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浙江 部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 浙江 部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3 23:02:36

文档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自主学习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播(两汉至宋明)
(1)历程
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 朝时期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 相融合
隋唐时期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
宋明时期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 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积极性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 的表达 ③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消极性 佛教文化宣扬的 、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明末清初)
明末 (1)意大利人 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2) 、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3)《几何原本》《 》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续表
清初 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 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向西方学习(近代中国)
(1)地主阶级
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 ”。
②清政府:
新式学堂 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 在北京设立
留学教育 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译书机构 1868年创办 翻译馆
(2)资产阶级
维新 运动 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 的展开
辛亥 革命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 的思想武器
新文化 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 与 的思想
(3)先进的民主主义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提倡男女平等”
思考:史料体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西学东渐记》是容闳先生英文自传的最早中译本,它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清末大变局中留学海归,献身祖国近代化事业的精彩人生,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经典文本。思考: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西学东渐经历了哪几步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表现
项目 表现
文 字 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②各国在 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儒 学 ①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 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 教 大约在 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社 会 制 度 ①7世纪,日本实行 ,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 为蓝本;②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 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其 他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原因:
①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 ,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② 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项目 传入欧洲 影响
8世纪以后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①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②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推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欧洲的“中国热”:(填写正确序号)
16—18世纪“中国热”的表现:
①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
②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欧洲
③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
④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研读教材“韩国首尔景福宫”和“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
思考:图片中的建筑物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有何史料价值
合作探究
主题一 中外文化的交流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佛教的本土化
史料 佛教自东汉明帝白马驮经以来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冲突与磨合,东晋以后开始融入中国文化。隋唐时期玄奘法师西行取经, ①。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文化回馈”的历史现象: ②,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 ③,回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
——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人类文明交流的
新境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
思维交互: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主要表现。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中外文化的交流
史料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思维交互:概括史料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
中华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时间 表现
秦汉 时期 (1)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2)汉朝时期,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西传。(3)中国的铸铜、制铁、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4)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
隋唐 时期 中华文化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唐朝文化对新罗、日本、天竺、大食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清 时期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为实现顺利传教的目的,宣传西方文化知识,使我国和西方思想文化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近代 以来 (1)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2)从甲午战后到新文化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西方政治文明 (3)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时期,主要学习以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深化点拨:
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使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大大加速。
主题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史料 袁行霈在《中华文明史》中写道:“隋唐统一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也被称为“中华文化圈”。
思维交互:据史料,分析“中华文化圈”中还包括哪些主要国家。这一文化圈有何历史特征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史料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思维交互: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丰富世界文明内涵,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的特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2.辐射其他国家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受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汉字、儒学、律令制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2)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影响
①物质文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自古以来就为西方各国人民所喜爱。火药、罗盘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通过蒙古人和阿拉伯人等先后传到西方,为西方的近代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还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源头。
②思想意识:
·中国的伦理哲学、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中国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开放性,对欧美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欧洲文化危机,使不少知识分子再次把目光转向东方,希望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找到克服欧洲文化危机的办法。
3.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为处理当今世界复杂的国际关系提供有益参考。
(2)“身心合一”思想为解决身心安顿问题提供思想借鉴。
(3)“群己合一”之道有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4)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看法,启发人们用中国思维方式和中国智慧去解决人类的共同难题。
课堂检测
1.(2022·杭州高二检测)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该图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它 (  )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补偿训练: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
A.佛教传入颠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2.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 (  )
A.清代建筑风格全盘西化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3.下表所示是近代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简介。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
人物 主张
林则徐 师敌之长技以制敌
魏源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A.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B.政府统治陷入了全面危机
C.彻底抛弃了天朝上国理念
D.以西方文化代替传统文化
 深化点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急剧变化,直接影响到近代文化的发展,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文化发展受社会现实的影响。
4.以下列人物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20世纪初掀起了一场主张改造国民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他们高举的口号是 (  )
A.救亡图存 B.民主共和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5.下图为韩国大邱市出土的8块新罗王朝时期的汉字木简之一,这些木简据考证在公元7世纪初制成,距今约1 400年。据此可知,这些木简可用于说明 (  )
A.隋唐汉字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B.新罗文化在东亚的突出地位
C.新罗王朝与高丽王朝的关系
D.朝鲜历史上王朝的更替情况
拓展延伸:
汉字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及其原因
(1)影响:促进了东亚文化圈形成;促进了东亚、东南亚地区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
(2)原因: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和国力的强盛;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6.(2022·宁波高二检测)佛教中的“飞天”源于印度神话,它也是敦煌壁画的常见艺术题材。下表是敦煌壁画中不同时期的飞天艺术形象。这主要反映了 (  )
时期 十六国(北凉) 唐代
舞者形象 秃头半裸的男性形象 身体婀娜的女性形象
五官形象 直鼻大眼,大耳大嘴 五官匀称,眼睛秀丽
服装饰品 身披长巾,头戴印度宝冠 长裙贴身,飘带环绕
A.三教合一促进人物画发展
B.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
C.“以形写神”绘画理念普及
D.唐代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7.(2022·湖州高二检测)所谓中华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涵盖范围是以下哪些地区 (  )
①朝鲜半岛 ②日本 ③越南 ④吐蕃 ⑤南诏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8.1670年,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檐口柱楣、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充满了中国的青花瓷器和中国丝绸。这反映出 (  )
A.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B.中国建筑水平高于法国
C.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D.中学西传思潮逐渐兴起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摘自《李大钊全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依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自主学习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播(两汉至宋明)
(1)历程
两汉之际 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 朝时期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时期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积极性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消极性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明末清初)
明末 (1)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2)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3)《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续表
清初 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向西方学习(近代中国)
(1)地主阶级
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清政府:
新式学堂 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留学教育 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译书机构 1868年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2)资产阶级
维新 运动 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辛亥 革命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新文化 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3)先进的民主主义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提倡男女平等”
思考:史料体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从传统的男尊女卑到提倡男女平等。
《西学东渐记》是容闳先生英文自传的最早中译本,它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清末大变局中留学海归,献身祖国近代化事业的精彩人生,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经典文本。思考: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西学东渐经历了哪几步
提示: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表现
项目 表现
文 字 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②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儒 学 ①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 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社 会 制 度 ①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②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其 他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原因:
①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②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项目 传入欧洲 影响
造纸术 8世纪以后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①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②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推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欧洲的“中国热”:(填写正确序号)
16—18世纪“中国热”的表现:①②③④
①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
②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欧洲
③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
④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研读教材“韩国首尔景福宫”和“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
思考:图片中的建筑物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艺术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合作探究
主题一 中外文化的交流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佛教的本土化
史料 佛教自东汉明帝白马驮经以来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冲突与磨合,东晋以后开始融入中国文化。隋唐时期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佛教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也逐渐形成①。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文化回馈”的历史现象:某个文明社会从另一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化成果②,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时再将这些更出色、更成熟的文化硕果③,回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
——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人类文明交流的
新境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
思维交互: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主要表现。
点拨:根据史料画线信息①②③可以概括出答案。
提示: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推动主流价值观的发展;中国建筑、文艺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化的佛教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以佛教为纽带,密切了中国与印度及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中外文化的交流
史料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思维交互:概括史料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
点拨:抓住关键信息:“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提示:观点: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说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改造中国,但最终失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后期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事业的发展。
中华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时间 表现
秦汉 时期 (1)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2)汉朝时期,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西传。(3)中国的铸铜、制铁、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4)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
隋唐 时期 中华文化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唐朝文化对新罗、日本、天竺、大食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清 时期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为实现顺利传教的目的,宣传西方文化知识,使我国和西方思想文化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近代 以来 (1)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2)从甲午战后到新文化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西方政治文明 (3)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时期,主要学习以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深化点拨:
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使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大大加速。
主题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史料 袁行霈在《中华文明史》中写道:“隋唐统一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也被称为“中华文化圈”。
思维交互:据史料,分析“中华文化圈”中还包括哪些主要国家。这一文化圈有何历史特征
点拨:抓住关键信息:“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提示:国家: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特征: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中华文化对圈内各国影响广泛。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史料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思维交互: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点拨:抓住关键信息:“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提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便利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总之,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丰富世界文明内涵,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的特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2.辐射其他国家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受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汉字、儒学、律令制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2)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影响
①物质文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自古以来就为西方各国人民所喜爱。火药、罗盘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通过蒙古人和阿拉伯人等先后传到西方,为西方的近代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还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源头。
②思想意识:
·中国的伦理哲学、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中国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开放性,对欧美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欧洲文化危机,使不少知识分子再次把目光转向东方,希望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找到克服欧洲文化危机的办法。
3.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为处理当今世界复杂的国际关系提供有益参考。
(2)“身心合一”思想为解决身心安顿问题提供思想借鉴。
(3)“群己合一”之道有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4)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看法,启发人们用中国思维方式和中国智慧去解决人类的共同难题。
课堂检测
1.(2022·杭州高二检测)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该图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它 (  )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解析:选D。西汉末年,佛教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送子天王图》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作品,不能作为印证佛教传入中国时的史料,故A错误;《送子天王图》只是“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并未反映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故B错误;古代中国绘画包含了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历史画等多种形式,并不是以宗教题材为主,故C错误;《送子天王图》中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穿着符合中国唐代皇帝及后妃的装束,这体现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故D正确。
补偿训练: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
A.佛教传入颠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解析:选D。“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均属于儒家思想,因此题干中“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的现象反映了佛教思想与儒家伦理的矛盾,故选D。“颠覆”的说法过于绝对,A错误;魏晋时期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B错误;题干中的佛儒冲突实际上不利于佛教融入本土文化,C错误。
2.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 (  )
A.清代建筑风格全盘西化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选D。从圆明园海晏堂中的建筑样式可以看出,该建筑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而“中国宫”深受中国建筑的影响,这反映出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故选D。A“全盘西化”说法绝对也不符合史实;B与时间不符,排除;C不能全面反映两幅图片内容,排除。
3.下表所示是近代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简介。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
人物 主张
林则徐 师敌之长技以制敌
魏源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A.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B.政府统治陷入了全面危机
C.彻底抛弃了天朝上国理念
D.以西方文化代替传统文化
解析:选A。材料体现的是林则徐和魏源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说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故选A。政府统治陷入了全面危机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B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对西方的学习尚未上升到文化层面,D排除。
 深化点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急剧变化,直接影响到近代文化的发展,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文化发展受社会现实的影响。
4.以下列人物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20世纪初掀起了一场主张改造国民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他们高举的口号是 (  )
A.救亡图存 B.民主共和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解析:选D。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故选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主题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资产阶级实业派主张实业救国,与材料不符,排除C。
5.下图为韩国大邱市出土的8块新罗王朝时期的汉字木简之一,这些木简据考证在公元7世纪初制成,距今约1 400年。据此可知,这些木简可用于说明 (  )
A.隋唐汉字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B.新罗文化在东亚的突出地位
C.新罗王朝与高丽王朝的关系
D.朝鲜历史上王朝的更替情况
解析:选A。新罗王朝与隋唐联系密切,深受隋唐文化的影响,因此图片字体与汉字相似,故选A。仅凭木简无法得出B、C、D,故排除。
拓展延伸:
汉字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及其原因
(1)影响:促进了东亚文化圈形成;促进了东亚、东南亚地区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
(2)原因: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和国力的强盛;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6.(2022·宁波高二检测)佛教中的“飞天”源于印度神话,它也是敦煌壁画的常见艺术题材。下表是敦煌壁画中不同时期的飞天艺术形象。这主要反映了 (  )
时期 十六国(北凉) 唐代
舞者形象 秃头半裸的男性形象 身体婀娜的女性形象
五官形象 直鼻大眼,大耳大嘴 五官匀称,眼睛秀丽
服装饰品 身披长巾,头戴印度宝冠 长裙贴身,飘带环绕
A.三教合一促进人物画发展
B.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
C.“以形写神”绘画理念普及
D.唐代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解析:选B。材料“秃头半裸的男性形象”“身披长巾,头戴印度宝冠”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对当时壁画的影响,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唐代的妇女仍然是男权的附庸,D排除。
7.(2022·湖州高二检测)所谓中华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涵盖范围是以下哪些地区 (  )
①朝鲜半岛 ②日本 ③越南 ④吐蕃 ⑤南诏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划在一起,统称为“中华文化圈”,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⑤是中国的领土,不符合题意,故选C。
8.1670年,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檐口柱楣、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充满了中国的青花瓷器和中国丝绸。这反映出 (  )
A.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B.中国建筑水平高于法国
C.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D.中学西传思潮逐渐兴起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法国国王在凡尔赛建造“中国宫”,并摆用中国的青花瓷和丝绸,这体现了法国国王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借鉴及对中国物品的喜好,说明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故选C。材料体现不出相互借鉴,排除A;法国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借鉴,并不表明中国建筑水平就高于法国,排除B;中学西传在丝绸之路开通后就已出现,排除D。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摘自《李大钊全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依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所学从中国思想界的现实状况和佛教的目的分析。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概括。第(2)题据材料二“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1)原因: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
表现: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2)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提倡东西方文明能够相互融合;对中华文化前途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