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微专题
专题一:“家国同构”——先秦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
概念: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父系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父系家长因其血统上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辍,而是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同样,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朝代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夏朝 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
商朝 实行内外服制度
西周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早期国家政治治理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
(4)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官职仍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
(5)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课堂探究
三、
25.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A
微专题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朝代 中枢机构 地方行政体制
秦朝 三公九卿、皇帝制度、朝议制 郡县制
两汉 西汉:中外朝制 东汉:增设尚书台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推恩令、设刺史、附益法、酎金夺爵、用酷吏
魏晋 三省制 侨州郡县
隋唐 三省六部制、政事堂 设节度使
宋代 二府三司制、台谏合一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元朝 一省二院 行省制、土司制度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土司制度、督抚制
清朝 设军机处、密折制 设理藩院、改土归流、督抚制
中枢机构变化的走势,是由皇帝与官僚机构、官僚队伍的矛盾决定的:皇帝一方面要设置得力的办事机构,需要赋予它权力;一方面担心掌握权力的大臣权势日重,威胁皇权,因此要另设亲信机构予以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总体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1)分化相权;(2)转移相权;(3)启用布衣将相
对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认识
1.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进行变革。
2.总体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地方行政制度在不断完善
削弱地方权力的主要方式:
(1)细化行政区划(2)分化地方权力
(3)加强地方的管理和监督
特别补充
1.辩证看待中枢机构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制约皇权的方式:1.相权;2.机构;3.民本思想;4.重史传统。(有限而非有效)
课堂探究
三、
9.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C
课堂探究
三、
13.(2022.1·浙江高考·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D
课堂探究
三、
24.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B
在中国封建社会,每位专制君主虽然都力求“乾纲独揽”,“事皆亲决”,但实际上他无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一人“独治”天下,必须“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于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了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傍(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特点:中枢权力逐渐被削夺、分散或被转移;权力运作机制缺乏稳定性;权力机构沿革呈渐进性;彼此监督、相互制衡,以保证皇权至上。
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沿革的特点及影响。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郡
道
州
州
县
县
县
州
郡
县
路
州
县
明朝
承宣布政使司(行省)
府
县
道
府
县
微专题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清朝
省
元朝
路
行省
府
地方行政区划的演进:
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课堂探究
三、
59.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C
微专题
专题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朝代 选官制度 标准 方式
西周 世官制 血缘 世袭
战国 军功爵制 军功、才能 荐举和军功
秦朝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才能 向官吏学习律令为官
两汉 察举制 征辟制 品德和才能 官员
推荐
魏晋 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和才能→家世 中正品评
隋唐 科举制 才能 考试
元朝 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
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体现了怎样的趋向?
选官标准:由世袭到才能
选官形式:由举荐到考试
选官范围:由贵族到平民
选官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
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到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特别注意:
各朝代具有多种选官方式;隋唐选官是科举考试与举荐相结合的
夏商周的统治基础是内外贵族的联合,重要的辅助大臣都由宗亲贵族担任。官员世袭作为古老的选官方式,并未随社会进步销声匿迹,汉代“任子”、唐宋“恩荫”、清代“荫典”均为其遗存。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然而,举荐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凭意志取人成为定式,举荐者与被举荐者之间往往体现为官宦之亲、门生故吏等特殊关系。隋唐五代的科举选官,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限制条件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特点:多种选官制度并存;由重视家族血缘到重视德才兼备;选官标准逐渐完善;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上逐渐由举荐到考试。
影响: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有利于政治稳定,统治巩固;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西方国家文官选拔制度的形成提供了范本。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微专题
专题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官员考核
朝代 监察制度 官员考核
秦朝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上计制、御史参与审核计簿
两汉 中央:御史大夫(西汉)、御史台(东汉) 地方:刺史 隋唐 中央:御史台 地方: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 制定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宋代 中央:台谏合一 地方:通判、划分路作监察区 元朝 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
明朝 中央: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厂卫制 地方:按察使司 考满、考察;考成法
清朝 京察和大计
中国古代监察体系主要由御史监察系统和谏官言谏系统两部分构成。主要趋势是:监察不断强化,谏议日渐式微,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
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为皇权服务;2.位卑权重
3.逐渐规范化、制度化
4.独立于行政系统
5.监察方式多样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1.从以道德或功绩为主的单一的考核标准发展为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的考核标准。
2.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完善
3.根据考核结果奖罚激励
4.监察监督人员介入考核过程
课堂探究
三、
5.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A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制衡机制,对维护国家纲纪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确定的工作对象——官和特殊的工作方式——弹劾非违、 纠正缺失,而有别于一般的政权机关。监察机关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由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一般监察机关,跃升为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并列成为直属于皇帝的极具权威性的国家机关。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整肃百僚,以充分发挥官僚机构的作用和通过“彰善瘴恶,激浊扬清”,实现社会的调整功能。历代监察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仅有效地纠弹百官有司之邪辟,还对古代政治权力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晋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维护国家纲纪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点:由一个临时性机构逐步演变为独立的国家机关;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
位卑而权重;直接隶属于皇帝。
影响:有利于澄清吏治,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与社会稳定;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明朝中期以来,贪官污变不但上蠹国课,下剥贫民,同时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大为下降。万历初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创立“考成法”,主张“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具体办法是,对从中央部、院到地方州县各级衙门所处理的公事,根据道里远近,事情缓急,而立定“程限”,并置立“文簿”存照,做到“月有考,岁有稽”,“误者抵罪”,使每件公事都落到实处。为此,张居正又健全六科给事中的职权,以六科督查六部,以六部督查地方藩、泉等司,再以藩、泉两司督查府、州、县官。随着改革的进行,万历初期形成了“一切不敢饰非”的政治局面,所有官员百事惟谨,朝廷政令“虽万里以外,朝下而夕奉行”。同时,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各地方官都能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赋税任务。张居正自己评论说,“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创立的“考成法”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时间限制严格:逐层考核,责任明确;考核范围覆盖中央和地方;对考核事项分类处理;对官吏的考核常态化。
影响:有利于澄清吏治,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和行政能力;加强中央集权;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为后世提供了吏治改革的经验。
微专题
专题五: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
朝代 中国古代法治 特点
秦汉 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②汉朝制成《九章律》 ③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律令
合一
魏晋 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重要原则之一 律令
儒家化
隋唐 法治:撰成《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推广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德主刑辅,
礼法结合
宋代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元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清朝 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中华法系
1.含义: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
2.特点:强调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民法和刑法不分;司法从属行政;
3.影响:对内有效地将儒家思想凝聚固化为法律制度,构建起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对外传播了“和而不同”的儒学价值观,对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产生深远影响。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字,自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家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订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罚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影响:“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微专题
专题五: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
朝代 中国古代乡村教化 特点及影响
魏晋至隋唐 魏晋以来,政府推广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特点:
1.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
2.教化途径系统化多样化: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族法、家规、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
3.教化内容综合化: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之。
影响:1.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有利于发展生产;3.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宋朝 理学向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明清 乡约内容逐渐由中央颁布,并具有约束力,与法律逐渐合流。例如:明朝宣讲朱元璋“六谕”;清朝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 演变趋势
①由以民间自发为主演变为以政府主导为主。
②以地缘性乡约组织为主,宗族性乡约组织为辅。
③宣讲内容由劝善惩恶、治安防御的道德教化演变为宣讲“圣谕”,与法律逐步趋于合流。
④乡约组织机构日益健全、活动逐步趋于规范。
课堂探究
三、
2.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A
课堂探究
三、
3.《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A
保甲法的根本理论出自《管子》的兵农合一主义。其直接目的是为“防盗”及节约军费开支,根本目的是想通过保甲制度使国家权力深入到基层的乡村社会,从而实现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但这与当时的主流思想极不吻合,不顾道德和教化,一味追求经济价值,遭到很多文人士大夫反对。《吕氏乡约》制定者蓝田四吕以及后世朱熹及朱门践行乡约的弟子都属于地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士大夫。
——摘编自翟秀娟《宋代乡约制度研究》
原因:保甲制与主流思想不符;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价值观;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影响力的地方士大夫推动;理学发展并深入社会基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制度形成的原因
微专题
专题六:中国古代基层治理
朝代 户籍制度 功能与特点
战国 户籍相伍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两汉 编户齐民 东晋 土断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管理更严,三年一造 宋朝 分主户与客户 元朝 按职业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朝 职业定户籍,户籍册称“黄册” 清朝 户籍松停 功能:
1.人口普查、管理与控制;2.征发赋役依据;3.征兵的基础;4.维护社会治安与政权稳定
特点:
1.户籍具有地域性
2.户籍具有等级性
3.户籍具有世袭性
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有户主及成员的详细信息、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地籍单独出现,而且与户籍并举,地位同等。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交相使用。明代中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强化;地籍与户籍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③人身依附关系不断松弛;④政府不断改革;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为赋役征收、征发提供依据;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借鉴;限制了人口流动;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课堂探究
三、
1.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 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
C
微专题
专题六:中国古代基层治理
朝代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与优抚
秦汉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常平仓制度
唐朝 邻保制度 义仓、社仓
宋朝 保甲制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明朝 里甲制 十家牌法 善堂、善会
养病坊、众济院、福田院、养济院
清朝 里甲制到保甲制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意义: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小农经济;有利于社会教化(推动乡村文化教育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及意义。
宋朝以前济贫助困主要由宗教机构承担,至唐代政府开始介入,宋朝官办救济机构是这一进程的继续。嘉裕前京师有福田院、地方有广惠仓,贩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元符元年宋廷正式确立居养制度,并在全国推行。南宋后,居养制萎缩。漏泽园制度正式形成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但官府出钱买田,安葬无主尸骨的做法,真宗、仁宗和神宗时期即已存在,只是尚未形成制度和规模。两宋之际,漏泽园多遭废坏。绍兴十四年在朝廷的督促下,漏泽园在各地逐渐恢复起来,终南宋之世延续不废。医疗救济包括平时的疾病救治与春夏爆发疾疫时的医疗救济。基于贫困人口的季节性处境,宋朝每年都要进行春夏救疾、冬春救饥及冬季救寒的季节性救济工作。
——摘编自段惠青《宋朝贫困救济问题研究》
特点:①政府作用不断增强(或政府重视)②救济设施创新多(或救济形式多样)③救济面比较广④逐渐走向制度化⑤贫困救济呈现季节性特征
原因: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②商品经济发展(或政府收入增加)③理学(儒家思想)的影响④维护统治需要(或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或安抚社会需要)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贫困救济制度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救济制度发展的原因
微专题
专题七: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朝代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秦朝 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2.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汉代 1.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对匈奴采取武力征服和和亲政策相结合;3.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4.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5.设护乌桓校尉管理东北地区;6.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唐朝 1.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2.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3.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民族政策相对开明,唐太宗被西北边疆各族称为“天可汗”。
宋代 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政权长期并立
元朝 “行汉法”的同时实行民族差别对待政策
明朝 羁縻政策;土司制度
清朝 1.设理藩院;2.满蒙联姻;3.定准噶尔部叛乱;4.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
5.改土归流
特点:
1.设置专门机构管理
2.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
3.武力征服与笼络羁縻结合
4.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
5.因俗而治
影响:
1.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巩固国家统一
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
4.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
微专题
专题八: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朝代 对外交往的表现 特征
先秦 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1)由开放走向闭关。
(2)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汉代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唐朝 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宋代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元朝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明朝 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朝 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微专题
专题八: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朝代 对外交往的特点
秦汉 (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2)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3)与亚洲国家交流频繁,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唐朝 (1)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有连续性。(2)涉及领域全面
(3)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式多种多样。(4)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影响巨大。
宋代 (1)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
(2)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元朝 明朝 (1)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2)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3)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清朝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嘹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而且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的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方式:设立郡县;设置特殊机构;羁縻统治方式;和亲;武力征服
特点:设立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措施。
意义: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利于边疆稳定;促进边疆开发;推动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经略边疆政策的方式、特点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