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19
1921
1928
1927
1924
中共“一大”
国民党“一大”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五四运动
大革命失败
巴黎和会
宁汉合流
北伐战争
阶段特征
北洋政府(1912-1928)
国民革命
政治: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萧条
文化:
①1919年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
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③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
四
风
雷
1、五四运动的背景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日美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新的方向
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阶级矛盾激化(根因)
经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阶级:工人阶级的壮大
思想: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1897年德国派舰队强占胶州湾。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胶州湾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由于袁世凯几乎全部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使得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却被操纵会议的英、法、美转让给日本,激起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1922年,美、英不愿看到日本在中国势力的扩大,转而支持中国与日本在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协定,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并赎回胶济铁路。
知识链接:山东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1、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2、废除《二十一条》
3、收回德国在山东特权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
“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秘密条款。日本帝国主义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的时机,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此后日本帝国主义以威胁利诱的手段,历时五个月交涉,企图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这些条款称中日“二十一条”,后经中日协商,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日民四条约》”。但须注意的是,“二十一条”不能等同于《中日民四条约》。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被废除部分条款。随后条约内容不断被改写,直至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后彻底废除。
2、过程:
时间 中心 主力 形式 结果
爆发
高潮
北京
学生
(先锋)
遭到镇压
学生被捕
1919年6月5日
上海
工人阶级
学生罢课
商人罢市
工人罢工
取得
初步胜利
思考:五四运动中“三罢”斗争有哪些人参加?有什么特点?
参加者:学生、商人、工人
特点:社会各阶层参与,群众基础广泛;工人阶级逐渐成为主力
1919年5月4日
罢课
游行示威
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还我山东!还我青岛!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被捕学生获释
思考: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只是取得初步胜利?
对内: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对外:没有赶走帝国主义
根本: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释放:释放被捕学生。
(2)拒签: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罢免: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汉族,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法及外交法学博士,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曾历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次长,驻英国、美国、联合国大使,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会长,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赢得良好的国际声誉。
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
1945年6月,出席旧金山会议,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1967年,定居纽约开始退休生活。1985年逝世,享年98岁。
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家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
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
曾经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
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
6日申请保留。………..议和
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
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
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
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
<<中国代表团宣言>>
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虽然起了先锋作用,但如果没有中国工人阶级参加,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就不能使北洋军阀政府在人民面前低头。
思考:这个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是一次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4)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①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家国情怀——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激励无数进步青年投身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深度解析】五四运动的影响
(1)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①新型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②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③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可以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2)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它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③它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
④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五四精神作为一面旗帜,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勇向前。
合作探究:五四运动的特点?
五四精神: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近代史上最早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群众性:
学生、工人、商人等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3)爱国性:
维护主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4)成功性:
(1)革命性: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油画《五四运动》
名称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 同 点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不同点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发展前途
群众基础
革命范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
缺乏
广泛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异同?
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
材料 十月革命(1917)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
(2)中心:北京和上海
(3)概况:
①1918年,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③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④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教材补充】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实质: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争
影响: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知识分子,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新文化阵营开始分裂的标志。
开
天
辟
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初期活动
1.条件:
(1)国际:
(2)政治:
(3)经济:
(4)思想:
(5)组织:
2.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中共一大会址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工人阶级的壮大;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各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
上海 北京 武汉 广州 长沙 济南 旅日 旅欧
16 20 5 4 2 5 2 3
1921年,在国内六个城市已经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党员人数达到了50余人
共产主义小组分布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
1.标志: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2.中共一大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1921年6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
上海 :陈独秀、李汉俊、李达、俞秀松、陈望道、沈玄庐、杨明斋、沈雁冰,邵力子、李启汉、沈泽民、高语罕、袁振英、李季、叶天底,金家风。
北京 :李大钊、张国焘、刘仁静、邓培、罗章龙、高君宇、邓中夏、何孟雄、缪伯英、李梅羹、朱务善,吴汝明、范鸿劼 、李骏、陈德荣、宋价、江浩、张太雷、李韶九、史文彬。
湖北 :刘伯垂,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郑凯卿。
山东 :王烬美、邓恩铭、王翔千、王复元、王用章。
广东 :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刘尔崧。
湖南 :毛泽东、何叔衡。
旅日 :施存统、周佛海。
旅欧 :张申府、陈公培、刘清扬。
湖北、武汉的骄傲
十三位“一大”代表中有五位湖北籍党员!
姓 名 籍 贯 归 宿
董必武 湖北黄安 革命领袖,创办武汉中学
陈潭秋 湖北黄冈 革命烈士
李汉俊 湖北潜江 在武汉搞运动,毛主席亲自颁发光荣证
刘仁静 湖北应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包惠僧 湖北黄冈 国务院参事
与武汉有重要关系的几位“一大”代表!
姓 名 籍 贯 与武汉的关系
毛泽东 湖南湘潭 畅游长江,入住东湖
李 达 湖南永州 武汉大学校长,理论家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意义
思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新的革命前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①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②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③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中共二大
(1)时间: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2)地点:上海
(3)内容:
①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③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4)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陈独秀说:“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
如何理解陈独秀的这句话?
差异:
“一大”:只制定了最高纲领
“二大”: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说明:①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
②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③党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成长。
观点:中共二大对社会性质、革命任务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对比中共“一大”和“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
革命性质
革命对象
奋斗目标
革命动力
社会性质
二大
一大
没有认清
认清社会性质
无产阶级
工、农、小资、民资
资产阶级
打倒列强,除军阀
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真正民主共和国
最高: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悬在空中
脚踏实地
5.中共早期领导的工人运动
(1)概况:中共成立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
①1922.1香港海员大罢工
②1923.2京汉铁路工人总罢工
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运动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的残酷镇压,史称“二七惨案”。
5.中共早期领导的工人运动
(1)概况:中共成立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
①1922.1香港海员大罢工
②1923.2京汉铁路工人总罢工
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
(2)结果:遭遇联合镇压,革命转入低潮。
(3)教训: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6.中共“三大”的召开(1923年6月广州)
(1)背景:党在实践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2)内容: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大会正确估计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同时党必须在政治思想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中共党员同时具有两种党员身份,
中国共产党依然存在,并不是两党合并。
国
民
革
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1927
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大革命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
①建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
三.国民革命
国民党一大会场
孙中山步入会场
新旧三民主义之内容比较
新发展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
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
(后提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
明确提出反帝;
反满到民族平等
增加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强调民权普遍性;
反帝反封相结合
“新”在反帝
“新”在民权的普遍性和可行性
“新”在更
关注农民和工人
扶助
农工
联共
联俄
新三民主义
三大政策
提供理论依据
核心、重要政策原则
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纲领、奋斗目标
方法、手段
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
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比较
(1)同: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2)异: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度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1.大革命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
①建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
三.国民革命
国民党一大会场
孙中山步入会场
1.大革命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
1)建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
2)合作原因:1)国民党:①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是比较革命的党;
三.国民革命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革命余波:
1913年:二次革命——反袁独裁
1915年:护国运动——反袁称帝
1917年:讨逆运动——反张勋复辟
1917-1918年:护法运动——反段独裁
失败!
袁病逝,未称帝,依然是共和政体,但资产阶级未掌权。
张勋逃往租界,段掌权
段失败,但资产阶级仍未掌权
1.大革命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
1)建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
2)合作原因:1)国民党:
①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是比较革命的党;
②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中认识到广大群众的力量,决定联俄、联共。
三.国民革命
1.大革命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
1)建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
2)合作原因:1)国民党:
①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是比较革命的党;
②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中认识到广大群众的力量,决定联俄、联共。
2)共产党:①中共意识到要战胜敌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三.国民革命
1.大革命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
1)建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
2)合作原因:1)国民党:
①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是比较革命的党;
②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中认识到广大群众的力量,决定联俄、联共。
2)共产党:
①中共意识到要战胜敌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3)共产国际的帮助
3)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4)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
5)合作意义: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大革命兴起
三.国民革命
2.过程:
1)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建立黄埔军校;
2)1925年,成立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并巩固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 ]
黄埔军校最大特点:
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
校长蒋介石
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黄埔军校共招收六期学生,共2万多学生。
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创建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黄埔军校贡献
北伐战争前形势图
2.过程:
3)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运动高潮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进程:
张作霖
兵力35万
吴佩孚
兵力20万
孙传芳
兵力20万
1926.7.9 誓师北伐
1926.5.20 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部队抵湖南
1926.7.11 占领长沙
1926.8.27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攻克天险汀泗桥
1926.8.30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攻克贺胜桥
1927.10.10 第四军和第八军克武昌
1927.10.15 国民政府发表《讨伐孙传芳宣言》
1927.11.6 克复南昌
1927.1.1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927.2.20 中国人民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1927.3.21-22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控制了上海,随后北伐军占领上海
1927.3.23 克复南京
北伐战争前形势图
2.过程:
3)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运动高潮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勇敢,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5.意义:将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工农运动发展迅速,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觉悟。扩大中共的影响,党的力量有所增强。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张作霖
兵力35万
吴佩孚
兵力20万
孙传芳
兵力20万
2.过程:
4)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标志: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进步人士,叛变革命。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汪精卫完全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公开反共,成为反革命的中心人物。国共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开始破裂
—完全破裂
蒋介石“四一二”政变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中国国民党已变成为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官僚的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①主观(根本):
教训:
3.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领导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3)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帝国主义干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共产国际错误指示
中共缺乏经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右 倾:保守主义,主要表现在保守妥协退让
“左”倾:激进主义,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②客观:
右倾和“左”倾
右倾与“左”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
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1)压制工农运动,取消土地革命 。
一味指责农民运动“幼稚”、“过火”;站在工农群众的对立面,拥护武汉政府推行压制工农运动的反动政策 。
(2)忽视和反对建立中共直接掌握的革命武装,对反动派实行全面退让。
1927年春吴玉章等“本想建立一支完全由我党掌握的军队,因此决定把共产党员连某所指挥的一个营扩充为一个师,人员、粮饷、军械都已经筹划好了”,但陈独秀认为“计划中配备的枪械比别的军队好,怕引人妒忌”,“自己建立军队,太引人注目”,极力进行阻止,结果使计划夭折。
蔡和森等建议扩大工人纠察队,向国民党中央要求发给枪支和月费。汪精卫还允诺发枪2000支。湖北省委也计划扩大工农武装及省防军。而陈独秀又持异议,认为切不可使工人力量和国民政府造成对立。
什么是机会主义呢,机会主义就是这里有利就到这里去,那里有利就到那里去,无一定原则,无一定方向,什么是右倾:过高地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主张搞阶级合作;右倾机会主义在思想上是保守主义,行动上是逃跑主义,组织上是投降主义。
——毛泽东
5)意义
①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工人运动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一再失败, 同意同共产党合作
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
方针
1923年 中共“三大”
确定党内合作方针
实现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
将国民党改组成革命联盟
”新三民主义”
政治基础
成果之一
黄埔军校建立
军事基础
第 一 次 国 共 合 作
国 民 大 革 命
教训:
领导权
武装斗争
人民军队
功绩:
基本结束了北洋
军阀的统治
目标:
“打倒列强 除军阀”
主要成就:
北伐的胜利进军
结果:
国民党右派叛变
革命中途破裂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易误辨析】国民革命需要澄清的几点认识
(1)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3)新三民主义不等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4)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国民革命的旗帜,这并不意味着中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5)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
(4)革命成就: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
(5)革命成就: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6)局限:未完成反帝反封任务,以失败告终。
后续(接下一课内容)
宁汉合流
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宁)和武汉国民政府(汉)合并。
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东北易帜:
1928年9月张学良通电全国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统一全国。
民国和北洋政府 五色旗
南京国民政府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7):中国革命打开新局面
政治 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1924 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国民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和农民运动,配合前线东征和北伐,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
经济 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放缓、萧条。
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民族主义进一步觉醒;
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阶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