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实验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实验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04 10:53:3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方案设计

一、实验题目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
二、案例介绍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是“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系列研究课中的第二课。本课包括三个教学活动即:“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二氧化碳特征的探究”按照这三个教学活动顺序展开教学,不仅符合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贴合六年级学生探究科学,动手操作实验的实际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案例创新点
(一)导入新课方法新颖独特
我利用两个“小魔术”导入新课。第一个”魔术”即:我在锥形瓶中倒入小苏打和白醋在锥形瓶口套上小气球,让学生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显然小气球鼓起来了。我会提问学生小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呢?大部分同学会回答:“锥形瓶中的两种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了气体,气体使小气球鼓起来的。”第二个“魔术”教师点燃一支蜡烛,告诉学生老师不用嘴吹就能将燃着的蜡烛熄灭,问学生是否相信。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随之,我拿出一瓶碳酸饮料然后对着燃着的蜡烛快速打开易拉罐,观察到易拉罐冒出的气泡真的将燃着的蜡烛熄灭了。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魔术神不神奇呀?你们想不想当魔术师呢?”同学们肯定非常感兴趣地回答:“想。”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来探究一下《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看两种物质混合后能不能产生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呢?本课由两个“小魔术”导课引入,大大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业设计使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学生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所了解和掌握。于是我布置学生放学回家为自己和爸爸妈妈自制一杯柠檬汽水:在杯中倒入适量的清水,加入两片柠檬片,再放一小勺小苏打,马上会发现杯子里有气泡产生,再依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蜜糖。一杯酸甜可口的柠檬汽水就做好了。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也教会学生科学创造生活,科学改变生活的道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实验目的要求
认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探究学习二氧化碳的特征。
五、材料用具
小苏打、白醋、火机、气球、带玻璃片的集气瓶、碳酸饮料、生日蜡烛、实验记录表。
六、实验假设
(一)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新的物质。
(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三)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能够支持燃烧。
七、实验预期
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证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快速盖上玻璃片将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用燃着的蜡烛缓缓伸入集气瓶中,发现燃着的蜡烛熄灭从而猜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之后反复实验验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八、方法步骤
(一)小组成员分配
教师按照好、中、差相结合的原则,男女生相结合的原则,粗细结合原则,人人动手原则,将16名同学分成4组。
(二)分发实验器材
教师将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分别发给4个实验小组,让学生查点实验器材数目核对实验器材种类,为分组实验做好铺垫。
(三)实验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猜测两种物质混合后的变化,教师提醒学生用手触碰烧瓶壁感受烧瓶的温度变化,贴耳静听烧瓶中是否有声音。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实验操作细节,最后小组交流汇报实验发现。
2.接下来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实验探究,将燃着的生日蜡烛缓缓地伸入烧瓶中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二次探究的目的是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实验中教师要提醒学生火机和蜡烛的安全使用。探究后小组交流汇报实验结论。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进行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不正确的有哪些。
(四)实验记录
1.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列表记录下来。
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特性并将其特性列表记录下来。
(五)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