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四)
(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2·杭州高二检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这样一个镜头:悬浮于半空的画纸,幻化成辽远无边的沙漠,敦煌舞者在沙漠之上轻步曼舞,引领我们开展一场友谊之旅。这场“友谊之旅”是在哪一事件发生之后形成的 ( )
A.秦灭六国 B.张骞通西域
C.佛教传入中国 D.道教产生
2.西汉王朝经营西域中亚丝绸之路,没有给西汉经济带来多少收益,相反成为了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这主要是因为西汉政府 ( )
A.经营丝绸之路侧重政治目的
B.对外贸易的种类和范围有限
C.尚未实现对西域各地的控制
D.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
补偿训练:
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 )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3.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 )
A.近代化史观下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B.社会史观下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C.整体史观下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文明史观下使不同文明激烈碰撞
4.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
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全球联系
5.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汉使已率领官方船队,携带黄金、丝绸等物品,从番禺(今广州)出发到达了东南亚等地;公元前1世纪,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奇珍异宝等亦从海路运抵番禺。据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 )
A.率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造船技术极其高超
C.已经成为南方经济重心
D.贸易地位十分重要
6.古典时代,欧亚大陆上各个帝国的活动区域几乎完全局限于其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以至于在世界地图上看起来就像汪洋大海中的几座孤岛。然而到公元1世纪时,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这条文明地带 ( )
A.得益于帝国的官方支持
B.将铁器由西方传入东方
C.加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D.促进了四大发明的西传
7.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
道 ( )
A.交通非常发达
B.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名胜古迹众多
8.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诗篇。这反映了世界文明 ( )
A.冲突不断 B.新旧碰撞
C.相互征伐 D.和平交融
9.“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关合式的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衣领的选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 ( )
A.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
B.带有反专制的意义
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10.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11.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英国人很重视节约茶叶
B.东西方贸易规模小
C.英国的风俗受中国影响
D.茶叶有药用价值
12.“不但给中国增加了东土耳其斯坦的地方,并且还使中国在商业和文化上,与印度、波斯互相接触。远东从此不再和其余的世界完全隔绝了。”材料强调的
是 ( )
A.文明互鉴的持久性
B.丝绸之路的开创性
C.商贸往来的频繁性
D.交往范围的广泛性
13.近年来,美国利用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方面的强大实力,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美国的近邻加拿大95%的电影、93%的电视剧、75%的英语电视节目和80%的书刊市场主要为美国文化产品所控制。这说明 ( )
A.全球化是文化冲突的副产品
B.国际文化旧秩序阻碍全球化
C.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D.全球化对弱势文化产生冲击
14.(2022·杭州高二检测)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日本的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在我国广东等地人们也有喝早茶的习惯。下列对有关茶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中国茶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②丝绸之路开通后,茶叶成为中西方交流中长盛不衰的商品之一
③从15世纪开始,西欧形成广泛饮茶的风气
④日本人喝茶的习俗最早由中国传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2022·温州高二检测)“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茶为主要商品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古文明传播过程中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材料表明 ( )
①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
④商业贸易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下图是在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的金币。该金币可以用于佐证的历史现象是 ( )
A.南北朝时期欧亚丝绸之路发展
B.拜占庭帝国与北魏有官方贸易
C.南北朝时期民间商贸往来频繁
D.丝和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17.亚历山大东征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张骞凿空西域,到达中亚。这表明 ( )
A.张骞曾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
B.东西方为丝绸之路开拓作出贡献
C.战争是开辟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D.中西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深化点拨:
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并非一直领先世界,中国古代由于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早在汉朝时期就开辟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但多为政府主导的行为。特别是明清时期又推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的海外贸易更加萎缩。
18.《旧唐书·音乐志》称:“大抵散乐杂献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 ( )
A.流行西方古典色彩音乐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拓展延伸:古代商路上的物质和技术交流
19.季羡林在《佛教的倒流》中指出,佛教是经过中亚和西域间接传入中国的,但玄宗时宣扬中国禅宗的《证道歌》传回了印度,为印度人所“亲仰”;另一方面,唐代织锦采用纬线显花,在纹样上盛行西方式的植物纹(忍冬纹、葡萄纹等)。由此可
知 ( )
A.古代中外贸易同化了欧亚文明
B.古代“西学东渐”社会影响深远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异变
拔高题组
唐代的昭武九姓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国,中国的丝绸、造纸术传入西方。由此可见 ( )
A.丝绸之路是由汉族商人控制的贸易之路
B.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应是丝绸和瓷器
C.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
D.昭武九姓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贸易
20.(2022·嘉兴高二检测)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汉语借词 涵义 创造者
chinoiserie 中国风格 法国人
sharawaggi 中国的“造园艺术” 英国外交官
nankeen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欧洲商人
kaolin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法国传教士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21.(2022·金华高二检测)下图为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世界贸易呈现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贸易组织的大力推动
C.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D.新兴独立国家的快速发展
22.阅读下表,分析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A.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
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
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23.1657年前后英国引进了茶叶,当时每磅茶叶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一个世纪后,茶叶成为英国人的普通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 ( )
A.英国东印度公司等的殖民扩张
B.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英国与荷兰争夺贸易霸权
24.(2022·宁波高二检测)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
时间 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世纪20年代末 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世纪30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
D.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25. (2022·嘉兴高二检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下图)中的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这反映出当时 ( )
A.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增进中西交流
B.瓷器成为欧洲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品
C.欧洲上流社会对中国瓷器格外青睐
D.中国宋代的制瓷技艺精湛领先世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古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汇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之时胡风盛行,有一种被称为胡瓶的银带把壶沿丝路传入中原,这便是唐三彩凤首壶的原型,银带把壶有“萨珊(波斯王朝)式”和“粟特(西域古国)式”之分。唐三彩凤首壶在继承“粟特式胡瓶”长颈、扁腹、圈足、单柄特征的基础上,将凤鸟的头部雕塑成具有三维空间特征的立体造型,使得凤首壶多了几分传统意韵,更重要的是,这从整体上改变了壶的形制结构,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器形,凤首壶腹部两面堆贴纹饰,有弯弓骑射的人物,有翩翩起舞的凤凰,所饰纹样明显汲取了本土化的艺术元素。隋唐以来,凤鸟纹摆脱了原始迷信和宗教思想的限制,在各种工艺品上展翅鸣舞,是这一时代审美特征的显现。
考古发现的宋代凤首壶主要分布于广东和福建,安徽、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广州是宋代最早设立市舶司的对外贸易港口。为满足陶瓷外销的市场需求,广州西村窑应运而生,生产的凤首壶数量较多,多远销海外,西村窑是北宋时期一个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大规模的民间窑场,被称为“仿造各地名窑产品的工场”。
——摘自罗佳《唐宋陶瓷凤首壶所见丝绸之路艺术交流》
材料二 丝绸之路沿线的敦煌、吐鲁番、楼兰、尼雅、焉耆、库车、和田、穆格山等地都发现过不少各种语言文字书写的文书材料,前人已经利用其中的资料来研究丝绸之路的某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尤其以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为集大成之作。但丝绸之路沿线仍然在不断出土新的文书,而国内学者关注不够的西域各种胡语资料中,也有很多是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材料。出土文献提供了有关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直接记录,如隋唐时期裴矩的《西域图记》,唐朝贾耽的《皇华四达记》等。如果我们把出土文献整理一下、可以勾勒出一条详细而贯通的“丝绸之路”。
——摘自荣新江《出土文献所见丝绸之路概说》
(1)根据材料一关于凤首壶的论述,概括指出唐朝的时代风格。说明宋代凤首壶产销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为一个古丝绸之路的研究者,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和素质。(6分)
27.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朝、唐朝、明朝)的丝绸之路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28.茶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却在近代时期的英国社会广泛传播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风在17-18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茶叶进口量猛增,此时几乎所有的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英国人的饮茶偏好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且添加牛奶与糖,此举逐渐成为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而加入牛奶与糖更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更是寄托了英国人对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不过传播媒介对饮茶的介绍偏重实用功效,至于相关的精神文化内容则几无关注,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茶的西传”的理解。(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2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澳门地理位置优越。自16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初,特别是17—18世纪,许多欧洲传教士跟随商船来到澳门,其中一些人后来进入内地。他们集中在东亚最早的西式学校——圣保罗学院培训,学习中文,钻研中国文化。按来澳先后排列,他们撰写或翻译的著作如下:
国别 中文姓名 著作或译作
意大利 利玛窦 译《几何原理》等,著《西琴八曲》
西班牙 庞迪我 著《人类原始》《四大洲地图》等
意大利 艾儒略 著《万物真理》《几何要法》等
葡萄牙 谢务禄 著《中国通史》《字考》
德国 汤若望 著《西洋测历法》《远镜说》《浑天仪说》《秦疏四卷》等
波兰 卜弥格 著《中国植物》《医论》等
比利时 柏应理 译《大学》《中庸》《论语》
比利时 南怀仁 著《坤舆图说》《西方纪要》等
法国 马若瑟 著《易经》,译元曲《赵氏孤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澳门是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单元形成性评价(四)
(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2·杭州高二检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这样一个镜头:悬浮于半空的画纸,幻化成辽远无边的沙漠,敦煌舞者在沙漠之上轻步曼舞,引领我们开展一场友谊之旅。这场“友谊之旅”是在哪一事件发生之后形成的 ( )
A.秦灭六国 B.张骞通西域
C.佛教传入中国 D.道教产生
解析:选B。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以及中亚等地的友好往来,故选B。“友谊之旅”是在张骞通西域后形成的,A、C、D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2.西汉王朝经营西域中亚丝绸之路,没有给西汉经济带来多少收益,相反成为了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这主要是因为西汉政府 ( )
A.经营丝绸之路侧重政治目的
B.对外贸易的种类和范围有限
C.尚未实现对西域各地的控制
D.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
解析:选A。西汉政府经营丝绸之路主要是为了维护北边军事安全,即侧重政治目的,这导致了经济效益差和政府财政负担沉重,故选A。对外贸易种类、范围有限与经营丝绸之路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无关,B错误;丝绸之路开辟后,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建立了对西域的有效管辖,C错误;加强重农抑商政策并非丝绸之路导致政府财政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D错误。
补偿训练:
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 )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解析:选C。据材料“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可知,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路线走向。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到河西走廊,经西域到达中亚、西亚,再到达欧洲,故选C。A、B、D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
3.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 )
A.近代化史观下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B.社会史观下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C.整体史观下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文明史观下使不同文明激烈碰撞
解析:选B。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中国与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突出了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近代化,故A错误;材料虽然提到了通过丝绸之路各地之间加强了联系,但强调的重点并不在于各地联系的加强,而是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各种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故D错误。
4.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
C.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全球联系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由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饮料文化的形成及商品流通使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故C正确。中国的瓷器、丝绸及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并非物种,排除A;材料未涉及欧洲的殖民活动,排除B、D。
5.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汉使已率领官方船队,携带黄金、丝绸等物品,从番禺(今广州)出发到达了东南亚等地;公元前1世纪,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奇珍异宝等亦从海路运抵番禺。据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 )
A.率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造船技术极其高超
C.已经成为南方经济重心
D.贸易地位十分重要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当时广州在对外贸易中充当着转运枢纽的作用,体现了其地位的重要性,故选D。广州在西汉时期是中外联系的枢纽,不能说明其率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造船技术,B错误。西汉时期通过广州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政治、经济联系,不能说明广州已成为南方经济重心,C错误。
6.古典时代,欧亚大陆上各个帝国的活动区域几乎完全局限于其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以至于在世界地图上看起来就像汪洋大海中的几座孤岛。然而到公元1世纪时,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这条文明地带 ( )
A.得益于帝国的官方支持
B.将铁器由西方传入东方
C.加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D.促进了四大发明的西传
解析:选C。依据材料可知,这条文明地带连接了从东亚到西欧的几个大帝国,通过商贸、文化交流使得各个帝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相互影响,加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故C正确。材料中的这条文明地带是随着各个帝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自然形成的,与帝国的官方支持无关,故A错误。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后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公元1世纪”可知,当时处于汉代,结合所学可知,四大发明只有造纸术发明是在汉代,故D错误。
7.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
道 ( )
A.交通非常发达
B.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名胜古迹众多
解析:选C。根据“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可知体现的是丝绸之路促进各种文明交流,有利于东西方的文化传播和经济交流,故C符合题意。交通发达与题干无关,故排除A。商品贸易极其繁荣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名胜古迹众多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
8.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长江和黄河流域。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诗篇。这反映了世界文明 ( )
A.冲突不断 B.新旧碰撞
C.相互征伐 D.和平交融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和平交融,故D正确。A、C与材料意思相反,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9.“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关合式的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衣领的选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 ( )
A.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
B.带有反专制的意义
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解析:选D。中山装的衣领设计既保留了中国的传统风格,又借鉴了西式军装,属于中西合璧的风格,故选D。中山装的衣领设计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未与其决裂,A错误。B表述未能完整概括题意,排除。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C错误。
10.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解析:选C。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虽然欧洲民主运动得到较大发展,但是保守势力仍很强大,所以当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时遭到舆论的责难。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国内劳动力紧缺,大量的妇女承担起主要的生产任务,为了方便生产,妇女服装开始简便化,裤装和短裙流行。由此可知,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故C正确。
11.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英国人很重视节约茶叶
B.东西方贸易规模小
C.英国的风俗受中国影响
D.茶叶有药用价值
解析:选B。材料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规模比较小,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比较少,即便是英国的上层,也对茶叶格外珍惜,故选B;A、D都有可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国没有材料中所描述的风俗,C错误。
12.“不但给中国增加了东土耳其斯坦的地方,并且还使中国在商业和文化上,与印度、波斯互相接触。远东从此不再和其余的世界完全隔绝了。”材料强调的
是 ( )
A.文明互鉴的持久性
B.丝绸之路的开创性
C.商贸往来的频繁性
D.交往范围的广泛性
解析:选B。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远东不再和其他地区完全隔绝,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开创性,因此B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交往的时间长度和频率,A、C错误;材料涉及中国与其他地区的接触,但并未强调范围的广阔,D错误。
13.近年来,美国利用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方面的强大实力,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美国的近邻加拿大95%的电影、93%的电视剧、75%的英语电视节目和80%的书刊市场主要为美国文化产品所控制。这说明 ( )
A.全球化是文化冲突的副产品
B.国际文化旧秩序阻碍全球化
C.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D.全球化对弱势文化产生冲击
解析:选D。由材料中的“美国利用在多媒体……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可知,美国利用其强势文化的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扩大其文化市场,故选D。文化冲突是全球化的副产品,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国际文化旧秩序与全球化的关系,排除B;材料不是反映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加拿大也是发达国家,排除C。
14.(2022·杭州高二检测)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日本的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在我国广东等地人们也有喝早茶的习惯。下列对有关茶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中国茶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②丝绸之路开通后,茶叶成为中西方交流中长盛不衰的商品之一
③从15世纪开始,西欧形成广泛饮茶的风气
④日本人喝茶的习俗最早由中国传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在欧洲形成了喝茶的习惯,因此③不正确,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史实,所以B正确,A、C、D错误。
15.(2022·温州高二检测)“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茶为主要商品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古文明传播过程中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材料表明 ( )
①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
④商业贸易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题干叙述的是商业贸易而不是人口迁徙,排除①;茶马古道在推动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古文明传播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表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②③正确;④中“更为直接”说法错误,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排除④。故选C。
16.下图是在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的金币。该金币可以用于佐证的历史现象是 ( )
A.南北朝时期欧亚丝绸之路发展
B.拜占庭帝国与北魏有官方贸易
C.南北朝时期民间商贸往来频繁
D.丝和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解析:选A。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 ,反映出南北朝时期欧亚丝绸之路有所发展,故选A。材料不能体现贸易是民间还是官方,也不能体现商贸往来是否频繁,排除B、C;材料没有体现丝和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排除D。
17.亚历山大东征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张骞凿空西域,到达中亚。这表明 ( )
A.张骞曾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
B.东西方为丝绸之路开拓作出贡献
C.战争是开辟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D.中西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解析:选B。亚历山大东征开辟了地中海向东到达中亚、印度的交通体系,张骞凿空西域,连接东亚到达中亚的交通,表明东西方都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作出贡献,故选B。张骞并未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A错误;战争只是开辟文明交流的一种方式,并非主要方式,张骞凿空西域使用的并非战争手段,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西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D错误。
深化点拨:
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并非一直领先世界,中国古代由于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早在汉朝时期就开辟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但多为政府主导的行为。特别是明清时期又推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的海外贸易更加萎缩。
18.《旧唐书·音乐志》称:“大抵散乐杂献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 ( )
A.流行西方古典色彩音乐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旧唐书》关于散乐杂献的记载中阐明了幻术来源,实质上体现了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交流,故选B。A与题干材料无关;题干未涉及对新疆的管理,排除C;题干中关于幻术的记载不能反映中印文化交流的繁荣,排除D。
拓展延伸:古代商路上的物质和技术交流
19.季羡林在《佛教的倒流》中指出,佛教是经过中亚和西域间接传入中国的,但玄宗时宣扬中国禅宗的《证道歌》传回了印度,为印度人所“亲仰”;另一方面,唐代织锦采用纬线显花,在纹样上盛行西方式的植物纹(忍冬纹、葡萄纹等)。由此可
知 ( )
A.古代中外贸易同化了欧亚文明
B.古代“西学东渐”社会影响深远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异变
解析:选C。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方盛行的植物纹也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证道歌》又回传至印度,这体现了中西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密切交流,故选C。“中外贸易同化欧洲文明”无从体现,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西学东渐”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异变,排除B、D。
拔高题组
唐代的昭武九姓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国,中国的丝绸、造纸术传入西方。由此可见 ( )
A.丝绸之路是由汉族商人控制的贸易之路
B.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应是丝绸和瓷器
C.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
D.昭武九姓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贸易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昭武九姓从事国际转运贸易,活动路线是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故选C。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由昭武九姓控制,昭武九姓不是汉族,排除A;陆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是瓷器,B排除;D表述绝对,排除。
20.(2022·嘉兴高二检测)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汉语借词 涵义 创造者
chinoiserie 中国风格 法国人
sharawaggi 中国的“造园艺术” 英国外交官
nankeen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欧洲商人
kaolin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法国传教士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解析:选D。17—18世纪,西方的艺术、外交、商业、宗教等领域人士利用汉语借词丰富他们的用语用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产品,反映出当时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D正确;材料“汉语借词”说明西方语言不是以汉文为基础,排除A;汉语借词的创造者都是外国人不是中国政府,排除B;西方英语出现很多汉语借词恰好说明中西的结合,排除C。
21.(2022·金华高二检测)下图为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世界贸易呈现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贸易组织的大力推动
C.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D.新兴独立国家的快速发展
解析:选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故C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故排除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2.阅读下表,分析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A.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
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
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解析:选D。1870—1913年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故选D。A、B都是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思潮兴起,C不符合题意,排除。
23.1657年前后英国引进了茶叶,当时每磅茶叶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一个世纪后,茶叶成为英国人的普通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 ( )
A.英国东印度公司等的殖民扩张
B.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英国与荷兰争夺贸易霸权
解析:选A。由于英国殖民者的侵略扩张,18世纪中期,世界市场迅速拓展,促进中国茶叶在英国销量的增加,故选A。英国最先开展工业革命与材料无关,B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期,C错误;英国与荷兰争夺贸易霸权与茶叶成为英国普通消费品无直接联系,D错误。
24.(2022·宁波高二检测)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
时间 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世纪20年代末 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世纪30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
D.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解析:选A。民国时期的旗袍,在清末旗装的基础上,“缩短长度”“收紧腰身”,进而发展到“低领”“没有领子”等,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A正确;民国时期即20世纪前期,妇女地位并没有得到空前提高,B错误;旗袍领、袖及长度等方面的变化不能说明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C错误;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与旗袍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的变化无关,D错误。
25. (2022·嘉兴高二检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下图)中的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这反映出当时 ( )
A.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增进中西交流
B.瓷器成为欧洲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品
C.欧洲上流社会对中国瓷器格外青睐
D.中国宋代的制瓷技艺精湛领先世界
解析:选C。《群神宴》中将青花瓷置于画作突出位置,体现了画家对青花瓷的重视,说明欧洲上流社会对中国瓷器格外青睐,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古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汇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之时胡风盛行,有一种被称为胡瓶的银带把壶沿丝路传入中原,这便是唐三彩凤首壶的原型,银带把壶有“萨珊(波斯王朝)式”和“粟特(西域古国)式”之分。唐三彩凤首壶在继承“粟特式胡瓶”长颈、扁腹、圈足、单柄特征的基础上,将凤鸟的头部雕塑成具有三维空间特征的立体造型,使得凤首壶多了几分传统意韵,更重要的是,这从整体上改变了壶的形制结构,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器形,凤首壶腹部两面堆贴纹饰,有弯弓骑射的人物,有翩翩起舞的凤凰,所饰纹样明显汲取了本土化的艺术元素。隋唐以来,凤鸟纹摆脱了原始迷信和宗教思想的限制,在各种工艺品上展翅鸣舞,是这一时代审美特征的显现。
考古发现的宋代凤首壶主要分布于广东和福建,安徽、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广州是宋代最早设立市舶司的对外贸易港口。为满足陶瓷外销的市场需求,广州西村窑应运而生,生产的凤首壶数量较多,多远销海外,西村窑是北宋时期一个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大规模的民间窑场,被称为“仿造各地名窑产品的工场”。
——摘自罗佳《唐宋陶瓷凤首壶所见丝绸之路艺术交流》
材料二 丝绸之路沿线的敦煌、吐鲁番、楼兰、尼雅、焉耆、库车、和田、穆格山等地都发现过不少各种语言文字书写的文书材料,前人已经利用其中的资料来研究丝绸之路的某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尤其以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为集大成之作。但丝绸之路沿线仍然在不断出土新的文书,而国内学者关注不够的西域各种胡语资料中,也有很多是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材料。出土文献提供了有关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直接记录,如隋唐时期裴矩的《西域图记》,唐朝贾耽的《皇华四达记》等。如果我们把出土文献整理一下、可以勾勒出一条详细而贯通的“丝绸之路”。
——摘自荣新江《出土文献所见丝绸之路概说》
(1)根据材料一关于凤首壶的论述,概括指出唐朝的时代风格。说明宋代凤首壶产销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为一个古丝绸之路的研究者,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和素质。(6分)
解析:第(1)题时代风格:据材料“在继承‘粟特式胡瓶’……的基础上,将凤鸟的头部雕塑成具有三维空间特征的立体造型,使得凤首壶多了几分传统意韵”“凤首壶腹部两面堆贴纹饰,有弯弓骑射的人物,有翩翩起舞的凤凰”进行归纳概括。变化:据材料“宋代凤首壶主要分布于广东和福建,安徽、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生产的凤首壶数量较多,多远销海外”进行分析。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凤首壶产销的变化主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政府推动和陶瓷工业的发展等因素有关。第(2)题据材料“发现过不少各种语言文字书写的文书材料”“丝绸之路沿线仍然在不断出土新的文书,而国内学者关注不够的西域各种胡语资料中,也有很多是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材料。出土文献提供了有关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直接记录”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时代风格:开放包容;善于创新;豪放大气。变化:主要分布于南方,海上出口活跃。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政府的推动;陶瓷工艺的发展等。
(2)熟悉考古学,熟悉各族语言文字;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史料;善于研究等。
27.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朝、唐朝、明朝)的丝绸之路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解析:图1可以结合图中贸易的路线、范围以及关键地点“南京”进行判断。图2可以结合图中贸易的路线、范围以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判断。图3可以结合图中贸易的路线、范围以及“西域都护府”“匈奴”进行判断。
答案:图1:沿海贸易港口众多,贸易地最远已经到达非洲东海岸;出现“南京”这一称谓;郑和船队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向南、西方向扩展。据此判定图1为明朝。
图2: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海上丝绸之路向东、西方向扩展(东至日本,西至大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众多,如吐蕃等。据此判定图2为唐朝。
图3:陆上丝绸之路西起长安,经大月氏等地,到达大秦(古罗马帝国在汉朝时被称为大秦);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北方匈奴势力强大。据此判定图3为汉朝。
28.茶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却在近代时期的英国社会广泛传播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风在17-18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茶叶进口量猛增,此时几乎所有的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英国人的饮茶偏好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且添加牛奶与糖,此举逐渐成为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而加入牛奶与糖更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更是寄托了英国人对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不过传播媒介对饮茶的介绍偏重实用功效,至于相关的精神文化内容则几无关注,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茶的西传”的理解。(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从“茶的西传”出发,形成一定的历史认识,然后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形成的认识进行分析,总体上可以按照“理解-论述-总结”的结构来作答。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总结能体现历史认识的提升。
答案:理解1: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
论述: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在西方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其影响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8世纪的几乎所有家庭。此后,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并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
总结:综上所述,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
理解2:世界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以及多元化趋势。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在英国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由于英国自身社会生活习惯和舆论以及文学的影响,饮茶在英国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这说明英国茶文化逐渐呈现本土化的趋势。同时,英国茶文化的内容,和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并不一样,这也体现茶文化在传播到西方之后发展成为另一种新型茶文化,这说明文化交流传播和发展中的多元化趋势。
总结:综上所述,世界文化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因时因地有所不同,进而得到不断丰富发展。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澳门地理位置优越。自16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初,特别是17—18世纪,许多欧洲传教士跟随商船来到澳门,其中一些人后来进入内地。他们集中在东亚最早的西式学校——圣保罗学院培训,学习中文,钻研中国文化。按来澳先后排列,他们撰写或翻译的著作如下:
国别 中文姓名 著作或译作
意大利 利玛窦 译《几何原理》等,著《西琴八曲》
西班牙 庞迪我 著《人类原始》《四大洲地图》等
意大利 艾儒略 著《万物真理》《几何要法》等
葡萄牙 谢务禄 著《中国通史》《字考》
德国 汤若望 著《西洋测历法》《远镜说》《浑天仪说》《秦疏四卷》等
波兰 卜弥格 著《中国植物》《医论》等
比利时 柏应理 译《大学》《中庸》《论语》
比利时 南怀仁 著《坤舆图说》《西方纪要》等
法国 马若瑟 著《易经》,译元曲《赵氏孤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澳门是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解析:本题的解题流程分三步。第一步,从题干的限定时间“17-18世纪”入手,先从背景角度,结合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提炼;第二步,结合传教士在中西交流中的具体史实阐释;第三步,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17—18世纪,由于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西交流渠道有限。新航路开辟后,澳门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国际性港口,是跨太平洋贸易和传统印度洋贸易的交通枢纽。文化随之传播,成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为传播基督教到中国及远东地区,传教士以西方科技文化为先导,当时西方科技文化发展较快,传教士将数学、地理学、物理学、历法、音乐、医学等领域的知识译成汉语或用汉语写作,西学经澳门传入中国内地,“西学东渐”由此开启。同时,传教士在澳门学习中文、钻研中国文化,用多种语言翻译儒家经典、文学作品,撰写书籍,将中国历史、科技文化成就西传,推动“中学西传”,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有利于推动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总之,中西文化在当时主要通过澳门进行交流,促使澳门成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