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明朝的建立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四、经济的发展
一、明朝的建立
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货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上述材料反映出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广大农民饥寒交迫,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
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
牛羊。17岁那年,父母、
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
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当
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于1368年建立明朝。
1、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4、1368年秋,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初
朱元璋
应天府(南京)
讨论: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明朝建国初期的12年里,仍仿照元朝的旧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行政)、御史台(监察)和大都督府(军事)。中书省丞相胡惟庸从洪武六年(1373年)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负责中书省事务达八年之久,势力膨胀,掌握生杀大权。御史中丞刘基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没想到胡惟庸却用慢性毒药毒死刘基。胡惟庸还刻意结交一些有罪而遭惩罚的勋臣,密切往来,贪赃枉法。1380年正月,胡惟庸被处死,还包括御史大夫陈宁和御史中丞涂节,并顺势废除中书省及中书省丞相。从此,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袭此制,其间虽有贤相,但也多有专权乱政之人。今我朝罢除丞相,设立五府六部,彼此相互制约和抗衡,而诸事皆朝廷总揽。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貳(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据材料分析:
(1)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么做的?
(2)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
(2)防止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胡惟庸案”
思考:丞相制度创于何时?
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
1、在中央:
(1)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废除丞相,导致朱元璋助理政事的难度大大增加。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之内,内外诸司奏疏共有1660道,涉及的事情达到3391件,平均计算,朱元璋每天要阅读207份奏章,处理423桩政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要处理的政事,还在急速的增加,即便是勤政无比的朱元璋也感到了困难。
后来,朱元璋设立了四辅官,他从民间征召了几位老儒,让他们每月按旬轮值,辅导自己行政。他们都是没有什么政治经验的老儒,秉性淳厚,没做过什么官,在朝中也没有什么势力,让朱元璋很放心。可是他们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两年后被朱元璋废除。
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从翰林院中选择儒臣,为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咨询。朱元璋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对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他们只是随时等候皇帝的咨询,而没有权利去阅读诸司的奏章。然而从翰林院儒臣中遴选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的做法,为后来内阁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形制上的基础。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命解缙、黄淮、胡广、杨士奇、杨荣等七人入翰林院,并直文渊阁预机务,正式建立内阁制度。内阁学士的职责主要有两项,一是为皇帝起草诏令,一是与皇帝商议机务,他们成为皇帝最核心的智囊团,在朝政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材料三: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材料四: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分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包括财政)、军事和司法,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政务,最后均归皇帝领导,彼此不相统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弊端:军国重事掌握在地方官手里;
(2)做法:取消行省,设三司。
依据材料三、四回答:
(1)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么弊端?
(2)明太祖朱元璋是怎么做的?
2、在地方: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皇帝
布政使司(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务)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后来削藩)。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锦衣卫:陛下,这是昨天晚上宋学士家宴请宾客的情况。(把图交给
宦官递给皇帝)
朱元璋:宋爱卿,听说你昨天晚上宴请贵宾,都请了那些人呢?
宋濂(惊讶的表情):皇上是不是知道了(轻声)。谢皇上关心,臣
昨天和几个朋友聚了聚,有王学士,李尚书,还有张侍郎。
朱元璋:都吃了哪些好菜啊?
宋濂:禀皇上,有糖醋鲤鱼、宫保鸡丁、四喜丸子、京酱肉丝、还有
红烧茄子和拔丝地瓜。
朱元璋:很好,你没有欺骗朕,是朕的忠臣,由你们辅佐朕,我很放
心(面露笑容)。来人,把这张图给宋大人看看。
宦官:是。(将图拿给宋濂)
宋濂(接过图,伸手抹了把汗,轻声):好险,锦衣卫真是无孔不入啊!
朱元璋通过什么方式知道宋濂这件事的?
历史小故事
监视官民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东厂(明成祖)
锦衣卫(朱元璋)
(1)目的: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职能:
掌管侍卫,缉捕,邢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平等权、政治权、名誉权等。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历史与现实:
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主义大大加强。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措施:
2、在地方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二)影响:
1、在中央
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有哪些?
(从考试内容、形式等方面分析)
1、明朝科举制的变化: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考试内容的变化:
(2)格式的变化:
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要求文体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破题:开头用两个句子说破题目要义
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
起讲:用数句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
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八股文
正式议论;在这四股中,每股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共计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出自《论语·颜渊》)
王鏊(明成化年间乡试、会试第一)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承题)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起讲)
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有者,无忧矣。(第一股)
里野之间,如茨如粱,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第二股。以上起二股)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出题)
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第三股)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第四股。以上中二股)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第五股)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第六股。以上中二小股)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第七股)
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也,又孰与不足乎?(第八股。以上后二股)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末股)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如果在下的百姓已经富足,那么,在上的国君也就自然会富足。
国君的富足,是隐藏在老百姓那里的。百姓已经富足了,怎么会有国君独自贫穷的道理呢?孔子弟子有若深刻地指出了国家合百姓为一体的道理,并把(这个道理)告诉鲁哀公。
有若的意思大概是说:鲁哀公之所以加重税赋,是因为国用不足;若要使国用富足,为什么不先使其百姓富足?如果能做到一人受田百亩,百姓的其九,国君取其一,并且国君常存节约用度爱护百姓之心,按十取一来征税,不用严厉的税赋对待百姓以养活自己,那么,百姓劳动果实就不会被征税所困,百姓的财富也就不会因聚敛而尽。
(如果)闾巷之内积蓄富足,粮食满仓,那么,对那些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育妻子儿女的人来说就不会有忧虑了。
(如果)田野之间谷物满野,高粱遍布,那么,对那些既要养生又要送死的人来说,与就没有什么缺憾了。
百姓已经富足了,国君怎么会独自贫困呢 ?
那些藏在闾巷之内的财物,国君都能得到并拥有,不必非得归藏于府库之中,然后才是国君的财富。那些贮存在田野之间的谷物,国君都能得到并使用,不必非得储藏在仓库之内,然后才为国君所有。
如果财物取之不穷,有什么要用而不得用的忧虑呢?如果财物用之不竭,有什么有事而没有准备的忧虑呢?
供祭祀用的家畜和谷米足以供祭祀之用,玉帛以及盛物之器,足以满足会见天子的费用。
如果费用不足,百姓自然会用度不足,百姓自然会将自己所有供给,国君又怎么会用度不足呢?食用物品足以供养活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供征战之用。如果用度不足百姓自然会将己之所有满足供应,国君怎么会用度不够呢?
啊!十取一税法的确立,本来就是为百姓着想的,国家用度的满足也是因为有这个税法,又何必加重税赋来求得国君富足呢?
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大多是严守规矩和死读书、读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扼杀了读书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材料一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八股文说:“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
材料二 后人讽刺明朝以来凭八股取士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八股取士的影响。
2、负面影响:
积极影响: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使考试更加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帝王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加强思想专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考?
4.讨论八股取士的影响。
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范进中举(明)
消极:脱离实际,禁锢思想,选拔的官员都是皇帝的顺从者;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2、手工业
四、明代经济的发展:
1、农业:
3、商业
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商品经济活跃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
出现商帮:晋商、徽商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丝织业中心:苏州
景德镇的青花瓷
晋商经营的票号
徽商故里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背景
时间、地点、人物
朱元璋强化皇权
全面改革官制
改革科举制度
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经济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中央
地方
表现
影响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