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详细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4 12:5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专项训练——阅读理解训练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
①妈妈的故乡四川有一处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乐山。今年暑假和妈妈一起回家乡,我有幸游览了乐山。
②清早,我们由乐山城乘汽艇沿江而下,来到乌龙山。乌龙山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树木繁茂,翠竹成荫,山壁陡峭,江流澎湃。
③我们离船登岸来到乌龙寺,乌龙寺坐落在乌龙山顶。门楣正中高悬金匾,门上雕刻着十分精美的花卉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寺内主要建筑有弥陀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方丈室等,这些建筑结构严谨,庄严雄伟。
④沿着石铺小路下了山,过铁索桥,来到雄伟秀丽的凌云山。凌云山文物古迹丰富,历史名人题咏遍山皆是。加上寺宇辉煌,并有世界最大的石佛,因此自古以来有“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嘉州山水在凌云”的美誉。险峻的凌云栈道下,奔腾的江水不时地冲击着山石,十分壮观。
⑤______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佛像依凌云山西壁凿岩而成,坐东面西。佛像高71米,鼻长5.6米,单只脚面竟可以坐百余人。大佛背山面水,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兼备。其雕刻的精细,实在令人惊叹。
⑥夕阳西沉,乐山奇景我们尽收眼底。我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灿烂的历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1.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尽收眼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 )
A.时间变化 B.地点变化 C.事情的发展
3.根据作者游乐山的顺序,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乐山城—( )—( )—( )—( )
4.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文章第⑤自然段横线处的句子应该是:______
5.读句子,写出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佛像高71米,鼻长5.6米,单只脚面竟可以坐百余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嘉州山水在凌云”采用引用的方式给予了四川嘉州的凌云山极高的美誉。( )
(2)“我们离船登岸来到乌龙寺,乌龙寺坐落在乌龙山顶”和“夕阳西沉,乐山奇景我们尽收眼底”这两句都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3)第⑤自然段,在介绍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时,依次写了佛像的朝向、佛像的高大以及佛像雕刻的精细。( )
二、阅读理解。
小英雄雨来(节选)
①可是怎么不见雨来呢?他跑到街上,看见许多人往河沿跑,一打听,才知道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
②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眼泪就流下来了。他一股劲地跟着人们向河沿跑。
③到了河沿,别说尸首,连一滴血也没看见。
④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不知谁说:“也许鬼子把雨来扔在河里,冲走了!”
⑤大家就顺着河岸向下找。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⑥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了?”
⑦“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⑧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了。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7.用小标题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
A.有志不在年高 B.雨来没有死
C.掩护李大叔 D.李大叔很悲痛
8.选文第⑦段连用三个感叹号,表现了大家( )
A.看到雨来还活着,感到欣喜和激动
B.对雨来的赞美
C.看到雨来还活着,感到惊奇和意外
D.对雨来的怀念
9.“连一滴血也没看见”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
10.选文第_______段解释了雨来从鬼子手下死里逃生的原因,表现了雨来______的特点
11.“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眼泪就流下来了。他一股劲地跟着人们向河沿跑。”结合加点部分,推测一下李大叔此时的心理活动,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
青铜葵花(节选)
①兄妹俩互让上学机会
上学,是青铜的一个梦。然而现在事情明摆着:他和葵花妹妹,只能有一人上学。夜晚,他躺在床上,眼睛骨碌骨碌地睡不着。但一到了白天,他好像什么也不想,依然像往日一样,带着葵花到田野上游荡去。而葵花也显出没有任何心思的样子,一步不离地跟着青铜哥哥。他们仰脸去看南飞的大雁,去撑只小船到芦苇荡捡野鸭、野鸡、鸳鸯们留下的漂亮羽毛,去枯黄的草丛中捕捉鸣叫得十分好听的虫子……
这天晚上,大人们将他们叫到了面前,将安排告诉了他们。葵花说:“让哥哥先上学,我明年再上学,我还小哩,我要在家陪奶奶。”奶奶把葵花拉到怀里,用胳膊紧紧地将她搂抱了一下,心酸酸的。青铜却像是早就想好了,用表情、手势准确无误地告诉奶奶、爸爸和妈妈:“让妹妹上学。我不用上学。我上学也没有用。我要放牛。只有我能放牛。妹妹她小,她不会放牛。”这两个孩子就这样不停地争辩着,把大人心里搞得很难受。妈妈竟转过身去--她落泪了。葵花将脸埋在奶奶的胸前,一个劲儿地哭起来:“我不上学,我不上学……”
爸爸只好说:“再商量吧。”

第二天,当事情依然不能有一个结果时,青铜转身进了房间,不一会儿捧出一只瓦罐来。他将瓦罐放在桌上,从口袋里掏出两只染了颜色的银杏来,一颗为红色,一颗为绿色。这里的孩子常玩一种有输赢的游戏,输了的,就给银杏。那银杏一颗颗的都染了颜色,十分好看。许多孩子的口袋里都有五颜六色的银杏。青铜比画着说:“我把一颗红银杏、一颗绿银杏放到瓦罐里,谁摸到了红银杏,谁就去上学。”三个大人疑惑地望着他。他朝他们悄悄地打着手势:“你们放心好了。”
大人们都知道青铜的聪明,但他们不知道青铜到底耍什么名堂,有点儿担心会有另样的结果。青铜又一次悄悄向他们做出手势。那意思是说:“万无一失。”大人们交换了一下眼神,同意了。
青铜问葵花:“你明白了吗?”葵花点点头。青铜问葵花:“你同意吗?”葵花看看爸爸、妈妈,最后看着奶奶。奶奶说:“我看呀,这是好主意呢。”葵花便朝青铜点点头。青铜说:“说话可要算数!”“算数!”妈妈说:“我们在旁边看着,你们两个,谁也不得耍赖!”青铜还是不放心,伸出手去与葵花拉了拉钩。奶奶说:“拉钩上吊,一万年不变。”葵花转过头来,朝奶奶一笑:“拉钩上吊,一万年不变。”爸爸妈妈一起说:“拉钩上吊,一万年不变。”
12.加点词语“准确无误”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从这个词语能够感受到青铜非常地( )。
A.难过 B.坚决 C.期待 D.忧郁
13.请你仿照第一部分,给第二部分补上合适的小标题,写在文中②处的横线上。
14.根据小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青铜和葵花都不肯上学,是因为( )
A.两个孩子都想放牛。
B.放牛比上学更重要。
C.两人都想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对方。
D.两个孩子都不想上学。
16.故事的最后到底谁去上学了呢?请你猜测一下,并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带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时间一长,孟子和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一个市场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7.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 ,名叫 。( )
A.孟子 亚圣 B.孟子 孟轲
C.孔子 孟轲 D.孔子 亚圣
18.用下列哪个词语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最恰当?( )
A.事不过三 B.知错就改
C.择邻而居 D.知子莫若母
19.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 B.学堂旁 市场旁 城外公墓旁
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旁 D.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
20.孟母两次带孟子搬家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文中指“我们”可以将乐山奇特的景象全都看在眼里。 2.B 3. 乌龙山 乌龙寺 凌云山 乐山大佛 4.顺着凌云栈道,我们来到大佛脚下。 5.“竟”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在这里强调了佛像的高大。 6. √ × √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从第六自然段句子“夕阳西沉,乐山奇景我们尽收眼底。”可知“尽收眼底”的意思是全部都看在眼里。
2.本题考查文章顺序。
从文章第二自然段句子“清早,我们由乐山城乘汽艇沿江而下”,第三自然段句子“我们离船登岸来到乌龙寺”,第四自然段句子“沿着石铺小路下了山,过铁索桥,来到雄伟秀丽的凌云山。”第五自然段句子“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可知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描写的文章,因此选择B。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文章第二自然段句子“清早,我们由乐山城乘汽艇沿江而下”,第三自然段句子“我们离船登岸来到乌龙寺”,第四自然段句子“沿着石铺小路下了山,过铁索桥,来到雄伟秀丽的凌云山。”第五自然段句子“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可知作者的游览顺序:乐山城——乌龙寺——凌云山——乐山大佛。
4.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联系每一段开头的句子,可知作者都是写离开了哪里,又来到了哪里,结合第四自然段句子“险峻的凌云栈道下,奔腾的江水不时地冲击着山石,十分壮观。”可知作者离开了凌云栈道,联系第五自然段句子“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可知作者来到了乐山大佛,因此横线处可以填:离开了凌云客栈,又来到了乐山大佛前。
5.本题考查赏析字词作用。
读句子,佛像的单只脚面竟然可以坐百余人,“竟”字表示出乎意料,单只脚面就可以坐百余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乐山大佛的大。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读文段,凌云山文物古迹丰富历史名人题咏遍山皆是,自古以来有“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嘉州山水在凌云”的美誉,第四自然段引用这句话,表达了对凌云山的赞美,选项说法正确。
(2)读文段,“夕阳西沉,乐山奇景我们尽收眼底。”不是过渡句,没有承上启下,因此选项说法错误。
(3)读第五自然段,从句子“佛像依凌云山西壁凿岩而成,坐东面西。”可知描写的是佛像的朝向,从句子“佛像高71米,鼻长5.6米,单只脚面竟可以坐百余人。”可知突出的是佛像的高大,从句子“大佛背山面水,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兼备。其雕刻的精细,实在令人惊叹。”可知描写的是佛像雕刻的精细,选项说法正确。
7.B 8.A 9.为下文大家发现雨来没有死做铺垫。 10. 8 勇敢、机智,游泳本领高 11.小雨来,你是为了掩护我才被柜子打死的,大叔对不起你,我一定要找到你!
【解析】7.本题主要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阅读文章可知,本段讲的是大家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但是雨来在枪响之前已经扎到河里去了,雨来并没有死。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
由文章内容,大家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寻找雨来,以及“‘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等内容,这里运用反复的手法,三个感叹号表现出了大家看到雨来还活着,感到万分欣喜和激动。
故选A。
9.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注意结合上下文分析。
结合后文大家发现雨来没有死等内容可知,这里看不到一滴血的作用是为下文做铺垫。据此可以得到答案。
10.此题考查信息筛选和人物形象分析能力,在解答题干的问题时,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由文中第八段“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了。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可知雨来能从鬼子的枪弹下死里逃生的原因,表现了雨来勇敢、机智,游泳本领高的特点。
11.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
由文中李大叔“脑袋轰的一声”“眼泪就流下来”“跟着人们向河沿跑”等内容,说明李大叔对雨来的死不敢相信也很愧疚。学生能围绕此来说即可,答案不唯一。
12. 青铜表达得非常准确,一点儿错误都没有。 B 13.摸银杏决定谁上学 14.青铜和葵花兄妹俩互让上学机会,最后青铜想出了摸银杏决定谁上学的方法。 15.C 16.葵花去上学了。因为青铜处处关心、爱护着妹妹葵花,而且自己不会说话。
【解析】12.本题考查对词语意思和人物态度的理解。
结合“青铜却像是早就想好了,用表情、手势准确无误地告诉奶奶、爸爸和妈妈:让妹妹上学。我不用上学。我上学也没有用。我要放牛,只有我能放牛。妹妹她小,她不会放牛”的语境可知,“准确无误”在文中的意思是:青铜表达的一点儿错误都没有。
从这个词语能够感受到青铜非常地坚决。故选B。
13.本题考查拟写小标题。
根据“第二天,当事情依然不能有一个结果时,青铜转身进了房间,不一会儿捧出一只瓦罐来。他将瓦罐放在桌上,从口袋里掏出两只染了颜色的银杏来,一颗为红色,一颗为绿色。这里的孩子常玩一种有输赢的游戏,输了的,就给银杏”可知,这部分小标题可拟写为:有了让谁上学的办法。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小标题“兄妹俩互让上学机会”“摸银杏决定谁上学”这两个小标题,本文主要内容可概括为:青铜和葵花兄妹俩相互推让上学的机会,最后青铜想出用摸银杏的方法来决定谁去上学。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让哥哥先上学,我明年再上学,我还小哩,我要在家陪奶奶”“让妹妹上学。我不用上学。我上学也没有用。我要放牛,只有我能放牛。妹妹她小,她不会放牛”可知,青铜和葵花都不肯上学,是因为两人都想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对方。
故本题选C。
16.本题考查对故事结局的推测和分析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较强的题目,观点明确,分析合情合理即可。如:一家人用抽银杏叶的方式决定去上学,最终葵花上学去了。
17.B 18.C 19.D 20.第一次搬家是怕儿子沉迷送葬的游戏;第二次搬家,是担心儿子学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将来会变坏。 21.我体会到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以及母爱的伟大与奉献。
【分析】17.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
结合“孟子名叫孟轲,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可知选B。
18.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阅读短文可知,孟母的三次搬家都是因为周围环境或邻居影响孟子成长,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成长与学习环境,才三次搬家,最终搬到了学堂边。所以最恰当的是“择邻而居”。故“择邻而居”正确,选C。
19.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阅读短文内容的基础上填空。
熟读短文可知,孟母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第二次住在市场的旁边,第三次住在学堂旁边。所以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孟子和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可知,第一次搬家是怕儿子沉迷送葬的游戏。
结合“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可知,第二次搬家,是担心儿子学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将来会变坏。
21.本题考查了思维拓展。
此题为阅读拓展题目,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围绕故事主题即可。例: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和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