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节选)[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音乐之声(节选)[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1-25 15: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2张PPT。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其剧情梗概是: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姑娘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地管理孩子们,使孩子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玛丽亚来了以后,给孩子带来温暖,带来欢乐,带来歌声,受到孩子们的爱戴,也改变了上校的沉闷心境。玛丽亚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德国军方胁迫上校接受任命,为他们服务。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在音乐会尚未散场之际,全家摆脱了监视,开车驶往车外,逃离了德国军方的魔爪.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玛丽亚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课文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却十分生动和相当完整地刻画了玛丽亚的性格,完成了剧本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介绍,为剧情的展开做了充实的铺垫。  你们在该电影剧本中结识了一位怎样的玛丽亚?请小组讨论,并总结玛丽亚的形象.  少女玛丽亚热爱自然、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 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是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所以,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 修道院院长的原唱词是:“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意思是说拿玛丽亚毫无办法,这就如同人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此外,课文中还有两句唱词:“玛格丽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众修女(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意思相同。
美国剧作家勒曼是怎样表现她的形象的?请你概括地说说. 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像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 因此,影视剧本注重可以转为视觉形象的描绘性语言,而较少使用不能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叙述性语言和心理描写。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表情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音乐故事片是以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紧紧相连。 课文作为电影剧本的节选,其中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影片中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大量的演唱,以及载歌载舞的表演,具有活泼欢快的情调。《铃儿响丁当》《朵、来、米》《再见》以及主题歌《音乐之声》等歌曲,优美动听,脍炙人口,其中有的已经成为经典歌曲,深受人们喜爱,在世界广泛流传。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根据你对玛丽亚的把握以及你对歌曲的理解,设计相应的视觉形象。并用语言描述你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