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浙江 部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 浙江 部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3 23:03:23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自主学习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华文化的勃兴与奠基
1.原始社会
多元 黄河、长江、珠江、 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体 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
(1)基本特征: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 。
(2)发展概况:
①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 的思想核心。
②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 ”局面出现。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盛
1.秦汉魏晋时期
秦朝 秦始皇推崇 学说
西汉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 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 盛行
2.隋唐时期:唐朝 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3.宋元时期
理学 宋代,吸收 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人们的精神世界
其他 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三)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
传承 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
禁锢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 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
(四)中华文化的衰弱与复兴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 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 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 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
(1)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文化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2)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成熟的青铜文明”
思考:中国古代青铜文明时期的主要文明成就有哪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项目 表现 影响
社会关系: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 ”思想,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孔子提倡“仁”,主张“ ” 后世儒学恪守孔子的 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政治伦理:民本思想 (1) 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2)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 ,反对苛政 (3)孟子提出“ ”说,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1)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 ,并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 (2)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表现
春秋 老子提岀“ ”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追求天人合一
战国 荀子提出“ ”的思想
(2)影响:
①以朴素的 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人与自然 发展。
3.家国情怀
(1)表现: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② 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③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④ 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⑥ 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2)影响:“ ”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表现:(请正确连线)
(2)影响:对历史上 、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 ”。
(2) 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3)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太史伯认为“ ”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有哪些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管子》和《贞观政要》
思考:史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 具有本土性
多样性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 的体现
连续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生命力
2.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 和精神动力。
(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 和行为方式。
(3)维护中国 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为 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下图为“德耀中华”系列宣传画的其中两幅。
思考:宣传画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价值
合作探究
主题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内涵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史料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
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
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思维交互: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史料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等《中华传统文化概论》
思维交互:据史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内涵 阐释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
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重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尤其是儒学思想家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崇德尚贤, 天下为公 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为政以德”“道之以德”“见贤思齐”“尊贤使能”等思想主张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 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和谐共生,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凝聚性
注重伦理, 道德至上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属于“崇德”型文化
提倡爱国, 家国情怀 古代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以及儒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主题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史料  ,还有法、道、墨、兵、农诸家和先后从外部传来的各宗各派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思想文化。儒家思想传到后来也不再是孔学“原儒”, ……“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 。此外,中华文化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功业见乎变”“变而通之以尽利”。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思维交互:根据史料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
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史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
思维交互: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看法。
1.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连续性、凝聚性和包容性。
(2)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
(3)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
(4)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5)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6)持中贵和,主张中庸,追求和谐。
(7)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
(8)务实事,轻幻想,重实用,戒空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方面 阐释
历史 价值 (1)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国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发挥了民族凝聚力、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的重要功能
现实 价值 (1)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2)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 (3)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 (4)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 (5)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 (6)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契约精神 (7)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深化点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示,成为激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
课堂检测
1.(2022·金华高二检测)孔子曾说:“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供奉)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由此可知,孔子 (  )
A.对礼制的遵守和敬畏
B.代表社会底层发声
C.奠定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D.君臣关系上提倡无条件忠君
2.(2022·嘉兴高二检测)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迎新,清明节踏青,端午节挂艾草,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是 (  )
A.天人感应 B.天人合一
C.敬天保民 D.厚德载物
4.(2022·杭州高二检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
③兼爱尚贤 ④道法自然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补偿训练:
  《论语》深化点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提倡爱国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6.《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今贤文》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论述的主旨强调应该尊重 (  )
A.文明的互补性 B.文明的同一性
C.文明的排他性 D.文明的多样性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3》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
(3)孔子和顾炎武的主张有何共同点 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自主学习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华文化的勃兴与奠基
1.原始社会
多元 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体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
(1)基本特征: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发展概况:
①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②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盛
1.秦汉魏晋时期
秦朝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西汉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 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
2.隋唐时期: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3.宋元时期
理学 宋代,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人们的精神世界
其他 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三)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
传承 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禁锢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
(四)中华文化的衰弱与复兴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
(1)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文化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2)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成熟的青铜文明”
思考:中国古代青铜文明时期的主要文明成就有哪些
提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礼制发展和完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项目 表现 影响
社会关系: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后世儒学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政治伦理:民本思想 (1)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2)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3)孟子提出“仁政”说,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1)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并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 (2)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表现
春秋 老子提岀“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追求天人合一
战国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影响:
①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家国情怀
(1)表现: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②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③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2)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表现:(请正确连线)
(2)影响: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3)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太史伯认为“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有哪些
提示: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管子》和《贞观政要》
思考:史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民本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多样性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生命力
2.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下图为“德耀中华”系列宣传画的其中两幅。
思考:宣传画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的价值
提示: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合作探究
主题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内涵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史料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
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
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思维交互: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点拨:结合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传承方式、特点等回答。
提示:①统一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大作用;②中国自华夏以来,留有丰富的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史料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等《中华传统文化概论》
思维交互:据史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点拨:抓住关键信息:“天人协调”“辩证思想”“人本思想”“爱国传统”。
提示:天人合一思想;辩证法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家国情怀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内涵 阐释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
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重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尤其是儒学思想家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崇德尚贤, 天下为公 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为政以德”“道之以德”“见贤思齐”“尊贤使能”等思想主张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 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和谐共生,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凝聚性
注重伦理, 道德至上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属于“崇德”型文化
提倡爱国, 家国情怀 古代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以及儒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主题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史料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正统、华夏文明的象征或代表。但是中华文化不限于儒家思想,还有法、道、墨、兵、农诸家和先后从外部传来的各宗各派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思想文化。儒家思想传到后来也不再是孔学“原儒”,而是吸收了许多别的思想……“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此外,中华文化也讲“变易”“变通”,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功业见乎变”“变而通之以尽利”。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思维交互:根据史料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
点拨:根据画线信息概括。
提示: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具有包容性和变通性。
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史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
思维交互: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看法。
点拨:抓住关键信息:“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学习和借鉴”
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国人培育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可以为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提供学习和借鉴。
1.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连续性、凝聚性和包容性。
(2)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
(3)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
(4)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5)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6)持中贵和,主张中庸,追求和谐。
(7)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
(8)务实事,轻幻想,重实用,戒空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方面 阐释
历史 价值 (1)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国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发挥了民族凝聚力、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的重要功能
现实 价值 (1)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2)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 (3)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 (4)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 (5)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 (6)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契约精神 (7)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深化点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示,成为激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
课堂检测
1.(2022·金华高二检测)孔子曾说:“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供奉)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由此可知,孔子 (  )
A.对礼制的遵守和敬畏
B.代表社会底层发声
C.奠定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D.君臣关系上提倡无条件忠君
解析:选A。孔子把君主放在优先的位置,对于君主的一切赏赐都有对应的礼制制度,说明他对礼制的遵守和敬畏,故选A;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礼制,代表奴隶主贵族,并不代表社会底层,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礼制,和教育无关,排除C;“无条件忠君”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
2.(2022·嘉兴高二检测)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选C。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有利于汉武帝强化“大一统”。
3.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迎新,清明节踏青,端午节挂艾草,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是 (  )
A.天人感应 B.天人合一
C.敬天保民 D.厚德载物
解析:选B。在不同的节日举行不同的活动,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顺应,这是天人合一的表现,故选B。天人感应、敬天保民和厚德载物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C、D。
4.(2022·杭州高二检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
③兼爱尚贤 ④道法自然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B。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道法自然即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①④正确;与民休息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即轻赋薄敛,使社会安定,恢复经济,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②;兼爱尚贤是墨家观点,与生态文明无关,排除③;故选B。
补偿训练:
  《论语》深化点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提倡爱国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6.《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今贤文》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论述的主旨强调应该尊重 (  )
A.文明的互补性 B.文明的同一性
C.文明的排他性 D.文明的多样性
解析:选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体现了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促进文明繁荣,故选D。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文明的互补性,排除A;“万物并育”“百花齐放”无法体现文明的同一性,排除B;C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不符,排除。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3》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
(3)孔子和顾炎武的主张有何共同点 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进行分析。第(2)题据材料二“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第(3)题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和顾炎武都强调治学为人应有家国情怀,以天下苍生为重,所以两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都强调社会责任感。结合当今时代,从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等方面谈认识。
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2)经世致用。
(3)强调社会责任感。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