国库空虚
D.郑和远航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19.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的出现表明 ( )
A.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B.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
C.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D.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
20.(2022·嘉兴高二检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下列史实,能论证这一结论的有 ( )
①朝鲜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谚文
②古代越南曾移植了中国的教育体制
③中世纪的西方热烈追捧孔子及儒家经典
④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教哲学的思辨之繁复与巧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以及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因此,到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构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耶稣会士利玛窦发现士大夫在中国具有特别的影响力,乃选择上层路线,注意与官僚、士大夫接触,以扩大自己的影响。由于儒学是当时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他还采取“合儒”的传教策略:“知儒教之不可攻破,则附会六经中上帝之说以合于天主,而特攻释氏以求胜。”利氏确立的这些传教策略在当时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传教士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明清鼎革之后,耶稣会迅速与清朝合作,但在遭遇“康熙历狱”,尤其是礼仪之争后,罗马教廷否决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造成官方的禁教,乾隆以后,天主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渐次式微。
——摘编自邹小站《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佛教在华传播的历程,并简析其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时期佛教与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播手段的相似之处,并简析天主教在华传教结局与佛教相异的原因。(6分)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基础达标 (20分钟·3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22·宁波高二检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民族交融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解析:选C。从题干中“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可知,其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人物的造型,另一个则是汉族人物的造型,两种人物形象同时出现说明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深,这是民族交融带来的影响,故C正确。
2.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犍陀罗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 )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佛教的释迦牟尼塑像在中唐时期的特征已经有中国化的表现,这反映出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故选C。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开放,排除A;儒学仍然是主流,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态度,排除D。
3.(2022·嘉兴高二检测)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主题是 ( )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B.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C.华夏的崛起与兴盛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选B。观察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中原区域的扩展等,反映的主题是农耕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故选B;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材料中的双向箭头不符,排除A;华夏的崛起与兴盛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题,排除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D。
4.下图所示现象的历史意义在于 ( )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解析:选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选A。儒学与基督教没有融为一体,排除B;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C;图示现象没有体现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D。
5.19世纪末,中华民族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仁人志士们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梁启超明确提出了“变者天下之公理”。这场运动是 ( )
A.戊戌维新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保路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选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如梁启超、康有为等人)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故选A。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B排除;保路运动是清朝末年四川人民为了维护铁路权益而与清廷发生的斗争,C排除;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D排除。
6.(2022·潍坊高二检测)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 )
A.民主与科学思想
B.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C.问题与主义之争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选D。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故选D。A是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指导思想;B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C是表现不是变化的原因。
7.科举制在朝鲜影响之大,仿佛中国,至视为“我国公道,唯在科举”。越南推行科举制长达844年之久,仅次于朝鲜。由此可知,科举制 ( )
A.在朝鲜推行时间最长
B.推动了中华文明传播
C.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
D.打破了士族垄断局面
解析:选B。材料“科举制在朝鲜影响之大,仿佛中国”“越南推行科举制长达844年之久,仅次于朝鲜”体现的是科举制对周边国家产生较大影响,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播,故选B。材料无法得出在朝鲜推行时间最长的结论,排除A;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科举制打破了士族垄断局面的说法,排除D。
补偿训练:
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
A.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影响较大
B.朝鲜王朝完全效仿唐科举考试
C.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的发展
D.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
解析:选A。材料“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说明朝鲜重视对儒生的选拔,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影响较大,故选A。据材料“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可排除B;C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D中的“历代”,排除。
8.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09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
A.越南最早建立于公元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解析:选D。材料体现了从秦汉到唐末,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管辖之下,李朝建立后模仿中国制度,这些都说明中国文化影响其发展,故选D。材料中无法得出越南最早建立时间,A排除;材料无法得出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C。
9.(2022·宁波高二检测)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
①火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④造纸术方便了智者学派的研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四大发明西传后,火药为新兴资产阶级打败封建势力提供了技术条件,排除①;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技术条件,②表述正确;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条件,③表述正确;8世纪以后,造纸术开始西传,比兴起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智者运动晚,排除④,故选B。
10.(2022·绍兴高二检测) 梁启超指出:“吾闻之,《春秋》三世之义,据乱世以力胜,升平世智、力互相胜,太平世以智胜……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指太平世);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他意在 ( )
A.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B.提倡封建伦理观念
C.开启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
D.利用中国传统思想启发民智
解析:选D。根据材料“据乱世以力胜,升平世智、力互相胜,太平世以智胜……”可知,梁启超将《春秋》中的三世说进行阐发,认为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这说明梁启超利用中国传统思想启发民智,D正确;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并不主张革命,排除A;梁启超的目的在于宣传西方思想而非维护封建伦理,排除B;洋务运动开启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排除C。
二、非选择题(15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形成了长达一千多年辉煌的译经事业,这一时期,翻译理论主要显现在佛经翻译方面。晚明时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趋于衰微,出现了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渴求。中国士大夫们面对外患内乱的国势,期望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
——摘编自何晶、申连云《明末清初翻译高潮成因分析》等
材料二 正是靠着一批留学生、一批精通外文又心甘情愿献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翻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以及共产国际的指导性文献,十月革命的经验才被传入并融化进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大众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才得以迅速提高。大量马克思主义译著的出现和有关苏俄问题的译介,尤其是早期共产党人的翻译和传播活动,给中国人带来了新思想的火种,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成长提供了理论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摘编自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翻译内容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翻译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意义。(5分)
解析:第(1)题变化:据材料“翻译理论主要显现在佛经翻译方面”“期望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进行归纳。背景:据材料“晚明时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中国士大夫们面对外患内乱的国势,期望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2)题意义:据材料“十月革命的经验才被传入并融化进中国革命实践”“大量马克思主义译著的出现和有关苏俄问题的译介,尤其是早期共产党人的翻译和传播活动,给中国人带来了新思想的火种”“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成长提供了理论上和人才上的准备”进行分析。
答案:(1)变化:由翻译佛经转向翻译西方的科学文化等书籍。
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交往增多;晚明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经世致用思想兴起,士大夫主动求索变革之道等。
(2)意义:传播俄国革命经验;引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思想准备等。
能力提升 (2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2.(2022·舟山高二检测)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 ( )
记述 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唐代慧能《坛经》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冲击了儒学地位 B.日趋世俗化
C.受到理学的批判 D.呈现中国化
解析:选D。根据“助王化于治道者也”“孝其至且大也”等内容可知魏晋至唐宋时期的佛教引入了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呈现出中国化的特点,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趋势,没有体现对儒学地位的冲击和受到理学的批判,排除A、C;材料中佛教呈现出中国化特点,而非世俗化,排除B。
补偿训练:
下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
教 ( )
记述 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唐代惠能《坛经》
A.冲击了儒学地位
B.日趋世俗化
C.受到理学的批判
D.呈现本土化
解析:选D。根据“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等内容可知魏晋至唐宋时期的佛教引入了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呈现出本土化的特点,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趋势,没有体现对儒学地位的冲击和受到理学的批判,排除A、C;佛教是呈现出本土化特点,而非世俗化,排除B。
13.唐代有一定规模的佛寺,往往会附设教育儿童的学校;各地的寺庙既能为过往行人提供食宿,也能作为文人墨客聚会之所,举办送别宴会一类的活动。这反映出唐代 ( )
A.佛教被普遍接受
B.佛教影响面广
C.寺院彻底世俗化
D.儒学日渐式微
解析:选B。根据材料“往往会附设教育儿童的学校”“为过往行人提供食宿”“为文人墨客聚会之所,举办送别宴会一类的活动”可知,唐代佛教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说明唐代佛教影响面广,故选B。“普遍接受”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彻底”的说法绝对,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儒学的地位,排除D。
14.(2022·宁波高二检测)为了展示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风采,中国邮政发行了《古代科学家》系列纪念邮票。如图所示科学家的科技成就是 ( )
A.《天工开物》
B.《徐霞客游记》
C.《农政全书》
D.《授时历》
解析:选C。根据邮票上的“徐光启”并结合所学可知他的著作是《农政全书》,故选C;《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著作,《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的著作,《授时历》是郭守敬主持编订的,排除A、B、D。
15.(2022·温州高二检测)下面为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主持编制的课程表。下列关于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
1876年京师同文馆五年制课程设置
年次 课程 备注
一 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至汉文经学,愿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为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其稍进者亦皆随时练习作文
二 学四元解、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
三 格致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四 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五 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A.西方列强控制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
B.“西学”教学内容涉及较为广泛
C.外语学习成为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内容
D.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不占首要位置
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1876年京师同文馆五年制课程设置,涉及西方数学中的数理、算法、代数、几何、微积分等,还包括了西方的物理、化学、航海测算、天文测算、万国公法、富国策、地理金石等,基本涵盖了西方自然科学,还涉及社会科学,所以“西学”教学内容涉及较为广泛,故选B;西方列强控制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从课程设置上看,京师同文馆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并非学习外语,排除C;备注“至汉文经学,愿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为另列”反映出中国传统教育内容占首要地位,排除D。
16.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许多著名新式学堂(如表)。据此可知,这些新式学堂 ( )
年代 1862 1866 1876 1880 1887
学堂 名称 京师 同文 馆 福州 船政 局 福州电气学塾 天津电报学堂 广东水陆 师学堂
类别 外语 军事 科技 科技 军事
A.立足于培养实用性人才
B.类型单一很难实现预期
C.不再学习儒家思想文化
D.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解析:选A。从学堂名称及类别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学堂主要是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培养人才,故选A。材料体现了学堂类型的多样,排除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洋务运动并未实现教育的近代化,D排除。
拓展延伸:
全面认识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17.下图为中国人龚容(1538-1603年,福建人,移居菲律宾,是当时最著名的从事印刷出版业的华侨)在马尼拉出版的汉文木刻本《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它可用于研究 ( )
①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②印刷术对欧洲宗教改革的推动
③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
④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B。据龚容移居菲律宾从事印刷出版业可知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无极天主正教”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故选B,②④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C、D。
1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
是 ( )
记述 出处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数百艘……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 刘家港天妃宫 《通番事迹碑》
“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遗迹建文”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明史》
A.郑和的航海活动追求经济效益
B.明太祖遣郑和远航欧亚诸国
C.郑和下西洋直接造成国库空虚
D.郑和远航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选D。材料“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所历占城、爪哇……凡三十余国”体现的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故选D。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排除A;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成祖的支持下开始的,排除B;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19.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的出现表明 ( )
A.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B.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
C.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D.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
解析:选C。材料“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故选C。在此之前中外就已经有了文化方面的交流,A排除;B、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0.(2022·嘉兴高二检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下列史实,能论证这一结论的有 ( )
①朝鲜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谚文
②古代越南曾移植了中国的教育体制
③中世纪的西方热烈追捧孔子及儒家经典
④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各国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故①②④正确;16到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孔子及儒家经典受到追捧,不是中世纪,故③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教哲学的思辨之繁复与巧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以及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因此,到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构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耶稣会士利玛窦发现士大夫在中国具有特别的影响力,乃选择上层路线,注意与官僚、士大夫接触,以扩大自己的影响。由于儒学是当时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他还采取“合儒”的传教策略:“知儒教之不可攻破,则附会六经中上帝之说以合于天主,而特攻释氏以求胜。”利氏确立的这些传教策略在当时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传教士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明清鼎革之后,耶稣会迅速与清朝合作,但在遭遇“康熙历狱”,尤其是礼仪之争后,罗马教廷否决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造成官方的禁教,乾隆以后,天主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渐次式微。
——摘编自邹小站《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佛教在华传播的历程,并简析其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时期佛教与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播手段的相似之处,并简析天主教在华传教结局与佛教相异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佛教在华传播的历程,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到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构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政治、人们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来回答。第(2)题汉唐时期佛教与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播手段的相似之处,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和材料二中的“知儒教之不可攻破,则附会六经中上帝之说以合于天主”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天主教在华传教结局与佛教相异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二中的“罗马教廷否决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造成官方的禁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当时的君主专制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内容来回答。
答案:(1)历程:汉代佛教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迅速;隋唐时期逐渐本土化;宋明时期,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三教合流局面。
影响: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或文学艺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2)相似之处:通过吸收儒家思想,借助传统儒学在华传教。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的压制;天主教与儒学的文化冲突;罗马教廷传教策略的失误;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