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中世纪欧洲的爵位中,公爵(duke)来自罗马帝国时期的蛮族酋帅(dux),侯爵(maquis)源自罗马帝国时期掌管一方边疆(marca)的长官,伯爵(count)则是罗马皇帝派出担任地方官吏的侍从(comes),而国王(king)和男爵(baron)的头衔来自于古日耳曼语。这反映了封君封臣制度( )
A.将各级封建主紧密联系起来
B.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C.直接承袭自罗马的官僚体系
D.结合罗马制度和日耳曼传统
2.《欧洲史》中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西欧庄园的存在( )
A.是中古西欧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
B.促进了中世纪奴隶制发展
C.是相对独立政治集团,具有割据性质
D.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
3.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4.(2022·襄阳期末)西欧中世纪,在封建领地上兴起的城市,常常受到封建领主的控制和盘剥。后来,不少城市通过各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成为自由城市,并逐渐成为逃亡农奴的庇护所。由此可见,自由城市( )
A.居民主要是由逃亡农奴构成
B.依靠封建主的支持得以兴起
C.自治的唯一途径是武装暴动
D.兴起是与封建主斗争的结果
5.(2022·厦门期末)历史研究小组发现,在中世纪的西欧,人们逐渐把传播知识的场所搬出修道院,在城市中兴办了一些中小学校,创立了师资雄厚的专业学校,许多公证人、商人都能接受教育。这反映了( )
A.城市获得较大自治管理权
B.城市兴起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C.社会需求推动教育的普及
D.世俗文化冲击教会神权统治
6.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敕令,宣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既不得向教士征税,教士也不得向国王交税,违者开除教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接到这项敕令后立即采取对策,宣布未经国王允许,其臣民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出国外。材料旨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
A.人性发展受到教会的严重束缚
B.民族国家的意识正在欧洲觉醒
C.天主教会的经济实权逐步丧失
D.教会权威受到世俗权力的挑战
7.《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于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这些规定说明( )
A.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B.法典是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的万民法
C.法典注重调解民事纠纷
D.法典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服务
8.阿拉伯人征服的绝大多数地区,如两河流域、叙利亚、伊朗和埃及等地,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成果丰硕,在此基础上形成阿拉伯文化。能够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
A.埃及人的太阳历
B.阿拉伯数字
C.中国的造纸术
D.文学作品《天方夜谭》
9.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东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东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 )
A.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
B.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
C.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
10.(2022·揭阳期末)10世纪,为了反抗封建官吏的层层盘剥,加上班田制的破坏和水利工程难以维持,农民或虚报户籍,或逃匿他乡,或将土地献纳给豪门世家,自己成为他们的庄民。各地豪族也乘机兼并土地,隐匿外来农户耕种,建立庄园。这说明日本庄园的建立主要是由于( )
A.中央集权制的瓦解
B.阶级矛盾的激化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地方豪强的扩张
11.10世纪初,新罗人建立统一政权,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广泛传播儒学经典与辞章之学。这表明( )
A.中国文化深刻影响朝鲜的发展
B.朱熹思想在朝鲜影响广泛
C.朝贡贸易推动朝鲜向中国学习
D.朝鲜王朝仿效唐朝的制度
12.下表为班图人迁徙概况。据此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
路线 概况
西线 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直至抵达南非,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东线 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A.破坏了南非地区的生产方式
B.促使南非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C.颠覆了桑海在西非霸主地位
D.促进非洲文明朝多样性演进
13.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20世纪50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产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据此可推知( )
A.东非文明的发展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
B.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
C.东非文明遗址的存在说明东非外贸发达
D.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
14.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以及4块中国明代的瓷器碎片等。大津巴布韦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在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可知,大津巴布韦( )
A.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典型代表
B.与西非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C.农业、冶炼业、外贸都相当发达
D.水渠和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15.(2022·济宁期末)在古代美洲,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并知道了“零”的概念的是( )
A.班图人 B.玛雅人
C.阿兹特克人 D.印加人
16.印加帝国非常重视交通建设,到15世纪末,印加帝国的道路贯穿全境,北达基多,南到智利中部,全程长达1 600公里,形成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印加帝国重视交通建设的出发点是( )
A.传递命令调动军队 B.发展对外贸易
C.推动各地文化交流 D.促进人口流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公元600年的欧洲和公元1100年或1400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中世纪早期(约500—1000年)指成型时期。这段时期动荡不安、变化不断,从西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延续到较为稳定、自信的西欧文明的出现。中世纪中期(约1000—1300年),人口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城市得到发展,教育得到振兴,疆域也在扩张。中世纪晚期(约1300—1500年)则见证了可怕的灾难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技术,政治结构和经济组织的发达却使之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相比,具有绝对优势。
——[美]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6分)
(2)指出材料二中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所持的观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释这一观点。(8分)
18.(2022·济南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古时期西欧部分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020年 首次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对西班牙城市莱昂)
1088年 “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许多学生热衷于罗马法律
1167年 牛津大学成立,40余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15年 英国贵族迫使国王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1296年 曾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的但丁成为百人会议(市议会性质)的成员
1302年 法王腓力四世召开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宣布教皇无权干涉法国内政
1348年 曾就读于法国蒙特波利大学的彼特拉克,因思念死于黑死病的劳拉开始撰写《歌集》
1367年 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几乎垄断了北欧的贸易
1497年 卡伯特受英王亨利七世的派遣和支持航行至加拿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提取材料中两项或两项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加以阐述。
19.(2022·龙岩期末)(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文明交流史料(部分)
区域 时间 史料
非洲 公元前13世纪 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 公元前5—公元前1世纪 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 1世纪 《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 646年 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 771年 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符号
美洲 15世纪 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 1750年 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从经济、文化、制度交流中任选一个角度拟定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022·“山东学情”联考)(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庄园 阿兹特克的“浮动园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世纪西欧与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农耕方式(相同或不同均可),并加以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D【解析】据材料“公爵(duke)来自罗马帝国时期的蛮族酋帅……而国王(king)和男爵(baron)的头衔来自于古日耳曼语”说明封君封臣制度借鉴罗马与日耳曼文化,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封君封臣制与罗马和日耳曼文化的关系不是与封建主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君封臣制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还涉及日耳曼传统,排除C项。
C【解析】据材料“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可知,西欧庄园主拥有各种大权,这就形成了以庄园主为核心的利益集团,从而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带有割据的性质,故选C项;西欧庄园具有封闭性,排除A项;西欧庄园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而非中世纪奴隶制的发展,排除B项;西欧庄园的庄园主拥有对臣民的司法权力,并不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排除D项。
A【解析】据材料“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及“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说明教权是高于王权的,故选A项;据材料“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可见,是在强调教皇的地位,王权与教权并非平等的,排除B项;据材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可知,教权高于王权,排除C项;据材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可知,教权和王权是存在交集的,且教权是高于王权的,排除D项。
D【解析】据材料“不少城市通过各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成为自由城市,并逐渐成为逃亡农奴的庇护所”可知,中世纪城市是市民通过各种途径与封建主斗争的结果,故选D项;城市居民主要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组成,排除A项;自由城市是与封建主的斗争而兴起,排除B项;自治的途径包括谈判、暴动等多种途径,排除C项。
B【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城市的兴起发展,城市中小学校兴办,接受教育的人增多,这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故选B项;单凭兴办学校,不能说明城市获得较大自治管理权,排除A项;“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世俗文化的发展,未体现其影响,不能得出“冲击教会神权统治”的结论,排除D项。
D【解析】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接到教皇的敕令之后,采取针锋相对的政策,这说明教会权威受到以王权为代表的世俗权力的挑战,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以教皇为代表的教会势力和以国王为代表的世俗权力之间的斗争,而不是人性与教会的关系,排除A项;民族国家的意识在欧洲觉醒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时候,排除B项;题干虽然说交税问题,但实质是教权与王权之间的斗争,而不是说经济实权是否丧失的问题,排除C项。
D【解析】《查士丁尼法典》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强调对奴隶的控制,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D项正确;A项是罗马法的核心之一,B项《查士丁尼法典》属于万民法,C项《查士丁尼法典》增加私法的内容,注重调解民事纠纷,但A、B、C三项都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D【解析】据材料可知,《天方夜谭》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选D项;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排除A项;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排除B项;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
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奥斯曼帝国任用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物为当地的首领,反映出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故选C项;因俗而治的统治模式并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创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奥斯曼帝国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并不是文化层面的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政教合一,排除D项。
C【解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日本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国有封建土地制度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庄民”和“庄园”产生,故选C项;日本落后的生产力与引进的隋唐帝国先进的生产关系不匹配,导致中央集权制的瓦解,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还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排除B项;地方豪强的扩张是庄园形成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A【解析】据材料“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传播儒学经典与辞章之学”可知,10世纪初,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学习唐朝的政治、文化,即中国文化深刻影响朝鲜的发展,故选A项;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理学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朝贡贸易是指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寓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对外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是高丽王朝仿效唐朝的制度,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排除D项。
D【解析】据材料“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形成斯瓦希里人”可知,班图人在大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和文化中心,故选D项;班图人属于铁器文明,比南非地区的生产方式更加先进,排除A项;班图人的南迁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域和民族,不利于南非地区的统一,排除B项;桑海衰落处于16世纪,与班图人的迁徙时间不符,排除C项。
A【解析】据材料“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产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可知,马修发现东非的一些遗址中有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由于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使东非国家深受阿拉伯或波斯文明的影响,这与材料的说法相符,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东非文化受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文化的影响,不是“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受到殖民文化的影响,强调的是文化领域,与东非的外贸发达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一些遗址”,未体现广泛传播,排除D项。
C【解析】从材料中的“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以及4块中国明代的瓷器碎片等”“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等信息可以看出,曾经的大津巴布韦地区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大津巴布韦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典型代表,排除A项;大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材料未体现其与西非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排除B项;虽然材料中提到了“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但不能由此得出“水渠和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结论,排除D项。
B【解析】古代美洲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并知道了“零”的概念的是玛雅人,故选B项;班图人是非洲人,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但不符合题干中知道“零”的概念,排除C项;印加人并不是最早知道“零”的概念,排除D项。
A【解析】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故选A项;构筑完善的国内道路系统,便于治理国家,而不是发展对外贸易,排除B项;完善的交通建设客观上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但这不是其出发点,其主观上在于方便统治庞大的印加帝国,排除C项;印加帝国重视交通建设的出发点是治理帝国,与促进人口流动无关,排除D项。
【解析】(1)由图1中的“国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和“农民”的等级关系以及“给予土地和保护”“服劳役和耕种”“效忠和服兵役”等信息可知,封君封臣制度;由图2中的“领主自营地”“播种地”“休耕地”“领主的房子”“教堂”“磨坊”“公共草地”等信息可得,庄园与农奴制度。(2)第一小问观点,由材料二“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可得,中世纪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第二小问阐释,结合所学中世纪后期西欧发展的史实可得,王权得到加强,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由材料二“中世纪中期(约1000—1300年),人口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城市得到发展,教育得到振兴,疆域也在扩张”可得,经济增长,城市繁荣,商业发展、教育振兴;由材料二“中世纪晚期(约1300—1500年)则见证了可怕的灾难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再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可得,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答案】(1)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4分)
(2)观点:中世纪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阐释:王权得到加强,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经济增长,城市繁荣,商业发展、教育振兴;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城市自治特许状、但丁成为百人会议的成员、博洛尼亚大学”等内容,可以把论题定为“中古时期欧洲蕴含着向近代转型的因素”;根据材料“城市自治特许状、但丁成为百人会议的成员、汉萨同盟”等内容,可以把论题定为“中古时期欧洲城市的发展”;根据材料“热衷罗马法律,汉萨同盟的成立”,可以把论题定为“中古时期西欧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法王召开三级会议,英王支持远航”,可以把论题定为“中古时期王权的加强”。在具体作答时,首先要列举出所要选择的关键词,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总结其所要论述的主题。如果选择“城市自治特许状、但丁成为百人会议的成员、博洛尼亚大学”等关键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所反映的主题内容是中古时期的欧洲蕴含着向近代转型的因素;具体阐释如何体现“向近代转型”的,如中古时期,在封建经济发展基础上,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推动了西欧众多城市的兴起;城市通过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等方式,由国王或封建主颁发特许状,城市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且稳步地取得了一些政治权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市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以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为开始,一批世俗大学纷纷建立;自治城市的发展又促进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市向君主们提供财力和人力上的支持,促进王权的加强;世俗大学追求科学理性,孕育近代科学,推动知识传承,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思想和人才条件;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城市自治特许状、但丁成为百人会议的成员、博洛尼亚大学等史实都推动了中古时期欧洲发生历史性转变。
【答案】示例
信息:城市自治特许状、但丁成为百人会议的成员、博洛尼亚大学。
论题:中古时期欧洲蕴含着向近代转型的因素。
阐述:中古时期,在封建经济发展基础上,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推动了西欧众多城市的兴起。城市通过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等方式,由国王或封建主颁发特许状,城市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且稳步地取得了一些政治权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市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以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为开始,一批世俗大学纷纷建立。
自治城市的发展又促进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市向君主们提供财力和人力上的支持,促进王权的加强;世俗大学追求科学理性,孕育近代科学,推动知识传承,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思想和人才条件。以上因素推动中古时期欧洲发生历史性转变。
(若提取信息:城市自治特许状、但丁成为百人会议的成员、汉萨同盟;
得出结论:中古时期欧洲城市的发展。
或提取信息:热衷罗马法律,汉萨同盟的成立;
得出论题:中古时期西欧商业的发展。
或提取信息:法王召开三级会议,英王支持远航;
得出论题:中古时期王权的加强。或其他提取得出相应的结论,只要阐述充分,也可得分。)
【解析】首先,要阅读材料所给的表格,从中将史料一栏中的信息按照经济、文化和制度交流的类别进行区分归类。如: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和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以及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符号,这些都属于文化交流;《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和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以及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以上属于经济交流;而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属于制度交流。然后,选择经济、文化或者制度交流中的任何一个角度,围绕“文明的交流与进步”这一主题拟定具体的论题,如选择经济交流可以拟定的论题是“经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选择文化交流可以拟定的论题是“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选择制度交流可以拟定的论题是“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再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自己拟定的论题进行阐释,选择至少两个信息来阐释自己的论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将自己的论题进行升华或者深化即可。
【答案】示例一
论题:经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阐述:商周时期,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朝鲜,有利于朝鲜丝织技术进步;原产美洲的马铃薯从美洲传到欧洲并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总之,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示例二
论题: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阐述:字母文字传到东西方,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阿拉伯人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科学文化进步。
总之,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示例三
论题: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
阐述:日本学习唐制,开展大化改新,走上封建道路;南京临时政府学习西方民主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政治民主化。
总之,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解析】首先根据两幅图片和所学知识确定中世纪西欧和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农耕方式,即中世纪的西欧是以封建庄园的农耕方式为主,而阿兹特克是以“浮动园地”的农耕方式为主,由此确定观点为中世纪的西欧和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农耕方式有巨大差异;其次对观点进行评述,即说明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庄园形成的原因和意义以及阿兹特克“浮动园地”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例如:中世纪的西欧统治者通过实行层层分封的封土制度,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封建庄园,这些封建庄园大多有耕地、果园、草场、牧场、休耕地等,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特征,它是封君封臣制度存在并巩固的经济基础,但由于其独立性为封建割据奠定了基础,采用农奴劳动也制约了生产力和工商业城市的发展。中世纪的阿兹特克人为了解决湖岛上日益增多的都城人口的生存问题,发明了“浮动园地”,这种做法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也为其扩张战争提供了经济和人力基础。最后在表述中要论证充分,评述其积极和消极作用。
【答案】观点:中世纪的西欧和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农耕方式有巨大差异。
评述:西欧封建庄园的农耕方式盛行,而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的农耕方式。中世纪的西欧统治者通过实行层层分封的封土制度,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封建庄园。这些封建庄园大多有耕地、果园、草场、牧场、休耕地等,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特征。它是封君封臣制度存在并巩固的经济基础;但由于其独立性为封建割据奠定了基础,采用农奴劳动也制约了生产力和工商业城市的发展。中世纪的阿兹特克人为了解决湖岛上日益增多的都城人口的生存问题,发明了“浮动园地”。这种做法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也为其扩张战争提供了经济和人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