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件(4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件(4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04 10:2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习目标
1、说出褶皱、断层的概念,结合示意图说明褶皱和断层的基本形态特征和形成的地貌。
2、据图判定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说出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的重要指导作用。
3、以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为例,认识构造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落日彩霞照射下的喜马拉雅山
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
大幅度抬升的
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处发现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经鉴定,这是高山栎树叶化石,年龄为200多万年
然而这类阔叶树现在同纬度生长的海拔上限是3000米;这一重要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万年中发生了大幅度抬升
一、褶皱
第二章 第2节
构 造 地 貌的形成
一、褶皱:1、概念
地壳运动时,在强大的内力挤压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形变,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褶曲),叫做褶皱山。
一、褶皱:2、组成
褶皱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褶曲,褶曲分为向斜和背斜。
背斜
向斜
一、褶皱:3、褶皱的基本形态:①正常褶皱
正常褶皱(形成初期的褶皱):
背斜成岭(向上拱)、向斜成谷(向下凹)
成因:内力挤压
一、褶皱:3、褶皱的基本形态:②倒置褶皱
倒置褶皱(外力充分侵蚀后):
背斜成谷(向下凹)、向斜成岭(向上凸)
成因:外力侵蚀(正常的背斜,顶端受张力,岩石脆弱,易被外力侵蚀成谷;正常的向斜,中心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当周围被侵蚀时,中间坚硬的岩石保留,形成山岭。)
思考:
如何判别和区分向斜和背斜?
褶曲形态 褶皱示意图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构造地貌
背斜
向斜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山岭
谷地
3、向斜和背斜的判别






①内部岩层曲线判断法
②岩石新老判断法(判别向斜和背斜最科学、最本质的方法)
角色 任务 提示 选择位置及原因
水利专家
工厂老板
隧道专家
勘探专家
修建水库
采石
修建地下隧道
勘探石油、天然气、地下水
安全性
岩性
隧道结构
三者
密度
团队分工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向斜
岩层受挤压力,岩质坚硬,可承受静水压力
背斜顶部
岩层受张力,岩质疏松,易开采
背斜
岩层呈天然拱形且不易储存地下水
向斜
背斜
地下水
石油、天然气
4、向斜背斜的应用:
二、断层
二、断层:1、概念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和张力过于强大,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并沿断裂面(位移线)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水平位移
垂直位移
位移方向
不同方向上的错断地貌
二、断层:2、判断依据
看岩层之间是否出现不连续面(如下图所示):
如何判断岩层是否出现断层呢?
断块山:华山
二、断层:3、影响
会错断原有地貌,形成新的地貌。
地垒(断块山)
地堑
地垒(相对上升部分) (断块山)典型:华山、泰山
地堑(相对下沉部分) 典型: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地堑:
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二、断层:4、意义
①利用断层找地下水:
岩层断裂时,地下水露出地表
②大型工程,应避开断层带修建:
断层带地质不稳定
③要及时对断层附近的工程采取加固措施
活动:结合自然景观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
岩层的变形、变位,往往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下图所示变形的岩石出露在美国圣安德斯断层所经区域的公路旁。
1、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向斜和背斜。
2、在图中找出断层,判断断层两侧岩层相对运动方向。
3、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三、板块构造与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间的运动方向: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2、六大板块
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各自不断漂移。地壳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之间的交界比较活跃。
张裂(背离运动,形成裂谷)
挤压(相对运动,形成褶皱山系)






3、板块运动与地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高大的褶皱山脉
(1)板块运动与地貌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抬升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海岸山脉、岛弧
大洋板块俯冲大陆板块下面
海沟
板块张裂
裂谷、海洋
红海的形成与扩张
(1)板块运动与地貌
准确记住消亡边界的范围,反之即为生长边界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 板块
(2)亚洲东北角位于 板块
(3)太平洋的东南部至拉丁美洲的西海岸属于 板块
(4)亚洲东部半岛、岛群—— 板块与 板块的 边界
(5)新西兰南、北二岛—— 板块与 板块的 边界
(6)冰岛——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处——生长边界。
(7)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 板块与 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 板块与 板块碰撞形成
找出以下地区所属的板块位置
合作与探究
印度洋
美洲
南极洲
太平洋
亚欧
消亡
太平洋
印度洋
消亡
亚欧
美洲
太平洋
美洲
南极洲
美洲
探究:红海是如何形成和扩张的?
四、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第二章 第2节
构 造 地 貌的形成
1、山地交通合理布局重要性
科学合理布局
降低工程造价
最大限度保障交通线路和交通运行的安全
2、最合理方式
山地交通以哪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为什么?
1、山区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合作探究
比较下面两组数据,阐述在山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理由。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项目 土石方 桥梁与隧道总长度 造价
山地 1.5-2 7-11 2.2-3
山地/丘陵 1以上 2-3 1.5
1.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2. 不同地形区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比与造价比
由表1可知,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由表2可知,山地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交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较易。
/
平原
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2、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山区交通运输线优选地形相对平缓的山间盆地、河谷、山麓地带
图 新疆果子沟大桥高速公路桥梁
阿尔卑斯山区公路
青藏高原山麓公路
黄河河谷公路
降低坡度,保护生态环境
桥(梁)隧(道)相结合
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呈“之”形弯曲
3、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延伸的方向
避免占用耕地
连接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
跨过河流时修建桥梁
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断层及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地
在陡坡上成“之”字型
应避开沼泽地
4、山地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线路选址主要由地形因素决定。其原则是:节约成本;降低技术难度;降低运营成本;保障运营安全。
知识体系
1、(2021·北京卷)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2)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C
3.冰岛被称为“冰火之国”。冰岛位于(  )
①消亡边界 ②生长边界
③海岭附近 ④海沟附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读世界某区域板块分布图,
图中①②③表示的板块依次是(  )
A.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南极洲板块
5.该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是(  )
A.降低爬坡难度 B.缩短道路长度
C.减少工程投资 D.避开落石地段
珠峰大本营是指观看珠峰核心区环境而设立的生活地带。右图是通往珠峰大本营的一段公路,该公路由多段大致平行的弯道连接,形成连续的“之”字形路段,弯道弯曲度较大。据此完成5~6题。
A
6.甲路段,与上行线相比,下行线(  )
A.路面坡度更大 B.视野更为开阔
C.道路维护较易 D.阳光照射较弱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