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4 23:0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 12 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了解儒学的复兴,认识这一时期在思想方面的新变化。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宋元时期理学产生的背景,并通过相关史料加深对理学内涵、影响的认识。
2.通过阅读教材,列表概括宋元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少数民族文字等方面的成就,从中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科技对世界的贡献。
阶 段 特 征
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
政治
经济
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唯物史观: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课程标准




程朱理学
新儒学体系的建构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民族文字
新文学体裁的兴盛
科技领域的新成就
多元文化的新交融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程朱理学
新儒学体系的建构
面临挑战
三教并行
复兴儒学
儒学变迁
应运而生
百家争鸣
春秋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一)背景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为何复兴儒学?
儒学面临困境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
(1)唐末以来社会动荡,儒家
纲常受到巨大冲击。
(2)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
统地位。
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4)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
创新与活力。
(3)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
伦理道德。
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二)目的
重点探讨
为何复兴儒学?
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张 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三)内容
重点探讨
如何复兴儒学?
相关史料
1、代表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
颐兄弟;南宋的朱熹。
朱熹
2、含义:
理学,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三《宋明理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理者形而上之道也。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材料1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材料2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3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4
新儒学的思想体系
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社会观:理是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
方法论:格物致知
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统一起来,“理”的内涵是三纲五常,有利于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合理性,为专制统治提供哲学论据。)
地位: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
儒学教育:合编“四书”并予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案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官方哲学,传播海外。
朱熹
重点探讨
如何认识理学?
相关史料
崖山海战
南宋十万军民殉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贞节牌坊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程颐
1、积极:
注重人的气节、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合作探究:程朱理学的影响
新发展1: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新发展2:使儒学更体系化、理论化、思辨化;
新发展3: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新发展4:注重个人修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文明传承与发展
延绵不断(尊重传统); 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文学艺术
新文学体裁的兴盛
项目 时期 特点 背景 代表
词 婉约派 唐后期出现宋鼎盛 配乐歌唱 句式灵活 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出现 柳永
李清照
豪放派 两宋之交 天下分裂,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众苦难 苏轼
辛弃疾
曲 散曲 元 灵活通俗配乐诗歌 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地位低下 张养浩
杂剧 散曲连缀歌唱,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关汉卿
王实甫
宋元话本 城市中说书演出比较盛行,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宋元绘画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文人山水画为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理学兴起注重内心反省;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合作探究: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学艺术的新特点
出现新的文学体裁;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文学艺术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处在从“雅文学”到“俗文学”演变的承前启后的阶段。“雅”,主要指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士大夫文学,包括诗、词、散文;“俗”,主要指流传于民间下层的小说、戏曲。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为宋词,它是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宋代的诗、词、散文,长期受到后世作家的追怀和仰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宋代的俗文学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依托城市娱乐中心而起的说话和戏曲艺术空前繁荣,话本小说流传甚广,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发展的先河。
——改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再认识文学艺术 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市民需要的大众化通俗化的新文学体裁应运而生。在理学的影响下,士大夫为代表的雅文学逐渐影响了以市井文学为代表俗文学,促进了阶层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认同向更深层次发展,扎根于民族品格之中。

科学技术
科学领域的新成就
雕版印刷成熟
活字印刷发明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大量制造
用于军事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指南针于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
推动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
郭守敬
发明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编定《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反映了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英国哲学家培根
再认识科学技术 感悟文化的向心力
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不仅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也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中西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西互通,让世界认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汇聚民族精神力量,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民族文字
多元文化的新交融
领袖人物都曾致力于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工作。契丹大小字、女真文、畏兀体蒙文、八思巴文的创制,都是在这些领袖人物的直接授意与关怀下得以问世,它加快了各族文化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得到了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辽夏金蒙元诸宫廷里都有汉族政治家或汉化较高的政治家通力协作。
——赵向东 吴付来《中华文化五千年:辽宋夏金元卷 前言》
契丹文
西夏文
女真文
蒙古文
新特点:借鉴汉字的基础上而创作;
统治者主持创制;
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促进文化的交融。
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新特点
“他对儒学的重视,更是赢得了北方地区儒士大夫们对其政治统治的认同,得到时人的高度赞誉。忽必烈正是依靠这些儒士出谋划策,在北方地区推行儒学、以汉法治汉地,从而贏得了中原儒士大夫的政治文化认同,并帮助他在最高权力斗争中获得蒙古汗位。
——摘编自姜海军:《辽西夏金元儒学在北方地区的传播及影响》
再认识民族文化 感受文化的交流互鉴
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开放多元化的并存推动了各民族间文化的交融,文化整合力加强,传承发展中华文明,根植于民族品格中,促进中华民族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日本学者摅薮内清在《中国 科学 文明》中说:“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文化方面,在古文复兴的同时,口语文学也兴盛起来;印刷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发行的书籍不仅仅是儒教经典,还有历史书、诗文集等。在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科学书籍的出版发行。……总之,在这个文化发达的历史潮流中,有许多惊人的成就。甚至有人认为,北宋时代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以至近代相比。”
再认识两宋文化 彰显文化自信
东方的”文艺复兴”,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
阶 段 特 征
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
政治
经济
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中央齐全制度进一步完善。
文化
程朱理学兴起促进了儒学发展,深刻影响政治、道德观念、社会生活等领域。市民队伍扩大,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三大发明成熟并广泛应用,科技创新出现高峰。
谢谢
时空定位:聚焦两宋文化,凸显新变化
就宋代文化的影响而言,其空间辐射面远远超越其统治区域,其长久效应也远远超越十一至十三世纪这三百年。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过严重分裂割据的局面。当时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一个相对流动的社会中被潜移默化地整合着,……认识宋代的历史,要将视野充分放宽。研究者所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王朝,而是一个历史阶段。在辽宋夏金乃至东亚的背景中寻求更为通达的观照,是值得致力的方向。
——邓小南《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推荐序》
塑造中华民族品格
文化认同:是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 又或者是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
同课章节目录