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3 23:1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统考历史
试卷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 审题人: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晚清时期,法政学堂的学校数、学生数在全国各类专门学堂及高校中居绝对优势。1909 年全国法政学堂达47所,学生12282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清政府对法制建设的重视 B. 适应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
C. 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 D. 晚清救亡图存运动的结果
2. 孙中山《改元剪辫文告》提出: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 者满庭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 限二十日, 一律剪除净尽.。夫将欲图国力之坚强,必 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孙……。 其主要目的在于( )
A. 通过社会风俗变革巩固政权 B. 促进民生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 实现男女权利平等 D 动员民众参加反清民主革命
3. 有学者研究指出,袁世凯当政期间,中央政府对南方各省缺乏实际支配力。当时的政治格 局,是一个日益倾向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的总统,主持着一个事实上的联邦政府。为重新塑 造中央权威(亦有个人野心的因素),袁世凯决定回归帝制。据此可知
A. 民主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 恢复帝制基于当时的现实需求 C. 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 D. 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
4.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 日之后,便开 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
这一转变( )
A. 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 B.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运动方向的引导
C. 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剧增 D. 表明了列强对于社会剧变的强烈排斥
5.如表内容为《新青年》不同时间所刊发文章的对比。其内容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期数 发行时间 所刊发部分重要文章
第五卷第4号 1918年10月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戏剧改良各面观》《再 论戏剧改良》《予之戏剧改良观》《我的中国旧戏观》
第六卷第5号 1919年9月 《马克思学说》《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马克思传略》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 从文化运动变为政治运动 B. 从主张改良变为主张革命
C. 从学习西方变为反对西方 D. 从启蒙优先变为救亡优先
6.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章草案就明确提出"男女一律平权"。1922年,中共二 大则进一步提出:"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
一律享受平等权利。”这说明( )
A. 妇女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 B..追求社会平等是党的使命担当
C. 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传播 D. 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妇女解放
7. 下表所示为红军长征时期的四支部队“扩红”人数统计(注:这四只部队出发时总人数约
20万)。“扩红”可以用于说明
部队 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红二十五军 总数
扩红人数 1.38万 1.6万 1.62余万 0.2万 4.8万
A. 长征壮大了革命的力量 B. 中共找到革命正确道路
C. 农民成为红军的主力军 D. 长征客观上扩大了中共的影响
8. 美国《纽约论坛报》评论中国抗战时期的某次会战,认为:“华军之胜利,即为同盟国 之胜利,并使民主集团认识此次之胜利,为最合时机,且确信全球抵抗侵略之战争,为一 不可分性之整个战争。”该会战发生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9.194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以原来的华北银行为总行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钞 票称为人民币。为使人民币成为解放区唯一的通用货币,解放区政府抽调大批人员到城市 和农村宣传,还组织贸易部门、公营商店等机构准备充足的物资支持市场贸易。据此可知,
人民币的发行( )
A. 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 为新中国的金融建设奠定一定基础
C. 稳定了全国金融市场秩序 D. 表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10. 下图所示为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统计情况。研究视 角发生了由重点研究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史向“中国崛起”“中国模式”等主题的转变,党的指 导思想、执政能力、执政特点、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等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这些变化集中 说明( )
(
论文数量/篇
1978—19871988—19971998—20072008—2017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益引发关注
B. 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
C.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的对外学术交流
D.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引领经济全球化
11. 有学者指出,“一国两制”保持了香港的稳定和繁荣,等于保留了我们通向世界的许多桥 梁。可以通过这些桥梁,充分发挥香港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利用其出口贸易中心、金融中 心、航运中心的优势,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我国的商品可以通过这些桥梁 走向世界的广阔市场,从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这主要说明“一国两制”
A. 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 为国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C. 突出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地位
D.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2. 下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
地区 成果
两河流域 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
埃及 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
古罗马 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的一统
中国 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
A.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 B. 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 D. 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13. 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梭伦周游列国期间曾拜访被称为最富裕的人一一吕底亚国 王克洛伊索斯。国王问他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梭伦认为是雅典人泰鲁斯,因为他有出
色的子孙目为国战死沙场而获国葬。这种幸福观体现了(
A. 城邦利益至上原则 B. 家族优秀的期许
C. 美德即知识的理念 D. 追求财富的思想
14. 在罗马法原始文献中,除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赔偿额的确 定:对能够避免的损失不作赔偿的原则;赔偿额以债务人在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的损失为
限的原则;能力利益照顾的原则等。这说明罗马法()
A. 适应了帝国扩张的需要 B. 具有灵活性且与时俱进
C. 体现公正性和人文关怀 D. 旨在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15.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 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义务及违反 法律后的具体惩罚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B 10— 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一些城 市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C 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经济繁荣,控制了连接亚欧 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加速了东西方贸易往来
D 拜占庭与俄罗斯皆信奉东正教 拜占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A.A B. B C. C D. D
16. 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定儒学为“国学”,15世纪,朱子学说成为朝鲜的统治理念。 公元8世纪初,日本颁布《学令》,规定在大学或国学推行经书教育,以《论语》《孝经》
等为必修课。这反映了( )
A. 东亚文化互相融合 B. 中华文化的辐射作用
C. 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D. 华人移民的历史贡献
第II 卷(非选择题)
二、 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总计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某同学在学习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汇总下列史事,制作了一份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 ①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狂妄企图; ②忻口会战,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③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 ④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⑤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最終取得会战的胜利;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 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 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 《人民日报》
(1)指出将材料一中史事归为一类所依据的角度,并采取一个与之相应的新角度,为“清单”
补充一条史事。(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如何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危机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民国初年工业发展状况
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
直隶 (含天 津 ) 江苏 (含上 海 )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 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 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 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 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住行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第一回》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 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 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 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
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作出合理解释。(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民国初年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新变化。(6 分)
19.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 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 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 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 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 活水平。
---- 《邓小平文选》第3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毛泽东在第一阶段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结果如何 为实现第二阶段 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的是哪一根本问题 邓小平的“南 方谈话”产生了什么作用 (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 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1949年 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
1950年 新中国已与6个亚洲国家和12个欧洲国家建交,掀起了第一次建 交高潮 。
1953年 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1955年 新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为进 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 关 系 。
1979年 中美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又一 次建交高潮。
从上表中提取三个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提取信
息有效,表述成文,论述准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