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4 21:1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
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是指西方资本主义近现代模式的奠基时期,也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时期,同时还是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向纵深发展。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人类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大大加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文学艺术领域成就非凡。
【阶段特征】
1.政治上: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从法律上确立共和政体,德国统一并确立联邦制和君主立宪政体,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扩展。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1871法国无产阶级建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2.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文化上: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等有了新的发展,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分别以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为主,19世纪70年代后还诞生了印象主义美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影艺术诞生。
【教材知识(人民版)】
必修一:专题七第1节(1832年议会改革,内阁权力的膨胀),第3节;
专题八第1节,第2节(巴黎公社革命)
必修二:专题五第3节,第4节
必修三:专题七第1节(量子论,相对论),第2节(达尔文和进化论),第3节,第4节(立体交通的诞生、穿越大洋的电波)
专题八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电影的诞生)
【教材知识(人教版)】
必修一:单元三第7课(1832年议会改革,政党政治),第8课(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第9课;
单元五第18课
必修二:单元二第7课,第8课
必修三:单元四第11课(相对论,量子论),第12课(达尔文和进化论),第13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电气革命的出现)
单元八第22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第23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第24课(浪漫主义音乐,电影的诞生)
一、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及成因
1、突出特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国的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
①帝国皇帝世袭,权力巨大,可以任命帝国宰相,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②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③两院制议会中,联邦议会权力巨大,负责法律审批;帝国议会虽有立法权,但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
2、原因:
①德国是容克地主(封建地主)阶级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后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专制残余。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依赖性强,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因此德国的民主制度徒有其表。
【知识拓展】
附:德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1)依然实行专制主义统治。
(2)注重社会立法,使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①俾斯麦以保守专制主义者的身份,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②俾斯麦很注意劳工的福利,从1883年开始,连续数年举办劳工疾病、意外伤害、残废、年老等保险,即工人每月付出少数保费,向政府主办的保险机构投保,便可得到免费医疗的照顾,领取残废、年老的生活津贴等,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劳工保险制度。
二、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认识
  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者王朝战争,在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或者实现统一的背景下,通过颁布法律性文件而确立的。
2.判断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好坏优劣,不能仅看形式,更要看这一政治制度的本质及其是否符合该国国情。如法国通过激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对旧制度的打击和改造比较彻底,民主化程度较高;再如,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较浓。
3.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充满矛盾和斗争,如法国经历了漫长的共和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政体几经反复才最终确立。
附:代议制下议会权力结构的差异性
(1)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
(2)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
(3)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
(4)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院为最高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只有延搁权。
三、全面认识巴黎公社革命
1.革命爆发的偶然性
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巴黎公社起义只是一个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普法战争失败后巴黎的形势,即是马克思所说的“特殊条件”,而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即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具有非常强的偶然性。
2.意义的深远性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给资本主义以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同时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失败的必然性
(1)从客观原因上看,反动力量过于强大,不仅有本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还有外来普鲁士强权的干涉和镇压。
(2)从主观原因上看,首先是没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在斗争形势日渐危急的关头,造成了优柔寡断、指挥分散、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弱点,严重损害了自身的战斗力。其次,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斗争经验不足,这使得决策屡次出现失误。
(3)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而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历史的发展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
4.教训的深刻性
(1)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
(2)公社失败的教训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结果导致公社的最后失败。
(3)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但是它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将一再表现出来。
附: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空想性: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2)科学性: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四、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
2.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资本的流通等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
3.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大大加快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4.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途径、特点及影响
1.途径: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2.特点(1)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2)开放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3)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4)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了人类进步。(5)以英国为中心: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
3.影响(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2)消极影响: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上的,是一种很不公正、很不公平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根源。
五.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全球史观: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文明史观: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近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社会史观: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化问题等。
(5)生态史观: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从新史观的角度全面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国际化,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
(3)从革命史观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西方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宰割、奴役的产物,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在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占主导地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其经济附庸,具有不公平、不平等的特点。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社会结构 社会日益分裂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国家政权
政治制度 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巩固 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国际工运 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 列宁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出现新特点
国际格局 英国确立世界霸权,西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 美德等工业国家冲击了英国的霸权,但欧洲仍然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
殖民扩张 武力扩张;商品输出;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瓜分世界;资本输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文学艺术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印象主义、现代主义
多视角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附:工业革命时期中西社会对比(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西 方 中 国
特征
表现 经济
政治
文化
对外
附:工业革命时期中西社会对比(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
西 方 中 国
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的主导),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步加深
表现 经济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
政治 法德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扩展 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开展洋务运动;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等革命斗争
文化 启蒙思想广泛传播,理性主义推动欧洲资本主义浪潮的发展,自由主义兴起,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科学技术领域出现重大突破 “西学东渐”新思潮萌发
对外 出现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
附: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侵略: 侵略:
反抗: 反抗:
经济
阶级
思想
社会生活 附: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抗: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习西方发展至制度层面
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近代化
六、全面认识垄断组织 1.概念: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一般特征
垄断组织不但操纵某一行业领域的生产和销售,而且与银行相结合,形成金融寡头。垄断组织不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参与政治事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但输出商品,而且输出资本。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垄断组织支持本国政府的对外扩张和战争,列宁称这种资本主义为帝国主义。 3.评价 (1)建立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关系,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既约束了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限制了其他企业同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2)垄断资本家参与政治生活,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不可避免地引发战争。
七、圈地运动
1、运动背景
(1)毛纺制呢业的迅猛发展。15世纪后,英国毛纺制呢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使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但需要大片的土地。于是,贵族们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发展养羊业。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急剧扩大,从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推动了养羊业的发展。
(3)英国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在英国,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将其变为牧场。
(4)利润的刺激。英国的封建的习惯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之间的差别极大,使地主看到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比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更为有利可图,从而刺激了圈地运动的发展。
(5)政府支持的结果。政府总的来说是支持圈地运动的。特别是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公开支持圈地,使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进行
2.含义 13~19世纪中期,在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的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3.影响
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转折点。 (1)在经济上,圈地运动对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和自由劳动力。 (2)在社会层面上,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推动17世纪英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 (3)总之,圈地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发展。
一轮复习资料
1、法国共和制的特点及原因(P72右下)
2、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成因(P73左下)
3、全面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P74上)
4、全面认识巴黎公社(P44左上)
5、工业革命的影响(P145右)
6、工业革命对欧洲国家社会转型的影响(P147左上)
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特点、影响(P147右下)
8、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P150下)
9、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P151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