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大联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大联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4 10:30:2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大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易其俗,劝民耕农利土。”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2.下表为史书有关汉武帝事迹的记述。据此可知,汉武帝(  )
记述 出处
“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司马迁《史记》
“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班固《汉书》
A.设立中朝以加强皇权 B.实行推恩分封以削弱诸侯
C.分设刺史以监察地方 D.确立察举制度以选拔人才
3.东晋南朝时,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南方推广种植,早地作物的区种法也开始推行。江南地区根据地势的高低建立起堰闸,人工调节水位。这说明当时(  )
A.南方农业经济获得发展 B.北方移民推动江南进步
C.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D.江南地区水利灌溉先进
4.唐代的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鼓励三教展开自由辩论,文人可自由出人儒释道。这体现出,唐代(  )
A.中外双方交流密切 B.崇文方针实施
C.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D.思想文化开放
5.北宋统治者千方百计地降低三衙长官的政治地位,诸多条文中都有三街长官不得参政、议政的相关规定,“见大臣必执挺趋庭”。其旨在(  )
A.加强对兵权的控制 B.防止官僚队伍膨胀
C.缓解文武官员矛盾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6.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元代杭州城内有大市场十所,每星期有三日为市集,有四五万人来此贸易。十大市场周围,建有高屋,屋之下层则为商店,售卖各种货物。这一记载表明,元代杭州(  )
A.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B.市场交易活跃繁荣
C.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D.海外贸易规模扩大
7.有学者指出,改土归流中和改土归流后,经过政治版图上的“滚雪球式发展”、民族关系上的“搅拌式交融”、文化价值上的“交互式认同”、社会经济上的“拓荒式开发”,中华民族逐渐从一个“自发”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方向演进。这说明,改土归流(  )
A.实现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民族管理
C.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D.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8.
(一)英国争得国际平等地位。 (二)荷、比、葡、普、班均派遣领事来粤。 (三)法美诸国,援例缔结通商条约,交涉遂日多。 (四)订舟山不割让他国之条件,启各国划定势力范围之先声。
上表为《中国近百年史纲要》中关于近代某一战争的国际影响的描述。该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下图为1895年《点石斋画报》上刊登的“公车上书”情景示意图。这一事件(  )
A.推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B.重在解决洋务运动存在弊端
C.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D.源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0.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始,即发布“剪辫通令”,强行剪去男子头上的辫子。开展妇女不缠足运动,形式多样的禁缠足宣传从南京、上海向全国推开;广大妇女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事务。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推动了社会风气好转
C.提高了妇女政治地位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下列内容出自该决议案的是(  )
A.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B.中共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C.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2.1936年12月14日,苏联《真理报》第一版在显著位置发表以《中国发生事变》为题的社论。这一“事变”(  )
A.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使日本掀起全面侵华战争
C.以军事手段完成最终解决 D.推动中共联蒋抗日的实现
13.下图为《新华日报》的报道。该报刊报道的是(  )
A.西安事变 B.皖南事变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谈
14.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中国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多个,重点是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等。这些建设(  )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旨在消除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D.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15.下图为2012-2015年中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单位:亿元)。这说明,我国(  )
A.科技创新能力领先世界 B.政府重视科技创新进步
C.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增强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正相吻合。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隋文帝废除了门阀士族操控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唐代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唐代的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史科、开元礼、道举等。秀才科本来最为严格,但取人过少,高宗以后停用。真正起重要作用的是进士和明经两科。明法、明字、明算诸科,属于专科性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番薯原产于南美洲,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引入我国。其中最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二是从南澳岛传至福建漳州;三是由陈振龙引入至福建福州。后逐渐向各地蔓延,至18世纪中期,番薯已遍布全国(如表3所示)。番薯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因其高产、抗早、适应性强、口味香甜等特性,深受百姓喜爱。
表3 番薯引入各省的时间
省份 云南 广东 福建 浙江 江苏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山东 河南 陕西 湖南 河北 贵州 山西 安徽
番薯引入年份 1576 1589 1593 1608 1608 1733 1736 1736 1740 1742 1743 1746 1746 1748 1752 1756 1768
——摘编自于爱芝、杨敏《番薯引入对明清人口的影响》
材料二:番薯的推广,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而且所需的人力少,但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
——摘编自郑南《从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人看外来农作物传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番薯在我国引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番薯在我国引种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一方面有少数小块地方的红色政权,一方面全国人民还没有普通的民权,工人、农民以至民权派的资产阶级,一概没有言论集会的权利,加入共产党是最大的犯罪。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要转入到沸热的全国高涨的革命中去,则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民权主义斗争的发动,是必经的道路。……打击小资产阶级的过左的政策,把小资产阶级大部驱到豪绅一边,使他们挂起白带子反对我们。近来逐渐改变这种政策,情形渐渐好些。在遂川特别收到了好的效果,县城和市镇上的商人不畏避我们了,颇有说红军的好话的。……中央要我们发布一个包括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纲,我们则提议请中央制订一个整个民权革命的政纲,包括工人利益、土地革命和民族解放,使各地有所遵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我们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摘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
(1)根据材料,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井冈山的斗争》写作的背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伊始,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的丧权国的外交遗产,抵御和破解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于新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努力争取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和地位重返国际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和影响。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摘编自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二: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继续维护和巩固国家安全的同时,中国特别强调外交要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要努力争取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总方针。中国不再同任何大国结盟,也不支持它们中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对一切国际问题,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我国外交中的敌友观念渐趋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宽,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摘编自韦世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外交战略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领导集体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战略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转变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的是商鞅为秦孝公制法令昭示全国,推行封爵制度,赏罚分明,统一度量衡,调节商品、货币流通等轻重关系,“开阡陌”,鼓励百姓耕作,这些均为商鞅变法的内容,C正确;
材料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背景、目的、影响无关,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使有列位焉”可知,汉武帝允许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B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中朝的设立,排除A;
材料不能体现刺史的设立,排除C;
材料不能体现察举制度的确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解答本题需根据推恩令的影响进行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当时北方农作物在南方推广种植、区种法的推行、水利灌溉系统的建设,均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A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北方移民状况,排除B;
材料未涉及南方对北方经济影响,排除C;
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江南地区水利灌溉技术先进,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解答本题需根据东晋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唐代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对不同思想采取兼容态度,文化氛围宽松,体现出唐代思想文化的开放,D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排除A;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
C与史实不符,儒学不曾丧失正统地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思想文化,解答本题需根据唐代思想文化开发的表现进行分析。
5.【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二府三司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三衙为禁军管理机构,统治者降低三衙长官的政治地位,旨在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加强对兵权的控制,A正确;
降低三衙长官政治地位的目的不是为了防止官僚队伍膨胀,北宋分化事权的相关措施恰恰导致官僚队伍膨胀,影响了行政效率,排除B;
缓解文武官员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C;
降低三衙长官政治地位会影响行政效率,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北宋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有四五万人来此贸易”“售卖各种货物”表明,元代时杭州城内商业繁荣、市场活跃,B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杭州娱乐活动情况,排除A;
材料没有南方其他城市状况的对比信息,“中心”的说法无法得出,排除C;
材料并未涉及杭州海外贸易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代繁荣的经济,解答本题需根据元代经济繁荣的表现进行分析。
7.【答案】D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据材料“改土归流中和改土归流后,经过政治版图上的‘滚雪球式发展’、民族关系上的‘搅拌式交融’、文化价值上的‘交互式认同’、社会经济上的‘拓荒式开发’,中华民族逐渐从一个‘自发’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方向演进”可知,改土归流使政治版图扩大、民族交融、文化价值交互式认同、边疆的社会经济得到开发,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步伐,D正确;
A只是改土归流的一方面影响,排除A;
改土归流只是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土司地区的管理,B说法不准确,排除B;
C只是改土归流的一方面影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土归流,解答本题需根据改土归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8.【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表中信息且结合所学可知,通过这一战争,英国获得与中国平等国际地位、西方列强派遣领事到广东、法美胁迫清政府缔结通商条约等权益,J这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密切相关,A正确;
表中信息不符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际影响的描述,排除B;
表中信息不符合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国际影响的描述,排除C;
表中信息不符合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国际影响的描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本题以《点石斋画报》刊登“公车上书”为背景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康有为、梁启超组织、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C正确;
推动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频繁发生教案、天灾频发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与材料无关,排除A;
材料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B;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时间1895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车上书,解答本题需根据公车上书的影响进行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材料中“剪辫”“妇女不缠足运动”“广大妇女……参与社会事务”表明,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废止一些陈规陋习,重视广大妇女的解放,使社会风气焕然一新,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对民主共和理念影响,A项错误;
C、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1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C正确;
A为中共八七会议内容,排除A;
B为中共二大成就,排除B;
D为中共七大成就,与材料主旨均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共产党三大,解答本题需根据共产党三大的内容进行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1936年12月14日”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真理报》报道的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D正确;
A为九.一八事变影响,不符题意,排除A;
B为卢沟桥事变,排除B;
C与西安事变史实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解答本题需根据西安事变的影响进行分析。
13.【答案】C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毛泽东同志将来渝”,“迎毛泽东同志来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代表团进行重庆谈判,所以《新华日报》报道的是重庆谈判,C正确;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
皖南事变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派1941年在皖南有预谋地围袭新四军的事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
1949年4月,国共两党和平商谈代表团在北平进行的关于和平的谈判,与材料谈判地点重庆不相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解答本题需根据重庆谈判的过程和影响进行分析。
14.【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据材料“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中国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目达300多个,重点是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铜铁厂、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等”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北、西南,三线建设对于增强我国国防力量和改善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有重要意义,D正确;
据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不是“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排除A;
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B与材料无关,排除B;
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社建乡”,C不符合史实,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线建设,解答本题需根据三线建设的影响进行分析。
15.【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柱状图数据可知,2012-2015年我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持续增长,说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发展的重视,B正确;
材料信息仅为“2012-2015年中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情况,无法体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领先世界,排除A;
国家财政对科技支出的不断增加不一定会得出“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增强,排除C;
国家财政对科技支出的多少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科技,解答本题需根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16.【答案】(1)背景: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力量增强,要求获得政治权力;门阀士族衰落;中央集权加强;九品中正制废除,考试选士出现。
(2)特点:继承创新;考试科目多;明经和进士科最为重要。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的“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可以得出,科举制度产生是封建地主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要求;根据材料一中的“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可得出,庶族力量增强,要求获得政治权力;根据材料一中的“隋文帝废除了门阀士族操控选拔官僚”可以得出,门阀士族衰落;根据材料一中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可得出,中央集权加强;根据材料一中的“炀帝始建进士科”可得出,九品中正制废除,考试选士出现。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的“唐代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可以得出,继承创新;根据材料二中的“唐代的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递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史科、开元礼、道举等”可以得出,考试科目多;根据材料二中的“真正起重要作用的是进士和明经两料”可得出,明经和进士科最为重要。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根据科举制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根据唐代科举制的特点进行分析。
17.【答案】(1)主要观点:全国革命潮流低落;全国高涨的革命须要发动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力量;改变对小资产阶级过“左”政策是正确的;由中央制订民权革命政纲;要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2)背景:少数小块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取得成就;部分党员和士兵存在迷茫;敌对力量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和进攻。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特点:结合材料一“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传至福建”、“后逐渐向各地蔓延”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呈现出由沿海到内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薯在我国引种呈现出由南向北;长期持续的特点。
(2)影响:结合材料二“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促进大量荒地得以垦殖;根据材料二“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而且所需的人力少,但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增加了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改变了我国的种植结构和粮食结构:丰富了国人的饮食结构;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明清高产作物的引进,解答本题需根据番薯在我国引种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明清农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番薯在我国引种的影响进行分析。
18.【答案】(1)主要观点:全国革命潮流低落;全国高涨的革命须要发动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力量;改变对小资产阶级过“左”政策是正确的;由中央制订民权革命政纲;要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2)背景:少数小块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取得成就;部分党员和士兵存在迷茫;敌对力量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和进攻。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1)主要观点:根据材料“浑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可得出,全国革命潮流低落;根据材料“要转入到沸热的全国高涨的革命中去,则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民权主义斗争的发动,是必经的道路”可得出,全国高涨的革命须要发动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力量;根据材料“打击小贵产阶级的过左的政策,把小资产阶级大部驱到豪绅一边……近来逐渐改变这种政策,情形渐渐好些”可得出,改变对小资产阶级过“左”政策是正确的;根据材料“我们则提议请中央制订一个整个民权革命的政纲”可得出,由中央制订民权革命政纲;根据材料“我们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运动。”可得出,要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2)背景:根据材料“摘自毛泽东《并冈山的斗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少数小块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取得成就;根据材料“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浑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部分党员和士兵存在迷茫;敌对力量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和进攻。
故答案为:
(1)主要观点:全国革命潮流低落;全国高涨的革命须要发动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力量;改变对小资产阶级过“左”政策是正确的;由中央制订民权革命政纲;要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2)背景:少数小块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取得成就;部分党员和士兵存在迷茫;敌对力量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和进攻。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思想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解答本题需根据《井冈山的斗争》写作的背景进行分析。
19.【答案】(1)外交工作: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与印度等国建交:抵御和破解了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干涉和战争威胁;参加日内瓦会议;出席万隆会议。
(2)转变: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真正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推行全方位外交。
原因: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对国家利益认识变化的促进;外交理念变化的推动。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不同角度回答。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对国家利益认识变化的促进;外交理念变化的推动。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1)外交工作: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来。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原则”;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与印度等国建交:抵御和破解了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干涉和战争威胁;参加日内瓦会议;出席万隆会议。
(2)转变:根据材料“在继续维护和观园国家安全的同时,中国特别强调外交要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可知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根据材料“中国不再同任何大国的盟,也不支持它们中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对一切国际问题、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可以得出真正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根据材料“交往对象不断拓宽,不弄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可以得出推行全方位外交。
故答案为:(1)外交工作: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与印度等国建交:抵御和破解了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干涉和战争威胁;参加日内瓦会议;出席万隆会议。
(2)转变: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真正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推行全方位外交。
原因: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对国家利益认识变化的促进;外交理念变化的推动。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不同角度回答。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对国家利益认识变化的促进;外交理念变化的推动。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解答本题需根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解答本题需根据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大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易其俗,劝民耕农利土。”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的是商鞅为秦孝公制法令昭示全国,推行封爵制度,赏罚分明,统一度量衡,调节商品、货币流通等轻重关系,“开阡陌”,鼓励百姓耕作,这些均为商鞅变法的内容,C正确;
材料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背景、目的、影响无关,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分析。
2.下表为史书有关汉武帝事迹的记述。据此可知,汉武帝(  )
记述 出处
“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司马迁《史记》
“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班固《汉书》
A.设立中朝以加强皇权 B.实行推恩分封以削弱诸侯
C.分设刺史以监察地方 D.确立察举制度以选拔人才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使有列位焉”可知,汉武帝允许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B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中朝的设立,排除A;
材料不能体现刺史的设立,排除C;
材料不能体现察举制度的确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解答本题需根据推恩令的影响进行分析。
3.东晋南朝时,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南方推广种植,早地作物的区种法也开始推行。江南地区根据地势的高低建立起堰闸,人工调节水位。这说明当时(  )
A.南方农业经济获得发展 B.北方移民推动江南进步
C.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D.江南地区水利灌溉先进
【答案】A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当时北方农作物在南方推广种植、区种法的推行、水利灌溉系统的建设,均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A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北方移民状况,排除B;
材料未涉及南方对北方经济影响,排除C;
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江南地区水利灌溉技术先进,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解答本题需根据东晋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4.唐代的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鼓励三教展开自由辩论,文人可自由出人儒释道。这体现出,唐代(  )
A.中外双方交流密切 B.崇文方针实施
C.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D.思想文化开放
【答案】D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唐代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对不同思想采取兼容态度,文化氛围宽松,体现出唐代思想文化的开放,D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排除A;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
C与史实不符,儒学不曾丧失正统地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思想文化,解答本题需根据唐代思想文化开发的表现进行分析。
5.北宋统治者千方百计地降低三衙长官的政治地位,诸多条文中都有三街长官不得参政、议政的相关规定,“见大臣必执挺趋庭”。其旨在(  )
A.加强对兵权的控制 B.防止官僚队伍膨胀
C.缓解文武官员矛盾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二府三司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三衙为禁军管理机构,统治者降低三衙长官的政治地位,旨在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加强对兵权的控制,A正确;
降低三衙长官政治地位的目的不是为了防止官僚队伍膨胀,北宋分化事权的相关措施恰恰导致官僚队伍膨胀,影响了行政效率,排除B;
缓解文武官员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C;
降低三衙长官政治地位会影响行政效率,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北宋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
6.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元代杭州城内有大市场十所,每星期有三日为市集,有四五万人来此贸易。十大市场周围,建有高屋,屋之下层则为商店,售卖各种货物。这一记载表明,元代杭州(  )
A.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B.市场交易活跃繁荣
C.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D.海外贸易规模扩大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有四五万人来此贸易”“售卖各种货物”表明,元代时杭州城内商业繁荣、市场活跃,B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杭州娱乐活动情况,排除A;
材料没有南方其他城市状况的对比信息,“中心”的说法无法得出,排除C;
材料并未涉及杭州海外贸易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代繁荣的经济,解答本题需根据元代经济繁荣的表现进行分析。
7.有学者指出,改土归流中和改土归流后,经过政治版图上的“滚雪球式发展”、民族关系上的“搅拌式交融”、文化价值上的“交互式认同”、社会经济上的“拓荒式开发”,中华民族逐渐从一个“自发”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方向演进。这说明,改土归流(  )
A.实现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民族管理
C.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D.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答案】D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据材料“改土归流中和改土归流后,经过政治版图上的‘滚雪球式发展’、民族关系上的‘搅拌式交融’、文化价值上的‘交互式认同’、社会经济上的‘拓荒式开发’,中华民族逐渐从一个‘自发’共同体向‘自觉’共同体方向演进”可知,改土归流使政治版图扩大、民族交融、文化价值交互式认同、边疆的社会经济得到开发,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步伐,D正确;
A只是改土归流的一方面影响,排除A;
改土归流只是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土司地区的管理,B说法不准确,排除B;
C只是改土归流的一方面影响,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土归流,解答本题需根据改土归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8.
(一)英国争得国际平等地位。 (二)荷、比、葡、普、班均派遣领事来粤。 (三)法美诸国,援例缔结通商条约,交涉遂日多。 (四)订舟山不割让他国之条件,启各国划定势力范围之先声。
上表为《中国近百年史纲要》中关于近代某一战争的国际影响的描述。该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表中信息且结合所学可知,通过这一战争,英国获得与中国平等国际地位、西方列强派遣领事到广东、法美胁迫清政府缔结通商条约等权益,J这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密切相关,A正确;
表中信息不符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际影响的描述,排除B;
表中信息不符合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国际影响的描述,排除C;
表中信息不符合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国际影响的描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分析。
9.下图为1895年《点石斋画报》上刊登的“公车上书”情景示意图。这一事件(  )
A.推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B.重在解决洋务运动存在弊端
C.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D.源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本题以《点石斋画报》刊登“公车上书”为背景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康有为、梁启超组织、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C正确;
推动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频繁发生教案、天灾频发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与材料无关,排除A;
材料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B;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时间1895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车上书,解答本题需根据公车上书的影响进行分析。
10.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始,即发布“剪辫通令”,强行剪去男子头上的辫子。开展妇女不缠足运动,形式多样的禁缠足宣传从南京、上海向全国推开;广大妇女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事务。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推动了社会风气好转
C.提高了妇女政治地位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材料中“剪辫”“妇女不缠足运动”“广大妇女……参与社会事务”表明,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废止一些陈规陋习,重视广大妇女的解放,使社会风气焕然一新,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对民主共和理念影响,A项错误;
C、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1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下列内容出自该决议案的是(  )
A.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B.中共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C.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C正确;
A为中共八七会议内容,排除A;
B为中共二大成就,排除B;
D为中共七大成就,与材料主旨均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共产党三大,解答本题需根据共产党三大的内容进行分析。
12.1936年12月14日,苏联《真理报》第一版在显著位置发表以《中国发生事变》为题的社论。这一“事变”(  )
A.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使日本掀起全面侵华战争
C.以军事手段完成最终解决 D.推动中共联蒋抗日的实现
【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1936年12月14日”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真理报》报道的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D正确;
A为九.一八事变影响,不符题意,排除A;
B为卢沟桥事变,排除B;
C与西安事变史实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解答本题需根据西安事变的影响进行分析。
13.下图为《新华日报》的报道。该报刊报道的是(  )
A.西安事变 B.皖南事变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谈
【答案】C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毛泽东同志将来渝”,“迎毛泽东同志来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代表团进行重庆谈判,所以《新华日报》报道的是重庆谈判,C正确;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
皖南事变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派1941年在皖南有预谋地围袭新四军的事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
1949年4月,国共两党和平商谈代表团在北平进行的关于和平的谈判,与材料谈判地点重庆不相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解答本题需根据重庆谈判的过程和影响进行分析。
14.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中国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多个,重点是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等。这些建设(  )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旨在消除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D.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据材料“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中国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目达300多个,重点是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铜铁厂、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等”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北、西南,三线建设对于增强我国国防力量和改善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有重要意义,D正确;
据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不是“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排除A;
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B与材料无关,排除B;
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社建乡”,C不符合史实,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线建设,解答本题需根据三线建设的影响进行分析。
15.下图为2012-2015年中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单位:亿元)。这说明,我国(  )
A.科技创新能力领先世界 B.政府重视科技创新进步
C.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增强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柱状图数据可知,2012-2015年我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持续增长,说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发展的重视,B正确;
材料信息仅为“2012-2015年中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情况,无法体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领先世界,排除A;
国家财政对科技支出的不断增加不一定会得出“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增强,排除C;
国家财政对科技支出的多少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科技,解答本题需根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正相吻合。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隋文帝废除了门阀士族操控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唐代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唐代的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史科、开元礼、道举等。秀才科本来最为严格,但取人过少,高宗以后停用。真正起重要作用的是进士和明经两科。明法、明字、明算诸科,属于专科性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答案】(1)背景: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力量增强,要求获得政治权力;门阀士族衰落;中央集权加强;九品中正制废除,考试选士出现。
(2)特点:继承创新;考试科目多;明经和进士科最为重要。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的“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可以得出,科举制度产生是封建地主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要求;根据材料一中的“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可得出,庶族力量增强,要求获得政治权力;根据材料一中的“隋文帝废除了门阀士族操控选拔官僚”可以得出,门阀士族衰落;根据材料一中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可得出,中央集权加强;根据材料一中的“炀帝始建进士科”可得出,九品中正制废除,考试选士出现。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的“唐代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可以得出,继承创新;根据材料二中的“唐代的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递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史科、开元礼、道举等”可以得出,考试科目多;根据材料二中的“真正起重要作用的是进士和明经两料”可得出,明经和进士科最为重要。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根据科举制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根据唐代科举制的特点进行分析。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番薯原产于南美洲,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引入我国。其中最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二是从南澳岛传至福建漳州;三是由陈振龙引入至福建福州。后逐渐向各地蔓延,至18世纪中期,番薯已遍布全国(如表3所示)。番薯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因其高产、抗早、适应性强、口味香甜等特性,深受百姓喜爱。
表3 番薯引入各省的时间
省份 云南 广东 福建 浙江 江苏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山东 河南 陕西 湖南 河北 贵州 山西 安徽
番薯引入年份 1576 1589 1593 1608 1608 1733 1736 1736 1740 1742 1743 1746 1746 1748 1752 1756 1768
——摘编自于爱芝、杨敏《番薯引入对明清人口的影响》
材料二:番薯的推广,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而且所需的人力少,但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
——摘编自郑南《从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人看外来农作物传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番薯在我国引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番薯在我国引种的影响。
【答案】(1)主要观点:全国革命潮流低落;全国高涨的革命须要发动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力量;改变对小资产阶级过“左”政策是正确的;由中央制订民权革命政纲;要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2)背景:少数小块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取得成就;部分党员和士兵存在迷茫;敌对力量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和进攻。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特点:结合材料一“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传至福建”、“后逐渐向各地蔓延”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呈现出由沿海到内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薯在我国引种呈现出由南向北;长期持续的特点。
(2)影响:结合材料二“使大量滨海沙地和山区的贫瘠丘陵得到开发利用”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促进大量荒地得以垦殖;根据材料二“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而且所需的人力少,但收获量却大大多于其他粮食作物。”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增加了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番薯在我国引种改变了我国的种植结构和粮食结构:丰富了国人的饮食结构;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明清高产作物的引进,解答本题需根据番薯在我国引种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明清农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番薯在我国引种的影响进行分析。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一方面有少数小块地方的红色政权,一方面全国人民还没有普通的民权,工人、农民以至民权派的资产阶级,一概没有言论集会的权利,加入共产党是最大的犯罪。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要转入到沸热的全国高涨的革命中去,则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民权主义斗争的发动,是必经的道路。……打击小资产阶级的过左的政策,把小资产阶级大部驱到豪绅一边,使他们挂起白带子反对我们。近来逐渐改变这种政策,情形渐渐好些。在遂川特别收到了好的效果,县城和市镇上的商人不畏避我们了,颇有说红军的好话的。……中央要我们发布一个包括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纲,我们则提议请中央制订一个整个民权革命的政纲,包括工人利益、土地革命和民族解放,使各地有所遵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我们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摘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
(1)根据材料,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井冈山的斗争》写作的背景。
【答案】(1)主要观点:全国革命潮流低落;全国高涨的革命须要发动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力量;改变对小资产阶级过“左”政策是正确的;由中央制订民权革命政纲;要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2)背景:少数小块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取得成就;部分党员和士兵存在迷茫;敌对力量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和进攻。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1)主要观点:根据材料“浑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可得出,全国革命潮流低落;根据材料“要转入到沸热的全国高涨的革命中去,则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民权主义斗争的发动,是必经的道路”可得出,全国高涨的革命须要发动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力量;根据材料“打击小贵产阶级的过左的政策,把小资产阶级大部驱到豪绅一边……近来逐渐改变这种政策,情形渐渐好些”可得出,改变对小资产阶级过“左”政策是正确的;根据材料“我们则提议请中央制订一个整个民权革命的政纲”可得出,由中央制订民权革命政纲;根据材料“我们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运动。”可得出,要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2)背景:根据材料“摘自毛泽东《并冈山的斗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少数小块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取得成就;根据材料“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浑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部分党员和士兵存在迷茫;敌对力量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和进攻。
故答案为:
(1)主要观点:全国革命潮流低落;全国高涨的革命须要发动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力量;改变对小资产阶级过“左”政策是正确的;由中央制订民权革命政纲;要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2)背景:少数小块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取得成就;部分党员和士兵存在迷茫;敌对力量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和进攻。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思想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解答本题需根据《井冈山的斗争》写作的背景进行分析。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伊始,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的丧权国的外交遗产,抵御和破解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于新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努力争取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和地位重返国际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和影响。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摘编自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二: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继续维护和巩固国家安全的同时,中国特别强调外交要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要努力争取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总方针。中国不再同任何大国结盟,也不支持它们中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对一切国际问题,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我国外交中的敌友观念渐趋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宽,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摘编自韦世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外交战略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领导集体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战略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转变的原因。
【答案】(1)外交工作: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与印度等国建交:抵御和破解了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干涉和战争威胁;参加日内瓦会议;出席万隆会议。
(2)转变: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真正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推行全方位外交。
原因: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对国家利益认识变化的促进;外交理念变化的推动。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不同角度回答。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对国家利益认识变化的促进;外交理念变化的推动。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1)外交工作: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来。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原则”;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与印度等国建交:抵御和破解了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干涉和战争威胁;参加日内瓦会议;出席万隆会议。
(2)转变:根据材料“在继续维护和观园国家安全的同时,中国特别强调外交要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可知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根据材料“中国不再同任何大国的盟,也不支持它们中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对一切国际问题、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可以得出真正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根据材料“交往对象不断拓宽,不弄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可以得出推行全方位外交。
故答案为:(1)外交工作: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与印度等国建交:抵御和破解了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干涉和战争威胁;参加日内瓦会议;出席万隆会议。
(2)转变: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真正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推行全方位外交。
原因: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对国家利益认识变化的促进;外交理念变化的推动。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不同角度回答。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对国家利益认识变化的促进;外交理念变化的推动。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解答本题需根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解答本题需根据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