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件(共1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件(共1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4 22:1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2张PPT)
课标: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新教材一轮通史复习
第四单元
本单元学习结束后自拟主题
主题引领
知识提纲
链接选必三:蒙古帝国的崛起对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俄罗斯文明和西欧文明产生了什么冲击?
蒙古帝国的瓦解,为中华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复兴提供了历史空间,为西欧文明解除了长期威胁,为俄罗斯文明的整合与形成提供了历史前提,四种文明从此开始复兴、崛起,纷纷竞逐于蒙古帝国瓦解后的权力空间,构成了近七百年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和整体图景。……明朝与以往中国的任何朝代,都有所不同,明朝已不再仅属于中国,还属于世界。
——赵现海《十字路口的明朝》,天地出版社,2021年9月,第2页。
西欧文明、俄罗斯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近代的发展有何共性特点?(链接纲要下P19\23) 那么明朝呢?
主题一:朱元璋的顶层设计——明前中期的国家治理
主题二:晚明大变局——晚明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第1讲 明朝
明朝(1368-1644)
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
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
朱元璋的出身有何特点?对明朝的国家治理有何影响?
明朝建立
胡惟庸案
明初
四大案
蓝玉案
郭恒案
空印案
顶层设计
朱元璋的顶层设计
勤政爱民、赏罚分明
废除宰相、防范宦官
设三司制、强化基层
恢复分封、优待宗室
惩治贪官、重刑治国
重农抑商、海禁朝贡
强化匠籍、改革科举
守边有备、不征邻国
皇明祖训、不得违背
我的“大明梦”就是一个朴素的井然有序的静止的小农社会
朱元璋 (1328年-1398年)
这些制度和政策实施的结果如何?明中期以后有何演变?
政治制度
中枢权力机构演变、地方制度、官员选拔和考核、基层治理
主题一:朱元璋的顶层设计——明前中期的国家治理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司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
中枢演变
1.探究一:为何废除宰相?
课本p76
【问题探究】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明夷待访录 · 置相》
阅读以下材料,黄宗羲又是从什么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治天下”与“事君主”有何不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明夷待访录·原臣》
黄宗羲完全跳出了封建王朝与封建皇帝的立场,将天下与朝代区分开,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优乐”,破除了传统的王朝正统论,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
参考答案:
明太祖与黄宗羲在废宰相问题上的观点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立场不同。
明太祖站在皇帝的角度看宰相,觉得后者对皇权有威胁,故必欲废之而后快。
黄宗羲则站在普通士大夫的角度,强调“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宰相应当是官僚机构必备的行政枢纽和调节器,废除宰相后宰相完全为君主个人服务,失去治理天下的本意,必然带来政治上的混乱;其次指出,由于皇位世袭,皇帝治国的素质不能保障,因此需要宰相辅助,废除宰相必然影响国家治理。
内阁演变
探究二:内阁性质:宰相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权力,与前代之宰相绝不相同。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作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则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
——《明神宗实录》载叶向高奏疏
不是法定政府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性质
宰相制 内阁制
相似 不同 地位 (权力来源)
职权
对皇权作用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侍从顾问,无决策权,不能正式统领百官,受宦官牵制
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内阁首辅
宰相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内阁制的特点)
(行政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意愿)
(2014 新课标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B
本质:“家天下”,皇权私有和独尊
中枢演变
(2020·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A
(2017·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明朝宦官最大的特征就是制度化。在中央,有二十四衙门参与政事;而地方战略要地设置守备太监、镇守太监、分守太监、监枪太监,宫廷临时有事,还会派出不同名目的太监。上到宫廷,下到地方,明朝宦官构成了听命于皇帝、自成体系的宦官系统,从而与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形成“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明朝宦官权势很大,却无法对皇权造成威胁,原因是明代宦官始终没能像唐代宦官那样完全掌握军队。无论中央军队,还是地方军队,一直由宦官、文官、武将共同掌握,三者之间互相制约,谁都无法成为挑战皇权的政治力量。
——赵现海《十字路口的明朝》,天地出版社,2021年9月,第85页。
宦官专权
A
为何会背离朱元璋的设计初衷?
探究3:用思维导图表示内阁、六部、司礼监三者关系
皇帝
六部
内阁
“票拟”
司礼监
公务递交
代理
执行
“批红”
中枢演变
内阁、六部、司礼监三者关系
自撤中书省、提高六部品秩后,六部变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完整,而且在内阁之上。但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有票拟权,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力图摆脱控制。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夺内阁权力,如刘瑾、魏忠贤时;否则就是内阁首辅专权,如严嵩、张居正时。
明朝文官、武将、宦官三种政治势力之间保持了既斗争又合作的双向关系,从而维持了明朝政局的长期稳定,这反映出明朝专制政治在借鉴前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走向了更为成熟的阶段。
中枢演变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迁移应用
D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诸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断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宰相废去,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和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附论古代的人治与法治》
问题:1.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 2.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材料: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竟当着使者的面将用蜡烛把手诏烧了,并让使者传话: “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 ——《宋史》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如 就君主行使权力受到具体政治制度特别宰相制度 ,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思想 、舆论的限制而言 , 两千多年的总趋势是逐渐由少变多的 。 可以肯定 , 秦始皇 、汉武帝的态意妄为 , 要 比明武宗 清高宗方便得 多 。 从这一方面说 , 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 , 不是逐渐加强 , 而是逐渐削弱 。 至于君主专制制度 , 从一建立起 , 其兹本点便是君主享有至高无上 , 超越一切制度 、 法律的权 力 。来自臣下的任何限制 , 如果他想拒绝 , 都有权拒绝 , 他的任何荒谬决定 , 只要坚持 , 臣下都不得不执行 。 这一权力拜不因宰相权力的大小 , 宰相对百官控制的强弱 , 而发生变化 。 后者乃宰相 、百官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 。 如果就这一方面而言 , 则两千多年全都一样 。 明太祖 、 清圣祖手中所拥有的对臣下生杀予夺大权 , 井不比秦始皇有所增加 。 这里不存在权 力加强与否问题 。 必须将以上两种不同情况加以区别 。 决不能因为看到后代某些英主或香暴之主 , 运用手中至高无上权力 , 无复各种制度的限制 , 任心而行 , 便忽视了第一种情况的存在 , 因为这些君主毕竞是少数 。 就两千多年绝大多数君主言 , 具体政治制度的限制 , 儒家政治思想 、 舆论包括越来越多 的厉 史经验教训的约束 , 仍是起着重大的作用的 。
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君权是绝对的、最后的;相权是孳生的。它直接来自皇帝。所谓绝对的,就是专制的,指皇权不受任何法律制度的规范。所谓最后的,指皇权是位于最高的法律位阶。孳生的,是指所有的政治权力皆由皇帝授权而来的。但在实际运作上,皇帝处处受制于官僚机构。
——余英时《“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万历皇帝为何能28年不上朝而国家照常运转?
官僚政治高度程式化
废行省,设三司;督抚制度
明中期,为提高地方行政效率,设立巡抚和总督(督抚制度)。巡抚和总督前期属于临时设立由中央派遣,后来巡抚成为一地最高行政长官,总督节制一省或数省巡抚。清朝建立后,全面继承了这一制度,之后总督巡抚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
地方制度
(2016·全国Ⅰ卷高考·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还有别的表述吗?
B
地方事权的统一
司礼监
八股取士,逐渐僵化
1、形式: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2、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殿试在会试后举行,考中者分别称“举人”“贡士”“进士”。
3、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4、文体格式:八股文,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要义在于据题立论,用圣人口吻诠释经书的义理,不允许自由发挥,句式严格对仗,字数也有限制。
5、评价:(1)积极:格式严格,增强了考试的客观性;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强化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2)消极: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考生的思想与才华发挥,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不利于知识创新,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科举
知识提纲
京察
(京官六年一次)
朝觐考察
(外官三年一次)
明:考满考察
1、考核内容:
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初考( 三年) 再考( 六年) 通考( 九年),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考察(又称大计)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考察的名目, 分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等八类。
2、考核结果:
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
考核制度
选必1p32
中央 都察院:监察御史(全国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内外百官)
六科给事中:六部的监察机关,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科道并立
地方 派督察院的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
监察制度
选必1p33
三司会审:大理寺、刑部、都察院
明代存在双轨地方监察机制。一是由中央派出监察地方的巡按御史,职责包罗万象,既要举荐人才,又要纠劾不法官吏;既要赈济灾荒、督查钱粮、均平赋役、督修水利、检查学校、存恤孤老等,也要断理冤狱、革除苛政、抑制豪强等等。另外,还有各种临时性的专差御史巡视地方,事毕就罢免。二是指地方上的提刑按察使司及其派驻各地的分巡道,其职责主要包括:受理上诉,纠正冤、假、错案;复查州、县文书卷宗,审核下级判决;荐举和纠劾地方官吏;抑制豪强,安抚流民;提督学校,监临乡试等.——摘编自高春平《明代监察制度与案例研究》
严密、规范
明朝时期,朝延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A
迁移应用
里甲制
基层治理
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10户为1甲,110户编为1里,设甲首和里长,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每年由1名里长在甲首辅助下“管摄一里之事”。
有何特点?与保甲有何区别?
特点:与前朝相比更为严密;由富民担任,且十年轮换,意在缩小贫富差距,维护农村的和谐秩序。
“里甲主于役,保甲主于卫。”
——【清】徐栋辑《保甲书》
保甲是半官方性质的治安组织,是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清代以后两者合一。
选必1p100
1395年,洪武皇帝只能苦口婆心地劝告人们,如果里甲中有人面临破产的难处,应当“富者助财,贫者助力”。他没什么说服力地总结道,这是他在这片国土上消灭贫穷的政策。
保证田赋的收入
鱼鳞图册
保证徭役的征发
黄册
户籍制度
在里甲制的基础上,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主要分为民、军、匠三类,进行造册登记。军户提供兵役、民户提供赋役,匠户的包涵名目繁多,有匠户(手工业)、灶户(煮盐业)、甚至乐户(娱乐业)等等。各种户籍世袭固定,严禁私自逃亡换籍。明朝法律还将贬斥户籍作为惩罚的手段。各种户籍居民都有固定的住所,没有“路引”,也即是基层政府开具的介绍信,任何人不得离开住所百里之外。民户的一切情况变更都要登记在册。
两者结合,保证赋税徭役征发。
朱元璋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他的“大明梦”?
下表为明朝广东省部分地区户数口数变化情况。据此推断,造成表中户数口数变化的最具可能的原因是(  )
A.战乱频繁人口显著减少
B.里甲制度难以发挥作用
C.编户逃避赋役脱离户籍
D.摊丁入亩导致人口激增
C
B是结果
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人口变动?
法律 教化
明朝 ⑴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__》 ⑵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____”,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__________的体例 乡约改为宣讲________________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_________;
大明律
律例合编

明太祖朱元璋
强制力
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
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皇权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悲难相恤。 ——《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六谕”


法律教化
选必1p46-47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设立了老人制。规定在里甲之内,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有见识,而为大众所敬服者,每里推选三名、五名或十名老人,负责解决地方上的纠纷,督导人民勤务农桑,并且劝告人民遵守“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六伦之教训。
这种劝人为善及勤务农桑的职责,有点像元代社长的任务。但是明代的老人的权力比社长大,他们拥有些微的司法权,可以处理地方上的小争端。
明太祖对老人也相当礼遇,常常召见这些人。有功的老人,也常给予出仕的机会。明太祖可以说是历代帝王中最重视老人教化功能的一位皇帝。
(2021·广东高考·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A
措施、特点
民族关系(内陆边疆)
主题一:朱元璋的顶层设计——明前中期的国家治理
地区 措施 政策和影响
蒙古
藏族
东北 修筑长城(九边军镇)、土木之变、订立隆庆和议、册封、互市贸易
封授;设立行都指挥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王、法王);茶马互市
设立奴儿干都司;
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
威德兼施,怀之以恩以夷治夷、因俗而治
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清朝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民族关系
选必1p62
图中长城分成不同部分,并未连成一条线,且图中河南和湖北地区也出现了长城,表明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仍存在国家对立、并未完成国家统一,这与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相符合。
长城演变
分析每个阶段长城的特点
汉长城基本上连在一起,但并不是完全连成一条线,里面有些缺口,这种布局在战争时期有利于中原军队对北方游牧民族发动进攻,同时在和平时期,也有利于中原地区与北方民族进行贸易往来,体现了中原王朝自信、开放的精神面貌.此外长城往西延申,与丝绸之路并行。
长城演变
分析每个阶段长城的特点
明长城是一条封闭的城墙,在一些军事要地还有二边长城,这样长城把中原与游牧民族完全隔离,这反映了统治内敛和保守的精神面貌,且图中长城的主要关隘集中在现在北京一带,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分析每个阶段长城的特点
长城演变
在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明朝在具备强大实力的情况下,由于政权性格呈现“内敛”特征,并未像这一时期亚欧大陆其他文明那样积极扩张,而是在北部陆疆、东部沿海大规模构建防御体系。
大体与西欧“大航海时代”同一时期,明朝以榆林长城修筑为开端,开启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历史潮流,形成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明长城格局。明朝这一做法,虽用较为经济的方式长期维持了内政与边防、财政与军事之间的平衡,但长远来看,明朝不仅未能解决海陆边疆问题,更在“南倭北虏”的威胁之下,长期陷入财政危机和政权困境,最终灭亡于长城边疆的叛乱者——陕北军民和女真部族。这同时为欧亚大陆其他文明的向东扩张提供了历史空间,深刻影响了近世中国的历史命运,也深刻塑造了世界近代史的历史轨迹。“明长城时代”实为对明代中国历史内涵的准确概括。
——赵现海《十字路口的明朝》,天地出版社,2021年9月,第146-147页。
长城不是一条单纯的墙体,战国秦汉时期与长城配套的设施包括边城、障城、烽燧、邮亭等,构成了烽燧、屯田、仓廪、邮驿交通和野战驻军五大体系。其功能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阻碍游牧民族的南下,将农耕生产方式向北方推进并加以保护;二是通过烽燧预警、信息传递、道路连接,强化了长城的一体化建设。明代在长城沿线设立九边重镇的同时,又在长城南北交通要道上建设了一批著名的马市和关城,如杀虎口、张家口等。长城既强调其守边的功能,也注重其通关功能。自战国秦汉时期,长城沿线就有马市存在。明代隆庆和议后,马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除了政府组织的大型马市外,一些交通便利的边关墩堡也逐渐发展成农耕、游牧民族贸易往来的聚散地。“俺答纳款,马市互易,边疆无警,畿辅晏然,汉唐以来所未有”。到了明朝末年,“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中原”。明后期边将方逢时作诗云:“雁门东来接居庸,羊肠鸟道连崇墉。关头日出光瞳昽,于今喜见车书同。”这种情况延续到清代。——摘编自王绍东《论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与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长城的历史功用。(5分)
历史功用:
长城有利于保护中原王朝安全;
有利于北方边地的和平与开发;
推动北方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长城地带是农牧交错带、民族交融带,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典型表现地区;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5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得满分。)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郑和下西洋、倭寇问题、西方殖民活动
主题一:朱元璋的顶层设计——明前中期的国家治理
外交理念
15个“不征之国”:东北亚的圈子里有朝鲜国和日本两国。东亚圈包括大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和小琉球国。以及东南亚的安南国(今越南北部)、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等11国。
《皇明祖训》指出“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他不足以供戎,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自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九月,朱元璋坦言:“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招至“载诸史册,为后世讥”。而元朝穷兵黩武、疲师劳民最终导致倾覆逃亡。
吸取历史教训,确立和平外交政策
轻视和禁止海外贸易,致力于发展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材料: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明史》
思考点: 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郑和
下西洋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 ——据《明史·琉球传》
中外对比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时间与规模不同 目的不同
性质不同
影响和后果不同
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比新航路开辟早半个世纪,规模、航海次数、船队规模和数量、船员配备都要强,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
主为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以和平友好为主要形式
主为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是各国的友好使者
属于殖民扩张活动
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还恢复了朝贡关系。贡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对中国新的经济形态产生未起直接作用
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史》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明初的一场“盛事”,但耗费太多国力。对郑和的评价,是一个足谋善断、能够为皇帝寻人、寻宝、扬威海外、忠心耿耿的贴身心腹太监,但隐约地围绕着郑和“太监”的身份做文章,暗含讥讽。
明代中后期,在罗懋登的长篇通俗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郑和不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天庭天河中的一个蛤蟆精下凡转世,常常一遇困难就惊慌失措,连唐僧都不如,后依托皇权,才掌握巨大权力,成为“监军太监”。
近代梁启超称赞郑和是“伟大航海家”,可与哥伦布等人相提并论。其下西洋促进了中西交流。其次,郑和能下西洋,说明中国航海技术之发达。时隔不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也提到郑和,亦称其为“国史之光”,下西洋为“超前轶后之奇举”,从而延续了梁启超的说法。
——《英雄,还是太监——郑和在历史上的六张面孔》
多面
郑和
张居正相继起用戚继光、俞大猷等著名边将抗倭,1561年,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的倭寇。后又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相配合,1565年,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
结果:经过长期战斗和逐渐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
思考:对比与课本的表述有何不同?
倭寇问题与隆庆开关
倭寇问题
为何会背离朱元璋的设计?
(2012·海南高考·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 ;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4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 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 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8分)
葡萄牙
西班牙
欧洲
中国
美洲
果阿
澳门(中)
白银
马尼拉
白银
丝.瓷.棉
丝.瓷
日本
白银
白银
生丝
生丝
丝.瓷.棉
丝.瓷
丝.瓷
中国
阅读课本40-41页,画出贸易流程图
白银
太平洋贸易
非洲
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链接纲要下——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017年Ⅲ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1557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在濠镜澳租住权。
1553年,葡萄牙入侵濠镜澳
《大员港市鸟瞰图》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澳门大三巴牌坊——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见证
1624年,荷兰侵入南台湾。
1626年,西班牙侵占北台湾。
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1662年,南明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
澳门
殖民侵略
是指在欧洲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背景下,由中国江南经济发展及全球白银流动所引发的晚明到清初的经济、军事及文化变局。
经济变局包括江南早期工业化、白银内流、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及早期全球化的“丝——银贸易”;军事变局主要指以热兵器军事革命为标志的中外战争,它是大国在东亚国际秩序权力真空条件下经济利益冲突的必然产物;文化变局主要指以经济贸易为媒介所引起的西学东渐。中国江南经济、欧洲新航路开辟、白银、贸易与军事冲突等是这场变局的核心要素,也是前述考点的关键词。
——税光华《高考题中的晚明大变局》《历史教学》2018年6月
何谓晚明大变局?
主题一:朱元璋的顶层设计——明前中期的国家治理
主题二:晚明大变局——晚明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第1讲 明朝
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
社会经济的发展
01
主题二:晚明大变局——晚明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领域 变化
农 业
手工业
商业
(1)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经济作物种植广泛;(3)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副业;农产品、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即“农产品商业化程度高”)
(4)租佃关系普及,永佃制流行,佃农更大的人身自由,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求。
私营超过官营占主导;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扩大,美洲白银大量流入,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商业资本活跃。
2.信贷: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3.商帮形成;
4.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佛山)兴起。
5.海上丝绸之路保持一定活跃,中欧贸易量增加,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史料阅读》:思考徽州地区的经商习俗有什么特点?
阅读《历史纵横》,找出支撑出现自由雇佣劳动的史料
高产农作物的引入对明清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白银流入与国内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
明清时期,我国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这种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来农作物传入和推广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政府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D.自然环境的变迁
A
白银流入
白银流入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新航路开辟
手工业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长途商运发展(商帮)
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
商业市镇兴起
一条鞭法
租佃关系变化
互为因果
打伞者为经营性地主
收割者并非自耕农,而是佃农或雇工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获取更多收入。
迁移应用
明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他还在土地上种养果木蔬菜、鸡鸭鱼猪等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谭晓的致富经历反映出
A.江南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江南农村产业结构渐变 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明)邝番《便民图纂》
c
还有别的答案吗?
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农业多种经营兴盛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种生产经营表明其为(  )
A.面向市场的立体化经营农场 B.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农场 D.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A
年代 宝钞 白银 谷物和绢布
1402~1424(明成祖) 82.5 1 16.5
1424~1425(明仁宗) 66.7 0 33.3
1425~1435(明宣宗) 22.5 2.5 75
1435~1449(明英宗正统年间) 0 64.8 35.2
1450~1456(明代宗) 0 90 10
1457~1464(明英宗天顺年间) 0 93.9 6.1
1464~1487(明宪宗) 0 100 0
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
A.纸币退出社会流通领域
B.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发展
C.土地交易规模日益扩大
D.商品经济冲击农业生产
B
还有别的答案吗?
政府对金融控制力削弱
明代皇帝由于对金融无知,发行的纸币没有准备金的概念,成了空头纸币,在明代初期就已经崩溃,变得一文不值。民间为了避免通胀,不接受政府发行的纸币,而是自觉采用白银作为货币。白银的采用是民间自发抵制政府掠夺的行为,纸币被抛弃后,由于政府缺乏制造通胀的能力,明代反而成了金融秩序最稳定的朝代之一。
汉代政府学会用铸币造假的方法从民间抽取铸币税,而宋代以后的政府屡次使用纸币来筹集财政资金,不管是铸币还是纸币,都会沦为政府的财政工具,破坏民间经济的繁荣。明代政府把纸币玩崩溃之后,不得不把货币职能交给了天然的贵金属银,银子的供应量只和储量、开掘能力有关,政府不能控制。结果,明代政府虽然失去了一张财政王牌,却出乎意料地有了新的收获:由于民间金融系统脱离了政府摆布,变得更加健壮,反而使明代经济更加经得起政府的折腾。不管是外敌的入侵,还是内政的败坏,二者对于民间经济的破坏力都大大下降。银本位制保护了民间的繁荣,无意之间,让这个原始、僵化的帝国存活了近三百年时光。这或许是朱元璋当初也没有想到的。——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鹭江出版社,2017年,第330、336页。
这又隐含了什么危机?
(2020·全国Ⅱ卷高考·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D
迁移应用
(2019·全国Ⅰ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015·全国Ⅱ卷高考·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迁移应用
B
D
思想解放
02
阳明心学、李贽、其他社会观念的解放
主题二:晚明大变局——晚明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阳明心学
一、背景:1.程朱理学压抑人性;获得官方尊崇后,成为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活力。
材料1:程朱理学把“理”当成最高的本体,把宇宙实体和宇宙规律与儒家伦理的原则结合起来,在道德实践上,“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虽然这个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有其很强的道德规范和指导功能,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所抑制的。因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心学。
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所以,从理学到心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内在的展开。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一、背景:1.程朱理学压抑人性;获得官方尊崇后,成为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活力。
2.明朝中后期的社会危机及个人经历促使王阳明反思,他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用心学来更新理学。
3.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变动
阳明心学
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正德元年《乞宥言官去权妊》一疏,因而被放逐龙场之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
A.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 B.致良知以达圣贤之道
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
A
王阳明把目光转向下层民众,“觉民行道”——余英时
思想核心——“致良知”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二、“致良知”的内涵
1.“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所遮蔽;
2.“致”就是重新发现、扩充和实践“良知”,“知行合一”。
3.良知人人现成具有,只要不断反省内心,克服私欲, “人皆可为圣贤”
三、评价:冲破了教条化的程朱理学的束缚,强调了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测,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在晚明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启迪了后人。
阳明心学
项目 程朱理学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主观唯心主义)
不同点 宇宙观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
方法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人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相同点 承认理的存在,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王守仁这样阐述他的“良知”概念:
材料一: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 《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材料二: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传习录中 · 答陆原静书》
材料三:王守仁的弟子王畿说:
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
——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2《郎中王龙溪先生畿》
思考:这几段材料的“良知”的内涵有何不同?
材料一的“良知”包含一 “良”字,则蕴含价值判断的色彩在内,因而王守仁强调它 是“是非之心”。
材料二的“良知”的解释,与上一条的解释相比,本条解释至少在表面上不含价值判断因素,仅强 调良知是“本来面目”,似乎更具不确定性。
材料三是王守仁弟子王畿对“良知” 的解释。虽然也有“不过其则”的 说明,但用了 “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 待拘管”的描述语,感性自然和直觉经验的色彩更加明显。王守仁门徒有激进、保守两派,王畿属于激进派,其学说比王守仁更具主观主义色彩。
课本p87【问题探究】
李贽则将上述“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并有如下论述: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焚书》卷3《童心说》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
异端李贽
课本P88 问题探究
[解读]李贽提出的“童心”概念与“良知”一脉相承。他将其界定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与王守仁将“良知”解释为 “本来面目”十分相似。但李贽将“童心”与“闻见道理”对立起来,进而对儒家经书提出公开质疑,称其为“假人之渊薮”,比王守仁及其门徒走得更远,体现出明显的叛逆色彩。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李贽《焚书》
主要思想:童心说,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教条,否定传统标准
异端李贽
焚 书
实质: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和阶层变动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2012·海南高考·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D
迁移应用
经济发展对社会观念习俗的冲击
(2017·全国Ⅰ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016·全国Ⅲ卷高考·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迁移应用
经济发展对社会等级秩序、阶层关系的冲击
B
A
(2021·山东高考·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2014·海南高考·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迁移应用
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A
D
张居正改革
03
主题二:晚明大变局——晚明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吏治腐败、国服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
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张居正改革
▲ 张居正
(1525—1582)
政 治 (整顿吏治)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考成法 军 事 (边防新政) 内修防备 起用边将,积极操练兵马
大力增修、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 改善汉蒙关系,
加强互市友好来往
经 济 (赋税改革) 清丈田地 一条鞭法 影响:1.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2.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
张居正改革
赋役合并
田赋征银
折银代役
货币地租产生
3.影响:①简化了征收手续,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赋役征银,促进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是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背景:A.旧有赋税制度弊病丛生,社会矛盾尖锐。B.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2.内容:
一条鞭法
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京师官员需持俸帖往南京支领俸米,道远费多;折米易货,有时候俸帖七八石,仅易银一两……明初英宗开征金花银(将税粮折成银两征收)之后,四百万石的实物赋税转为货币形式的财政收入,运往北京充俸。据此可知,金花银的推行(  )
A.解决了官员的俸禄需求 B.开启了赋役征银的历史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明朝采取这一政策的背景是(  )
A.民间自发地以白银为货币 B.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
C.票号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D.官府加派饷银与后金作战
C
A
文化和中西交流
04
主题二:晚明大变局——晚明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小说、戏曲、科技、西学东渐
与清朝合并讲
朱元璋的顶层设计
废除宰相、防范宦官
设三司制、强化基层
恢复分封、优待宗室
惩治贪官、重刑治国
重农抑商、海禁朝贡
强化匠籍、改革科举
守边有备、不征邻国
小结
VS
晚明大变局
内敛、封闭、静止的
农业社会
国内外商品贸易的发展
给这个原始的古老帝国增添了些许开放、流动、自由的元素
第2讲 清 朝
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你印象中的清朝?
腐朽
落后
闭关锁国
专制

第2讲 清 朝(前中期)
清朝的鼎盛和危机
——兼谈“大”且“强”的现代中国从何而来(上)
清朝的鼎盛
01
君主专制的加强 疆域版图的奠定
社会经济的繁荣 思想文化的发展
1661年-1722年 康熙 61年
1723年-1735年 雍正 13年
1736年-1795年 乾隆 60年
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
疆域辽阔
康乾盛世
人口繁盛
康乾盛世与之前的王朝盛世有何不同?其形成原因有哪些?
为何清前期的皇帝都这么优秀?
康熙的皇子们,六岁(虚岁,其实普遍只有四五岁)入学,从此不分寒暑往来,只有元旦、端午、中秋、万寿和自己生日当天才能放假,根本没有寒暑假;
早上要学汉文、满文和蒙文三语经典;
体育课也不能落下,下午学骑射,要保持满人传统;
康熙本人会时不时组织“小测验”,抽查儿子们的学习情况;
另外,康熙还会让儿子们学习“科学课”——当时有一批西方传教士,专门给皇子们讲西方的科学知识,包括几何学、西医学、天文等,甚至还带着儿子们观测过日食。……
康熙——古代“鸡娃”天花板?
九子夺嫡
秘密立储制度
兼顾效率和稳定
材料: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皇祖、皇考”如何做到乾纲独断,独揽大权?
(1)推行迅速、机密的奏折制度
(2)中枢秘书机构的改革。康熙的南书房,雍正的军机处
(3)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文字狱、八股取士。
君主专制
(1)推行迅速、机密的奏折制度
要和皇上说件事!
奏折是上奏者与皇帝之间的私人信件,其内容在皇帝亲自阅读之前是保密的;
上奏折是皇帝恩许给部分官员的特权,不是谁都能给皇帝上奏折的。
君主专制
◎雍正奏折批示示意图(部分)
作用:
①使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②既便于联络臣子感情,使其更加效忠朝廷;也能离间臣子间的关系,使其不抱团揽权,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1)推行迅速、机密的奏折制度
君主专制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根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说明:1.机构简陋,始终是临时机构,没有专职,没有品级,随时被撤换,没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2.处理政务快速速、保密 ;3.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综上,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养心殿
军机处
内阁
君主专制
(2)中枢秘书机构的改革
康熙的南书房,雍正的军机处
位极人臣的“奴才”
康乾盛世与之前的王朝盛世有何不同?其形成原因有哪些?
老师按:
清朝在加强君主专制、稳定政局的基础上,对内地和边疆采取两套不同的管理体制,成功地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臻于成熟。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及其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7分)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8分)
(1)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托病力辞,派子替之;最后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7分)
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儒学文化的保护和传承。(4分)
恩威
并施
一手利禄 一手恐怖
康熙亲书“万世师表”(曲阜孔庙)
“(清代)职官之品级崇高者,六部堂官以上则设满汉各一半,地方督抚则满汉兼用”
——陈旭麓
顺治二年,清廷发布剃发令
满族吸纳了汉族的文化和传统
汉族接受了满族的君权
1.笼络和打压汉族知识分子,恩威并施,强化政权合法性
对内地
(康熙说)朕缵承不基,义安天下,满汉军民,原无异视。
——《清史稿·圣祖本纪三》
(康熙说)朕统御天下,要以中外一体为务。
——《清圣祖仁皇帝圣训》卷8
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雍正《大义觉迷录》
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笼络和打压汉族知识分子,恩威并施;改造传统的华夷观念,强化政权合法性(思想观念上)
对内地
2.继承了明朝的官僚体制(如地方制度、监察制度等)并加以改造,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上)
对内地
分省、道、府、县清:巡抚成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中央 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监察百官
科道合一
地方 按察使司,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
清:考课制度
京察(京官)
大计
(外官)
1、考核机构:京察大计,吏部考功司考核。三年考核一次。
2、考核方法:总督、巡抚、京官三品以上者,自陈得失,以下官员由都察院考核。
对内地
2.继承了明朝的官僚体制(如地方制度、监察制度等)并加以改造,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上)
对内地
3.改革赋税制度(摊丁入亩),减轻百姓负担(经济政策上践行儒家仁政理念)
清初,康熙下令停止圈地弊政,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给予垦荒者更多的优待。此外,还实行蠲(免除)免政策,1685年至1687年,康熙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1711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1712年,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放松对户籍的控制,以减轻贫民疾苦,稳定社会秩序、稳定财政收入。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论丛》
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
1762年新疆设伊犁将军
东南—统一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
东北—《尼布楚条约》
西藏—共治西藏
西南—改土归流
理藩院
北部—联姻;设立盟、旗
探究:结合教材p78-p79内容清朝治理边疆措施,并概括其特点、趋势和意义
对边疆
南方—平定三藩
汉唐在大汉族主义的影响之下,采取和亲只是一个权宜之策、抑或是锦上添花之举。
而满蒙联姻是自后金政权开始之前直到清朝入主中原的满族和边区蒙古族之间,保持了近三个世纪的通婚、姻亲关系。
满蒙联姻对中国北方满、蒙两大民族之间的长期和平、友好;保持边疆稳定,维护政权稳固乃至清朝挥师入关、入关中原,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启示:这对于处理好中央和少数民族的问题,起到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现今的发展过程当中,中华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早已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利益共同体。我们更要坚持基本国策,推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从雍正四年起,主政云贵的鄂尔泰连续五次上疏,以明朝为例,指明了羁縻政策治标而不治本的弊病,经过反复讨论,中央决定标本兼治,不惜用一二十年的时间,也要一劳永逸解决土司问题。历史证明,改土归流之后,困扰历代王朝的大规模土司叛乱,再也没有发生。
自汉唐以来,中央王朝大多只向西域派遣少量高级官员,辅之以有限的军队,通过羁縻城邦、部落首领实现在地方的统治。乾隆年间彻底平定准部、回部之后,清朝并没有沿用羁縻之策,而是设立了伊犁将军,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分驻于天山南北,管理各地的军政事务。作为支撑,清朝在重要地区设立军府,设官驻军,直接统辖地方。军府之外,清朝又在新疆东部设立州县,在北部施行札萨克制度,在南疆施行伯克制度,总归于伊犁将军。朝廷虽远在万里之外,政令仍可顺畅下达到新疆的基层地方,有力的保证了边疆的稳定。
在人口稀少,军队粮饷供给又极为困难的西藏,清朝也努力维持中央的军事力量。乾隆十五年珠尔默特那木扎勒意欲反叛,驻藏大臣就是依靠为数不多的驻军将其诛杀。直至清朝灭亡前夕,驻军西藏、控制藏区仍然深为朝廷所重视。
——保尔《谈清朝边疆治理,切忌在陷阱里比嗓门》
特点:超越了长久以来“羁縻为治”的间接管理政策,转而派遣官员、驻扎军队、整顿地方,积极主动治理边疆
1884年左宗棠平定阿古柏之乱后,清政府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新疆问题,废除札萨克等制度,正式在新疆设置各级官府,这是清政府在19世纪末最后一次“改土归流”的尝试,对于稳固新疆局势具有重大意义。
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
1762年新疆设伊犁将军
东南—统一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
东北—《尼布楚条约》
西藏—共治西藏
西南—改土归流
理藩院
北部—联姻;设立盟、旗
探究:结合教材p78-p79内容清朝治理边疆措施,并概括其特点、趋势和意义
意义:
维护国家统一
边疆稳定,巩固统治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对边疆
南方—平定三藩
特点:
因地制宜、重视宗教
优待上层、灵活变通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趋势:对于边疆治理,不断由都护、羁縻、仲裁走向实质性的统治
中国历代王朝不乏将境土扩展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以西以北的事例,其中汉唐两代拓土西域尤其为历代称颂;但必须说明的一个事实是,所有清王朝以前的历史对于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降雨量线以西以北地区都没有持续而稳定的获取,王朝国力强盛时期拓土西北,国力衰微即固守农牧交错带。只有清朝的军事行动不仅突破了这条农耕民族守疆固土的底线,将疆土延伸至中亚草原,而且稳定、持续地拥有了这片土地,并在光绪年间设立新疆巡抚,将其置于与内地等同的管理系统之下。
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针对准噶尔蒙古汗国的威胁所展开的一系列征伐,结果将外蒙古、西藏和新疆正式纳入治理体系。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在于它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了“中国”。
就疆域而言,中国已从秦汉至明代一直大致未变的原初形态的王朝(北至河套地区,南至岭南地区,西北至河西走廊,西南至巴蜀地区),变成一个囊括内地各省和亚洲内陆各边疆的国家;而台湾之正式纳入版图,也使中国从一个大陆国家变成海洋国家,从而为十九世纪以后中国国家之现代转型过程中将要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故埋下伏笔。
就人口构成而言,中国也从原先以华夏族群为主体的形态,变成一个由汉、满、蒙、藏、回等族群所组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多族群国家。所有这些,均奠定了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所赖以存在的领土和人口基础,从而告别了清代以前的原本意义上的中国。
就地缘战略而言,中国则从过去作为一个对北方游牧族群的军事进攻一直以采取防御策略为主的农耕社会,变成了一个彻底消除了游牧部落威胁、将以汉人为主体的内地各省与以非汉人族群为主体的边疆各地融为一体的国家。
——李怀印《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书写——再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叙事及分期问题》,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2018年10月号 总第一六九期。
(2009·浙江文综·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中华民国正式以“中国”作为国号
A
(14分)“新清史”论争起于1996年,罗友枝(美国匹兹堡大学中国史日裔女教授)与何炳棣1967年《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关于清朝“汉化”的论点引起的论战,是为“新清史”的宣言。
材料 1998年,美籍日裔学者罗友枝在其著作《最后的皇朝:清代皇家机构的社会史》中再度表达一种超越“中国史”的观点。她主要论述的是,清朝显然与之前的明朝不同,它的领土既包括了汉人居住的内地,又包括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且后者的面积更为广大。而清朝之所以能够同时统治这些地区并成功维持三百年之久,主要原因并非何炳棣等人所说的“汉化”或者“中国化”,而是满族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群体,不仅依赖保持本身的特点,实施异于汉族的统治方式,而且有效地得到了蒙古等非汉族的支持,从这一点上来说,清朝统治者是以中亚诸族的大汗身份(既是八旗共主、蒙古的大汗,又是汉人的皇帝,甚至还兼任蒙、藏的宗教领袖——乾隆皇帝即以文殊菩萨自居)而不是中国传统皇帝,满族只是利用了儒家的东西。所以,满清帝国和中国并非同义词,而是一个超越了“中国”的帝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罗友枝“新清史”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罗友枝“新清史”的核心观点是满清帝国并不是中国,在汉族和满族及非汉民族关系之间,构建一个错误的二分法,抛弃清朝的汉化因素,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来分裂中国。(5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建立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经过后世封建王朝的努力,统一不但继续维持,而且不断发展和巩固,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走向成熟。清朝之所以能够同时统治中原和广大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原因不在于保留其满族特色或其他非汉化因素,而恰恰是清王朝的“儒家化”或汉化,才形成了对汉地十八省的有效治理;也正因为对汉地十八省的有效治理,才使清王朝有人力、财力、物力进行边疆地区的征伐与管制。蒙、藏、回地区的有效治理,是以汉地的成功财政为基础的。内地和边疆是紧密结合的一体,不可分割!清代对蒙、藏、回地区的有效治理,其实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历史中不断强化之趋势的一个反映,由都护、羁縻、改土归流走向实质性的统治,把皇权官僚制推向那些曾经未能深入的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新清史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6分)(注意要分别从经济和政治等多个角度进行反驳)
关于“新清史”的论争,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但也要警惕其可能隐含的错误政治导向。(3分)
清朝的鼎盛
01
君主专制的加强 疆域版图的奠定
社会经济的繁荣 思想文化的发展
回顾晚明大变局的经济内容
共同生活背景:处在动荡的年代,都参加了抗清斗争
顾炎武—亭林先生
黄宗羲—梨洲先生
王夫之—船山先生
其父反对宦官专权而死于诏狱。赴京讼冤途中,以铁锤伤仇人。抗清失败后隐居著述。
早年反对宦官专权,后屡次落第而绝意科举。抗清失败后游历各地,著书立说。
自小留心时务志在经世。抗清失败后,隐居于衡阳石船山著书立说。
材料:“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黄宗羲
“书生徒讲文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清】赵翼
思考:材料作者认为书生误国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们提出什么主张?
理学热衷心性空谈,讲求内省自修,“一切国计民生,皆视为末务”,结果是“务彼虚名,受其实祸”,最终误国误民。明末以来空疏的学风使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现实。
一、背景: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政治:明末政局的动荡与更迭;君主专制强化,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
思想:理学僵化,知识界的空疏学风,因循守旧;
外部:西方近代科学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空疏学风造成冲击。
二、内容:
A、从政治角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如建立天下之法和监督机构、 众治取代独治)
B、从经济角度,倡导工商皆本;
C、从学术角度,批判脱离实际的学风,力倡务实作风,经世致用;强调社会责任感
D、从哲学角度,提出“理在气中”,用唯物思想批判唯心主义。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三、评价: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1.经世致用思想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2.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启迪后世民众(康梁);
3.局限性: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评继承,并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程朱理学依然占有统治地位,政府实行思想控制,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有限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材料: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以更具民本思想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与现代不牟(相当)而定其为无所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先秦时期——儒家积极入世,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经世济民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
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感;但理学(尤其心学)逐渐走向极端,偏离了致用之道
明清之际——以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反对理学空谈。
清朝——早已失去生机的理学又被统治者拾起,但其关怀世运的一面却已不在,剩下的只是泛泛空谈。另外,由于清政府在思想上实行高压政策,尤其是盛极一时的“文字狱”,沉重打击了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勇气,造成了一批批学者无奈地走上闭门治学之路,整日与考据为伴,不再关心议论政事。
晚清——面对封建末世深刻的社会危机,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所代表的知识分子们才又重新张扬“经世致用”的口号,并身体力行。
“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
(2020·山东高考·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时间 作者 著作 地位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元末明初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清 曹雪芹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
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小说
戏曲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文学创作往往是现实的镜子。反映了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思想上要求突破封建束缚,倡导个性自由等观念。
时间 作者 著作 地位
戏曲 明 汤显祖
清 孔尚任 明清
道光
《牡丹亭》
传奇趋向长篇化,
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桃花扇》
昆曲
百戏之祖,长期流行
京剧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小说 戏曲
(2018·全国Ⅱ卷高考·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D
著作 作者
本土 成就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
西方传入 《坤舆万国全图》 利玛窦
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特点:
①地位上: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
②科技内容上:实用性强,缺乏理论性研究。(实用性)
③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经验性)。
④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统治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封闭性)。
固守农耕经济,重农抑商,缺乏科技创新动力
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
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交流
明清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不利于持续发展
……
一、背景:国际: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国内:开放海禁;皇帝的支持;有识之士的推广。
二、内容:1.方式: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传教(天文、地理、数学等)。
2.成果:①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
②《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③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的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三、影响:①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为中国传统科技和思想注入了生机;
②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早期西学东渐(明末清初)
“东学西传”——儒家思想通过传教士西传,理性、民本、开明君主等思想影响了启蒙运动。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具有偏重实用经验而缺乏理论概括的特点。以数学而论,建立在具体演算基础上的代数较有成就,而更为抽象的几何学相对来说十分薄弱。《几何原本》体现的知识和方法是中国古代科技非常缺乏的。在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学习到了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 也深切体会到几何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他正是从这一方面对《几何原本》 表示了高度推崇。
细看阎若璩考证伪《古文尚书》,所用内证、外证的方法,便是演绎法与归纳法,与西方几何学中的求证颇为类似。特别令人感到新鲜的是,阎氏将西洋天文历算知识,成功地运用到考据学中。他运用西方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倒推古代日食月食时分,与《古文尚书》中有关文字对照,从而确证此书为后人伪造。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思考:这反映了什么?
反应了早期西学东渐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清朝的鼎盛
01
君主专制的加强 疆域版图的奠定
社会经济的繁荣 思想文化的发展
盛世之下隐藏了什么危机?
清朝的危机
02
与其他封建王朝的危机有何不同?
结合左图,人口增加的可能因素有哪些?人口大量增加有什么影响?
因素
①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政府政策因素; ③人口统计制度的改变;
④农业生产技术、耕作方式的改进,高产农作物的广泛种植。
人地矛盾
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人口政策的调整 D.高产作物的传入
D
据学者研究,18 世纪中叶开始,玉米和番薯在南方大规模推广,至19世纪下半叶进一步推广到北方。同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如下表:
表1:1630-1880年中国人口 (单位:千人)
1680 1776 1820 1851 1880
184 993 311 645 383 287 437 323 364 339
资料来源:曹树基“中国人口数据库(1393-1953)”
由此可知,清代
A.玉米番薯种植与人口同步增长 B.玉米番薯推广是人口增长的主因
C.人口压力促进玉米番薯的推广 D.北方山地多不利于玉米番薯种植
C
高产农作物的推广与人口增长是什么关系?
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年余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 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英国大规模的移民分流机会是指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没有遇到这样的机会?
A.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激化了阶级矛盾;B.造成了大量流民,引发了社会危机;C.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结合左图,人口增加的可能因素有哪些?人口大量增加有什么影响?
因素
影响
①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政府政策因素; ③人口统计制度的改变;
④农业生产技术、耕作方式的改进,尤其是高产农作物的广泛种植。
人地矛盾
对封建盛世的认识
①可取之处:封建盛世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关注民生、休养生息等形成的;盛世下有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外交关系、民族关系、文化等等方面许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②不足之处:无论社会如何繁盛,要看到古代盛世仍然是在封建地主统治下的社会繁荣,地主阶级本身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以封建盛世都无法长时间延续。都跳不出兴衰治乱的“历史周期律”。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任何对专制帝王的歌颂都是对那些救民于水火的仁人志士的亵渎!
——周巩固老师
“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有学者提出,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小农经济的内卷化,表现为在土地上投入更多劳动力,不能使家庭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也不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其直接原因在于(  )
A.高产作物的传播 B.赋税制度的改革
C.人地矛盾的激化 D.对外政策的调整
C
百姓负担沉重,社会分配不均
火耗问题
因税法规定纳银,而银两熔铸过程就产生了所谓“火耗”。熔铸碎银的实际火耗为平均每两一至二分,即百分之一二,但实际征收的火耗往往高得多,每两达二至三钱,有时甚至更多。火耗成为地方聚敛的一个巧妙的手段,也成为纳税人沉重的负担。(火耗归公养廉)
银贵谷贱 (钱贱)
官方两税收的是白银。民间在交税的时候会将谷物等产出折算成银子,所以要在缴纳两税的时候集中向商人兑换,而商人借此将银价抬高,这是明清延续的一大弊政,又被称为残民一条鞭。
百姓负担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产业》
类 别 具体项目 用银
经营业务 做生意 22笔,12万两
高利贷 7笔,3600两
典当 2笔,60两
家庭生活 买房置地 9笔,5500两
婚丧 29笔,5000两
日用开支 96笔,550两
社会交往 送礼贿赂 41笔,6800两
做善事 4笔,600两
赏赐酬劳 137笔,700两
徽商的富商大贾是与封建官僚结为一体的,他们享有各种特权,在封建政府的庇护下,最大限度地赚取高额利润。
——叶显恩《徽商利润的封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发展模式
因特许授权和官方勾结而获得垄断性利润,财富增加与市场的充分竞争无关,与产业开拓无关,与技术革新无关,因而与进步无关。
根据统计,从和珅家中所抄资产价值达到了8亿两白银,是清政府15年的收入。因此民间便有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俗言。那么和珅这8亿两资产放到现在是多少呢?
清朝一两银子重37.3克,按照如今银价一克4.43元算,一两银子折合人民币165.239元,和珅8亿两资产就折合人民币近1322亿元,这个数字在如今资本的世界不算夸张,根据2022胡润百富榜的排名,能够排在全世界第86名。
政治
腐败
农民起义频发
殖民
侵略
清朝危机来自于异质、优势文明的挑战,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英贸易争端放在近代史细讲
材料: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清政府
欧美国家
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 部分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
发展小农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展工业革命(英国1765年开始)
程朱理学禁锢思想,君臣父子 启蒙思想,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闭关锁国,只开放广州一处 发展海外殖民地,海权意识
旧传统(不变) 新因素(变)
政治
经济
文化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理学主导束缚人性;
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传统科技大成;
西学东渐开始;
产生早期启蒙思想;
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知识提纲【学生自主归纳】:从政经文三个归纳本阶段各领域的史实及其发展特征
自拟主题?
发展与迟滞
承古与萌新
饥饿的盛世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