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手工工场时期的西方世界 16世纪前后 ~18世纪中期)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
[时空坐标]
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前后~18世纪60年代)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启动时期。16世纪前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人类社会开始迈向近代社会;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近代科技思想发展。这一切为西方向工业文明的的迈进开启了大门。
1.政治上:在英美等国,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阶段特征】
2.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发展到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并进一步拓展。
3.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近代科技的出现,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教材知识(人民版)】
必修一:专题七第1节(光荣革命,限制王权的法案,小密室的演变),第2节(美国1787年宪法)
必修二:专题五第1节(新航路开辟),第2节(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早期殖民扩张】)
必修三:专题六第2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第3节、第4节(启蒙运动);专题七(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教材知识(人教版)】
必修一:单元三第7课(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第8课(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
必修二:单元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必修三:单元二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单元4第11课(经典力学)
【知识拓展】
一.14~16世纪人类历史发生的重大转折
(1)在社会经济和社会关系方面: 生产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
(2)在国际关系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导致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侵略,这些活动又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3)在意识形态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宗教神学思想受到强烈批判,封建天主教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为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了精神枷锁。
(4)在自然科学方面:由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崛起,冲破了神学蒙昧主义的束缚,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唯物主义科学研究方法得以推广。这些不仅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进步,而且有利于对封建神学的批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历史作用及认识
1.特点
(1)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可见,代议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
(2)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3)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也就是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组织内阁。总统或总理不但领导内阁,而且还控制议会或干预立法。
2.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
(1)代议制否定专制制度,避免少数人独裁,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有重要作用,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成果。
(2)代议制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矛盾。
(3)在这一制度下,无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斗争,有助于维护无产阶级合法权益,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4)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3.认识
(1)资产阶级代议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其统一性表现为一个核心:代议制民主;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2)英、美、法、德四国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政体各不相同,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世界各国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法、美共和制差别: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议会是权力中心;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权力中心在总统。英、德君主立宪制差异: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是权力中心;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是权力中心。
附1: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
(1)三个转移
①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权利法案》颁布)。
②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责任制内阁形成)。
③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1832年议会改革),并下移到全体公民。
(2)四大特点
①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
②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
③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下院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由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
④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3)四个趋势
延续性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国的早期内阁的形成到责任制内阁的完善
渐进性 1689年,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原则;1721年,形成责任制内阁;1832年,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19世纪中期以后选举权逐步扩大到普选
创新性 如君主立宪制、责任制内阁、两党制都具有开创性
法制化 英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与法制化进程密切相关
素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附2:英国两党制、文官制
(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政党政治并最先实行两党制的国家。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年),围绕詹姆士公爵(后来的詹姆士二世)的王位继承权问题,产生了辉格党和托利党(辉格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托利党代表土地贵族和国教僧侣利益)。1688年,两党由于反对詹姆士二世而走向联合。辉格党因在“光荣革命”中起主要作用而执政近半个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使英国统治阶级普遍感到恐惧而趋向保守,托利党得以大行其道。1832年议会改革后,在两党基础上分别组成自由党和保守党,两党通过竞选议会席位,依据议会席位多少的变化而轮流组阁。从1924年开始,工党取代逐步衰落的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两党制有力地防止了执政党的专横和权力的滥用。
(2)两党在前台竞争,文官却保持稳定。文官指“事务官”,是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无过失长期任职的国家公务人员。他们不参与党派之争,不与内阁共进退,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在内阁经常发生更迭的情况下,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通常以1870年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附3.美国政治体制中分权制衡原则的表现
(1)从联邦政府的设计上,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授予议会、最高法院和总统,形成了典型的三权分立体制,有效地降低了专制政体出现的可能性。
(2)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实行联邦制,一方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另一方面保留了地方自治的权力,中央与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与平衡关系。
(3)美国的两党政治也是分权制衡原则的重要表现,两党轮流执政、互相监督,防止了独裁政权的出现,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4)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代表由各州议会选出,众议院代表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两者相互牵制,有利于平衡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是分权制衡原则在立法领域的表现。
美国民主政体下分权制衡的局限性
(1)联邦和地方只是微妙的分权。由于联邦和地方分权,造成联邦与各州之间既争夺权力又相互推诿,各州各自为政,从而降低了政治效率。
(2)联邦制的运作受各方利益制约。联邦制的运作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密切相关,资产阶级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合作都影响着联邦制作用的发挥。
(3)两党制交替执政容易出现金钱政治。
①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两党各以大财团为政治背景,不可避免地出现金钱政治。
②两党制下的政党内部机制,上下级没有垂直领导关系,只有工作关系。两党均没有固定的党纲和严格的纪律,党员来去自由,没有义务服从党的纪律,容易出现政党内部机制上的混乱。
三、多元史观看待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
1.从革命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们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2.从全球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之间逐渐连成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3.从文明史观看,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从现代化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
5.从社会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交流加强,各种物品的交流与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附1.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社会进步的表现
在经济上 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并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总的来说,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发展壮大,而封建阶级逐渐衰落
在政治上 资产阶级开始参与或掌握政权。资产阶级、新贵族因为掌握大量财富,开始要求政治权利,以便更大规模赚取利润,革命和改革反过来又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外交上 殖民扩张开始成为欧洲的历史潮流。欧洲国家逐步确立了开放的、侵略性的外交体系,整个世界开始以欧洲为中心
在科学文化上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地理学革命、天文学发展,也推动文艺复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在美洲等地发现大批新的物种,也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附2、葡、西两国的衰落
15~16世纪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时代,然而,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荷兰海上势力的逐渐崛起,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衰落了。葡西两国迅速崛起又很快衰落,是有深刻且相似的内在因素的。
其一,两国强大的封建传统是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封建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束缚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保守的传统观念使它们没有用得到的财富去投资本国经济,而是将其用来向欧洲其他国家购买奢侈品。这样的结果是本国经济仍然迟滞不前,而掠夺来的财富却为别国做了“嫁衣裳”。
其二,流入两国的大量财富不仅没有成为它们发展的动力,反而窒息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大量流入的财富使得西班牙患上“贵金属积攒过多症”,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抑制了本国市场的发展。本国市场的萎缩又使其“越来越要从属于这样一个贸易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它从欧洲的其他部分购买它所需要的东西,而以新世界的财富支付购买货价的大部分”。
最终,和流入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财富一样,光荣也随着财富的流走而远去。
附3.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其他方面
(1)促进了农作物、疾病、天主教的传播。传染病到新地区,由于免疫力差,危害更大。
(2)导致人口大迁移,人种分布大变化、种族大灭绝。
(3)激发了虚构传奇文学的创作:如拉伯雷《巨人传》,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弗游记》等。
(4)给欧洲人日常生活带来变化。餐桌:玉米、土豆、西红柿等;饮料:咖啡(非洲)、可可(美洲)、茶叶(亚洲)等。
(5)促进了全球性的文化交流:西学东渐、中学西渐、兰学东渐等。
附4.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上,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到了亚洲。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种植了这些作物,使不适宜种植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对外关系上,葡萄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葡萄牙侵占中国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朝建立后,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3)文化上,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并把西方的天文、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到中国。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引入了西方的《泰西水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引入了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四、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阶段 早期殖民扩张 19世纪的 殖民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
背景 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的推动,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进行资本输出
方式 公开的殖民掠夺 武力扩张,以商品输出为主 武力扩张,以资本输出为主,划分势力范围,分割世界
结果 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 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国家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促使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附: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1)特点:
①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
②殖民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地区。
(2)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
(3)影响:
对世界市场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
对殖民国家 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殖民地 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进步
对国际关系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五、重商主义的盛行(17、18世纪)
背景 (1)15世纪末,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和成长,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资本原始积累(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国际贸易不断发展(3)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西欧出现了众多的民族国家
内容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
影响 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发展、演变
(1)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
(3)宗教改革家挑战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获得更多的个性自由。
”
”
”
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发展
内涵: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思潮与世界观。
(4)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更为彻底,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
”
”
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征
(1)人文主义首先是一场文化运动,集中于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附: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1)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罗马教廷的权威统治。它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实际上是尊重每个人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这其实就是鼓吹思想的自由,也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宗教改革使千千万万的民众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2)宗教改革的最突出的影响在于成功运用了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把人的心灵从罪的折磨、来世拯救和教廷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世俗生活与世俗人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附:启蒙运动思想的特点
(1)目标明确: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指向十分明确,即反对封建王权、神权和封建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斗争目标对准专制王权与天主教会。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渴望建立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
(2)思想一致:启蒙思想家以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为指导思想。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而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正是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使启蒙运动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哲学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导,并使启蒙运动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
(3)态度坚决:启蒙思想家都正视现实,认真思考,情系群众,不畏强暴。他们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并对其展开了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为之进行不懈的斗争。
”
”
”
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过渡
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
政治
制度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文化专制
思想
条件
国家鼓励科技发展,推行重商主义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经济
政策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经济
基础
发展背景不同
关注自然,崇尚理性,思维模式是沿袭逻辑与分析的传统,注重对知识的检验
关注人,以农业科技为主,强调思维的直觉性,并以实用经验为前提
不同特征
近代西方
古代中国
七、古代中国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
附1、科学革命
在17世纪取得胜利的科学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起被称为17世纪的“双元革命”。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系统知识,科学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照此定义,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革命,它也被称为牛顿革命。
(1)兴起原因
①经济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需要科技知识,这在客观上刺激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因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是近代自然科学创立发展的社会前提。
②政治原因: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三次科技革命贯穿于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中,每次科技革命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变革起了推动作用。反过来讲,政治革命又为科技革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见,资产阶级科技革命与政治革命在互动中前进。(注意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思想方面: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近代科技迅速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宣扬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
(2)特点和影响
①特点: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事实的理性化的思维传统,观察、实验、分析和综合成为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
②影响:科学革命彰显了理性的价值,破除了迷信和盲从,推动了科学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对自然规律的重大发现激起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一轮复习资料
1、英国代议制确立的意义(P64右)
2、英国代议制演变的特点和趋势(P65左上)
3、美国政体中分权制衡原则的表现(P69左上)
4 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P69右)
5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P139右下)
6、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P140右下)
7 近代英国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原因(P142右下)
8 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阶段特征(P143右下)
9 文艺复兴的影响(P231左下)
10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P233右上)
11 启蒙运动的突出特点(P235左下)
12 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P235左下)
13、启蒙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P236左下)
14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P237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