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西方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
世界近代史通史复习
阶段 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6世纪前后~18世纪60年代)
特征 经济
政治
文化
一、阶段特征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兴起,向工业文明过渡;手工工场发展迅速,海上霸权由西、葡、荷转移到英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美国除外); 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形成; 英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确立; 早期殖民战争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举人文主义大旗,促进了思想解放;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核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牛顿经典力学的提出,标志着自然科学的产生,科学时代来临
总特征:
手工工场时代,世界近代化启动,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拓展。
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
黄金
传统商路
地圆学说
二、知识梳理 主干整合
好望角
美洲大陆
印度
环球航行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整体世界
东印度公司
海上马车夫
殖民帝国
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君主立宪制
国王
内阁
首相
邦联
总统
行政
三权分立
分权制衡
分权制衡
联邦制
(14--17世纪)
2.宗教改革(16世纪)
(1)性质:西欧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2)内容:因信称义,建立民族教会,用民族语言传教。(3)影响:打破了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西欧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及民族国家的形成。
二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1.天文学:哥白尼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其日心说不仅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被恩格斯称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2.物理学:(1)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①成就: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推动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②意义: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出现;冲击了宗教神学思想,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3.影响: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科学方法,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科学世界观形成。
三、思维认知深化
1、世界的发现与世界意识
角度 物种交流及对世界的影响
(2018·全国Ⅱ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答案:(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第(2)问,大豆引入美国缘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大豆本身的优点也是其被广泛种植的原因;再从材料中福特公司对大豆营养价值的开发可知,科技进步也是大豆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
[认知深化]
一、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1.商业革命:商品种类与流通量大增;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价格革命:大量黄金、白银涌入欧洲,物价上涨,封建主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力量上升,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3.物种交流:扩大世界物种的交流,农业技术传播和农业发展。
4.世界市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5.社会领域:疾病的传播与医学的发展,世界范围的移民和新民族的形成,世界人种的新分布。
6.观念和知识的改变:海洋观念,重视海洋权益。促进医学、地理学、天文学和航海技术等的发展,人文精神进一步传播。
二、世界意识
1.世界整体意识。强调用整体视角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1500 年以来,人类联系逐渐增多,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世界多样化意识。多样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多样化。
3.交流合作意识。各种文明要相互交流,互相帮助。
4.和谐关爱意识。人类应互相关爱,与自然和谐相处。
5.国际竞争意识。在世界分成国家、民族、地区的组织结构下,相互竞争不可避免。
17世纪中叶后,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
B.茶税成为英国财政的主要收入
C.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中英贸易扩大
解析:根据材料“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结合所学茶叶主要来自东方的知识可知,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故A项正确;材料“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不能体现“主要”,故B项错误;材料“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不能体现茶叶贸易中心在英国,故C项错误;“17世纪中叶”时,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故D项错误。
A
思维认知深化
2、制度与构想(民主政治与民主思想的互动)
角度1 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2019·全国Ⅱ卷,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解析:D 大革命前,法国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第三等级与国王和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做了舆论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准备,由此引发了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法国大革命,这是其对以往革命的最大超越,故D项正确。法国大革命在政体形式、革命方式方面并未有任何创新,A、B两项错误;法国大革命之后出现多次专制复辟,C与史实不符。
D
角度2 启蒙思想与政治制度的建立
(2016·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设问的第一个限定要求是“结合材料”,因此必须紧扣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是时空界定,可以从启蒙思想产生与传播以来,欧美国家的民主追求与实践作答。作答中注意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认知深化]
一、美国政治制度的构想与实践
1.三权分立制度: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提出分权制衡、三权分立的原则,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2.人民主权原则:启蒙运动提出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等思想,强调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并最终为人民所有。美国1787年宪法中总统与国会议员(众议员)由选举产生体现这一原则。
3.民主共和制度:卢梭根据人民主权思想,提出国家要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
(1)从联邦政府的设计上,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授予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形成了典型的三权分立体制,有效地降低了专制政体出现的可能性。
(2)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实行联邦制,一方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另一方面保留了地方自治的权力,中央与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与平衡关系。
(3)美国的两党政治也是分权制衡原则的重要表现,两党轮流执政、互相监督,防止了独裁政权的出现,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4)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代表社会的上层,众议院代表社会的下层,两者相互牵制,有利于平衡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是分权制衡原则在立法领域的表现。
二、美国政治体制中分权制衡原则的表现
(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
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
②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学说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③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
①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制内阁,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②对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
③对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启蒙思想。
三、启蒙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14-18世纪的中国处在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农耕经济繁荣且出现新气象、理学占统治地位、文学艺术发展等,具有社会繁荣且暗藏危机的特点;
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代议制确立、人文思想、近代科学兴起等,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
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同时期的西方实现了社会的重大转型,中西社会发展的不同趋向,决定了中西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14-18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差异
从中西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角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 欧洲
人物 著作 人物 著作
李贽 《焚书》《藏书》 霍布斯 《利维坦》
顾炎武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孟德斯鸠 《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
王夫之 《船山遗书》《读通鉴论》 卢梭 《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狄德罗 《百科全书》
唐甄 《潜书》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上表列举了17、18世纪部分中外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表格反映了丰富的信息,请从中选择相关信息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主题: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论述:17、l8世纪的东西方,都出现了一股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新思想。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当时封建专制统治起到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一定影响,但无法撼动封建统治的根基,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并深刻地影响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引发社会巨变。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尚未形成资产阶级。而统治阶级仍实行文化高压、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革新。总之,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各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学说,这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也可从“17、18世纪,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和“17、18世纪中西方启蒙思想产生”等方面组织答案)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紧扣材料中国王仍然拥有行政大权,仍然能够干涉政务,迁移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理解。
析错点:1702年是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规定议会有权制约国王;英国责任制内阁基本确立于18世纪中期;《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拥有行政大权,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并没有破坏《权利法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