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提升课
主题一 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影响 阐释
增强民族自信心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存在,它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与精神标志。(2)只有科学有效地继承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发展
构建良好的民族心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理想以及国家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2)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启示人们的生活,对良好民族心理构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及创造力的关键。(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与血脉,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与首要资源,是当前提升综合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财富
建设现代文明社会 (1)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形成了一整套的准则,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生活与行为,它的现实意义依然不可忽视。(2)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使国家持续昌盛,为现代文明社会建设提供基本条件
2.消极影响
影响 阐释
从“尊官贵长”传统角度看 (1)我国长期受到封建意识的影响,使得相应的封建思想对于人们个性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压抑与束缚。 (2)家长制带来了“尊官贵长”观念,严重阻碍了人们向民主生活迈进的步伐
从重农抑商角度看 重农抑商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演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观念不利于发展商品经济
从因循守旧传统角度看 (1)几千年封闭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一种因循守旧的习惯,这与当前不断创造与革新的时代精神相对立,与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与要求相冲突。 (2)应当批判地接受传统文化,摒弃局限、合理改造,实现民族文化的新发展
主题二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
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1.中国吸纳异国他邦文化的表现
古代 吸纳 佛教 文化 (1)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中国人信仰的宗教之一;(2)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理学形成;(3)古代大量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体现了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4)中国许多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蕴含佛教元素
近代 学习 西学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2)洋务运动中建立京师同文馆、派人出国留学、翻译引进西方书籍;(3)维新运动中宣扬民权、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4)辛亥革命宣扬民主共和思想;(5)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思想;(6)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2.中国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原因
古代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中国政府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3)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
近代 (1)欧洲传教士的活动;(2)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3)中国的落后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4)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3.中国吸纳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古代 (1)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2)推动了儒学的发展;(3)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4)丰富了中国建筑艺术风格;(5)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近代 (1)西学的引进冲击了封建文化体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2)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①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精神营养,包括许多真知灼见,如“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②“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封建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摘编自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
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其现实意义。
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具体要求
情境类型 文献情境(本题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创设命题情境)
限定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示项 (1)“根据材料”(答案的来源提示) (2)“概括”(答题的方式提示)
求答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现实意义”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
项目 抓关键信息
材料内容 特点由①②③,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思考
现实意义由④结合所学从人格、精神、社会、民族、文化等角度思考
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
特点:博大精深;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调人格,突出人的价值;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意义:有助于塑造公民人格;激发奋斗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
(2022·浙江6月选考·T7)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 )
A.无为而治 B.经世致用
C.再续《春秋》 D.中体西用
明立意 以顾炎武的思想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抓关键 “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反映经世致用
续表
排干扰 (1)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顾炎武是儒家,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无为而治,排除A (2)材料不能体现“再续”,排除C (3)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思想,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时的人,故排除D
答案 B 第一单元 单元提升课
主题一 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影响 阐释
增强民族自信心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存在,它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与精神标志。(2)只有科学有效地继承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发展
构建良好的民族心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理想以及国家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2)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启示人们的生活,对良好民族心理构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及创造力的关键。(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与血脉,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与首要资源,是当前提升综合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财富
建设现代文明社会 (1)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形成了一整套的准则,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生活与行为,它的现实意义依然不可忽视。(2)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使国家持续昌盛,为现代文明社会建设提供基本条件
2.消极影响
影响 阐释
从“尊官贵长”传统角度看 (1)我国长期受到封建意识的影响,使得相应的封建思想对于人们个性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压抑与束缚。 (2)家长制带来了“尊官贵长”观念,严重阻碍了人们向民主生活迈进的步伐
从重农抑商角度看 重农抑商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演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观念不利于发展商品经济
从因循守旧传统角度看 (1)几千年封闭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一种因循守旧的习惯,这与当前不断创造与革新的时代精神相对立,与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与要求相冲突。 (2)应当批判地接受传统文化,摒弃局限、合理改造,实现民族文化的新发展
主题二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
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1.中国吸纳异国他邦文化的表现
古代 吸纳 佛教 文化 (1)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中国人信仰的宗教之一;(2)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理学形成;(3)古代大量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体现了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4)中国许多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蕴含佛教元素
近代 学习 西学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2)洋务运动中建立京师同文馆、派人出国留学、翻译引进西方书籍;(3)维新运动中宣扬民权、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4)辛亥革命宣扬民主共和思想;(5)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思想;(6)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2.中国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原因
古代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中国政府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3)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
近代 (1)欧洲传教士的活动;(2)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3)中国的落后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4)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3.中国吸纳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古代 (1)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2)推动了儒学的发展;(3)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4)丰富了中国建筑艺术风格;(5)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近代 (1)西学的引进冲击了封建文化体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2)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①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精神营养,包括许多真知灼见,如“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②“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封建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摘编自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
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其现实意义。
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具体要求
情境类型 文献情境(本题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创设命题情境)
限定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示项 (1)“根据材料”(答案的来源提示) (2)“概括”(答题的方式提示)
求答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现实意义”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
项目 抓关键信息
材料内容 特点由①②③,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思考
现实意义由④结合所学从人格、精神、社会、民族、文化等角度思考
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
特点:博大精深;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调人格,突出人的价值;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意义:有助于塑造公民人格;激发奋斗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
(2022·浙江6月选考·T7)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 )
A.无为而治 B.经世致用
C.再续《春秋》 D.中体西用
明立意 以顾炎武的思想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抓关键 “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反映经世致用
续表
排干扰 (1)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顾炎武是儒家,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无为而治,排除A (2)材料不能体现“再续”,排除C (3)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思想,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时的人,故排除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