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4 09:2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发展;
了解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官学
先秦时期 “学在官府”
私学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孔子首创;
1、古代学校教育
作用
(1)中国
西汉设立的太学,地方官学
西晋设立的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唐代以后私学得到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是书院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讲学中传承民族文化
有利于保存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有利于传承古代典籍;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应天书院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宋仁宗景祐元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改为南京国子监,为北宋最高学府。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自古人才辈出,代表人物有晏殊、范仲淹、孙复等,书院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
【知识拓展】
宋代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
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且有“海内书院第一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全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山环水合,幽静清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思考】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特点和作用?
材料: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1)原因:
①宋朝宋明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②宋朝重文轻武,大兴科举,推动了书院的的发展;
③宋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的发展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特点:
①地位重要;②与理学发展相结合;③与科举制度发展相结合;④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⑥体系化、制度化,管理严格;⑦发展平民教育。
(3)作用:
①提高书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②不同思想相互辩驳推动学术繁荣;
③扩大教育的范围推动教育和学术的发展。
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并归纳中国古代教育作用。
特点:①起源早(发展时间长);②政府主导;③官学私学并存;④儒学主导(教化功能突出);⑤体制随时代不断发展。
①政治:为政府培养了大量人才,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和于科举制的发展。
②思想: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凸显了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③经济:根植于小农经济,并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有利于古代典籍的传承,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⑤局限:封建社会后期文化专制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柏拉图学园 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2.欧洲古代学校教育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米(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米学园,也就是拉斐尔笔下的“雅典学园”,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在这里讲授哲学、政治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等等学科。阿卡德米学园存在900余年,对地中海地区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拉斐尔《雅典学院》
(2)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
“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
◎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公元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教会学校是指天主教或基督教(新教)教会所设立和控制的学校。
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成立。这两所大学不仅建校时间早,而且为其他大学的兴办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14世纪初,欧洲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等,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由于教会和大学几个世纪以来的紧密关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纯世俗的大学,研究发现教会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大学相应的变化。“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结合史纲下,说说看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原因。
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③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④民族国家的兴起
法国
德国
美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巴黎帝国大学
(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总监1人
27个大学区
每区设总长1人
各省
每省设督学1人
代表总长管理各境内初等教育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训: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美国耶鲁大学办学目的:“使青年能够胜任无论是社会机构还是教会机构的公共职务。”
(二)近代学校教育
1.西方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
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柏林(洪堡)大学
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成立于1810年,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精神。培养了很多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包括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爱因斯坦、普朗克、冯·诺依曼、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施莱马赫、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玻恩、赫兹、海涅、俾斯麦、舒曼等曾于此求学。
(2)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1第一段,归纳近代中国的几种高等教育。
教育 概况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思考:根据下表,概括近代教育的作用。
【1898】戊戌维新运动所建的京师大学堂:
①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②意义: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
【1916】蔡元培接任校长,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1911】创办清华学堂【1912】更名“清华学校”【1925】设立大学部【1928】组建国立清华大学
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传播了西学,开通了风气
建立了近代化的教育系统
观点: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思考: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产生的影响。
影响:
使北京大学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促进了近代大学的成长
【拓展延伸】: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与中坚力量;
③促进近代科技发展和思想解放
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发展以及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2)大学的作用
大学能积极应对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大学中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国家科研能力,增强“软实力”;大学成为保存、传播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综上,大学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材料1:中世纪晚期时,经济的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既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如法学学校、医学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学校。大学教授也逐步摆脱宗教束缚,可以讲授希腊、罗马古典名著或是物理学、天文学等课程。 ———摘编自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材料2:大学区制的生命力。即使是两百多年前的旧制度,依然在今天闪耀着光辉。当然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大学区制也经历了许多,不再是初时的样子。但是大学区制的基本框架还是沿用拿破仑时代设置的。尽管帝国大学后来逐渐被架空,由教育部取代,但作为地方一级的大学区制还是顺利沿用下来的。直到今天还是法国区域式教育管理的特色。 ——摘编自章佳梅《法国大学区制历史沿革研究》
古代 近代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为封建官僚统治集团和地主阶级的子弟设置的……因为封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各级官吏,以便统治广大人民。
——熊明安《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思考:根据材料,比较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教育有何不同?
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
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
以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
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
(3)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1-82,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历程。
阶段 发展
形成体系 (1949.10—60S中期) 背景
教育方针
成就
受到破坏 (“文革”时期)
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后) 教育政策
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①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②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文革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①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③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
①中国教育迈入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各类教育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思考:结合下表,概括现代教育发展的意义。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书籍的出现
造纸业发展
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
简策、帛书---中国早期的书籍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二、印刷书的诞生
2.发展历程
书籍的普及
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印刷技术的一次质的飞跃
有赖于造纸业的发展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条件:
雕版印刷
教材“思考点”: 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金属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
提示:
(1)技术层面:
印刷书的出现是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的产物,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2)文化普及层面:
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是因为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籍。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印刷书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2、历史作用
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儒家典籍和科举考试用书的大量印刷,当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因此,印刷术乃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维护中国民族文化统一的一个基础工具。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①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②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③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知识拓展】翻译活动的开展
始于东汉桓帝时安世高翻译佛经;唐代玄奘翻译佛经,第一个把汉语介绍到外国
汉隋唐宋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传教士把四书翻译成外文;洋务派官派留学,培养大批翻译家;设译书局,传播西方科学;维新运动时期,一些翻译家翻译西方政治等
民国时期
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罗斯文学等
新中国初期
翻译介绍苏俄革命和建设等
改革开放后
翻译事业蓬勃发展
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
陈望道最早译《共产党宣言》
大雁塔前的玄奘铜像
柏应理翻译《论语》
历史纵横: 翻译活动的开展
翻译书籍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知识的书籍,还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思考: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变化:译著内容从以应用和自然科学为主向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转换
译著来源由以英美为主向以日本为主转变
认识:这一变化始终以救亡图存、富国强民为主旨
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中国对西方认识的深入
认识的深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图书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3-84,梳理图书馆发展的历程。
时间 世界
古代
中世纪
近现代
起源: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BC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修道院、大教堂、大学图书馆 私人图书馆兴起
时间 中国
古代
近代
现代
官藏: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私藏:随着私学的出现得到发展,明清尤其突出,如:明朝中期天一阁(宁波)
1909,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①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北京图书馆”
②1998,改称“国家图书馆”
1916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图书馆
②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思考:概括图书馆的作用。
①保存了古籍和文化遗产
“四大专藏”:“敦煌遗书”
“赵城金藏”
《永乐大典》
文津阁《四库全书》
图书馆的作用:
①保存古籍:图书馆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②培养人才: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③文献开发: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利用。现今,图书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④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
P84史料阅读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史记 · 太史公自序》
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分析古代中国藏书的特点。
中国古代藏书历史悠久;
藏书种类丰富;
政府重视文献保存和典籍传承;
设专门掌管典籍的官员;
官藏和私家藏书并重
趋向制度化规范化等
【难点突破】
四、博物馆
阅读课本P84-86,梳理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1.一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2.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4.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5.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6.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7.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亚历山大博物馆(缪斯宫)
阿什莫林博物馆
自然历史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故宫博物院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材料:目前,文化、城市与博物馆的关系正在开始变得紧密,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博物馆丰富精深的民族文化在线了本地的历史沿革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脉络,把最辉煌、最闪亮的史实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人文谨慎和民俗风情……博物馆成为培养社会道德最理想的人文环境,对于增强人们对自己家乡、祖国的认知和热爱、眷恋之情,激发观众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具有重要作用。 ——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博物馆特点及存在的意义。
【学习拓展】P86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
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③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1)特征:公众性、公益性、服务性、非盈利。
1.文字。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改变,使我们看古代典籍毫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探究 全面认识我国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
4.书籍。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断,就能发挥功效。
5.建筑。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现代博物馆、博物院等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2.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普通话的推广使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服饰。服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6.宗教。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儒家学说和作为国教的道教。
7.教育。中国文化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渠道。
8.活动。重大文化活动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春节、端午、重阳、元宵、中秋等节日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课堂总结:
古代:学在官府 官学与私学并存
近现代:学校教育不断发展完善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博物馆的建设
与发展
中国
古代: 保存文化典籍和文化遗产
近现代: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世界:
中国: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造纸: 书写材料由竹片、缣帛到纸张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金属活字印刷
世界: 大学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人类历史上最早:亚历山大博物馆
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
国家行为的开始——大英博物馆
最早: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在上海建立
中国人自建:1905张謇建南通博物苑
民国成立后:新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