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良知与悲悯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良知与悲悯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4 09:2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良知与悲悯
导语:
本单元通过了解剧作中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物的悲情遭遇,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深刻根源,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从而理解社会人生,心怀悲悯之情,坚守良知。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戏剧单元,设置三篇戏剧:中国古典戏剧、中国现代戏剧和外国戏剧。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戏剧的阅读,了解基本的戏剧文学常识和特征。三篇剧本都是悲剧,通过鉴赏戏剧,深刻理解社会人生,激发心中的良知和悲悯情怀。
《窦娥冤》作为古典戏剧的典范,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约有八十六个剧种都改编,演出过此剧。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关汉卿的戏曲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雷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哈姆菜特》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断谋害了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媚乔特鲁德;哈姆莱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哈姆菜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通过比较阅读本单元三篇不同风格的剧本,欣赏戏剧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个性化的语言。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戏剧,对戏剧了解不多,需要多补充相关戏剧知识,除了课文选文以外还可以补充相类似的剧本进行积累。但是学生对戏剧充满了好奇,有一定兴趣,可以组织学生改编扮演课本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
2.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了解戏剧作品,欣赏戏剧设计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深化对戏剧体裁的认识。
3.通过编写排演手记,观后感(剧评),总结对作品的感悟和对戏剧表演艺术的认识;以小组评价等方式交流学习心得与感受。
4.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5.把握本单元作品的共性和个性,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理解悲剧作品的特征,感受不同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一、内容探究:“被毁灭的”
本单元分别选取了中国传统戏曲《窦娥冤》、中国现代话剧《雷雨》和西方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哈姆莱特》,主题是“良知与悲悯”,学完本单元后,你是怎样理解“良知”这一概念的?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良知”有没有共同点?对于戏剧人物的命运和他们所代表的的群体,你产生了怎样的悲悯?
这样的悲悯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一起来回顾、探讨。
1.填写表格,领会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的内涵,体会悲剧的“净化"效果。
人物 性格 遭遇 结局 悲剧效果
窦娥 温顺善良 蒙冤 被斩 人物的美好 VS 命运的不幸 强烈震撼
鲁侍萍 刚强自尊 被抛弃 发疯
哈姆莱特 忧郁反抗 被迫复仇 中毒身亡
2.明确三篇课文集中的冲突。
篇目 冲突对象 冲突类别
《窦娥冤》 个体:窦娥与张驴儿父子、赛卢医、昏官 群体:下层人民与黑恶势力及统治者
《雷雨》 个体: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等 群体:地主与下层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以及群体内部
《哈姆莱特》 个体:叔侄、夫妻、恋人、好友、君臣等等 群体:进步与落后、人物内心
3.“偶然”对剧情的发展有何作用?
篇目 偶然事件 作用
《窦娥冤》
《雷雨》
《哈姆莱特》
4.明确剧情的发展作用。
篇目 偶然事件 作用
《窦娥冤》 赛卢医谋害蔡婆,偶然被张驴儿父子救下,却给后来窦娥蒙冤埋下了祸根 ① 生活里的偶然事件,往往会给一个人的一生带来重大影响,而戏剧里的偶然事件,有时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让冲突更加集中,有时则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 ② 悲剧的发生,不仅仅源于偶然,更多的其实是源于必然,比如性格的必然。
《雷雨》 侍萍偶然遇见周朴园,又偶然赶上鲁大海来谈判,四凤周冲偶然触碰电线身亡等等
《哈姆莱特》 王子偶然刺死波洛涅斯,比剑时偶然被毒剑刺中,王后偶然喝下毒酒
5.围绕“悲剧性”思考。
篇目 “有价值的东西” “毁灭”的惨痛与悲壮 “毁灭”带来了怎样的心理震撼 情感反应与理性思考
《窦娥冤》
《雷雨》
《哈姆莱特》
6.思考分析
明确:
(1)两个案件都涉及黑恶势力欺压良善,官员贪赃枉法,不同的是:《窦娥冤》只能借助“鬼魂伸冤”的想象来实现人们良知愿望,而操场埋尸案则用结果彰显了法治、正义和良知。
(2)但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让良知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路还很长。
(3)因此,除了用法律手段打击犯罪,我们还要净化自己,在每个人心目中筑起一道“良知和悲悯”的大坝。
二、内容探究“悲剧”结局
1.比较研究《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的故事结局。
篇目 《窦娥冤》 《雷雨》 《哈姆莱特》
故事结局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所有人都相信窦娥的冤屈,为窦娥抱不平。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官返乡,窦娥鬼魂告状,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以死刑,贪官知府桃杌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蘩漪,侍萍疯了。 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2.对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尾,鲁迅颇有微词,他认为这样的结尾显示了不敢面对现实的“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论睁了眼看》)的自欺欺人的心态。王国维则从民族美学精神的角度加以阐释: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宋 元戏曲史》)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合乎大众的审美心理,并非没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3.比较分析。
梁祝 白蛇传 牛郎织女 孟姜女千里寻夫
故事结局 哭坟化蝶 祭塔塔倒,夫妻母子团圆 七夕相会 哭到长城,寻得尸骨
中国古典悲剧中大团圆现象十分普遍,表面上看,这削弱了悲剧精神。其实这是一种假定团圆,有其假定性。假定团圆有以下几种方式:通过鬼魂形象的出现,通过复仇团圆,通过升天重圆,通过封赠团圆等。假定团圆的原因包括乐观精神,心理补偿,因果报应,圆形思维。
中国古典悲剧具有悲剧冲突的不可解决性和悲剧意境深刻性的特点。假定团圆是对现实苦难的超越,是对有缺憾的人生苦难的超越和理想人生的愿望,是对悲剧性的深化。
三、探究人物形象的立体化
1.性格是戏剧人物行动的内在依据,性格的展现又是通过戏剧行动进行的。
2.要探究人物的性格,必须牢牢抓住人物的行动,在戏剧情境的整体中去分析、认识人物的复杂性格,既要关注主要人物,也不应忽视次要人物;既要学会把握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又要避免抽象化、标签化地理解人物。
3.探究人物形象的立体性基本方法
方法一:把握人物的身份特征。
方法二:揣摩人物的言外之意;分析人物的冲突关系。
学习重点:
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
2.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了解戏剧作品,欣赏戏剧设计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深化对戏剧体裁的认识。
3.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理解悲剧作品的特征,感受不同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单元总课时:9课时
单元任务教学具体安排:
任务 教学内容 教学主题 课时安排
任务一:品个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二、三课 品味个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3课时
任务二: 把握戏剧语言特点 第四、五课 把握戏剧语言特点 2课时
任务三: 探究悲剧原因 第六、七课 探究悲剧原因,把握作品主旨 2课时
任务四: 深入认识戏剧价值 第八、九课 思考悲剧的美学价值,提升对中国传统戏剧的认识。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窦娥的人生经历,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并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了解元曲基本的文学常识,赏析戏剧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赏析戏剧语言,理解戏剧形象。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2.“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①“苌弘化碧”出自《庄子 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②“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③“东海孝妇”出自《汉书 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学习活动一:分析窦娥的悲剧。
作为第一主人公,窦娥没有定场诗,请阅读课文选段,根据你对窦娥性格的理解,为窦娥创作一首定场诗(在格律方面不做要求),并陈述你这样创作的理由。
(引导学生从如下角度进行思考:)
教材选文是《窦娥冤》第三折,这一折是整剧的最高潮,窦娥的形象非常值得品读。临刑前,我们既能看出她对婆婆的照顾与孝顺,也能看出她性格中既安分又反抗的矛盾的一面。品读以下两组唱词,体会窦娥的性格特征。
(1)【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幕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2)【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从(1)中可以看出窦娥埋怨与质疑天地,控诉黑暗的社会现状,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窦娥虽然埋怨天地,但在行刑前,又只能寄希望于天地,可悲又可叹,这一点从(2)中可以看出来。
从窦娥与蔡婆婆的矛盾性格中,可见关汉卿塑造的人物都是非常立体、丰满与真实的,而不是符号化的。
窦娥的矛盾性格在全剧中还有没有其他呈现?带着这一疑问,思考下边语段,分析窦娥的性格特征。
语段欣赏:
(1)【仙吕】【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怕待和天瘦。
【混江龙】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催人泪的是锦烂熳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国月色挂妆楼。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心绪悠悠。
(云)似这等忧愁,不知几时是了也呵!(唱)
【油葫芦】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撒的俺婆妇每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愀?
【天下乐】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2)【后庭花】避凶神要择好日头,拜家堂要将香火修。梳着个霜雪般白 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甸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
(3)【斗虾蟆】空悲成,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感着这般病疾,值着这服时势,可是风寒暑湿,或是饥饱劳役,各人症候自知。人命关天关地,别人怎生替得?寿数非千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说甚一家一计?又无羊酒缎匹,又无花红财礼;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不是窦娥忤逆,生怕旁人论议。不如听咱劝你,认个自家晦气,割舍的一具棺材停置,几件布帛收拾,出了咱家门里,送入他家坟地。这不是你那从小儿年纪指脚的夫妻。我其实不关亲,无半点悟惶泪。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痴,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
(4)【骂玉郎】这无情棍棒教我捱不的。婆婆也,须是你自做下,怨他谁?劝普天下前婚后嫁婆娘每,都看取我这般傍州例。
【感皇恩】呀!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采茶歌】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则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天那,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
(5)(孤云)你招也不招?(正旦云)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孤云)既然不是,你与我打那婆子!(正旦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
(6)(剑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窦娥的形象十分丰满,有反抗的一面,也有安分、孝顺的一面。从(1)中能看出窦娥因为与父亲生离、与丈夫死别而产生寂爽与闲愁,从“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中可以看出她归命于天的安分,“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则体现了实娘的孝顺善良。从(2)3)中可以看出窦嫩的刚强、有主见。从(4)(5)中可以看出窦娘的坚强,即使被打得皮开肉绽,也不屈服认罪,但在官府以婆婆相要挟时,实娘很快就认罪了,也反映出她的孝顺。从(6)中也可以看出实娘的孝顺。窦娘是集女性的善良、孝顺、刚强等众多优点于一身的女子,然而最终走向了毁灭。
学习活动二:探究:“我眼中的窦娥。”
“我给窦娥画像”
1.画像特征一:窦娥的矛盾心理。
简要分析一下窦娥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揭示画像特征一:窦娥矛盾心理背后的原因实质。从窦娥的语气我们可以看出窦娥悲哀又怨气冲天,既哀伤又不甘,窦娥身上的矛盾是通过哪些戏剧冲突表现出来的 由此看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画像特征二:窦娥之善
有人说窦娥的善良是一种牺牲,是人性善的体现,也有人说窦娥的善是“愚善”,你眼中的窦娥你想画成什么样呢
学习活动三: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窦娥冤》第四折(节选)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复勘①,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要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于伏罪名儿改。
①复勘:对已经判定的司法案件的进一步审核。
【注】这是《窦娥冤》第四折后部分,也就是全剧结尾部分。这是窦娥向其父窦天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诉说冤情后的三段唱词,它带有总结全剧、揭示主旨的意味。
矛盾心理:悲伤——埋怨——痛苦——不甘;
复杂原因:受刑——受冤——受难——无奈。
文本中窦娥身上的戏剧冲突体现在:
①清白善良的窦娥却遭到张驴儿诬陷毒死他的父亲;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而被判以死罪;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④窦娥劝婆婆不要喊冤,自己却充满怨气。
反映的社会现实:
①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②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
③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④表现窦娥的不甘与反抗。
课堂小结:
通过节选的《窦娥冤》,我们感受到窦娥善良的品德以及感天动地的冤屈,这出悲剧通过它典型的矛盾冲突、典型的人物性格和深深的冤屈成为了世界大悲剧。
作业布置:
仔细诵读《端正好》和《滚绣球》两支曲子,选择其中一首进行多角度鉴赏。(可从语言、人物、思想等角度分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雷雨》(节选)中称谓语的变化,体会主要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2.借助称谓语的变化,把握剧中人物之间的冲突。
3.通过人物语言,全面认识周朴园这一人物。
教学重难点
以称谓为突破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从称谓看人物形象性。
快速阅读《雷雨》(节选),梳理选文中称谓语的变化,感受戏剧语言的个性化。(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梳理)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称谓变化:梅家的一个年轻姑娘→侍萍→亲戚→你→侍萍
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谓变化:老爷→朴园→你
鲁大海对周朴园的称谓变化:董事长→您→你→你们→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姓周的→强盗
周朴园对鲁大海的称谓变化:你→傻小子→鲁大海→你→你这种混账东西
学习活动二:探究称谓语变化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称呼。周朴园和“下人”鲁妈谈起三十年前的侍葬时心中充满了怀念,也有不愿意在“下人”面前暴露侍萍真实身份的、遮遮掩掩的心情,所以称呼待萍为“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但当他发现鲁妈对侍萍的情况相当了解时,又担心她与侍萍有关,问她:“你姓什么?”得知她姓鲁以后,周朴园长舒一口气,略带追忆的口吻连喊了两声“侍萍”。面对鲁侍萍的追问“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他遮掩地说侍萍是他的“亲戚”。而在周朴园发现与自己谈话的原来就是三十年前的侍萍时,心中无疑是惊讶的,惊讶于侍萍外貌的变化,也惊讶于侍萍为何会出现在周公馆,再一次叫了“侍萍”这一名字。可转念 又觉得侍萍到周公馆或许是有目的的,于是生气、严厉地称呼她为“你”,并质向道:“你来干什么?”接着在二人的争执中,周朴园一直都称呼鲁侍萍为“你”,与“侍萍”相比,“你”更像是一种敌对的关系。只有在侍萍撕毁了他给的支票时,才喊她为“侍萍”,这一声称呼略带愧疚之意。
(2)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呼,由“老爷”变为“朴园”再到“你”,可以看出她从低眉顺目到反抗的过程。最初来到周公馆时,她是以四凤母亲的身份来找四凤的,穿着打扮都很质朴,因此周朴园将她误认为是公馆的下人;她也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一直称呼周朴园为“老爷”。当她觉得周朴园对曾经的侍萍很怀念时,在相认的那一刻,深情地喊他“朴园”。而当周朴园质问她来周公馆的原因时,她不再留恋于过去,称呼周朴园为“你”,并悲愤地说出:“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可以看出侍萍对过去遭遇的控诉。随后,她撕毁了周朴园作为补偿的五千块钱的支票,这时她的反抗达到了顶点,随着她与周朴园的冲突渐趋紧张,她对周朴园的称呼也不断变化。
(3)鲁大海对周朴园的称呼。鲁大海与周朴园见面时间很短,但是他对周朴园的称谓变化很大。最初的称谓“董事长”“您”还带着些许尊敬,而后就变成了“你”“你们”,又变成“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姓周的”,最后变为“强盗”。鲁大海对周朴园的称呼的变化表现出两人的冲突愈加激烈,最终伴随着那一声“强盗”到达顶点。
(4)周朴园对鲁大海的称呼。周朴园在知道鲁大海为自己的儿子后,称呼他为“傻小子”,可见,他对鲁大海含有怜爱之情。随着鲁大海对他越来越不尊敬,他对鲁大海的称呼也变为“鲁大海”“你”,最后变为“你这种混账东西”。称呼的变化是周朴园情感的引擎表,“你这种混账东西”这一称呼反映出他的愤怒达到了极致。
学习活动三:撰写“我眼中的周朴园”。
阅读《雷雨》全剧,请以“我眼中的周朴园”为题完成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为何选择周朴园这一人物进行重点分析?因为对周朴园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雷雨》主旨的理解,周朴园是不是一个完全没有情感的、专制的、残忍的封建大家长与资本家?很多人一提起他,用到的几乎都是贬义词,因为他处于全剧的“权力中心”,由于他的“反面形象”,进而认为这部剧的主旨就是批判封建制度。李广田在读过《雷雨》之后,认为里面的人物“简直没有方法来判决他们的是非,当然这里并不是没有是非的存在,不过我们是被另一种东西给破除了是非观念,于是不论他们是犯罪的,是无罪的,都赢到我们的同情”。周朴园是十分复杂的,这需要教师在学生写作及讲评习作时,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进行深人思考: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如何?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周朴园的身份,充分挖掘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一个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想一想,如果在戏剧舞台上,他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流露出怎样的眼神?
课堂小结:
理解了戏剧文学的基本特点;对《雷雨》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学习;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初步鉴赏。
作业布置:
画出最能体现周朴园性格的语言,仔细揣摩,并写一篇200-300字的人物小传。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内心独白,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2.通过日记与内心独白的创作,深人理解窦娥、哈姆莱特、鲁侍萍三个人物。
教学重难点
品读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进一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复述故事。
课下通过查阅资料或阅读《哈姆莱特》全文,了解全剧内容,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述整个故事。
学习活动二:探究哈姆莱特内心独白的价值。
教材选文中有一大段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即“生存还是毁灭”这一段,副去似乎也不影响剧情的发展,你认为它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请阐述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这一段独白对认识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有很大帮助。一方面,他能够看清社会的黑暗,指出这个社会到处都存在着“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不惧死亡,认为如果死亡能够让人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得避免的打击消失,那么死亡也是“求之不得的结局”。另一方面,他又害怕死亡,惧怕不可知的死后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国度,这让他痛苦万分。对死亡的恐惧自始至终困扰着他。一般人认为,哈姆莱特是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他身上既有勇敢、反抗的一面,又有悲观懦弱的一面。这也使得他在实施报复计划时总是犹豫不决,并最终走向了死亡。“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不仅是哈姆莱特面临的困境,也是全人类的困惑。
学习活动三: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1)以临刑前窦娥的口吻,写一封给父亲的信,不必写成文言文。
(2)以鲁侍萍的口吻,写一篇日记,记录三十年后她与周朴园相认时的经历和感受。
(3)以哈姆莱特的口吻,写一段自白,向信任的朋友霍拉旭叙述自己父亲去世后自己的心境以及在丹麦宫廷生活的感受,尤其是面对奥菲利娅试探时复杂的心理。
课堂小结:
感谢两个小组的精彩复述,虽然我们学习的仅仅是《哈姆莱特》全本二十场中的一部分,但是窥一斑而可以知全豹,通过今天这堂课,相信大家对哈姆莱特身上的人文主义精神有所体悟,对人之为人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也有所体察。
作业布置:
1.请仔细阅读《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第五幕第二场(比剑决斗),结合课文,写一篇《我心中的哈姆莱特》。
第四课时
戏剧不同于小说,小说可以通过大段的环境描写以及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戏剧最重要的就是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对话与旁白,它除了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外,往往还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言富于动作性。潜台词是指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富于动作性是指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语气词“哦”背后的潜台词,揣摩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雷雨》,从细微处理解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探究语气词“哦”背后的潜台词,比较不同版本《雷雨》的异同。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探究“哦”背后的潜台词。
《雷雨》选文中,周朴园在与鲁侍萍对话时用得最多的语气词是“哦”,共用了6次,请你分析这几次“哦”背后的潜台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6次“哦”虽然语气词相同,但用的标点符号不尽相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如在鲁侍萍叙述侍萍跳河的经过后,周朴园痛苦地说出:“哦!”他被逼面对现实,因而内心痛苦,于他而言,待萍被通跳河是他最不愿意面对的往事。再如周朴园怀疑鲁待萍的身份时,原文是这样写的:
周朴园 (忽然起立)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 哦。
这一个“哦”后面用的是句号,声调比较低沉,有种在得知鲁侍弹并不是自己熟悉之人后长舒一口气的庆幸的感觉,也表现了老爷对下人的回答已经知晓,只需用“哦”做出简单的回应即可。
学习活动二:“大家来找茬”。
请比较人教版语文教材与新版部编教材中的《雷雨》选文,看看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说说你更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讨:这两本教材中的选文虽然都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但是因为出版年代不同,在细节处理上有一定的出入。比如在待萍与周朴园相认的环节,人教版原文如下: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待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待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响。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待萍 不是我要来的。
新版部编教材的原文如下: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何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待萍的相能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待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侍萍 朴园,你找待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待萍 不是我要来的。
两个版本最大的区别在加点句子。周朴园在得知眼前之人是侍萍以后,说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侍萍?”他产生了一种见到年老侍萍的幻灭感以及竟然在此处碰到侍萍的难以置信的感觉。而鲁侍萍说:“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与原教材相比,新版教材更能展示侍萍对周朴园的旧情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全部忘却,把侍萍刻画得更加柔情而复杂。
课堂小结:
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读,我们对戏剧语言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再创造能力也有了提升;期待大家在戏剧理解力方面大放光彩。
作业布置:
观看电影或者话剧《雷雨》,针对潜台词或者环境描写对于戏剧人物的塑造作用,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观后感。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舞台提示”的作用,全面认识戏剧语言的特征。
2.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舞台提示”的作用,并能仿照《雷雨》为《哈姆莱特)创作舞台提示。
教学过程
导入
教材三篇选文中,《雷雨》节选部分的“舞台提示”最为丰富,在这一幕的开头就交待了事件发生时的天气状况以及人们的感受:“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在人物对话中,也总会有他的表情、动作提示等。而《哈姆莱特》的舞台提示最少,没有环境交待,也没有人物的表情、动作提示等。
学习活动一:模仿撰写“舞台提示”。
(1)请你为《窦娥冤》与《哈姆莱特》课文选文的开头写一段“舞台提示”,点明事件发生时的环境状况,并指出你这样设计的原因。提示:《窦娥冤)不要求使用文言文。
(2)请仿照《雷雨》,为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话部分加上一些动作、表情提示,并说明你的理由。
学习活动二:梳理归纳“舞台提示”。
整理《窦娥冤》中的“舞台提示”,并对其进行分类,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教师需要这样引导学生:
①“舞台提示”必须契合人物的身份,能够展示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与事件发展相适应等。
②《窦娥冤》节选的这一折是窦娥奔赴法场受刑的经过,这一折的开头有“舞台提示”,但是并没有点明事件发生的环境状况等。我们从后文窦娥的誓愿可以看出,此时为六月,天气应该比较炎热,天空应该万里无云,与后文的六月飞雪的情节形成对比。在点明环境时,还需要注意窦娥此时的心境。
③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在对话的过程中,原文基本没有舞台提示,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在此过程中,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表情变化,做出哪些动作呢?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设计。
④《窦娥冤》中的“舞台提示”包括人物角色提示、舞台动作提示等,人物角色提示如“勃老”“外”“净”“正旦”等,舞台动作提示如“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做这些梳理,能更好地了解元杂剧语言的特征。
作业布置:
在课文《窦娥冤》中勾画出窦娥发的三桩誓愿的舞台提示,并批注舞台提示的作用。
第六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梳理三篇戏剧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人生遭遇、所处的多重冲突等,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深人理解人物形象,思考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梳理主要人物的人生遭遇、所处的多重冲突,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指出本单元三篇戏剧作品中主人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梳理他们的人生遭遇、所处的多重冲突,探究“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原因,完成如下表格。
悲剧人物 性格 所处冲突 人生遭遇 “有价值的东西” 结局 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
窦娥
鲁待萍
哈姆莱特
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讨:
(1)对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的分析直接指向对作品主题的探讨。
(2)普遍认为《窦娥冤》是一出社会问题剧,剧中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外部冲突即社会冲突上,作者借此批判了黑暗的社会、腐败的官场等。
(3)关于《雷雨》的主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社会问题剧,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腐败,直指封建社会。曹禺在序言中却提到自己要写一首诗,揭示的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不可抗拒的“命运”对个人的影响。曹禺说:“《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曹禺《(雷雨)序言》)可以说,《雷雨》对人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孔庆东认为,曹禺的本意是要通过《雷雨》中人物的矛盾冲突去分别体现各人物丰富多变的性格,写一首广阔辽远的叙事诗,而观众只看到了对社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的批判,只看到了复杂的故事,而忽略了曹禺想要表达的充斥着整个宇宙的残酷的诗意。
(4)哈姆莱特的悲剧有社会原因,也有性格原因,莎士比亚也想借此体现作者的人文主义观念,引发读者对人文主义内涵的不断思索。正如他本人评价自己的作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表格示例:
悲剧人物 性格 所处冲突 人生遭遇 “有价值的东西” 结局 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
窦娥 坚贞、善良孝、顺、刚强,最终走向反抗 与恶霸张驴儿父子冲突;与黑暗官府冲突;与婆婆观念的不合 因为父亲潦倒 而被卖给蔡婆婆,又因婆婆软而招致杀身之祸 善良的生命、正常的家庭 善良的生命被摧毁、家庭破碎 处于社会底层,弱势群体无法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抗
鲁待萍 勤劳、善良、自尊 与周朴园的冲突;与鲁贵内心疏远 被周朴园抛弃,后带着孩子嫁了两次 青春、爱情、家庭、伦理 被始乱终弃、家庭破碎 与周朴园阶级差异明显,为大家家族所不容
哈姆莱特 敏感、悲观、忧郁、谨慎、崇尚理性,推崇人文主义 与叔父的矛盾;与奥菲利亚父亲和哥哥的冲突 叔叔弑父娶母,恋人道遇不测 亲情,爱情、生命 失去家人与爱情,在决斗中中箭身亡 性格过于审慎忧郁,无法与社会掌权者相抗衡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戏剧知识思考并分析,发生在窦娥、鲁侍萍、哈姆莱特身上的悲剧能否避免,为什么?(200字以内的分析即可)
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窦娥行刑前发三桩誓愿以及鲁侍萍撕碎支票的情节,探究主人公行为背后的原因。
2.体会具有反抗意识的角色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3.在自主观看三个剧本演出后,完成一篇观后感。
教学重难点
探究窦娥以及鲁侍弹反抗背后的原因,体会反抗角色身上的艺术审美价值。
教学过程
窦娥与鲁侍萍都是传统女性,窦娥贞洁孝顺,鲁侍萍勤劳善良,她们都给人一种安守本分、不会反抗的感觉。但在文本的最后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发出了对命运的抗争。重读文本,完成以下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窦娥为什么要在行刑前发三桩誓愿?尤其是亢旱三年的誓愿?
学习活动二:你如何理解鲁侍萍将周朴园给的支票撕碎这一情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这两个问题都指向底层妇女的反抗,在三桩誓愿之前,窦娥信奉的人生信条是保持贞洁、孝顺婆婆,然而现实剥夺了她坚守信念的机会,促使她走向反抗之路。也有人认为,窦娥让楚州亢早三年,会使百姓陷入痛苦,是不善良的表现。窦娥其实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也是为了让官员不得安宁:“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鲁侍萍撕毁支票这一情节让她的反抗达到了顶点,在此之前,尤其在与周朴园相认之前,她一直低眉顺目地叫着周朴园“老爷”,而之后她不再顾及身份阶层的差异,直接称呼他为“你”,不接受他任何补偿,这是她对自己尊严的捍卫。
这两位女性的反抗能引起我们思考她们悲刚产生的深层原因,激发我们对她们的同情。同时,反抗的角色比逆来顺受的角色更具有审美价值。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联系《雷雨)中的蘩漪、《红楼梦)中的晴雯等角色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作业布置:
请课下观看(窦娥冤》、《哈姆莱特》的戏剧演出,并选择其中的一部,写一篇观后感。
第八课时
为了深入认识戏剧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更上位的思考,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探究悲剧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内心的悲悯与良知。可以在中西比较以及古今比较中,了解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征及其文化指向,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窦娥冤》结局的改编意图,理解中国文化对大团圆结局倾向的追求。
2.把握《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教学重难点
理解悲剧的美学价值,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教学过程
1.学习活动一:探究改编意图
请查阅《窦娥冤》剧本相关改编信息,重点关注改编者对剧本结局的改编,深人思考他们的改编意图。
2学习活动二:思考悲剧的意义,发表自己的观点。
本单元的《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都是悲剧,学习悲剧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请就此问题发表你的看法,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中的单元导语进行思考:“学习本单元,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人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中国人似乎更追求大团圆的结局,比如后世在改编《窦娥冤》时,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剧作家都倾向于将其改为大团圆的结局,如将其改编为《金锁记》、《六月雪》等。但是,悲剧带给人的冲击力是喜剧所不及的,当美好的东西被撕毁时,能激发人们的同情心与良知,启发我们深人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并树立努力改变社会现状的理想。
作业布置:
1.为窦娥、鲁侍萍、哈姆莱特三个人物里面的任意一个人物形象撰写一副挽联。
2.小组成员共同改编任意一个戏剧,进行课堂戏剧表演。
(作业二选一即可)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窦娥与哈姆莱特悲剧产生的不同原因及最终结果,感受东西方传统戏剧的不同特点。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中国传统戏剧知识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比较窦娥与哈姆来特悲剧产生的不同原因及最终结果,感受东西方戏剧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请比较窦娥与哈姆莱特悲剧产生的不同原因及最终的结果,感受东西方传统戏剧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如下角度进行探讨)
窦娥与哈姆莱特两位主人公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从中也能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悲剧更侧重外在冲突,即人与社会的冲突,而西方悲剧更侧重于内在冲突。西方悲剧经常反映的是人与无法抗拒的力量——包括命运、性格、社会进行抗争。
窦娥的冤屈最终得以洗刷,也让这出悲剧带着大团圆的意味,突出了中国文化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感化作用。而哈姆莱特虽然走向了复仇,最终不仅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母亲,还献出了生命。相比之下,这出悲剧可以说是一悲到底。
西方传统戏剧中悲剧的主人公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当观众仰望着台上哪些比自己更有地位与能力的主人公在命运、社会面前据理力争,却也无法逃脱失败的结局时,总会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情绪。
学习活动二: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请以《窦娥冤》为基础,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宋元以来传统戏曲的情况,读一读《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等不同时代戏曲的经典选段,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角色安排、演出形式以及剧作中渗透的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谈谈你对传统戏曲的认识。(这一任务需要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完成。)
作业布置:
观摩电影《夜宴》并思考:同为复仇主题,《夜宴》和《哈姆莱特》展现了中西文化中的哪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