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市历史中考(学业水平考试)预测试题(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重庆市历史中考(学业水平考试)预测试题(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4 10:01: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重庆市 2023 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
历史试题(预测一)
(开卷 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 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 9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 1分,共 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对史料类型的了解,是我们学好历
史的重要条件。下列史料类型和其他三项史料类型不同的是
A.甲骨文碎片 B.大禹治水传说
C.司母戊鼎 D.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2.《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
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南方发展情形表明了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
A.北方人口大量迁移到南方 B.南方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C.民族政权分立且矛盾尖锐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超过了北方
3.“逢场作戏”一词的历史来源,是在宋每逢市集,都有演戏(说书、唱曲、
演杂剧等)活动,郊区的皇家园林在对外开放时,艺人商贩可以临时作场演戏,
城内的瓦肆勾栏成为逢场演戏的常设场所。“逢场作戏”的出现体现了
A.宋朝奢靡之风盛行 B.宋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C.戏曲发展达到顶峰 D.市民阶层需求的壮大
4.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李同学搜集整理出以下图片,与图片相关历史史实
所反映的主题是
云冈石窟第 20窟中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 《榜葛刺进麒麟图》
的主佛 鉴真像 局部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A.佛教发展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中央集权
5.列表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列表可以把同类型史实或者人物进行
归纳总结。下面是以“中国古代科学家”为主题的知识简表,从中可以得出
姓名 时代 主要成就
张仲景 东汉 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写成《伤寒杂病论》
贾思勰 北朝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撰写《齐民要术》
宋应星 明朝 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编著《天工开物》
李时珍 明朝 搜集和整理了 800多种医药书籍,编著《本草纲目》
A.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 B.中国古代的科技都居于世界前列
C.中国古代科技只涉及农业领域 D.科技著作都由政府统一组织编写
6.下图为 1926年毛泽东的主要履历,这折射出
11月,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1月,在武汉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2月,在长沙出席湖南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
A.工农是国民革命的重要力量 B.国共合作战线已经破裂
C.“农村包围城市”思想成熟 D.国共两党阶级立场一致
7.据记载:“1937 年重庆的机器工厂只有七八十家,仅占全国工厂总数的 1.7%;
到 1945 年,重庆的机器工厂已经有 400多家,工厂总数达 1100多家,占大后方
工厂数的 1/2。”出现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重庆人口的不断增加 B.重庆工业基础雄厚
C.沿海工厂大量内迁 D.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9.下图是钟同学绘制的有关中国现代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
确内容是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三大改造
C.抗美援朝 D.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0.下图一所示文物反映的是图二中哪一文明
图一 图二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一千零一夜》的第 12个故事记述道:一位巴格达女郎来到市场,她从一名
基督徒手中选购了橄榄,从一位土耳其商人手中买到了埃及地区的蜡烛,还购买
了阿富汗地区的特产阿月浑子仁以及来自中国的麝香和印尼的香料。这说明阿拉
伯人
A.在对外扩张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B.以融合东西文明为目标
C.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D.注重提高女性政治地位
12.右图为刊载于法国《世界报》的一幅政治漫画,它反映了某一时期欧洲与美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国关系的变化。该漫画反映出
A.欧盟取代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美国与欧盟之间的同盟关系破裂
C.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
D.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第三次世界大战”
13.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
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这里的“安全网”
指的是
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C.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D.联合国安理会的设置
14.列宁曾指出:“最可靠、最必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
这个“历史联系”就是历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下列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

A.日本大化改新——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废除农奴制改革——开启俄国近代化进程
C.重庆成为战时陪都——重庆的政治地位上升
D.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5.历史结论是在理性认识史实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战国时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B.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
C.拜占庭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D.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第 16题 5分,第 17题 11分,第 18题 13分,
第 19题 6分,共 35分。
16.(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对于 18 世纪的法国,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唤醒了沉睡在基督教、天主教、封
建贵族等级专制统治下的法国人。孔子重现世、重人道的思想体系,特别是他的
以“仁”为主体的哲学思想,给了启蒙思想家治国理政的启迪。启蒙思想家并没
有来过中国,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离不开西方传教士的媒介作用,离不开 16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当时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对法国的
启蒙运动乃至法国大革命提供了一种文化支援和激励力量,而且也给中国传统文
化赋予了新的文化价值。
——摘编自邢上仪《中国儒家思想对 17、18世纪法国的影响》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
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是上述材料信息没
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3分)
A.18世纪初的法国人已经完全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
B.儒家思想传播到西方是 16世纪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缩影。
C.启蒙思想以法国为中心向外传播影响世界。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西传的世界意义。(2分)
17.(11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大多数城邦中,农民公民相对独立,尤其在公元前 5 世纪的雅
典,他们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奴隶制在
希腊城邦的农业经济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雅典拥有大量的奴隶,无论是富人或
条件一般的公民都会在田地上使用奴隶劳动。在临海的自然环境使雅典产生了复
杂的商品交换形式,在歉收的年头,雅典会进口来自俄罗斯南部的小麦等作为主
食的谷物。
——摘编自卡特里奇《剑桥插图古希腊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能保证粮食供应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
谈你对“公元前 5世纪的雅典,公民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的理解。(2 分)
材料二 汉代,巴郡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粮食产量增长迅速。汉初,巴人伐秦
有功,免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巴人首领租赋,其他各姓首领和巴民
每年交纳賓钱四十,相比内地郡县的赋税额度而言,要轻得多……汉代以后,铁
斧、铁锄、铁刀等铁质农具已经在巴郡地区广泛使用,这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起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汉代兴修水利,解决了一些山区丘陵地带的灌溉问题,粮
食耕种的面积有了大幅度扩展。农作物的品种主要有水稻、高粱、豆类等。
——摘编自罗君《秦汉时期巴郡的政治和经济》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利于汉代巴郡粮食产量增加的因素。(3分)
材料三 农村经济发展在短期内取得全国性的突破成就……粮食生产的年增长
率从 1957-1978 年间的 2.1%提高到了 1979-1984 年间的 4.9%,超过新中国成
立后 30 余年任何一个时期。而这一成就并不是靠扩展耕地的办法实现的,相反
这是在粮食种植面积大量减少的情况下获得的,这就支持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摘编自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农村经济发展在短期内取得全国性的突破成就”的表
现。(2 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政治原因。(1分)
(4)综上谈谈你的认识。(1分)
18.(13分)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
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国家统一是人们孜孜追求的梦想。李老师以“国家统一”
为主题,邀请你来完成以下探究任务
任务一【解读史料——阐述统一趋势】
材料一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
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总之,在漫长的中国历
史进程中,始终呈现出鲜明的统一趋势,即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规模越来越大、
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摘编自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
题卡上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2分)
A.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经历的三次社会大分裂时期之一。
(2)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鲜明的统一趋势”的表现。(1分)并分别举例说
明秦汉、隋唐时期开创性的政治制度怎样使“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4
分)
任务二【绘制表格——梳理统一举措】
材料二 边疆治理的举措(节选)
唐朝 元朝 清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 设置 A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于 九二共识、
地区 1684 年设立台湾府; 八项主张等
1885年设置台湾行省
新疆 设置安西都 设置北庭都 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 实行
地区 护府和北庭 元帅府 后设伊犁将军;左宗棠 B 制度
都护府 收复新疆后,清政府在
新疆建立行省
西藏 文成公主入 设立宣慰使 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
地区 藏和亲 司都元帅府 驻藏大臣
(3)边疆治理、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将上面表格中 A、B处的内容补全。(2 分)并根据材料二,概括自古以
来中国边疆治理的特点。(2分)
任务三【观察场景——感悟统一智慧】
材料三
图一 美国总统林肯宣读《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图二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面的场景反映出两国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政治智慧维
护了国家的统一。(2 分)
19.(6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
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请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
题,从图中任选三个方面,写一篇 150 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观点合理、明
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一、1.B 2.B 3.D 4.B 5.A 6.A 7.C 8.A 9.C 10.B 11.C 12.D 13.B14.C 15.C
二、16.(1)x√ O
(2)儒家思想带给法国启蒙思想家治国理政的启迪;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文化
支援和激励力量。(2 分,一点 1分)
17.(1)原因: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海外贸易发达,能购买粮食。(2分)理解:
公元前 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公职人员从全体公
民中抽签产生,代表各地的 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和召集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津贴制度的建立等。(2分,伯里克利改革与改革内
容各 1分)
(2)汉代巴郡的赋税较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作物种类
丰富。(3分,任答三点即可)
(3)表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种植业结构优化。(2分)原因: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实施。(1 分)
(4)恰当的政策会推动粮食产量的提高。(1分)
18.(1)x√
(2)表现: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规模越来越大、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1分)
举例说明:秦汉时期: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这一
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
令,使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小,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2分,任举一例 1分,说明 1分,言之成理即可)隋唐时期:隋朝建
立了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
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发展。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有
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任举一例 1分,说明 1分,言之成理即可)
(3)A:澎湖巡检司;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 分)特点:措施多样;因地制宜
/因俗而治;政府重视;治理措施在继承中创新。(2分,任答两点即可)
(4)美国: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黑人和民众的斗争积极性,推
动了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分)中国: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
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香港、澳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洗雪了百年国耻,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分)
19.答案示例: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等,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提
出了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的保
护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国人民实现
了脱贫攻坚,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6分,任选三个
角度作答,例子 1分,说明 1分,言之成理即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重庆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
历史试题(预测一)
(开卷 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对史料类型的了解,是我们学好历史的重要条件。下列史料类型和其他三项史料类型不同的是
A.甲骨文碎片 B.大禹治水传说
C.司母戊鼎 D.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2.《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南方发展情形表明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北方人口大量迁移到南方 B.南方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C.民族政权分立且矛盾尖锐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超过了北方
3.“逢场作戏”一词的历史来源,是在宋每逢市集,都有演戏(说书、唱曲、演杂剧等)活动,郊区的皇家园林在对外开放时,艺人商贩可以临时作场演戏,城内的瓦肆勾栏成为逢场演戏的常设场所。“逢场作戏”的出现体现了
A.宋朝奢靡之风盛行 B.宋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C.戏曲发展达到顶峰 D.市民阶层需求的壮大
4.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李同学搜集整理出以下图片,与图片相关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
云冈石窟第20窟中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 《榜葛刺进麒麟图》
的主佛 鉴真像 局部
A.佛教发展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中央集权
5.列表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列表可以把同类型史实或者人物进行归纳总结。下面是以“中国古代科学家”为主题的知识简表,从中可以得出
姓名 时代 主要成就
张仲景 东汉 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写成《伤寒杂病论》
贾思勰 北朝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撰写《齐民要术》
宋应星 明朝 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编著《天工开物》
李时珍 明朝 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编著《本草纲目》
A.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 B.中国古代的科技都居于世界前列
C.中国古代科技只涉及农业领域 D.科技著作都由政府统一组织编写
6.下图为1926年毛泽东的主要履历,这折射出
11月,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1月,在武汉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2月,在长沙出席湖南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
A.工农是国民革命的重要力量 B.国共合作战线已经破裂
C.“农村包围城市”思想成熟 D.国共两党阶级立场一致
7.据记载:“1937年重庆的机器工厂只有七八十家,仅占全国工厂总数的1.7%;到1945年,重庆的机器工厂已经有400多家,工厂总数达1100多家,占大后方工厂数的1/2。”出现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重庆人口的不断增加 B.重庆工业基础雄厚
C.沿海工厂大量内迁 D.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8.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9.下图是钟同学绘制的有关中国现代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三大改造
C.抗美援朝 D.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0.下图一所示文物反映的是图二中哪一文明
图一 图二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一千零一夜》的第12个故事记述道:一位巴格达女郎来到市场,她从一名基督徒手中选购了橄榄,从一位土耳其商人手中买到了埃及地区的蜡烛,还购买了阿富汗地区的特产阿月浑子仁以及来自中国的麝香和印尼的香料。这说明阿拉伯人
A.在对外扩张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B.以融合东西文明为目标
C.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D.注重提高女性政治地位
12.右图为刊载于法国《世界报》的一幅政治漫画,它反映了某一时期欧洲与美国关系的变化。该漫画反映出
A.欧盟取代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美国与欧盟之间的同盟关系破裂
C.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
D.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第三次世界大战”
13.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这里的“安全网”指的是
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C.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D.联合国安理会的设置
14.列宁曾指出:“最可靠、最必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这个“历史联系”就是历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下列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日本大化改新——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废除农奴制改革——开启俄国近代化进程
C.重庆成为战时陪都——重庆的政治地位上升
D.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5.历史结论是在理性认识史实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战国时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B.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
C.拜占庭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D.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5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3分,第19题6分,共35分。
16.(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对于18世纪的法国,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唤醒了沉睡在基督教、天主教、封建贵族等级专制统治下的法国人。孔子重现世、重人道的思想体系,特别是他的以“仁”为主体的哲学思想,给了启蒙思想家治国理政的启迪。启蒙思想家并没有来过中国,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离不开西方传教士的媒介作用,离不开16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当时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对法国的启蒙运动乃至法国大革命提供了一种文化支援和激励力量,而且也给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文化价值。
——摘编自邢上仪《中国儒家思想对17、18世纪法国的影响》
(1)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3分)
A.18世纪初的法国人已经完全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
B.儒家思想传播到西方是16世纪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缩影。
C.启蒙思想以法国为中心向外传播影响世界。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西传的世界意义。(2分)
17.(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大多数城邦中,农民公民相对独立,尤其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他们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奴隶制在希腊城邦的农业经济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雅典拥有大量的奴隶,无论是富人或条件一般的公民都会在田地上使用奴隶劳动。在临海的自然环境使雅典产生了复杂的商品交换形式,在歉收的年头,雅典会进口来自俄罗斯南部的小麦等作为主食的谷物。
——摘编自卡特里奇《剑桥插图古希腊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能保证粮食供应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公民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的理解。(2分)
材料二 汉代,巴郡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粮食产量增长迅速。汉初,巴人伐秦有功,免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巴人首领租赋,其他各姓首领和巴民每年交纳賓钱四十,相比内地郡县的赋税额度而言,要轻得多……汉代以后,铁斧、铁锄、铁刀等铁质农具已经在巴郡地区广泛使用,这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汉代兴修水利,解决了一些山区丘陵地带的灌溉问题,粮食耕种的面积有了大幅度扩展。农作物的品种主要有水稻、高粱、豆类等。
——摘编自罗君《秦汉时期巴郡的政治和经济》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利于汉代巴郡粮食产量增加的因素。(3分)
材料三 农村经济发展在短期内取得全国性的突破成就……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超过新中国成立后30余年任何一个时期。而这一成就并不是靠扩展耕地的办法实现的,相反这是在粮食种植面积大量减少的情况下获得的,这就支持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摘编自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农村经济发展在短期内取得全国性的突破成就”的表现。(2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政治原因。(1分)
(4)综上谈谈你的认识。(1分)
18.(13分)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国家统一是人们孜孜追求的梦想。李老师以“国家统一”为主题,邀请你来完成以下探究任务
任务一【解读史料——阐述统一趋势】
材料一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总之,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始终呈现出鲜明的统一趋势,即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规模越来越大、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摘编自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答题卡上的括号内填“╳”。(2分)
A.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经历的三次社会大分裂时期之一。
(2)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鲜明的统一趋势”的表现。(1分)并分别举例说明秦汉、隋唐时期开创性的政治制度怎样使“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4分)
任务二【绘制表格——梳理统一举措】
材料二 边疆治理的举措(节选)
唐朝 元朝 清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地区 设置 A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于1684年设立台湾府;1885年设置台湾行省 九二共识、 八项主张等
新疆地区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设置北庭都 元帅府 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后设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实行 B 制度
西藏地区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3)边疆治理、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上面表格中A、B处的内容补全。(2分)并根据材料二,概括自古以来中国边疆治理的特点。(2分)
任务三【观察场景——感悟统一智慧】
材料三
图一 美国总统林肯宣读《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图二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面的场景反映出两国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政治智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分)
19.(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请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从图中任选三个方面,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一、1.B 2.B 3.D 4.B 5.A 6.A 7.C 8.A 9.C 10.B 11.C 12.D 13.B14.C 15.C
二、16.(1)x√ O
(2)儒家思想带给法国启蒙思想家治国理政的启迪;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文化支援和激励力量。(2分,一点1分)
17.(1)原因: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海外贸易发达,能购买粮食。(2分)理解: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公职人员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和召集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津贴制度的建立等。(2分,伯里克利改革与改革内容各1分)
(2)汉代巴郡的赋税较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作物种类丰富。(3分,任答三点即可)
(3)表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种植业结构优化。(2分)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1分)
(4)恰当的政策会推动粮食产量的提高。(1分)
18.(1)x√
(2)表现: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规模越来越大、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1分)举例说明:秦汉时期: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这一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使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小,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任举一例1分,说明1分,言之成理即可)隋唐时期: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发展。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任举一例1分,说明1分,言之成理即可)
(3)A:澎湖巡检司;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特点:措施多样;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政府重视;治理措施在继承中创新。(2分,任答两点即可)
(4)美国: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黑人和民众的斗争积极性,推动了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分)中国: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洗雪了百年国耻,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分)
19.答案示例: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等,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国人民实现了脱贫攻坚,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6分,任选三个角度作答,例子1分,说明1分,言之成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